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 >

第29部分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第29部分

小说: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以外。又想尽方法钻门路找关系,运动近卫文麿首相,请他下定决心,亲
自到南京乞和。他通过内阁书记官风见章,对近卫首相提出了直接与南京谈
判案,近卫首相对此也表示同意。

近卫首相本人,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不到10 
天观点又转了方向,认为卢
沟桥事件只能和平解决。又暗中准备与蒋介石和谈。

19 
日,风见章书记官为转达石原氏的方案,拜访了近卫首相。首相正
患痔疮,躺在床上。听完了石原氏的方案,首相表示决心说:“我本来身体
很弱,不知道能活着为国家效劳到何时。我如果能飞往南京,与蒋介石直接
交谈,那就要豁出命来立即施行。现病卧在床,但可以由一个护士陪着去。”
在这之前,首相找来日本老政治家西园寺公爵的私人秘书原田熊雄,与其商
谈与中国政府和谈之事。

西园寺公爵是当年日本仅存的一位无志政治家,他的实际权力,甚至
在天皇之上。

因为所有的日本新内阁首相都得由他推荐。而且,任何一位日本首相,
倘若不能获得西园寺公爵的支持,他就很难干下去。原田熊雄是西园寺公爵
唯一的耳目,通过他联络各方代表。他这位私人秘书,具有充分代表西园寺
公爵说话的资格。

7 
月19 
日,石原氏又力图说服军部首脑,向陆相杉山元、次长梅津美
冶郎和军事课长田中新一表示反对出兵华北。他认为“这样做将导致日中全
面战争的危险。其结果会像西班牙战争时的拿破仑一样,陷入泥沼之中。此
时在华北的日军应一举全部撤退至山海关。并且近卫首相应亲自飞往南京,


与蒋介石谈判,解决日中两国间的根本问题。”梅津反问道:“石原部长向首
相谈及此事时,首相有信心吗?在华北侨民多年的权益与财产能放弃吗?能
保障满洲国的安定吗?”这位“关东三羽鸟”的谈话,应该说是很失败的,
重要的是军部开始注意首相的动向。

近卫首相又以身体很弱为由,改变信誓之言又想派遣外相广田弘毅访
华,谒请蒋介石和平解决中日纠纷。近卫甚至说:

“广田外相倘能抱定非常之决心,亲赴南京直接谈判,即使交涉办不成
功,最低限度,也可以让世界各国了解日本的意图。”

原田熊雄当下就答应了近卫,将他的决定转陈西园寺公爵。
5 
天以后,
经过多少观察与审慎的思考,西园寺公爵通过原田熊雄答复了近卫文麿的请
示:“中国可能不再相信广田弘毅,最好是近卫文麿亲自到南京走一趟。”

然而,近卫文麿却还在忌惮日本皇道派军官的跋扈嚣张,横蛮无理,
他迟迟迁延,踌躇不决。先是央请孙中山先生的一位日籍友人秋定辅,请他
秘密往见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肖叔宜,希望肖代为联络,并予协助,让近卫
能够派遣一名特使,到南京求和。

之后,这已经是
7 
月23 
日,近卫首相又获得西园寺公爵的指示和肖叔
宜的联络与协助。

首相又邀请孙中山先生另一位日本友人宫崎龙介充任他私人代表,秘
密潜赴中国南京,晋谒蒋介石。

7 
月23 
日深夜,宫崎龙介乔装易服,穿上便衣,悄悄离开东京到神户,
预定搭乘24 
日由神户驶往上海的“长崎丸”,直驶上海,转赴南京。可惜的
是,有关宫崎龙介赴华乞和的往返电报,早已被日本军方截获。宫崎龙介正
杂在人丛中依序登轮,跟踪已久的便衣宪兵,不由分说上前逮捕。近卫首相
的乞和密谋,居然被日本军部无情地揭露。

日本军部逮住了近卫首相的私人代表,堂堂日本首相居然拿他们无可
奈何,更加助长了少壮军人的气焰。近卫首相忧思焦虑悲愤交集,决定采取
进一步行动。

近卫下令准备好专机,准备亲自飞往南京,亲自向蒋介石乞和,遏止
中日间行将全面展开的大战。

专机已经发动,螺旋桨已经嘭嘭嘭地转了起来,近卫首相的专车秘密
地开到了飞机场,当下就被冲上来的少壮军人们截住,因为少壮军人们已经
侦得首相行动的消息。少壮军人拦住了首相的专车,令其转回官邸,不准首
相登机。近卫首相知道事情已经败露,他知道这些少壮军人们什么事都干得
出来的,他们也不惜在此再发动一次类似“二·二六”式的政变,他们可能
马上举枪向他射击,把他打成血肉一滩,或是将飞机击落。首相只好乖乖从
命,调回车头转回首相官邸。

近卫飞华乞和再度受阻,和议马上趋向低潮。少壮军人悍然不计一切,
准备蛮干到底,中日大战已属无法避免。

再说,
7 

8 
日中央政府就得到卢沟桥事变的报告。蒋介石的第一道命
令就是“固守宛平,就地抵抗”。同时申令二十六路军军长孙连仲,率领所
部两个师,四十军军长庞炳勋的三十九师兼程北上增援,并令外交部长王宠
惠、军政部长何应钦速返南京。

下午,外交部向日本驻华大使馆口头提出严重抗议。可是,日本驻华
大使川越茂,却在
7 

6 
日由南京去上海转青岛到天津去了。日本外相电告


川越茂,已发生卢沟桥事变,命川越速回南京,川越茂在天津逗留不回,外
相无法,只得任命在返国述职途中的汉口总领事三浦义秋为返任督促使,去
督促川越茂返任。

7 

9 
日,秦德纯、张自忠、冯治安三将领联名向南京参谋本部、外交
部、军政部电呈前线情况。

同日,中国外交部次长陈介再度赴日本驻华大使馆,向一名参事重申
口头抗议,陈介正告日:“根据我方所接获的报告,卢沟桥事件其责并不在
我,显系日军挑衅,特严重抗议,并且声明保留一切合法要求。中日关系已
臻重要关头,不容再趋恶化,贵方应立电华北驻屯军,速即制止一切军事行
动,并与冀察当局速据正确事实,立谋和平解决,藉免事态扩大!”日方参
事虚与委蛇,强调日方并无意使事件扩大,并答允立即通知华北驻屯军,制
止军事行动。

卢沟桥战争打响之后,副军长佟麟阁即派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副参
谋长张克侠,军法处长邓哲熙
3 
人前往山东乐陵向宋哲元汇报情况并力陈主
战观点。

宋很赞扬,决定克日起程回平。此时忽先后得到蒋介石、何应钦来电,
要宋到保定坐阵指挥。何应钦还特别强调勿到天津,免为天津群奸所卖。宋
与何一向不睦,此次一再强调其去保定,不能不令生疑。而对蒋的抗战决心
也有疑虑,是否抱着坐收渔人之利的态度?中央把其推到前面,然后掣肘?
二十九军如若和日本人硬拼,其结果必是二十九军被打残,撤出平津,中央
出面言和,自1935 
年二十九军进驻平津直至今天的二十九军黄金时代即告
结束。另外一点,如若维持现状,以大刀精神武装起来的二十九军与华北驻
屯军共存于平津,二十九军仍占优势和主动。得到何应钦命令以后,他又在
乐陵滞留两天,从卢沟桥前线不断报告来打打谈谈的消息。日方不断地制造
“不扩大事态,就此解决”的空气。这种假象很符合宋哲元的希望。宋哲元
决心北上天津,再做和平努力。

7 
月11 
日晚
6 
时30 
分,宋哲元从山东乐陵抵达天津。刚下火车,就得
到日本政府当日的政府声明,即向华北派兵的声明。同时也得到中日代表谈
判情况的报告。

7 
月10 
日,中日交涉又开始进行。

冀察政务委员会先派天津市长兼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为交涉负责
人。日方对张自忠为交涉负责人非常满意,因为日方认为,二十九军高级将
领中,张属于“知日人士”,“与冀察军内其他要人不同,总会对日采取合作
方式的。”10 
月下午
4 
时,日方代表松井太久郎特务机关长同张自忠代表张
允荣进行了
3 
个小时的谈判。之后,松井、张允荣又和日武官今井一起,不
顾天黑雨大,满怀希望地来到张自忠的住宅,交涉撤兵问题。张自忠因患痢
疾,卧病在床,面颜憔悴,身体消瘦,十分虚弱。张自忠听了日方提出的谈
判条件,张的回答,出乎日本人的意料,他非但不肯答应惩处“肇事”负责
人,对于撤退卢沟桥附近军队的问题,也只不过主张换换部队而已。

松井二人无功而返,便将交涉的对象转向秦德纯和其他冀察要员。

11 
日晨
5 
时,秦德纯亲自打电话对松井说:其他条件都可以让步,唯
独对卢沟桥撤退中国军队的要求,绝对不能同意。由于冀察当局态度很强硬,
谈判出现了僵局。

下午,今井武官与冀察政务委员齐燮光、张允荣等人再次进行交涉,


日方答应可以从卢沟桥附近撤去日兵。张、齐二人基本同意了日方提出的条
件。

正在这时,日本内阁决定派兵的消息已经传达给华北驻屯军。下午2
时(
7 
月11 
日)华北驻屯军司令部情报参谋专田盛寿给今井武夫武官打来
特急电话,向他传达了东京内阁会议的决定:

“为了解决中国问题多年来的悬案,现在正是大好机会。所以,当地交
涉已经没有进行的必要,如果已达成协定,也予以撕毁。”
华北驻屯军得到内阁决定通知后,马上召开了参谋会议,作了如下决

定:“以此项事件为转折,从根本上解决华北问题。
具体措施是:
一、暂时停止过去的和平谈判;
二、彻底实行《何梅协定》;
三、在此期间,逐步集结兵力,伺机对河北省的中国军队给以彻底打

击和扫荡。”
华北驻屯军的方针已定,需要的是战争的准备时间。如若像专田参谋
那样撕毁一切协议,露出马上发动战争的面孔,可能造成二十九军提前准备。

特务机关、武官都没有按照专田参谋的方法去做。当日(11 
日)晚8
时,也就是专田通知今井武官,一切协定予以撕毁后
6 
个小时,特务机关长
松井太久郎仍然与中方代表秦德纯签订了《卢沟桥事件现地协定》史称“秦
——松协定”。协定内容主要有三条:

一、道歉

二、保安队维持治安(指卢沟桥附近)

三、取缔抗日团体

从协定内容看,日方已经降低要求,而同时,日方不断向华北派兵



冷静观察,日方签定协定不过是争取时间,敷衍中方。

与日军态度相反,华北当局在协议签订后,以为和平已不成问题,为
表示自己的友好和诚意,首先,在当天晚上,把几天来俘虏的200 
多名日军
送回丰台。

7 
月11 
日宋哲元由山东乐陵赶到天津以后,日华北驻屯军参谋长桥本
群,驻屯军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辅佐武官今井武夫少佐等即马上研
究分析宋哲元的心理,认为:

一、宋认为卢沟桥事变又是局部冲突,只要我们再让一步,那就不难

获得解决。
二、他还不知道南京中央业已决心抗战到底,不再对日方继续忍让。
桥木群等抓住此机会,马上派遣他们的鹰犬爪牙,亲日分子,如前江

苏督军齐燮元,北洋政客潘毓桂等,向宋展开了包围攻势,要求宋哲元留在
天津,与日方展开谈判。
潘毓桂甚至坦直承认:“我已经跟松井机关长商量好了解决办法,才来
求见宋主任委员,向宋主任委员剖析利害,希望您能够采纳!”

此事变以后,日方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中央军北上,如若中央军进入平
津附近,两军战事就会再行升级。日本内阁所通过的派兵
5 
个师团计划就须
重新考虑,中日两国全面战争不再是步步升级,而是一步到位。也不再是海
军大臣米内预言打到保定,和两个月使中国政府屈服的事。所以,驻屯军马
上要稳住宋哲元,先行孤立二十九军,挑拨起二十九军与中央军的矛盾。稳


住宋哲元的工作必须首先由亲日分子去做。然后,再集中兵力,施以致命的
打击,一举攫夺河北、察哈尔两省和北平、天津两市。在未完成部署之时,
日方须不断放出“现地解决,不扩大”的烟幕。

而10 
日至12 
日秦德纯、张自忠与日方松井等人所签协定,也恰是烟
幕的一个重要部分。12 
日秦德纯赶往天津向宋哲元汇报战事与和谈情况。
基于这三种因素:

一、日方努力达成协议;

二、汉奸下说词;

三、宋本人希望地方性解决。

宋判断可以“就地解决。”

所以,宋到天津后的第二天,即发表谈话:卢沟桥事变乃系局部冲突,
希望能做一个合法合理的解决。

同时,谈话中又强调:“余向主和平,爱护人类,决不愿以人类作无益
社会之牺牲。”

宋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