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百年中国现代化"六次政治选择" >

第2部分

百年中国现代化"六次政治选择"-第2部分

小说: 百年中国现代化"六次政治选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以后,新的统治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也缺乏经验,从而陷入了深重的权威危机。

    另一个因素,就是说清末改革失败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个人认为是他们的改革战略发生了重大的错误。更具体地说1905年以后,清末新政的1901年开始到了1905年以后,当时兴起的是了一种“立宪运动”,那个“立宪运动”具有分权的性质。而立宪的结果呢,是形成了地方上面的各种立宪的机构,而立宪机构大部分被激进的士绅所控制,他们利用了这种地方上的立宪的机构,来开始向政府提出了激进的诉求。人们通过地方中谘议局,把长期压抑的政治诉求在短时期里面释放出来,这些政治诉求从长远来说都是合理的,但是在改革的初期阶段是无法实现的。转型期的政府根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满足如此多的士绅所提出的种种要求,一旦不能满足,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挫折感,引起了对政府的不满。

    于是不满的人们那种挫折感的叠加,就形成了反政府的政治同盟,我们可以从保路运动当中可以看到,地方主义派、民主主义者、立宪派、商办铁路公司当中的那些老板们,受摊派之苦的农民、激进的士绅阶层、政治革命派,这些五花八门的不同阶层的利益集团,都在反对路权国有这个基本正确的国策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个神圣同盟。

    可以说清末的新政是开明专制化的最后一次努力,最终是失败的。开明专制化在中国的失败可以说,它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传统的官僚体制,它的僵化程度比较高,它的自我更新能力比较低,就是这样一个传统体制。

    我们这里只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就是日本福泽谕吉,他写了一本介绍西方文明的小册子,在一年里面卖掉了三十万册,而中国江南制造局它在三十年里介绍西方的小册子,只卖掉了一万三千册。也就是说中国人三十年当中,它对西方文明的了解远远不如日本人,我们知道,日本的国土只是我们中国的二十七分之一。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得出来,中国整个文化的那种僵化,也导致了这么一个结果。

    那下面,我们要谈的是第二次政治选择,第二次政治选择就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多党议会的民主政治。辛亥革命以后的政治精英,把西方发达国家的议会政治,当做推行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会把西方发达国家的议会政治来作为现代化的载体呢?这里首先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个原因。当时的人们不约而同的认为,西方的民主政治是最先进的政治,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西方的民主就像一件雨衣一样,穿在外国人的身上可以,那么穿在我的身上也可以。这一点孙中山曾经用非常明确的语言来表达过这种思想,它认为我们中国发展现代化就是制造火车头。那么要用最新式的火车头好呢,还是用老式的火车头呢?他认为开明专制是老式的火车头,而民主政治就是个新式火车头,那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面,那个民主政治被大家认为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另外还有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是二十二个省。二十二个独立的省,他们各自为政,要让他们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么只能采取一省一票的方式,通过一省一票的方式形成一个共和国、一个联邦国家。所以中国当时就走上了多党竞争的这种议会民主制度。当时的中国一下子涌出了三百多个政党,这些政党多如牛毛,无穷无尽的党争,而各党都各自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在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这种情况下面,来进行那种议会的争夺。那么这种争夺过程,最后导致了矛盾冲突不可调和,发生了宋教仁的血案。同盟会一开始就进行二次革命,袁世凯进一步增压,最后是解散国会,出现了总统独裁,多元民主政治就失败了。

    萧功秦:这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几乎大多数的亚非拉国家,在民族革命以后,他们开始建立的政权,都是西方议会民主政治。而且都是产生无穷无尽的党争,最后都无法避免议会制失败的命运。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议会制是在西方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面,在长期的历史过程当中逐渐演变过来的,它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形成有机的相互的联系、相互的制约。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所有这些因素,都构成了民主政治有效运行的条件。然而所有这些条件在中国都不具备,也就是说,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这里想引证一下严复先生他做的一个非常生动的、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中国人是一头牛,它要学马跑得快。中国人觉得要学马跑得快,于是就把马蹄搬到牛腿上来。就相当于把西方的民主政治那个马蹄,装到中国的牛身上来。然后人们发现,马蹄装在牛身上还是跑不快,为什么?因为那个马蹄需要马的骨骼支撑。如果把马的骨骼转过来,移植过来以后,于是人们又发现,马的骨骼需要马的肌肉支撑。马的肌肉需要马的血液系统支撑。实际上就变成这么一个问题:除非一头牛同时变成一匹马,牛不可能把马蹄装到自己身上来,跑得像马那么快。我想这一个比喻,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严复的悖论。所谓的严复悖论就是说,单项移植一项东西,这个被移入的因素不能成活。必须要把西方其他制度因子全部移植进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单项移植的东西能够成活,这个因素能够起作用。但是。全部移植实际上又不可能的,就是说无论是单项移植还是全项移植都出现了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现代化,我们可以说它的困难可以用严复悖论进行表达。

    那么我们下面要谈到是第三次政治选择,那就是袁世凯的军事强人的威权政治。二次革命以后袁世凯解散了国会,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军事强人,他鼓励发展实业,引进现代教育,并且在他统治的初期,中国政治稳定。他制定了商法,他在1914年到1916年期间,可以说当时的经济以11%的速度发展,这个时期被人们称为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我们可以把这种模式称之为叫做新权威主义模式。所谓的新权威主义,指的就是,后发展国家在民族革命以后所建立起来的,作为议会民主制的反向运动而出现的,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人政治。这种新权威主义,袁世凯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人。以后韩国的朴正熙、全斗焕,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拉丁美洲的皮诺切特,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新权威主义者。

    严复当时是非常支持袁世凯的,他甚至指出,袁世凯解散国会虽然和临时约法不合,但是是袁世凯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情。因为国会除了党争就是捣乱,还不如把国会解散掉,强权所形成一种政治稳定,可以让是让中国能够安心的搞现代化。严复还说过,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华盛顿,需要的是克伦威尔和拿破仑。严复希望袁世凯成为中国的拿破仑。这也就是新权威主义的逻辑,就是通过强人所建立的政治稳定,来引进外国资本、发展中国经济。通过经济的发展来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而这种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是民主政治的未来前提。新权威主义有一种发展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似乎看来新权威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可供考虑的选择,但是袁世凯这个政治强人,他有极其严重的两个缺点。第一个缺点就是,他具有很强的封建意识,他的权利个人化的倾向,使他迷信权谋,大幅度的引用亲戚故旧,以北洋军机个人、私人的效忠纽带来成为他的组织原则。这种权利的个人化、权利运作的任意性、权利内部关系的朋党性,导致了这个结构的极其脆弱。

    袁世凯后来想当皇帝没有成功,他的权威急剧的衰落,到他五十六岁突然生尿毒症死了以后,那么整个北洋军机就分崩离析,因为北洋军机它内部的组织关系是非常脆弱的,完全是靠那种朋党和私人效忠关系建立起来的。因此,袁世凯以后,中国就陷入了北洋军阀的混战时期,北洋军阀混战可以看作是中国的新权威主义政治的退化形态,成为一种退化形态。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袁世凯政治的结构,他的内部组织结构的脆弱性以外,还有权利不受制约,是新权威主义有效运作的一个前提。而权利不受制约的结果呢,又使得统治者有可能利用他的权威来实行为私人牟利,从而导致了这个新权威主义的变质,这也是中国现代化面对的一个严重的困难所在。

    刚才我们谈到了实际上面是中国现代化初期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开明专制模式;第二种是议会民主政治模式;第三种是强人政治模式;这三种模式都有它成功的地方,也有它的缺陷。开明专制模式,它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但是这个政权它的合法性在急剧的衰落。议会民主政治呢,它的有它的现代化导向性,但是它缺乏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它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袁世凯模式它有一个维持政治稳定的一个权威系统,然后它却缺乏现代化的那种意识,所以由于这种原因,使得中国的政治载体适合于中国现代化的政治载体,并没有在二十世纪初期实现。

    王鲁湘:刚才听了萧先生的演讲以后,我产生了几个问题想在这里请教萧先生。您刚才提到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间首先的三次政治选择,是吧,那么第一次政治选择就是晚清的以慈禧为领导的开明专制的这一次政治选择。那么你也说到了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以及这种选择为什么必然失败,我在这里想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开明专制制度选择失败的原因,您说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体制本身已经高度僵化,它没有一种从内部进行体制创新的这样一种基本能力。但是如果它连这种,高度僵化没有这种能力的情况之下,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力来开始了持续十一年的,这一种实验呢?

    萧功秦:首先是因为,就她本人来说,就是一个作为清朝统治者来说,她客观情况就是说,她面对的是两千多年来,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她为了保持自己统治的长治久安,她也不得不向西方学习。那么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的客观逻辑和她为了保持自己政权的主观的那种愿望,两者是重叠的。只要她在实现保护自己主观的这种政权的合法性,长治久安的过程当中,实现了向西方学习,它客观上就进入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逻辑。

    王鲁湘:萧先生,我刚才注意到你在演讲过程中间,你讲到洋务派,就是说你很替他们惋惜,实际上如果给予洋务派足够的时间,洋务派运动按照它自身的逻辑,应该是可以顺利的开始我们的现代化的一个成功的一个开端的,但是没有给它这个机会。没有给它机会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我的理解,除了它的体制内部的这种反对派的顽固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可恶的日本在旁边的崛起。他们的军事崛起,把我们第一次现代化的努力,葬送在冰冷的海水里头了。那么第二次开明专制的这次选择,是因为慈禧这个强人她的突然的去世,而她后继无人。这个王朝,爱新觉罗这个家族后继无人,因为这个家族已经好几代人生不出男孩子来了。那么后面的我就不说了,就这两个选择,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逻辑的失败,而是偶然因素导致的失败。

    萧功秦:不是这样,尤其是我觉得像清末新政,它很明显就是说,它是先天不足的。就是说它是在统治者已经陷入了权威合法性危机,已经进入了权威危机以后,为了挽回这种危机而进行的一次改革。因此,它进行改革,它需要一种非常丰沛的那种权威的资源,来支撑它的大幅度改革,但是它那时候已经没有那个权威了。所以从客观上来说这次改革的失败大体上是可以预期的。因为如果说这种改革在以前二十年、三十年,在没有实现权威危机的情况下面,那么她如果在那时候进行改革,情况要比那个时候要好得多,我想这是一个原因。

    王鲁湘:到了这个议会民主模式失败的时候,你特别地提到了严复,这么一个我们最早的启蒙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