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剑-全球追捕、审判纳粹战犯史鉴-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团守卫。拉多姆、海乌姆、凯尔采等地,随着犹太人的数量从15000人增至30000 人,也陆续被占领当局强制建立隔离区。所有的犹太人隔离区,最终都被严厉地列为不开放地区 u。1941年三回月10日,弗兰克总督颁布了一项对“非法”离开隔离区的犹太人实行死亡惩罚的公告,并附带宣布,此项公告也适用于那些帮助和隐藏犹太人的居民。
经过纳粹分子的残酷屠杀,波兰犹太人减少了 95 %以上,由战争前夕的300 多万锐减到10余万人。
第三章 吞噬上千万生命的人间地狱——纳粹集中营
纳粹集中营可以说是纳粹暴政中最为黑暗、最为残酷的一章。它是纳粹分子杀害犹太人、吉普赛人、苏军战俘、抵抗运动成员和反法西斯人士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和场所。1942年以来,集中营以及灭绝营、劳动营成为纳粹当局实施“最后解决”的基本工具。在二战中欧洲死亡的 4600 万军民中,竞有1100—1200万平民和战俘死于各种各样的纳粹集中营,其中包括450 万犹太人和300 多万苏军战俘。在集中营、灭绝营供职的司令官、政治部官员,党卫军官兵,男女医生、护士是纳粹战犯中乙级战犯。丙级战犯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她们)几乎100 %地参与了虐待、折磨、甚至杀害囚犯的罪行。在各类纳粹战犯审判案中,集中营罪犯被判处极刑的比率是最高的一类。集中营案件也是盟国司法人员审判最多的一类案件。奥斯维辛、布亨瓦尔特。达豪、拉芬斯布吕克、马伊达奈克、贝尔森、萨克森豪森、瑙因加默等集中营的罪犯均被列为专案进行审判。
第一节 集中营——灭绝营,大屠杀的主屠场
纳粹集中营始建于希特勒上台不久的1933年3 月,截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集中营总共只有28个(其中主集中营7 个,即达豪、布亨瓦尔特、萨克森豪森、拉芬斯布吕克、弗洛森堡。毛特豪森和瑙因加莫),关押囚犯8 .5 万人,大多为共产党员和反法西斯进步人士;集中营的设置范围限于德国本土和刚刚被兼并的奥地利。但1939年9 月大战爆发特别是1941年6 月纳粹入侵苏联之后,纳粹集中营的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展,仅德国境内7 个最大的集中营所关押的囚犯,就从1939年初的2 .1 万人剧增至1940年底的80万人。其主要职能也由对政治犯和反社会分子进行惩罚或“重新教育”转变为对犹太居民进行惨无人道的集体屠杀。1939年9 月至1942年底,纳粹当局又建立了8 个主集中营,其中2 个在德国,5 个在波兰,1 个在法国的阿尔萨斯(即纳茨威勒集中营)。1943年,纳粹分子又建立了7 个主集中营,其中2 个德国,在波兰、荷兰。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各亚个。在纳粹集中营的鼎盛时期,党卫军在德国本土及各个占领区共设立了至少10005 个集中营、强制劳动营及其衍生物一灭绝营;其中主集中营22个,下属1302个分支集中营(其中仅布亨瓦尔特集中营即下属129 个分营),内主要关押女国的分营329 个,主要关押男国的分营843 个,囚犯性别不明的分营60个。在押的囚犯来自欧洲各国以及美国、土耳其、埃及等国,高达1100万以上,以各个国籍的犹太人为主,其他主要群体还包括苏军战俘及其他盟国战俘、吉普赛人、共产党员、抵抗运动战士、反法西斯进步人士,也有刑事犯罪分子、妓女甚至同性恋者。由于纳粹分子蓄意的折磨、虐待和屠杀,集中营囚犯的存活率很低,一般仅达 20 %左右,至于纳粹政权存心灭绝的犹太人,则更只有5 %左右。初期的纳粹集中营,由国家政治警察管理;从1936年起,改由党卫军管理。只有党卫军官兵才有资格充当集中营守卫部队成员(亦即看守);以后,由根据党卫军帝国司令官兼全国警察总监希姆莱的命令,组建了党卫军特别部队一“骷髅队”,专门负责看守集中营。在党卫军内部,总揽全国集中营事务的大权,首先落人中央保安总局手中;1942年以来,又转人与之并列的经济管理总局手中。直接掌握数百万囚犯生死存亡命运的先是中央帝国保安总局局长莱因哈特·海德里希及其继任者卡登勃伦纳,以后则是经济管理总局局长兼集中营事务总监泰奥多尔·艾克及其继任莱因哈特·格吕克斯以及1943年底升任集中营事务副总监的原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鲁道夫·霍斯。
到二战开始之后,包括奥地利在内的第三帝国境内,已有8 个规模较大的集中营从上百个劳动营、改造营当中脱颖而出,它们是:达豪、萨克森豪森、布亨瓦尔特、毛特豪森、弗洛森堡。瑙因加莫、多拉——诺德豪森集中营以及专门关押女囚的拉芬斯布吕克集中营。
集中营的囚犯被人为地分成八大类,各自享受不同的待遇。德国人是第一类,北欧各国人属于第二类,法国人属于第三类,巴尔干各国属于第四类,俄罗斯人属于第五类,吉普赛人属于第六类,犹太人属于第七类;原本只有这七类。1943年9 月以后,纳粹当局又把背叛了自己的意大利人列为最底层,以示惩罚。
各个集中营、灭绝营使用毒气室大规模杀害犹太人,普遍开始于1942年。
从1942年春天开始,设在波兰西里西亚和总督区内的海乌姆诺、贝乌泽茨、索比堡、特列勃林卡四个劳动营经装备了专门的杀人毒气室和焚尸场后,摇身一变成为第三帝国的四大灭绝营。负责具体实施对犹太人“最后解决”的职能部门是中央保安总局,直接承办这项事务的单位则是该局下属的第三局——国内保安勤务局的第四处——犹太事务处。该处处长即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艾希曼。他手下有3 名得力的副处长——狄特尔·维斯里塞尼、阿洛伊斯·布鲁诺、赫尔曼·克鲁梅负责搜捕希腊、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法国等国的犹太人,并把他们押送到奥斯维辛、玛伊达奈克、毛特豪森等集中营或海岛姆诺、特列勃林卡、贝乌泽茨、索比堡等灭绝营——其中的每一个,均具备每天“处理”8000一12000 人的能力c 到了这4 个灭绝营随着苏军的挺进被迫关闭时,它们已分别杀死35万、80万、60万和50万犹太人。这类灭绝营的特点是,囚犯几乎是清一色的犹太人,将其运抵此地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将他们尽数杀光;即使暂时留下少数青壮年不杀(每次留下的不超过1000人),也仅仅为了完成某些紧急任务。一旦完工,他们的死期就会来临。曾运来70万名犹太人的特列布林卡灭绝营,只有9 人侥幸逃生。4 个灭绝营的幸存者总共只有82人,其中没有一个是儿童。因此,运抵灭绝营的人数即等于该灭绝营杀害的人数。此外,40年代以来纳粹在波兰的奥斯维辛、玛伊达奈克、斯图特霍夫、格罗斯——罗森等大型集中营以及在德国本土的布亨瓦尔特、拉芬斯布吕克、达豪、毛特豪森、萨克森豪森等集中营,也均在营区内部辟出专地作为灭绝营。1941年冬天,毛特豪森集中营开始使用现代化的大型毒气室杀害犹太人;1942年5 月奥斯维辛,1942年9 月玛伊达奈克,1942年秋瑙因加莫,1943年上半年纳茨维勒,1943年秋萨克森豪森,1944年6 月22日施图特霍夫,1944年12月拉芬斯布吕克先后使用上述毒气室。其中,即使最小的一间,每次也可以毒杀150 人。除在本土和奥地利、波兰,纳粹分子及其外国帮凶,还在德军占领区和卫星国内建立了一系列集中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挪威的格里尼集中营,爱沙尼亚的韦瓦拉、克卢加集中营,拉托维亚的萨拉斯皮尔斯集中营,立陶宛的考恩、考那斯集中营,捷克的特列辛施塔特集中营,南斯拉夫的雅塞诺瓦茨、塞姆林、普里什蒂纳集中营,的里雅斯特的圣萨巴集中营,荷兰的海尔佐根布施。威斯特勃克、古森集中营,法国的纳茨维勒、德朗希、康边集中营等等。其中,萨拉斯皮尔斯、雅塞诺瓦茨、普里什蒂那、纳茨维勒以及考那斯集中营均为杀人盈万甚至十几万人的名牌魔窟。
还有一类规模较小因而知名度也不高的灭绝营,亦即处决中心(见第二章),主要分布在德国本土及奥地利境内,杀人数量多为数千人至数万人。它们与大型灭绝营不同之处在于,只有可容纳数十人的毒气室,因而还附以其他的杀人手段。
至于劳动营,犹太人生活在这里也并不意味着生命有了保证。其实,纳粹分子只是出于劳动力紧缺,才暂时放过他们,对其执行慢性的处决——让超负荷的苦役、营养不良、寒冷与瘟疫在无形中夺取他们的性命。一旦他们的使命告终,他们随时会被党卫军拉去枪毙或驱赶进毒气室。《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所拯救的1200多名犹太人,就是波兰普瓦绍夫劳动营中的犹太劳工。1943年秋冬,该劳动营被纳粹当局解散,并人奥斯维辛集中营,绝大部分犹太囚犯面临被送进毒气室的危险。
第二节 大屠杀之集大成者——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上述各个集中营、劳动营和灭绝营当中,对于揭示纳粹分子丧尽天良和人性混灭的众多罪恶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或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灭绝营。在上万个各类集中营中,奥营囚禁犯人的规模是最大的,每天有18万一25万名囚犯在这里生活(其实是在受罪),到1944年夏最盛时,高达43万人以上;它杀害囚犯的数量是最大的,是唯一一个杀人逾百万的灭绝营(二战后,波兰和苏联的官方报告曾认定,玛伊达奈克集中营一灭绝营杀害了136 万名囚犯;但80年代以来,包括波兰在内的欧洲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一数字明显偏高;该营遇难人数估计只有50万上下。)它处死犹太人的方式是最为骇人听闻的;它折磨囚犯的手段是最惨无人道的,它给予囚犯的生活待遇是最为恶劣的,因此奥营中囚犯的残存率也是最低的,大概只有3 ——5 %。这不仅低于设在德国的各个集中营,也低于设在波兰和其他占领国的集中营。相比之下,玛伊达奈克、格罗斯罗森、斯图特霍夫等设在波兰的纳粹集中营,杀人规模均未突破50万。
一、由来与概况。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希姆莱根据党卫军驻波兰弗劳茨瓦夫地区最高司令官兼保安警察管理局局长艾利希·冯·巴赫一杰列夫斯基于1940年2 月的建议而批准兴建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波兰上西里西亚地区小镇奥斯维辛,总面积15平方公里;东北距华沙200 多公里,距古都、第二大城克拉科夫只有30多公里。它地处维斯瓦河上游,一面靠山地,三面都是开阔的平原。这里交通便捷,是西欧通往东欧的道路交汇处,有铁路通往欧洲各主要国家,便于纳粹实施放逐各国犹太人到集中营的罪恶计划。然而,这里的自然环境又恶劣到极点:春秋两季连日里刮着大风;夏天浓雾弥漫,酷暑难当;冬天严寒刺骨,滴水成冰,气温低到零下20多度。流经奥斯维辛的维斯瓦河区段的河水已被严重污染,河中密布有毒的化学物质,使得河水与附近的空气均被毒化。前集中营囚犯奥托·克劳乌斯战后回忆当时的生活环境时,如此这般地描写到:“比克瑙(即奥斯维辛的第二分营)位于沼泽地带中,气候恶劣,死神在那里到处向人们招手,疟疾、伤寒、痢疾及其他疾病无情地折磨着骨瘦如柴的囚犯们。重病人遭受着高烧的折磨,却哪儿也找不到可以饮用的水。酷暑季节,蚊虫云集,包围着奥斯维辛沼泽群。从早到晚,整个地区都被沼泽中升腾起的蒸汽笼罩着,蒸汽中还包含着焚尸的恶臭气息和焚尸场烟囱冒出的浓烟。囚犯们穿着木鞋,不时陷入滑泞的淤泥中,耗尽他们最后的一点体力。”1941年2 月,比克瑙分营动工前夕,希姆莱派遣德国大学教授、工程博士岑卡尔前来奥斯维辛化验水质。他于同年3 月26日写的书面报告提出,奥斯维辛集中营所使用的水水质极差,不但不适于饮用,就是连洗漱也不宜。党卫军驻奥斯维辛守备部队长官处为此下发命令:奥斯维辛的水质和空气都有害于健康,因此禁止党卫军官兵饮用未经煮沸的水,也不得用此水洗涤,以免引起严重疾病。尽管如此,纳粹当局仍然坚持在这里建立集中营,其险恶用心不外乎就是尽快加速囚犯们的死亡。
1940年4 月,正在达豪集中营任职的党卫军上尉鲁道夫·霍斯,因工作成绩显著,被希姆莱提升为即将成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他的班底包括:从克拉科夫党卫军骑兵队中调来的一批官兵,从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要来的几十个德国刑事犯,当地的纳粹占领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