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浪大化集-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尔,当然,还有为库柏的《最后的莫希干人》插画而出名的奈·康·韦思。
以上这些都是“跨世纪”的人,他们一直工作到20 世纪的第一个10 年。
霍·派尔《海盗之书》插图
〔美国〕霍·派尔作
1851 年,罗伯特·兰登发明可以将绘画经过拍摄洗印在木版上,从此开
始了摄影术应用在文学插图上来的新阶段。在这以后,又相继发明了珂罗版
印刷、照相凹版印刷、照相石印和网目版印刷,插图逐渐能按画家笔下的原
本面貌(包括彩色缤纷有多种层次的油画)印制在纸上了。文学插图遂进入
了它的现代阶段。
“东北风,有人吹着显得很潇洒。”
却·戴·吉卜森《吉卜森之书》插图
〔美国〕却·戴·吉卜森作 1907 年
20 世纪·德、奥
进入20 世纪后,文学插图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显得绚烂多姿,繁花
似锦。德国和奥地利的表现主义艺术家对封面、版式设计以及插画都有强烈
的兴趣。奥地利的艾尔弗雷德·库宾(1877—1959)既是版画家,又是作家,
作品想象力丰富。德国的恩斯特·基希纳(1880—1938)是装帧改革方面的
一员健将,奥地利画家奥斯卡·科柯斯卡(1886—1980)于1963 年为莎士比
亚的《李尔王》作了17 幅石印画,1968 年又为阿里斯托芬的《蛙》作了12
幅铜版画。科柯斯卡自己写书,自己设计,以便充分体现自己的意图。后来
德兰、马蒂斯也都这样做。人们把这样的书称为“艺术家之书”(livre d’artiste)。
进步传统
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工人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在插
图艺术上也有反映。稍早的插图艺术家,如门采尔、斯坦朗,在自己的作品
里表现了工人生活与平民意识。稍后的,如珂勒惠支、麦绥莱勒与格罗斯、
肯特等,都接过进步艺术的传统,作出可宝贵的成绩。苏联继承俄罗斯现实
主义艺术传统,非常重视文学插图这项工作,那里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插图
画家,如窦布仁斯基、法沃尔斯基、库克雷尼克塞(三人合名)、基布里克、
什里马诺夫、茹科夫、威列依斯基、莫辛、勃罗茨基等等。他们的共同之处
是现实主义总方向下的多样化风格。不过在进入60 年代之后,插图画家们也
逐渐引进了各种现代派的风格。为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译本作插图也是苏联
插图艺术的一个优秀传统。
“所有的场景都充满了蓝色。。”
格·海姆《遗作》插图
'德国'恩·基希纳手书插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东欧国家也都普遍重视文学插图。其中,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成绩尤为突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现
了黑根巴特、施维默尔、克莱姆克这样一些功力深厚又有个人特色的优秀插
图艺术家。那里的书籍装帧、印制也都很出色。
法国
要谈20 世纪的法国文学插图便不能不提到安布罗瓦斯·沃拉尔(1865—1939),他是巴黎的一个美术作品商人和出版商。他把印制最好的插图本
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到他去世时,他主持印制了27 种书籍,它们都达到几
乎完美的水准,在他眼里,艺术家的重要性要高出于作家。他允许插图家自
由发挥,也可以作与原作内容没有关系的“插图”。为他的公司作过画的有
比·勃纳尔、莫·德尼、乔·鲁奥、夏加尔等第一流的艺术家。
在沃拉尔之后,接过他的传统的是开设在日内瓦的斯基拉出版社。该社
以出版精美、豪华的画册著称,其中也包括了插图本文学书籍,如德兰彩色
版画配图的拉伯雷的《巨人传》(1943)。
为文学插图事业作出过贡献的现代法国艺术家(包括生活在法国的其他
国家的艺术家)有拉·杜飞、璜·格里斯、基里柯等。马约尔为古罗马作家
维吉尔与朗戈斯的作品作了木刻插图。马蒂斯为马拉梅的《诗集》、为蒙特
朗的《帕西伐尔》作过插图,后来他兴致越来越大,干脆自画自写——而且
是手书,出版了他的彩图书籍《爵士乐》(1947)。最后,我们自然不能不
提到毕加索,这位创作力旺盛、风格多样的艺术大师在文学插图方面也同样
作出了可观的成绩,而且也是多品种、多风格的。
总之,现代艺术与文学插图关系是密切的,即使是抽象派艺术亦不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与法国画家艾·哈居都作过抽象派
的文学插图。1950 年赵无极出版过八幅石版画,上附法国诗人亨·米肖所写
的八首诗。50 年代,法国舞台上出现了抽象性很强的戏剧——“荒诞戏剧”,
如欧·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该剧让一些小市民在台上讲一些
最琐碎不过的对话,以显示生活的平庸与乏味。该剧印成书时的版式设计与
插图亦极奇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轶事》插图
'德国'马·施维默尔作
英国
在英国,20 世纪最初的20 年里出现了一些“个体户”办的小出版社。
它们继承上世纪威廉·莫里斯主持的坎姆斯科特出版社的传统,出版有木刻
插图的书籍。这样的书用手工印制,限数订购,每本标明号码,因而价格也
很是高昂。这样的出版社有杜夫斯、艾兴登、凡尔与伊拉克尼等。1911 年,
伊拉克尼出版了法国画家毕沙罗作套色木刻插图的《玉书》——这是一本中
国古诗选集的法译本。稍后出现的小金鸡出版社出了三部引起人们注意的
书,它们是由艾里克·吉尔装帧、插图的《坎特伯雷故事》、《四福音书》
与《特罗依勒斯和克里西德》。被吸引来为该出版社作插图的还有保尔·纳
许、戴维·琼斯等画家。艾里克·拉维路斯为小金鸡出版的《第十二夜》作
过插图。这以后出现的努恩塞奇出版社和福利奥书社改手工印制为机器印
制,从而使书价有所下降。二三十年代,将插图精装本作为礼品相互馈赠成
为一种风气,出版社纷纷出版一些既流行却又不俗气的文学作品(如斯蒂文
生的小说)的插图本。为这些书作插图的有拉克艾姆、杜拉克、阿里斯蒂亚、
约翰·奥斯丁等人。稍后活跃在插画界的又有约翰·法莱与琼·海赛尔(1906—)。后者是一位女木刻家,1953 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加冕仪式特邀她设计
请柬,可见她的地位不一般。她为英国小说《克兰福德》(加斯盖尔夫人作)
所作的插图,十分切合原作情绪与气氛。这里介绍的一幅是长构图的《火车
窗外》,所描绘的是苏格兰爱丁堡的景色。这是一个有点荒凉与古朴的小火
车站。画面上的房子、人物、树木都是倾斜的,就像是一个儿童从飞弛的火
车的窗口往外看所见到的景象,尽管画上看不到火车,但是让人感到正有一
列火车飞驰而过。这是《儿童诗歌乐园》插图里的一幅。这套图的构图很符
合儿童的心理,既风趣,又能启发孩子们的智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值得一提的优秀插图画家也还有不少,如安东
尼·格劳斯,又如戴里克·哈里斯。
沃拉尔1930 年出版的《漂亮婴孩》之一页
〔法国〕拉·杜飞设计、插图
美国
美国的插图艺术19 世纪到20 世纪初,一般地说,商业气较浓,似未出
现有独创性的大家。但是20 年代后,局面开始改观,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插图
画家,如雷金纳德·马什。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当推洛克威尔·肯特。他的
作品强劲有力。名画家本·沙恩(1898—1969)也作过插图,风格质朴,显
示出他的作品植根于普通人的生活。30 年代因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的一批艺
术家(以犹太人为主)给美国插图艺术带来了生气与深度,以及欧洲的历史
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以后,诺曼·洛克威尔的插图风行一时,成为
美国通俗艺术的象征。50 年代的保卫和平运动中,产生出安东·里弗莱吉尔
的木刻插图,风格明朗健康。近年来,又出现了“超现实主义”插图,它们
用照相式的细腻逼真的技法,并不时采用电影手段,在题材上较多表现科幻
作品的内容。
欧·尤内斯库《秃头歌女》正文双页〔法国〕马辛设计
“火车窗外”《儿童诗歌乐园》插图
〔英国〕琼·海赛尔作 1946
德莱塞《嘉莉妹妹》插图〔美国〕雷·马什作
日本
在东方,日本精良的印刷、制版技术使彩色插图大大普及并达到新的水
平。这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籍艺术家,如:有胜见胜、寿岳文章、中林洋
子、庄司浅水、杉浦寿平、高桥重臣、枥析久美子、原弘和龟、仓雄策等。
盐田守男画的彩色插图《月亮公主》是一本相当普及、一般家庭都有的具有
强烈民族色彩的优秀作品,构图多变,设色富丽。全书用硬纸板精印装订,
小读者即使企图撕毁或者摔坏它都难以做到。这方面的艺术家还可以举出武
笠信英、小坂茂、轮岛清隆、板本健三郎和羽石光志等。日本插图艺术的特
点是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现代感。
诗集《和平之歌》插图
〔美国〕安·里弗莱吉尔作
以上对世界文学插图艺术发展的历史作了一个粗略的描述。由于个人所
知有限,较大的疏漏恐怕亦在所难免,特别是在东方国家与拉美、非洲方面。
我诚恳地希望有更好条件的朋友与单位今后能写出一部较完备准确的专著,
这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编后记
——走进译人的视界
这个世纪以来,国人字汇构筑、语言表述和文学建设的进步,中间一份
功劳,应当归属涉自译事之人。
回望百年译业演进,林纾严复举创劳绩,固不致因时移世易而泯没,但
鲁迅知堂一辈启智奋力,在文化方面的引领功效,无论在过去时代,还是于
今日社会,则更是恒久不变。自然,这与其人渊博学识、深邃思想和广阔视
阈不无关系。
由译而文,著译并重,是五四以及往后新文化译人孜孜以求的传统。因
此,他们与囿于文字迻译的亦步亦趋者有了分别,他们对整个文化的建树也
有着独特贡献。
在文化昌明,民智发达的国度,不管其社会嬗变至何种境地,都不该缺
少思想与译与文相谐的译人。
事实上,有思想的翻译者,于今仍然大有人在。而欲靠近他们的所思所
想,惟一的路径,便是进入他们的视界,共同享受融合文化的熏陶。这也正
是我发愿编辑译人视界丛书的旨趣所在。
我相信,翻译者思想的爱读者会有很多,这也给了我编辑文丛更多的自
信。
感谢所有予文丛以关心爱护的朋友,特别是古道热肠的众议兄,是他促
成了宁兄和他的出版同道与我的合作,相携为这一辑文丛的问世而付出努
力。
赵武平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