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韩琦给他的好处相比,王静辉的回赠可就要大方的多了,他之所以这么答复韩琦,也是因为他从韩琦的来信当中感觉到韩琦非常注意自己的商务印书馆了,正是由于商务印书馆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凭借着先进的技术不仅快速崛起,并且还斩断了以钱、燕两家为首的江浙印刷作坊在北方的市场,大幅削低了书籍的利润。很难说像钱、燕这样的老牌印刷业巨头兼大富豪与朝廷当中的高官有什么关系,但韩琦的来信足以使他正视这方面的问题,放弃商务印书馆的巨额利润固然有些让他心疼,但相比被整个同行业的人敌视要好的多,更何况技术垄断并不能促进技术进步,王静辉更希望看到这个时代技术方面有更大的进步,再说商务印书馆已经形成了品牌规模,在《梅雪》发行进入正轨后,已经没有哪家印刷作坊能够在北方市场给它带来什么麻烦了。
不知道是韩琦由于忙于平息濮议的布置,还是怎么了,王静辉回信之后,韩琦就再也没有来过信。不过这样反而让王静辉更安心,对于将来会产生的损失,他虽然会有些心痛,但他作为从一千年后来到宋朝的人来说发财的东西还多着呢,不说别的比较复杂的东西,单单是镜子一项就会比商务印书馆厉害的多。「想当年这可是威尼斯人把法国人逼得狗急跳墙的利器啊!」王静辉在书房中独自一人呵呵的笑道。
正当所有的官员都在猜测韩琦会到哪里去钓鱼的时候,英宗赵曙把韩琦和欧阳修召进宫中议事,在见面的时候,欧阳修从袖中取出两份诏书交给赵曙。赵曙看过两份诏书后留下一份,然后将一个在殿外等候的太监叫了进来,把另外一份诏书交给这名太监,太监接过诏书后也不打开看一眼便推出殿外。
第二天,各位中枢大臣和英宗赵曙议事与垂拱殿,到了正午时分,太后派来一位宦官传达诏书,传达诏书的太监正是昨晚从赵曙手中接过诏书的太监。欧阳修和韩琦等人打开诏书一看后与英宗赵曙相视而笑——这份诏书正是昨天晚上欧阳修写得两份诏书中交给太监的那份,不过诏书上多了曹太后的亲笔签押。
「吾闻群臣议请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未见施行,吾载阅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潐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濮安懿王称皇,王氏、韩氏、任氏并称后,特此手谕!」
当司礼太监那尖细的鸭公嗓子发出难听的声音在垂拱殿里渐渐消逝后,百官的脸上可谓什么样的神情都有,不过颍王赵顼此时的脸上更为有趣。韩琦等奉到此诏,立刻转送英宗。英宗赵曙看过后说道:「称亲之礼,谨遵慈训,追崇之典,岂易克当?所有称皇称后诸尊号,朕不敢闻,令内外臣民知之!此诏!」
这时底下的官员才开始反应过来,不过已经大势已去,十天前他们手中还奉为尚方宝剑的太后手诏居然成了今天击败他们的法宝,这对于他们来说可真是够讽刺的。不过这还不算最后的结束,御史吕诲见苦劝赵曙不成,便缴纳敕诰,在家称病待罪;包括司马光在内的所有台谏官员都全部自动请辞;连英宗赵曙在濮邸时的幕僚王猎、蔡抗均反对他称亲之举,这是英宗赵曙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使得他又立刻感到头大如斗。
在宰辅韩琦和欧阳修的帮助下,英宗赵曙在严厉处置了于是吕诲,让他到省萆⑿模洞咳释ㄅ邪仓荩来蠓赖叫菽氐毕毓伲估7炊藻醭魄椎闹髁θ宋锿豕纾鹩λ硪灾凑唬晌绞侨碛布媸┎抛钪胀耆较⒘隋б橹昂罅礁鲈拢饪杀韧蹙不阅歉隼肥笨罩谐ご锸烁鲈碌腻б榻嵌范潭嗔恕
王静辉才茶楼中一边品茶,一边听着茶客们在一旁三五成群的议论着濮议角斗的最终结果。当他听到吕诲、范纯仁、吕大防三个御史被英宗修理的消息后,也感到无奈,毕竟这三个人是无辜的,他们没有什么错,只是想提出皇帝行为不妥的地方,就这么被放逐京师之外,实在是有些很可惜。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他们不这么逼迫英宗赵曙和韩琦、欧阳修等人,也不会落得这么一个下场。
「还是曹老太太的一纸诏书管用,不知道要是她老人家知道背后这个馊主意是我出的,那我瘦弱的肩膀是否能够抗得住呢?」王静辉一边喝茶一边在心中默默地计算着自己肩膀的承压能力……
大宋英宗二年六月二十九,在朝堂上闹得风风雨雨的濮议还没有过去十天,王静辉投资在汴都郊外的书院所有的建筑终于全部完工了。韩琦、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果然没有食言,在他们努力动员下,不少名噪一时的大儒都来到这个名叫「华英书院」的书院来授课。说起这个「华英书院」的名字,是王静辉起的,但这书院山门上的牌匾可是大有来头——英宗赵曙亲笔题写的书院牌匾,这也是王静辉请韩琦帮忙才得到的。
可惜王静辉在文学上只知道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个还有一堆词人外加上朱程理学的开山人程氏兄弟外,这些所谓的「大儒」竟然很少知道,这不禁让他很是汗颜。不过王静辉还是没有想到自己居然听了苏轼的介绍后还认出一个来:周敦颐。
此时的周敦颐还并不是被这个时代的人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在这个还是纸质传媒独霸天下的时代,他的学术思想传播的范围还很有限,不仅是他,就是他的弟子程氏兄弟在生前也没有享受到理学大家的学术待遇。现在的周敦颐有四十八岁,本来辞官后准备在九江讲学的,不过他和苏偶像的老爹有过交往,苏洵对他的学问很是佩服,听到苏轼说王静辉要在汴都城外建一所专门供贫家子弟读书的书院还正缺一些学俱佳的教书先生时,便写信给周敦颐请他来汴都讲学,并把书院的来历介绍给他。周敦颐看到苏洵的来信后就二话不说赶到汴都王静辉的华英书院来教书了。
听到苏轼说起周敦颐的来历后,王静辉突然想到苏偶像的老爹苏洵好像就是今年驾鹤西归的,本来想着找个机会给苏洵检查一下身体的,不过这段时间忙着修订医书和向朝廷推荐构建城市防疫体系的事情,居然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了。不说苏洵本来就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个,王静辉还梦想着自己的《梅雪》编辑阵营中有着剩下的六个唐宋八大家来组成空前绝后的明星阵容,如果少了一个岂不是让他遗憾死?
想到这里,王静辉便问道苏轼:「子瞻兄,听闻伯父苏公进来身体不好,不知现在怎么样了?如果有什么需要小弟帮忙的话尽管提出来,只要是在下能做到的必不敢推辞!另外子瞻兄也知道我是个郎中,对看病救人还是有些心得的,如果苏公身体不舒服,我们等今天书院这边的事情一了便到伯父那里,怎么样?」
苏轼听后脸色一暗说道:「多谢改之还能惦记家父身体安康,不过家父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我们请过『同安堂』的头牌坐堂郎中许天易给家父看过病,不过那许天易说家父得的是不治之症——肺痨,现在家父身体更差了,每夜都无法安然入睡,痰中多带血丝!想必改之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还是算了吧!」
「什么?!」王静辉有些失态的说道,不过他马上就从苏轼的眼神中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把苏轼拉到一旁说道:「子瞻兄,伯父的病真的到了如此地步了吗?」
苏轼有些悲痛的说道:「现在已经是越来越严重了!改之,你也是郎中,我听许天易说你的医术也很高明也许会有办法,若能减轻家父的病痛,子瞻感激不尽!」
王静辉听后也没有什么反应,在苏轼旁边走来走去不断的在思考着:自己手头还有不到十五支青霉素,还有其他少量的抗生素药品,但除了青霉素以外其他的那些抗生素数量太少,自己也不是抗着药房回到宋朝,那点儿东西根本就不够用。如果使用青霉素的话,就要看苏洵命够不够大,对青霉素的反应如何了……
盘算再三,王静辉便不管华英书院的事情了,反正这里有欧阳修之辈的文坛领袖在这里抗着,多自己也不多,少自己也不少,他向欧阳修说明了一下要随苏轼回家给苏洵看病,就劳烦他照顾一下了。欧阳修一听立刻答应了下来,韩琦那里他去解释。王静辉搞定书院这里的事情后便拉着苏轼上车往城中赶,先到平民医馆取出自己的那套吃饭的家伙后就由苏轼引路直奔苏府。
在去苏轼家的路上,王静辉还询问了苏轼家中还有没有人在苏洵犯病之后有咳嗽现象,当得到苏轼肯定没有的回答后,他的心中还是稍微放心了些:这肺痨就是肺结核的俗称,还分为开放性和非开放性两种,开放性的肺结核可以通过打喷嚏等飞沫传染,而非开放性的则不转染。开放性的肺结核虽然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王静辉最怕的便是苏洵得肺结核连带着苏轼、苏辙一锅端,那可就麻烦了,虽然史书上说苏轼兄弟还有很多年可以活,但也没有说他们不是得肺痨死的。
经过一路奔波王静辉和苏轼终于到了苏府,此时的三苏还没有做什么大官,所以要比韩琦的府第可要寒酸多了,但布置的也是极为有情趣。王静辉这次是为了救人而来,也就没有细细打量园林的优劣,跟着苏轼就直奔后院苏洵的房间去了。
第四十七章 人口贩子
当王静辉在苏轼的引领下步入苏洵养病的房间的时候,他才看到唐宋八大家中的第五位苏洵正瘦骨嶙峋的躺在病床上休息,旁边有个丫鬟在一旁服侍他。王静辉看到苏洵还在睡梦中,便阻止了苏轼想要叫醒他的举动,来到苏洵的床前仔细观察他的五官病态,看看旁边痰盂中苏洵所咳出的痰液,果然有一些血块掺杂其中。旁边的丫鬟把一把椅子搬到王静辉身后示意他坐下,他也没有客气,将医疗箱放在身旁脚下,把手指搭在苏洵露在被子外面的手腕上诊脉。
不过在王静辉给苏洵诊脉后,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心中疑惑的想到:「不对啊!苏洵现在虽然病的很重,但远远还没有到立刻要毙命的情况,要是按照现在的药物调理治疗至少还能够撑一年左右,难道是我记错了?」
苏轼看到王静辉在皱眉头,还以为老爹的病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双眼垂泪了。苏轼流泪弄出了声响,王静辉回头一看原来是苏偶像掉泪了,心中马上明白是自己在思考的时候面部表情一定不好看,所以让苏轼有些误会了,立刻轻声说道:「子瞻兄,我们到外面说话。」说完便拉着苏轼向外面走去。
走到屋外,王静辉对苏轼温言说道:「子瞻兄可是为伯父的病情难过?」
苏轼凄然说道:「在下知道改之你已经尽力了,家父病情糜烂如此也是天数使然……」
王静辉对苏轼说道:「子瞻兄莫及,我又不是说没有办法!」
苏轼不愧是心思敏捷之辈,立刻就听出了王静辉话中的意思,开口说道:「改之你有办法?!不会是安慰我吧?」
王静辉看苏轼那激动的模样,生怕把他给急出病来,肯定的说道:「子瞻兄,愚弟这里还有一种药,是家师生前亲手专门制作为了对付肺痨的,可以说是绝对的对症!不过这种药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有的病人会对这种药物有很大的反应,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加重病人的病情。伯父的病情虽重,但有我给伯父开药并且按时服用的话,一年时间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苏轼听后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改之,感谢你对我说了实情,事实上那许天易诊断的时候就说过家父的病情不可能维持多久,既然改之你这里有药,说不得我也要给家父试上一试!不过还要等我弟弟回来看看他的想法。」
王静辉说道:「子瞻兄不用着急,也是我说得不明白,病人是不是可以适应这种药物也是可以实验的,不用冒风险让病人服用,只要做个小小的皮试,看看病人的反应就可以了,这中间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皮试?」苏轼疑惑的问道。
王静辉解释道:「这种药和以往我们所见到的药物完全不同,它不是以往病人吞服或是擦拭,而是使用特殊的工具直接将这种药物注射进病人的血管内,在病人的血液中奏效!」说完便从医疗箱中取出青霉素和注射针头等,交给苏轼观看,上面一切能够暴露王静辉从后世来的标记都已经被他给小心的刮掉了。
苏轼接过注射器和青霉素,注射器倒是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而青霉素可就不一样了,它可是封装在完全密封的玻璃里面,这让苏轼都有些匪夷所思:玻璃他也见过,有不少朋友请他用玻璃茶具喝过茶,不过他也知道玻璃算是昂贵之物。苏轼眼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