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第4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本《政治的尊严》主要是以《战国策》为蓝本写出来的,在他看来春秋战国时代的典故发生地极多。在书中王静辉公开说谋略的本身无所谓善恶──是使用谋略的动机和目的显示出谋略在道义上的卑贱崇高来;合纵连横,分化敌方、争取同盟的关键手段在于威逼和利诱;最骇人听闻的是王静辉在这本书中公开评价荆轲刺亲王是政治上的败笔──荆轲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但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这与最初的战略目的背道而驰。
《战国策》作为纵横家的宝典,在后世的观点来看是彪炳千古、影响深远的谋略宝典、论辩宝典和文学宝典,它记录了波澜壮阔、活跃自由的战国时代,某臣策士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谋略全书的词锋凌厉的雄辩口才,是当时英雄俊才们制定各项事业战略策略、用言游说各国政要辩驳对手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写照。可惜的是这本书虽然是西汉的刘向编著而成,但那个时候儒家已经完成中国学术界的奠基任务,到今天这本作为纵横派的经典学术著作已经不负当年的风采。
王静辉心中特别向往的两个朝代便是春秋战国和宋朝,相比春秋战国的烽火连天,宋朝的和平生活更是令他倾慕,不过在思想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宋朝是远远不及春秋战国的,相比之下他更对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更加佩服。现在掀起古文运动的八大家中的有六个还活着,这个时期儒家虽然完成了统治学术界的任务,但却不是采取了欧洲教廷的黑暗统治,《战国策》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学术著作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至少皇帝赵顼在当太子的时候还读《韩非子》,而王安石更是师从商鞅,倒是像一个法家代表人物。
王静辉就是想在古文运动中把思想界和学术界的水给搅浑,他是不会信奉先秦诸子任何一家之言的,从后世时空来到这个时代,早就明白了单靠一家想要治国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彻底将儒家思想拉下台他是不会干这样地傻事的。但是能够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让更多的人接触其他派别的思想这是他最主要的目地。
其实王静辉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加庞大的计划,就是想要将先秦诸子所有经典著作全部用白话文写出来──在他看来文化传播的速度就是要看谁的思想更加简明易懂,儒家学派能够传播这么快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其统治阶层的需要,用行政手段来推行才得以确立老大的地位。他想要反其道而行之,用白话文写出来比用文言文更加容易明白其中的意思。只要识字就可以明白这本书在讲什么,这样的传播速度将是文言文书籍所不能及的。他这个计划也是来源于后世充斥着书店地什么《谋略宝典》、《厚黑宝典》等,其实这些书都是用白话翻译古文名著,再加上自己的见解罢了,倒是这样的书反而更加有市场,如此一来王静辉倒是想用这种方法来广泛传播先秦诸子的思想了。
王安石读书非常快,更何况《政治的尊严》完全都是用白话文写成地,全书通俗易懂内容讲的也非常具有趣味性。他倒不是像其他人一样非常鄙薄王静辉用白话文来写书,也是因为基本上王静辉所有的奏章都是用白话文写成的缘故,他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应。他王安石边读书便点头或是摇头。不时还有些苦笑的表情,他对于书前序章中对政治家地理解非常赞同,尽管他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么一个词,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理解。以王安石的智慧,不难看出书中地内容隐隐有映射他现在的变法。只是这样的内容隐藏的非常深罢了。
对于王静辉以著书影射变法,王安石心中倒是并不在意──王静辉这么做已经非常留面子了,而国子监的学生们就差指着他的鼻子骂了,况且他拿王静辉也没有办法,因为当初国子监学生写文章诋毁变法。招致了王安石的清洗,结果还是驸马从中作梗将这件事给压制下来了。
现在的王安石对朝局的控制力远不及历史上那么厉害了,这中间也是王静辉几年经营地结果。有时候他甚至比司马光更像是反对变法派的一面旗帜。不过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等人明白,王静辉反对的是王安石消灭异己之言,防止一家独大,而对新法只有补充,只有像保甲法这样无用的法令才会坚决阻止,倒是每次王安石出现危机的时候,他站出来给王安石妥善处理后事,就像在旱灾出现的时候王静辉买下河北诸路朝廷的青苗钱一样,这几乎挽救了王安石的政治生命。对变法派反而是「救命之恩」了。是以王安石和王静辉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两人既不是完全对立你死我活的敌人,也不是亲密合作关系无间的朋友,两人谁也不肯无端的攻击对方。
不仅仅是王安石在读王静辉的新书,司马光、文彦博、曾公亮还有很多的人,他们也许是朝廷的要员,或是基层的官员,还有更多关注王静辉的年轻士子都在仔细阅读这本新书,不过此时的王静辉正和皇帝赵顼坐在御花园的凉亭中交谈。
赵顼一身白色的便服,头发也随意的挽起,乍一看就像是一个年轻的读书人一样,若是仔细看的话,那白色的便服上隐隐绣着龙纹,金黄色的龙饰腰带居然是大内的能工巧匠所制的犀带──王静辉的眼力也慢慢的厉害起来,这种腰带他的老丈人英宗赵曙以前也有一条,不过被内侍给弄丢了,一条这样的犀带居然价值三百贯,不过老丈人非常大度的不予以追究,只是把那个内侍调离了事,不然就凭这么一条腰带就可以要了那个内侍的小命。
两人都没有说话,而是听着旁边站着的小赵熙在回答他老爹的提问,而赵顼出题的题目便是从王静辉的新书《政治的尊严》中挑选出来的!小赵熙现在还不到六岁,但举止有度像个小大人似的,再加上非常聪颖书读的非常好,非常得赵顼的喜爱。
「如果不出意外,等上二十多年以后,恐怕今天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小家伙将会成为大宋帝国的新皇帝了吧?!」王静辉看着一脸稚气的赵熙还有不断点头面露笑容地赵顼心中暗暗想到。
现在皇帝赵顼已经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前年的时候后宫张婕纾有一个女儿,可惜生下来不到两个月还是夭折了,这也是皇帝赵顼唯一一个夭折的孩子。三个孩子当中赵熙已经快六岁了,其他一子一女还不到两岁,这结果让王静辉心中大为放心──皇帝在不到三十岁,至少已经有了两个皇位继承人。而历史上神宗赵顼可是只有一个儿子,那还是三十岁以后才生的,在赵顼早逝后继位称帝还不到十岁,还需要现在的高后垂帘听政,现在已经比历史要好的太多了!
「楚州知州薛向之几年以来功绩非凡,其之下百姓安居乐业,楚州地税赋年年增长。爱卿当年在楚州的时候,楚州城不过才五万多人,现在楚州城居民都已经到了二十五万以上了,听观风使回来禀报。楚州一派繁荣景象,各地商贾来往不绝……」皇帝赵顼在考教完赵熙的功课后,便合上书本笑着对王静辉说道。
「这都是圣上的德行和薛庆云的得力精干所致,臣恭喜圣上又得一能吏!」王静辉笑着说道。
王静辉就坐在赵顼的对面,虽说赵顼在便装的时候也经常召见大臣入园交谈。但能够像他一般踏踏实实的坐在皇帝的对面来商谈国事的也唯有他一个──建隆元年(公元960年),34岁地宋太祖赵匡胤成为大宋的开国皇帝,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便是如何才能够结束之安史之乱以后长达二百年的卵石,让赵家王朝永延国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太祖皇帝精心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地官僚体系,层层叠加的政府部门和强干弱枝的军政制度与文人出身的官吏是这个体系最大的特色。然而在太祖皇帝看来。即使将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中央也没有真正解决中唐五代以来「君弱臣强」地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牵制和削弱文武百官的权力,以达到赵氏皇帝「总揽威柄、独治天下「的目地。
这百官之中权力最重要的宰相便是太祖皇帝首先开刀的对象──当时范质为侍中。称为昭文相;王傅为司空,称为史馆相;以魏人浦为右仆射,称为集贤相。三位宰相并设,而不置副宰相,这几个人都是五代旧臣,后周时期就进入朝廷的权力中枢,其中范质更是后周世宗柴荣的托孤旧臣,就算是赵匡胤自己对他们也是忌讳甚深。
按照封建王朝的传统礼仪,宰相同皇帝商议重大事情的时候。皇帝必须赐予他们作为,君臣对坐讨论政事,这就是三公坐而论道的「坐论之礼」的来源,不过这种待遇无疑是宰相地位冲套地体现,自然也是增强皇权的阻碍。一天早朝后,太祖皇帝突然对范质和王傅说:「我的眼睛昏花了,你们把奏章呈送上来。」,在两人离开作为时,宫廷侍卫趁机将他们的座位伴奏,这一举动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两人自然非常清楚,从此在朝会的时候他们便主动将奏折递交给皇帝,不久要上书要求废止「坐论之礼」。
宰相失去了皇帝对坐的权力,其实他们失去的又何止是一张凳子?!王静辉遍读皇室藏书,对这个典故自然非常熟悉,但他却不肯屈就,即便他只是一个驸马都尉,无法和司马光与王安石那样的名相并列。皇帝赐座他除了一声「告谢」之外,便非常不客气的坐下来,年轻的皇帝求才若渴,一面是一个真正能够解决自己所面临难题的才子,一面又是自己的妹夫,皇帝赵顼自然是非常大度的容忍了王静辉的「放肆」。也许是时间长久后会形成习惯,赵顼在召见其他大臣会谈的时候,也会给凳子坐,至少王静辉所参加的福宁殿会议基本上「座位权」还是有保障的,这张「失去的凳子」已经不知不觉的慢慢有开始回来了。
「朕哪里有什么功劳?!这还是爱卿点拨有术,想薛庆云不过是一平常官吏罢了,只是谨守官员的德操也算难得,只是得了爱卿的精髓才成一能吏。朕能得薛庆云这一能吏,还是爱卿的功劳!」皇帝赵顼笑着说道。他现在还不到三十岁,现在大宋帝国虽然还有很多麻烦,但已经开始步入了正轨,加上消灭了西夏这个宿敌,再听到王静辉的夸奖,他心中自然是高兴的很。
「朕打算调薛庆云入京,在三司中任盐铁副使,爱卿以为如何?!」皇帝赵顼笑咪咪的看着王静辉说道。
「臣乃驸马都尉,无权参议官员升降,这是太祖太宗皇帝立下的规矩,臣不可逾越!」王静辉警惕的回答道。
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安其命
王静辉以前虽然左右军国大事,但那仅仅是参谋而已,武将和自己关系不大,自己的策略完全是皇帝一人所取决,但这次是官员升调,事关重大,他不可落下话柄!他始终在警惕自己,因为随着影响力的增大,他难免也会出现常人所有的对权力的渴望。
这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或是丢脸的事情,只要是人就有欲望,王静辉固然淡漠名利,但权力对他的诱惑也不是说没有就没有的,放着大好的权力不去摄取,不去使用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王静辉心中也非常警醒自己,免得自己最终败坏了自己的声名──他对自己非常清楚,他这辈子从性格到才能也就是一个参谋的角色,如果让他主持一家医院或是公司还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这个范围扩展到主持一个国家命运的高度,他就绝对会要歇菜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悬挂在王静辉书房上方的一条横幅,这条横幅书法上当然不能够和他满屋子到处都是的苏轼的书法相比,但却是他请老丈人给他写的。英宗赵曙虽然因为身体原因退居幕后做了太上皇,但王静辉和他仍然保持了非常密切的关系,除了尽一个女婿所应尽的职责之外,还趁赵顼征召他入宫的时候,每次必然要到老丈人那里去问候一番。同时也再想办法治好老丈人地双腿。
在王静辉的心中,英宗赵曙更加适合当皇帝──这可能是当一个国家领导人,年纪大点确实要比毛头小伙子要强的多,赵曙三十多岁继位称帝,而赵顼才不过二十就当皇帝了,这不仅仅是缺乏经验的缘故。更是因为人生阅历的不同所致。王静辉这么关心小赵熙的成长,也多半是想保住孩子地小命,让他能够顺利成年继承皇位──青年当皇帝总好过孩子当皇帝,若是由成年人来当皇帝,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王静辉现在就希望英宗、神宗活的更久些,英宗虽不主政事,但隐隐威慑到太皇太后,还有整个后族──王安石变法当中肯定会触及权贵阶层利益,在历史上看反应最大的便是后族亲属,有老丈人在这种情况会好的许多。当然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