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抚好曾掌柜后,王静辉就和他告辞离开商务印书馆他又来到离商务印书馆不远的书院,这里在入冬前就已经完工的建筑里已经开始进驻人了,不过现在住在这里的不是读书人,王静辉收留的那七八十个孤儿和「神火」煤火行的人先在这里暂时驻扎。
王静辉到了后先是仔细检查了孤儿们居住和伙食情况,刘账房做事他虽然放心,不过他的抠门儿也同样让王静辉对这些孤儿的待遇感到担心,生怕刘账房为了给他省点钱而怠慢了这些本已经十分可怜的孩子。不过显然王静辉的担心是多余的,刘账房虽然抠门儿为他省钱,但绝对不会做这么生孩子没屁眼儿的事。孩子们在这里生活的很好,现在在孩子们上课、住宿的房间里面都安装了蜂窝煤炉子,身上也穿着刚刚给他们集体定做的冬衣,王静辉还留下来和孤儿们一起吃了午饭,由于他是突击检查,这里照顾孤儿的几个大妈是没有机会作假来糊弄他的,饭菜管够而且每个孩子还会有定量的肉和蛋供应,这一切都让王静辉感到十分满意。
由于这些孤儿大多数都是十岁左右,除了照顾孤儿生活的八个大妈级别「保姆」外,王静辉还给这些孩子安排了四个教书先生来负责他们的教育。这是让刘账房很是不解的行为,毕竟在他的眼中能够给这些孤儿吃穿已是天大的恩惠了,还要负责他们的教育这可是有点好人做过头了,如果不是王静辉对他百般解释,他肯定是不会拨这笔钱的。
对于王静辉来说他可没有这么多的想法,他只是觉得他不可能供养这些孩子一辈子,如果把他们抚养成人后他们只能去到码头上做苦力,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况且他还想把这些孩子按照他的想法来培养,这样在以后的事业当中,这些孤儿可是一大助力。王静辉虽然给这些孩子请了教书先生来负责他们的教育,不过他和刘账房还有这些教书先生事先也有安排,那就是教书先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教会这些孩子识字,能够看懂文章,不要求他们能够作诗填词去靠状元,今后会有郎中和账房先生或是工匠来负责他们的后续教育,为今后各项生意的开展打基础。
王静辉这样解释总算是平息了刘账房的疑虑,这样的解释在刘账房来说也是一笔买卖。王静辉这么做虽然是出于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为这些孩子考虑的,毕竟在宋朝这个文人荟萃的时代,你想靠文章诗词来出名实在是太困难了,据王静辉所读过的史书来看,宋朝可能是教育最为普及的朝代,在这么一个时代中靠读书能够维持自己生活的能有几人?还不如让这些孩子趁机掌握点一技之长,作为今后安身立命的本钱更为实际些。
所以王静辉收养的这些孤儿被分成两拨:十五岁以上的只让他们赶快掌握写字认字即可,再过两三年便可以充实到王静辉开设的各个作坊中去做工挣钱养活自己;另外一拨儿也是年龄最小的孩子除了要接受最基础的文化教育外,就是按照王静辉的需要分别接受不同工种的训练了。
当然也有一批孤儿比较特殊,那就是王静辉第一批收养的那十几个孤儿,他们的年龄都在十五六岁,可能是因为长期流浪使他们有很强的凝聚力,所以他们不愿意分开。王静辉的管家则想出了办法:把他们直接当成家丁来培养。当然王静辉也不会忘记他们,也让他们尽可能的接受接受教育,特别嘱咐过管家让他们干些端茶到水的工作。其实王静辉这样做也使他的内心感到有些极为的不适应,这使他多少回想起二十一世纪中国一些小企业使用童工的感觉,难受归难受但他还是比较清醒的,毕竟这已是他能够提供的最好的条件了。「事情还是要量力而为的好。」王静辉心中无奈的想到。
在看望孤儿生活状况之后顺便也看看「神火」煤火行的情况,现在煤火行分成了三个部分,负责送煤上门和制造炉具的两个部分都在城内,在这里的就是负责制造蜂窝煤的部分了。按照王静辉的设想,制造炉具的部分也是要迁出城的,而制造蜂窝煤的场所也不是在这里,这是明年他建书院的地方,不过制造蜂窝煤和煤炉是王静辉偶然间想到的,当时也没有什么好地方,就在这里先将就一下了。刘账房已经按照他的意思在另外的地方购置了地皮,就等冬天过去后开春建设完工后,就把他们搬过去了。
蜂窝煤的制作虽然在宋朝人眼中也算得上是比较稀奇的玩艺,但说穿了不过是和泥巴的工序,没有任何技术在里面。由于王静辉在蜂窝煤面世之前便和煤矿主签订了长期大量收购煤渣的协议,在煤矿主的眼中,这些煤渣如同鸡肋一般,所以让他拣了个大便宜等「神火」煤火行推出蜂窝煤和炉具后,使得碎煤渣的销量也跟着大增,但王静辉却避过了这场涨价风潮,单是这一项便在成本上比别人低上一块儿。
来到蜂窝煤制作的地方,王静辉看到了如小山一般高的碎煤渣堆,雇工们也被分成了几拨完成不同的工序。众人虽然忙碌,但也不失为井井有条。这里也没有什么好看的,王静辉只是把这里的负责人叫来问了问生产上的各项问题后,也就差不多了。
王静辉晚上又回到了自己在医馆的住处,现在他也是身家百万,但自己却忙得连个住处都没有,刘账房也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劝过自己,想给他张罗一处宅院,但他都以事务繁忙拒绝了。王静辉对于宋朝人的小资情节不太感兴趣,再加上自己又是军人出身,对居住环境没有什么挑剔的地方,如果要说有的话,就是现在没有空调、电视等现代化家电,这还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有点不适应。忙碌生活也让他联想到周星驰电影中的一句恶搞:我也是一秒几十万上下了!现在王静辉也是在这个时代不仅立足,而且还创下了一份不小的家业,这也让他着实的感到了一阵满足感。
来到书桌前,王静辉喝了一口茶,铺开稿纸准备开始写书了。「写什么好呢?」王静辉心中嘀咕着,他是学医的可不像看过的小说中的主角是个历史学家,如果让他背背宋词还好,但如果是让他像朱熹、程氏兄弟那样凭借着对经史的了解来重新注释某些儒家经典著作,他自问可没有这个本事。「这个难度也太高了吧!」王静辉几次把抬起的笔又再次放下,可面前的纸张上连个墨点都没有写上。
王静辉虽然从小在爷爷的监督下接受了一些古文教育,比起同时代的人在这方面他有足够骄傲的资本,但是他回到这个以文风鼎盛而闻名的宋朝后,他肚子里面的这点儿墨水还是不要拿出来献宝的很,那会让旁边的人笑掉大牙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与苏轼和司马光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文人的痛苦了!」王静辉现在整个一个苦瓜脸。
爷爷在教他古文的时候,书倒是让他看了不少,不过那些书大多是《史记》、《唐宋八大家文钞》、《资治通鉴》等,这些东西可不能随便拿出来。尤其是《资治通鉴》,估计司马光老头儿已经开始着手动笔了吧?难道只能抄抄这些前人还没有写出来的诗词吗?王静辉知道自己抄写的这些诗词倒是可以为他搏来一个才子的名声,但这种人远不如朱熹和程氏兄弟这等理学大家影响大。「可惜爷爷当时怎么不让背这些人的作品呢?!这样我就可以拿过来修改一下就可以用了!」王静辉正在苦恼的想着。
王静辉感到自己有点陷入死胡同了,来到这个时代后,他就成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抄袭者,诗词是完全抄袭,医书还好点多少有自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虽然没有人知道他是个抄袭者,但他自己心里可是非常明白的很。
「何必要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呢?!他们擅长的东西我不精通,但我的二十一世纪的知识他们可是一点儿都不通啊!」王静辉想到这里嘴角上挂上了一丝微笑,提笔在稿纸上写下了《数论》。王静辉明白中国古代科学家虽然很牛,但他们都是致力于解决单个问题,而从来没有想过整理过这些问题中所共通的部分,这就是科学理论。中国在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居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系统,这就使得古代的科学家们老是在旧有的问题中绕圈子。
如果有人对一个学科很感兴趣的话,那他要读上N本内容艰涩的书籍,很可能到好来还是不明白到底学会了什么。比如说数学,古代的数学著作在现代人眼中看来就是一本习题集加答案,数学著作倒是不少,但又能有几个人安下心来去阅读那文字艰涩的数学书呢?王静辉打算利用自己在二十一世纪所学的那点儿有限的知识来完成对古代科学的一个系统整理。他想让那些对科学有兴趣的人,在读了他的书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对这个学科有个大致的概念,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五迷三道。
这是一个十分麻烦的过程,王静辉自己在原来那个时空又是学医学的,这里面的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唯一能够让他比较安心的是,宋代的科学技术虽然在当时那个世界上是最棒的,但在他的眼中还是非常原始的。王静辉避重就轻,先是选择了数学、物理和医学这三门自己还算是最拿手的学科来下手,以宋朝现在的水平来看,最多达到初中水平,所以他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王静辉虽然是个文科生,但只要经历过高考那样残酷日子的学子,相信那些公式定理早就无法忘怀了,不过王静辉在《数论》中还是碰到了些麻烦:阿拉伯数字、字母文字和数学运算符号还没有传过来呐!没有办法,他只能在进入书的正文前面加上了好几页的「凡例」、「注释」……
王静辉写的《数论》内容几乎是把小学生的数学课本全部照抄了一遍,他还把几何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也加了上去。这本书与前人写的数学著作完全不一样,古人的数学书着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王静辉的写法是总结其内在规律后再附上一些事例来加以说明。
王静辉知道古人写书很少能以科学著作出名的,他们都重视的是四书五经的讨论和研究,对于自然科学他们可是不屑一顾的。王静辉觉得前面已经有了那本《岚山诗抄》来做铺垫,应该能够在文人圈子里面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而这本《数论》和以后要写的物理方面的书则是他用来钓鱼的,他想通过这两本书来认识这个时代苏颂和沈括两个大科学家,他想通过这两个科学家来实现今后的发明制造。
第二十三章 请帖
过了几天后,赵顼拿着王静辉给他写的信来到他的书房,赵顼对于王静辉这样十分谨慎的做法感到非常的不理解,在他的眼中很难相信一个人写书也会有危险,如果书中有什么不太好的内容,至多不过是流放外地的下场罢了。王静辉和他不一样,他读过的历史书里面对于「文字狱」这东西及其后果记录的十分详细,即便在宋朝以苏偶像这样的才名,都差点儿死在牢狱中。像「乌台诗案」等「文字狱」使得他对言论行为控制极为严格,毕竟你的名气越大,旁边的眼睛也就越多,苏偶像正是如此才因为有着「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而被人暗算了,他王静辉可不愿意再走上这样的老路。
赵顼说道:「王兄,本朝先皇曾立下祖制:文人不以言获罪,不杀士大夫。虽然王兄的商务印书馆对于刊印发行个人作品有严格要求,希望朝廷能够派出官员对此进行监督,这样做是好的,但王兄在心中所言恐怕有点杞人忧天吧?!」
王静辉说道:「本朝祖制虽有文人不以言获罪,朝廷不杀士大夫,但颍王殿下也应该记得:犯『大不敬』罪是例外的!诚如你所说本朝还没有这样的先例,但以前没有并不代表以后就不会出现,说穿了此等在其文字上做文章的人不过是一群小人罢了,在小人的眼中是不会有这么多顾虑的,他们所考虑的不过是如何至对手与死地罢了,而这兴『文字狱』则是最好也是最容易的办法!」
听了王静辉的话后,赵顼也陷入了一阵沉思当中,其实他也明白按照王静辉所说的确实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但他怎么也不肯面对这样的现实。而王静辉在旁边心中想到:宋朝第一个文字狱正是在你执政的时候才诞生的,恐怕这是你所想不到的吧!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王静辉轻轻的吟诵起了一句诗,赵顼对此很是不解,王静辉说道:「殿下,这句诗是我写的一首新诗,但我却没有把它列在即将刊印的《岚山诗抄》上,你认为这两句诗如何?」
赵顼说道:「这两句诗写的挺不错的,王兄为什么不把它收录在诗集中刊印发行呢?」
其实王静辉吟诵出来的这句诗便是苏轼在十几年后乌台诗案事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