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近代史的开端;再写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说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传
统和精神将代代相传;最后写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意义。这篇散文通过古
战场今昔的描写,揭示了侵略者必败、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写实生动,联
想广阔;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引经据典自然,抒情议论和谐;文情并茂,
动人肺腑。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表现了清新昂扬的艺术风格。
(周立勋冯恩大)
《花城》散文。作者秦牧。写于1961 年。是一篇写景状物、即景抒情
的优秀散文。描写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广州年宵花市,旨在歌颂劳动人民创
造历史文明的业绩,赞美他们欢乐和幸福的生活。作者先写今年花市的不平
凡及其原因,然后将笔宕开,写我国过农历年的各种风俗,以领略我们民族
文化的源源流长和千百年来人们热烈向往美好未来的心境,之后,进入花市
高潮的描写,既有对花海、花流的粗勾索描,也有对牡丹、吊钟的精雕细刻,
最后抒发自己的感受。作品结构严谨完整,写景详略得当,语言凝练通俗。
不仅充溢情趣,给人美的享受;而且富有哲理,给人丰富的知识。
(周立勋冯恩大)
方纪(1919~)原名冯骥,河北东鹿县人。现代作家。在北平读书时参
加“12·9”学生运动。1936 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共产党员。在北大做
旁听生时,对文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南下,在武
汉、长沙、桂林等地八路军办事处做宣传工作,后在延安文协、《解放日报》
社工作。抗战胜利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解放战争中做前线随军记者,后
在冀中区党委、冀中文联、《冀中日报》工作。1949 年到天津,先后任《天
津日报》文艺部主任、中苏友协总干事、市文化局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市
作协主席等职。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
说《不连续的故事》,散文特写集《长江行》、《挥手之间》,长诗《不尽
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文学评论集《学剑集》等及短篇小说多篇。
(周立勋冯恩大)
《挥手之间》散文。作者方纪,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 年第10 期。
该散文记叙了1946 年8 月28 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延安干部、群众去机场
送别的情景,赞颂了毛泽东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为中国革命建树的功绩,
表现了革命领袖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全文以群众对领袖热爱依恋的深情
为暗线,以领袖挥手之间的永久形象为结构核心,以送行场面为描写重点对
象,对谈判的历史背景作了交代,使作品的主题具有了历史的深度。散文的
突出特点是铺垫、渲染和烘托。
(周立勋冯恩大)
林海音(1919~)原名林含英,祖籍台湾苗栗县,生于日本,长于北京。
现代女作家。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 年
去台湾,先后担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主编。1957 年创刊《文星
杂志》,后又创刊《纯文学》月刊,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冬青树》、《雨地》、《作客美国》、《窗》,小说
《绿藻与咸蛋》、《晓云》、《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烛心》、
《孟珠的旅程》、《春风》、《春雨丽日》、《薇薇的周记》等,其《城南
旧事》在大陆有较大影响。
(周立勋冯恩大)
《城南旧事》短篇小说,林海音著,收入台湾光启出版社1960 年出版
的同名短篇小说集。小说以二十年代北京人的生活为背景,借助小女孩英子
的眼睛,生动地描写了发生在北京城南的一所小院周围的“旧事”,再现了
北京二十年代人民生活的悲苦无奈和风土人情。小说从环境氛围到人物形
象,都充满了北京的乡土气息,形象真实,文笔细腻,语言生动,风格清新,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周立勋冯恩大)
雪克(1920~)原名孙敬庭,后改名孙振,河北献县人。现代作家。上
过5 年小学,14 岁出外当学徒。“七七”事变后,回故乡参加抗日活动。1939
年冬入党。后历任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县青救会部长、县公安局队长、
县委秘书、冀中八地委宣传部干事兼新华分社记者、《晋察冀日报》记者、
《人民日报》记者。1950 年后历任政务院文委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处长、
国务院二办秘书、中国文联办公室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院氏助理、天津音乐
学院党委书记、天津文联党组副书记等职。雪克写过一些散文小说,代表作
是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
(周立勋冯恩大)
《战斗的青春》长篇小说。雪克著。1958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小
说写的是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故事。1942 年日寇“五一”大扫荡,滹沱河边
枣园区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新区委书记许凤、游击队长李铁、妇女干部秀
芬等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中,依靠群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和敌人
斗智斗勇,利用一切可乘之机打击敌人,取得了许多胜利。由于潜伏在游击
队内部的特务的破坏,斗争再一次遭受严重损失。但他们更加团结斗争,终
于重新打开了局面,最后终于打下了枣园据点,全歼日伪军。作品成功地塑
造了许凤、李铁、周明、朱大江等英雄人物的形象,也成功地刻划了叛徒、
特务和日寇军官的形象。小说情节紧张,富有传奇色彩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周立勋冯恩大)
魏巍(1920~)原名魏鸿杰。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现代作家,家
贫,小学生活是在一所免费“平民小学”度过的。1937 年抗战爆发后,到山
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后到抗大学习。1938 年4 月参加共产党,后随部队转战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9 年开始诗歌创作。建国后曾三次赴抗美援朝前线,
发表了许多优秀的文艺通讯,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曾被选为团中央委
员、全国人大代表,先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解放
军文艺》副主编等职。魏巍出版过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文艺通
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与宋之的、丁毅合写五幕歌剧《打击侵略者》,
与白艾合写中篇小说《长空怒风》,与钱小惠合写电影剧本《红色的风暴》,
出版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春天漫笔》,长篇小说《东方》获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周立勋冯恩大)
《谁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作者魏巍,发表于1954 年4 月11 日
《人民日报》。作品开篇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在朝鲜前线的亲切感受,点
出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接着描绘了三个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松
骨峰战斗的壮烈场面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在现代化装备
的敌人面前气冲宵汉的英雄主义气概;马玉祥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朝鲜婴儿和
妇女,是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防空洞中,那位战士吃一口炒面
就一口雪所说的一番话,道出了千万个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耿耿忠心。在叙
述方式上,作者采取了叙述故事、一般介绍与个人自叙相结合以及对话等多
种形式,灵活自由,亲切感人。作品发表之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最
可爱的人”成为志愿军战士的代名词。
(周立勋冯恩大)
《依依惜别的深情》报告文学。作者魏巍。这是1958 年作者第三次赴
朝访问后写的。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最后一批就要返回祖国,作者充分地
抒写了在这离别之时,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挚感情。坚强的志愿军战
士是那样的温柔,帮朝鲜人民做各种各样的事,准备各色各样的纪念品;而
朝鲜人民在送别时,则倾泻眼泪,奉献“万金难买的友谊的珍珠”,志愿军
战士在朝鲜人民的泪水中行进。就其写法来说,是一篇动人的抒情散文;就
其内容来看,则是一篇形式独特的报告文学。作品注意了铺叙与抒情的结合,
叙述中有抒情,抒情中又穿插一些动人的故事,使作品引人入胜,感人至深。
(周立勋冯恩大)
《东方》长篇小说。魏巍著。197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荣获第一届
茅盾文学奖。小说通过郭祥所在的部队在缚龙里阻击战、清除定时炸弹、白
云岭坑道保卫战这几次战斗中英勇杀敌的故事,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热情
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动
地表明已经站起来的东方人民不可侮。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突破了概念化和
模式化,没有回避英雄人物身上的弱点、缺点和军内的矛盾。全书规模宏大,
以朝鲜战场上的战斗生活为主线,以国内的生产为副线,交错描写,背景广
阔,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周立勋冯恩大)
冀汸(1920~)原名陈性忠。祖籍湖北天门县,生于印尼爪哇岛,1924
年回国。现代诗人。上中学时与同学编印油印刊物《诗与画》。1935 年开始
诗歌创作,与邹获帆、姚奔等人编辑诗刊《诗垦地》。1945 年在重庆参加文
协。1947 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当过小学、中学教师和会计。建国后,
曾做过编辑和创作部门的行政工作。1955 年因所谓“胡风案件”,多年蒙冤。
1977 年后曾在浙江海宁翁家埠乔农中学任教务主任。平反昭雪后,到浙江文
联工作。他尝试过各种文体的写作,主要作品有:诗集《跃动的夜》、《有
翅膀的》、《喜日》、《桥和墙》、《我赞美》和长篇小说《走夜路的人们》、
《这里没有冬天》等。
(周立勋冯恩大)
《棕榈》诗歌,冀汸作。写于1980 年。诗歌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棕榈树
不怕狂风暴雨的袭击,“宁可折断,也不一刻缩回手掌”的倔强姿态。在严
寒的冬天,其他植物都经不住寒风的袭击竟相凋零,而棕榈“却仍旧唱着绿
色的歌”。诗人托物寄情,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严肃思考。语言简洁明朗,
形象鲜明生动。
(申海田)
汪曾祺(1920~)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1939 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
学习。1940 年开始发表小说。大学毕业后,先后做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
员。1949 年参加解放军南下工作团。1950 年调北京文联任《北京文艺》编辑。
1955 年调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先后任《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
1962 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为中国作协、戏剧会员。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京剧剧本《范进中
举》、《沙家滨》。《范进中举》获1956 年北京市戏曲会演剧本奖,短篇小
说《受戒》获1980 年北京文学奖,短篇小说《大淖记事》获1981 年北京文
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汪曾祺还发表了很多散文和文学评论。
(周立勋冯恩大)
《大淖记事》短篇小说。作者汪曾祺。发表于《北京文学》1981 年第4
期。小说展示了解放前苏北里下河的风俗民情,描写了青年锡匠十一子与挑
夫女儿巧云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群众的抗暴斗争,表现了存在于劳动人民
感情、性灵中的真善美。小说采用散文的结构方式和写意手法,灵活自如,
风格宁静淡远。因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获1981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1981
年北京文学奖。
(周立勋冯恩大)
柯蓝(1920~)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现代作家。肄业于湖南第一
师范学校。1937 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入党。先后在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
学习。毕业后任延安《群众报》记者、主编。解放后,任上海军管会文艺处
处长,上海《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1953 年任上海文联党组副书记、华东
作协秘书长,后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1961 年回湖南,曾任文
化局副局长、出版局编辑部副主任。文革后任《红旗》杂志文艺部负责人。
第二、三届作协理事。1944 年出版的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在解放区引
起很大反响,获延安文教大会乙等奖。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在日本和
前苏联均有译本。还有长篇小说《祖国海岸》、《蔺铁头红旗不倒》、《暴
动》(后两部与文秋合作),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散文集《上海散
记》、《新的生活等着你》、《起飞的孔雀》、《火车上的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