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6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6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表现出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和不断进取的人生哲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志深意长,雄迈遒劲。清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此诗说:“名言激
昂,千秋使人慷慨,孟德能于《三百篇》外,独辟四言声调,故是绝唱。”

(王春举)


祢衡(173~198)字正平,平原(山东平原)人,东汉末年辞赋家。是
建安作家中死得最早的一个。他很早便以才辨知名于当世,又以“气尚刚做,
好矫时慢物”而招来杀身之祸,过早的结束了他的一生。他的狂做事迹,在
旧时代曾被写进小说,搬上舞台,因而又是一个颇为知名历史人物。建安初
年,曹操在许具建政权。年仅24 岁的祢衡也在这时从荆州来到许县,希望能
得到人们的赏识有所作为。但是他性格刚做,“疾恶如仇”不屑奔走权贵,
对于当时的官场名流,如陈群、荀或、司马朗等人,他都不愿交往,一概投
以轻蔑的眼光;祢衡在文学上很自负、在政治上同张衡一样也不得意。

(王春举)


《鹦鹉赋》辞赋。建安时代抒情咏物的小赋名作,是祢衡在江夏时所写。
全文除序言外,可分三段。首段交待鹦鹉的来历和才性;二段叙写鹦鹉被捕,
“离群丧侣,闭以雕笼,剪其翅羽,流飘万里”的经过及其对生命安危的疑
惧;末段郑重描写了鹦鹉身处樊笼的哀怨。这篇赋也是有感于自己的身世而
作,这假物抒情寄托深切,是作者被曹操、刘表转辗遣送,失却自由的不幸
遭际的沉痛自诉。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黑暗。

(王春举)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三国时著名作
家。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初平元年(190)董卓胁迫献帝迁部长安,二年后
董卓被杀,长安大乱,往荆州依附刘表,在荆多年末被重用,后归曹操,官
至侍中。建安22 年春,他随曹操东征孙权,病死于途中,终年41 岁。王粲
在“建安七子”中地位最高,以诗、赋著称。王粲一生,经历了前后两个时
期,前期生活在战乱流离之中,在政治上又郁郁不得志,赋多反映战争的残
酷与人民的苦难,以及个人深沉的恩乡和失意心情。代表作《七哀诗》和《登
楼赋》。后期政治上得到曹操的重用,对个人的事业和前途充满了希望和信
心。对曹操感恩戴德,歌颂备至。这个时期的作品,无论内容和情调都和前
期显著的不同。后期诗歌以激昂的情调表现了诗人的进取精神。

(王春举)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诗歌。王粲作。七哀,表示哀思之多,达到
了当时的乐府新题。王粲有《七哀诗》三首,并不是同时所作。这是其中的
第一首,是他往荆州避难,初离长安时所作。这首诗从个人的不幸遭遇,进
一步看到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达到了当时封建文人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两句,境界开阔,既照应了上面见到的景象,
也联系了汉王朝基业的今昔巨变。作为贵公子的王粲,此时此地的感情是深
沉而复杂的,这两句诗就凝聚了这种感情,加以音节响亮,为后世所传诵。

(王春举)


《登楼赋》辞赋。王粲作。是他避难荆州登当阳城楼时所写。东汉末年
各据一方的封建军阀互相争夺,他们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借以扩展自
己的势力。公元190 年,董卓挟制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王粲也随至长安。
不久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jué)郭汜(sì)等大肆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不但老少百姓惨遭屠杀,很多士大夫知识分子也颠沛流离,仓皇逃散。王粲
避难至荆州依附刘表,刘表看到他身材瘦弱,相貌不扬,不肯重用他。王粲
目睹当时兵连祸结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加以自己怀才不遇,心情抑郁,
他作了不少诗文,抒发感慨。《登楼赋》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王春举)


蔡琰(177~?)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蔡
邕之女,三国时著名女诗人。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
无子,归母家。汉末天下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流落南匈奴十二年,嫁南
匈奴左贤王,生二子。建安十二年,曹操念蔡邕无嗣,遣使以金璧赎回,再
嫁陈留人董祀。传世有《悲愤诗》二篇,一为五言,一为骚体。写自己的悲
惨遭遇,揭露军阀混战罪恶,反映出东汉末年动乱纷扰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
民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又传蔡琰作《胡笳
十八拍》一篇,是她重返故国,百感交集,自伤身世之作,叙述了她的悲惨
遭遇,抒发了凄怆、激愤的心情。

(张运智)


《悲愤诗》诗歌。共二篇,东汉蔡琰作。其中五言一首可信,骚体一首
大概是伪作。五言体最著名。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这首诗作于文姬归
汉之后,是一篇杰出的作品,全诗长达五百四十字。虽然诗里写的是诗人自
身的遭遇,但通过自己的遭遇反映了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
命运。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诗共分三段,第一段写董卓作乱,自己被俘,
以及俘虏们所受虐待。以叙事为主,夹以抒情。第二段写胡地生活,以及被
赎归时与儿子分别的苦况。第三段写回乡以后的生活。别子一段写的淋漓酣
畅,是全诗的高潮。《悲愤诗》受汉乐府中叙事诗的影响,善于通过细节具
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如亲临其境,目睹其人,它
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张运智)


《胡笳十八拍》乐府《琴曲》歌辞。相传东汉蔡琰作。全诗共十八章,
每章为一拍,故名。这首诗是作者被掳后重返故国,百感交集,自伤身世之
作。诗中叙述了她的悲惨遭遇,抒发了凄怆、激愤的心情,其中母子离别的
情形,尤为动人。这首诗侧重于吐露主观的感情,浪漫主义的色彩更浓。如
第八拍:“为(谓)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飘流?为(谓)神有灵兮何事处我
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这
是作者饱含血泪对不幸命运发出呼天抢地的控诉,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怨恨
之情。全诗气势贯注,情真意切,形式为骚体,完整统一。许多学者认为是
伪作,郭沫若经过多方考证,认为并非伪作。

(张运智)


阮瑀(?~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三国诗人。
“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后为仓曹掾属。阮瑀在
诗歌之外还善长公犊文书,长于表章书檄,作品留存很少,《驾出北郭门行》
是其代表作。后人辑有《阮元瑜集》。

(张运智)


《驾出北郭门行》诗歌。阮瑀作。此篇《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
取篇首句为题目,当是阮瑀自拟。本诗写一个孤儿受到后母的虐待,揭露了
封建家庭关系的冷酷无情,与汉乐府中的《孤儿行》相类似。“母亲舍我殁,
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棰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弃我
于此间,穷厄岂有赀!”通过孤儿声泪俱下的哭诉,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
关系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残酷本质。诗的最后两句“传告后代人,以此为
明规”。劝戒后世之人,不要虐待孤儿,点明题意,也表现了诗人对被迫害
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受虐待孤儿啼饥号寒的悲惨形象,
情真意切。提出了后母虐待孤儿这一封建社会里普遍的社会问题。

(张运智)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人。三国文学
家,“建安七子”之一。初为何进主簿,何进败,避难冀州袁绍,使典文笔,
曾作檄文辱骂曹操。袁绍败,归曹操,操爱其才,不咎既往,任司空军谋祭
洒,管记室,后为门下督,病卒。他擅长书檄,与阮瑀齐名,曹丕称“琳瑀
之章表书记,今乃隽也”。檄文名作为《为袁绍檄豫州》,铺张扬厉,多用
骈偶。诗歌仅存四首,以《饮马长城窟行》最著名,该诗写人民谣役之苦,
真实生动,不加雕饰,后代文人拟作的很多。

(张运智)


《饮马长城窟行》诗歌。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陈琳作。这首诗
借秦代筑长城的史事,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
难,歌颂了劳动人民坚贞不渝的爱情。全诗主要由两组人物对话构成,中间
插入一些叙述和描写。前半段写役夫同长城吏的对话,后半段写役大同他妻
子的书信往来。役夫忍痛劝妻子改嫁,但妻子表示以死相守,说明残酷的徭
役制度造成无数的家庭悲剧。这首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广大人民
的呼声,现实主义精神很强。诗中运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语言质朴通俗,
不加雕饰,刻画细腻,含蓄委婉,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如“边城多健少,
内舍多寡妇”、“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真实生动地揭露了
当时的社会现实。

(张运智)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具)人。三国诗人,“建
安七子”之一。为曹操丞相椽属,其诗后人评价很高。他的五言诗在当时名
气很大,曹丕《与吴质书》说:“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后人以他
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诗品》说他的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
骨凌霜,高风跨俗。。。自陈思(曹植)以下,帧称独步。”其作品流传较
少,今存诗完整的只有十二首。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代表作
《赠从弟》三首。其中《亭亭山上松》尤为著名。诗中以松柏比喻其从弟,
有赞美与勉励双重意思,希望他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其实
也是作者自勉。后人辑有《刘公干集》。

(张运智)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诗歌。刘桢作。《赠从弟》共三首,作者抒
写自己的抱负和遭遇。全用比喻,分别以苹藻、松柏、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
性格,既是对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亭亭山上松》是第二首,
写严寒中的松柏。是三首中最好的一首。诗以松柏为喻,赞美从弟的坚贞高
洁的品格,其实也象征诗人的自我性格。表示作者美好的理想追求。诗的比
喻十分贴切、自然、酣畅,结构严谨,语言朴素,风格刚劲。

(张运智)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
县)人,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诸葛珪,曾为太山郡丞。诸葛
亮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丧父,随叔父到荆州避难,后隐居隆
中。公元207 年应刘备之请而出山。任刘备军师。他洞察时势,善于谋划,
帮助刘备联孙权,败曹操,夺荆州,取西川,建立蜀汉政权,221 年刘备称
帝,拜为丞相。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佐后
主刘禅,总领军国大事。他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发展农业生产,较好地处
理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同时积极进行北伐,图谋统一天下,六次出兵伐魏,
未能成功,病死于军中。在封建时代,他被尊为宰辅当中“鞠躬尽瘁,死而
后己”的典型。死溢“忠武”。他主要不是以文学著称,但他的《出师表》、
《隆中对》却为后人所称道。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张运智)


《出师表》散文。诸葛亮作于公元227 年。蜀汉已从猇亭(今湖北宜都)
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由于通好了吴国,免除了东顾之忧;又平定了
南方的叛乱。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行前写
下了这篇表文。作者针对时局,反复劝诫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励精图治,
严明法纪,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业。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
记叙。第一部分寓精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赏罚、任贤和汲取历史经验
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刘禅能继承刘备的遗志,
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是寓情干事,在叙述作者身世、迫随先帝创
业经过的过程中,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
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这篇表义充分表现了诸葛亮伟大的抱负和忠于
蜀汉的决心。全文观点鲜明,写得精辟透彻,感情真挚,披肝沥胆,感人至
深。

(张运智)


曹丕(1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