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后曾组织“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上海创立强学会、保国会、鼓吹变法。
得光绪帝支持,促成百日维新。变法失败,逃亡国外。后组织保皇会,反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返国,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并出任孔
教会会长,反对共和,为复辟制造舆论。在支持张勋复辟中遭惨败。主要著
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和《康
南海先生诗集》等。
(周焕义)
《出都留别诸公》(天龙作骑万灵从)七言律诗。康有为作。共5 首,
本首为其一。写于光绪十五年(1889)。作者上书清帝恳求变法,但因顽固
派阻挠,未能上达。遂告别亲友,失望南归。诗作充分表达了作者仇恨列强、
渴望变法才能抱负无从施展的愤懑之情。在本诗里作者写自己志怀高洁,欲
作诸葛孔明拯救国家。可是时局混乱,外有列强瓜分,内有守旧势力阻碍,
报国无门,欲抚剑归去,又不忍心坐视国家的厄运。全篇慷慨激昂,豪壮雄
放。章士钊赞其风格:“黄河千里势无回,雨挟泥沙万斛来。”
(周焕义)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蛰仙、仲阏,别署仓海君、南武山人。
台湾苗粟县人。近代诗人。光绪15 年(1889)进士。初官工部主事。后回台,
主讲衡文、罗山、崇文等书院。甲午战后,曾组织义军抗日入台,兵败后内
渡至广州。提倡教育。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教育司司长。南京临时政府
成立时,被推为参议员。现存内渡诗作1000 余首,内容多抒发国土被割后的
愤慨和对故乡的缅怀,如《春愁》、《元夕天月》等。诗风沉郁刚健,语言
圆熟畅快,曾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钜子”。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仓海先生丘公逢甲诗》等。
(周焕义)
《岁暮杂感》七言律诗。共10 首。丘逢甲作。光绪二十三年(1897),
列强竟相在我国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之势日益明显,作者忧愤交煎而作此组
诗。诗多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对沙俄侵略者窥视我
北方领土的野心表示忧虑。诗作感情真挚,慷慨陈词,爱国之情溢满诗行,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周焕义)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近代改良派政治
家、思想家、诗人。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自幼随父赴任,遍游西北、东南
各地。中日甲午战后,愤国家积弱不振,求学京、沪,汲取新知。光绪22
年(1896)著《仁学》,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后在湖南创办《湘
报》,设南学会,宣传变法维新。光绪24 年(1898),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参与戊戌变法。后被捕入狱,慷慨就义,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工诗,现
存200 余首,多写社会现实及民间疾苦,如《六盘山转饷徭》、《出潼关渡
河》等。有《谭嗣同全集》。
(周焕义)
《狱中题壁》七言绝句。谭嗣同的绝笔作。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
戌变法失败,诗人被捕,于囚狱壁上作此诗。诗前两句借东汉张俭、杜根的
遭遇类比雏新人士,表达了作者对维新的坚定信念和决胜信心。后两句直抒
胸臆,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准备慷慨就义的无畏精神和对清政府守旧势力的
憎恨与蔑视。全诗慷慨悲壮,充分显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
的牺牲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诗名句,慷慨激昂,
精神感人。
(周焕义)
吴趼人(1866~1910)字小允、茧人,又名沃尧。因居佛山镇,故以“我
佛山人”为笔名。广东南海人,近代小说家。他出身于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20 多岁到上海谋生。当过抄写员,常为报纸撰稿。1902 年开始写长篇小说。
1904 年在湖北任美国人办的《楚报》主编,后辞职返沪,参加反华工禁约运
动。1906 年主编《月月小说》。1907 年主持广志小学教务。1910 年病逝于
上海。他在怅品中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也暴露
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但他把原因归于“人心不古”,提倡要“德育普及”,
其政治倾向接近于改良派。他是当时创作最多的一位作家,写了小说30 多
种,现存20 多种。其代表作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其它作品有《九命
奇冤》、《痛史》、《悔恨》、《新石头记》、《两晋演义》等。
(刘思俊)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长篇小说。吴趼人作。108 回。是一部带有自
传性质的作品。小说以自号“九死一生”这个中心人物的见闻为线索,用200
多个小故事,广泛地反映了中法战争(1884~1885)到20 世纪初期中国官场、
商场、以及洋场的无数怪现状,描绘了一幅清帝国行将崩溃的社会画卷。作
品暴露了官场的黑暗,在作者笔下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僚,都是肮脏龌龊,贪
财无耻的家伙。作品嘲讽了洋场才子和斗方名士们不学无术,却到处卖弄才
情,附庸风雅,欺世盗名。由于作者政治倾向接近于改良派,所以作品不敢
触及当时的政治制度和官场中的根本问题,只寄希望于蔡侣笙等改良主义者
的身上,而这些人物不是四处碰壁就是被革职,客观上宣告了改良主义的破
产。作品结构完整,全篇以“我”为线索,把二十年耳闻目睹之事连在一起。
作品中某些戏剧性场面,把讽刺对象揭露的淋漓尽致。
(刘思俊)
李宝嘉(1867~1907)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
人、讴歌变俗人。江苏武进(今居常州市)人。近代小说家。秀才,后多次
参加省试都未考取。善诗赋及制艺,精篆刻,能书法。1896 年到上海,编辑
过《指南报》、《游戏报》、《绣像小说》半月刊等。政治上倾向改良,作
品多揭露社会弊端,讽刺清末官史的昏庸腐败和贪污勒索。其作品以《官场
现形记》最为著名。此外还著有《文明小史》、《活地狱》、《繁华梦》、
《海天鸿雪记》、《庚子国变弹词》、《醒世缘弹词》、《南亭笔记》等曲
艺作品。他的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封建末世的社会面貌,在
暴露和批判当时的黑暗政治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鞠爱敏)
《官场现形记》著名的长篇谴责小说。60 回。清末谴责小说家李宝嘉
的代表作。以暴露晚清官场黑暗为主题。描写清王朝对内残害人民,作威作
福,对外奴颜卑膝,投降卖国。形形色色的封建官僚,上自军机大臣,下至
州县杂佐,无不谄上骄下,爱钱如命。以嬉笑怒骂的笔调,严厉抨击了清末
官僚贪污索贿,揭露了封建吏治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勾勒出一幅较为广阔
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改良主义的思想倾向。作品在反映当时矛盾时,诬
蔑了“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运动。全书由许多相对独立的短篇连缀而成,
缺乏中心人物和情节,结构松散,有时描写失真,且多重复之弊。作品中还
有一些庸俗的描写,某些地方也流露了崇洋思想。
(鞠爱敏)
曾朴(1872~1935)字孟朴,又字籀斋,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
近代小说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1891 年(光绪十七年)中举,任中书舍
人。1904 年,同徐念慈等在上海创办小说林书社,并创立中西学社。编辑出
版小说泽著及新学书籍,开始创作《孽海花》。1907 年,创办《小说林》书
刊。1908 年,参加预备立宪公会。1909 年,充任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辛亥
革命后加入共和党,当选为江苏省议员,任江苏省财政厅厅长等职,1927 年
在上海创办真善美书店,出版《真善美》月刊,写作小说《鲁男子》。次年
续撰《孽海花》,表现了作者的倒退。他还曾习法文,译有《九三年》《钟
楼怪人》等法国文学作品。另有诗集《未理集》、文集《推十合一室文存》
等。
(鞠爱敏)
《孽海花》长篇小说,曾朴作。三十回。前五、六回为金松岑(天翮)
所作。作品以金雯青和名妓傅彩云的故事为线索,穿插了当时官僚名士的琐
闻轶事,展开广泛的描写,暴露了晚清上层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没落,描绘了
达官名土们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和官吏们贪脏枉法的丑行,在一定程度上揭
露了帝国主义蚕食中国的野心。作品歌颂了冯子才、刘永福等抗敌英雄,赞
扬孙中山,同情革命党人的活动,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大力宣扬了
维新改良和君主立宪的保守思想,而且有不少庸俗的描写。作品借鉴西欧文
艺作品的写作技巧,“结构工巧,文采斐然”,蠕曲交错。作品中人物有200
多,井然成章,工于细节描写,往往能使人物神态毕肖。建国后重印了三十
回本。1962 年中华书局出版增订本,将三十一至三十五回作为附录收入。
(鞠爱敏)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
兴)人。近代女革命家,诗人。1904 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
命活动,次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被推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
主盟人。1906 年为反对日本颁布《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而归国,在上海
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1907 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
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7
月徐锡麟刺杀恩铭,起义失败,清政府发现了皖浙之间的联系,派军队包围
大通学堂,她被捕不屈,15 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秋瑾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女
诗人,她的作品以诗词最多。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大多抒写悲欢
离合,吟花咏月,情调感伤悲凉。后期作品起了质的变化,主要意在暴露民
族危机,唤醒人民抗敌救国,以革命的内容和豪放的风格活跃在当时的文坛
上。作品有《秋瑾集》。
(楚广诣)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七言律诗。1904 年的冬天,
秋瑾从日本回国省亲,应日本的一位朋友向她要诗而作。当时船正经过黄海,
她看到了一张日俄战争地图,看到了大片中国领土被帝国主义占有,引起了
她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投降卖国的极大愤慨。有感于国家的危亡,民族的尊
严,于是发出了怎能忍看祖国的壮丽河山惨遭帝国主义掠夺蹂躏的呐喊,唤
起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们,希望他们团结起来,群策群力,共同抵抗帝国主
义的侵略,挽救国家,挽救人民,即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拚将
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是气壮山河的誓言。词的情调慷慨悲壮,反
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无比强烈,表现出作者愿为祖国牺牲一切的精神。
(楚广诣)
《满江红》(小住京华)词。秋瑾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1904
年的春天,秋瑾由湘潭到北京。在北京住了不久,中秋节便到了。每逢佳节
倍思亲,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首词由此而作。词表达了作者思念家
乡的悲伤心情,抒发了她不甘心在“俗子胸襟”中度过一生的感慨。词奔放
遒劲,气势逼人,豪迈沉郁,直抒胸臆。尤其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
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几句,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女英雄抚案长叹、
瞋目怒视的情景。秋瑾写这首词时,正是她即将留日的前夜,国家的危亡,
人民的苦难,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她的思想在急遽变化,但是,一时间
又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这种苦闷的心情无法诉说,她不禁泪湿青衫,慨然
提笔写下了这首悲壮的词。
(楚广诣)
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后更名元瑛,曾削发为僧,法
号曼殊。广东香山县沥溪(今属珠海市)人。近代著名作家、翻译家、画家。
父亲是旅的东京湾湛蓝的大海一望无际,令人心驰神往。正值落潮时候,阳
光下的沙滩闪烁着灿灿银光,如同在追赶着海水一步步向前走。路旁的茅店
高挂着幌子,似在翘首远迎路上的客人。时令已近暮秋,满山的枫叶红似火
焰。打柴的材姑在山间小路上讨隐时现。诗人以秀美的词句绘出了日本本州
临近东京湾的蒲田的如画景色。全诗如同一幅鲜明秀丽的山水图卷徐徐展现
在读者面前,使人不禁浮想翩翩,犹如身临其境。全诗动中有静,静中有情,
情景交融,明快爽朗,生意盎然,表现了作者当时心中的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