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如何修证佛法 >

第15部分

如何修证佛法-第15部分

小说: 如何修证佛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只能知五百生,大果罗汉知道的就多了。罗睺罗就是到达这个境界。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一切烦恼诸结,都解开了。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注意这八个字,四禅是禅定功夫境界,如结使未断尽,所以四禅并不就是大阿罗汉,还未证果,到了这个境界时,复更施意,如果念头来了,要更加修持。成尽漏心,就是无漏心。
  但是,不能动念不就成木头了吗?不是的,起心动念,用过便休,没有渗漏,没有黏着。有定力的人,尽管一天忙到晚,他那个处在定的境界的本心,并没有动,并且还是光明清净。处理烦恼事,在当时现烦恼相,但心境的光明,则一点都没有动。
  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这时,所有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统得解脱。到这个境界时,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四禅功夫到了这个程度,才算得到了解脱。大家注意,心得解脱,这个解脱是修持上的一个境界,得解脱智则是见地。智慧不属于功夫,不属于境界;但是功夫、境界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到了解脱的境界以后,还要继续努力,慢慢地得“解脱智”。大家又要注意了,在这一段修证程序中,最后归于“解脱智”。可见小乘还是以智慧的解脱为终究,何况大乘。用大乘的说法,则是大般若圆满的解脱。
  到了这个境界,罗汉的果位来了,这个生命就叫最后身,以后不来了。(到哪里去?)这一生,清静的果位已立;世间所有的冤债都还光了,以后不到欲界中来了。这就是小乘极果。但是大乘的道理,这种成就最多经过八万四千大劫,非再回来不可。不回心向大乘,不能彻底了脱生死,只能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的境界。
  这是罗睺罗的修证报告,经上没有记载他修了几年,或几个月。然而佛在世时,确实有人当下证罗汉果,有人三天证果,也有人七天成就。
  罗睺罗向佛报告修持经过,佛很高兴,奖励了一番。接着说:「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增壹阿含卷七)。佛说修安般,由调息的方法入门;修成后,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诸根神而通之而得解脱。比如佛学中的四大皆空,要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到饥饿寒暑不侵,四大才转得过来。
  要证得大阿罗汉,还要断三有结使。“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结使就是心理行为,即心理状况、起心动念所构成的作为。这些习气的结使都断光了,才能证得大阿罗汉果。
  在佛所提出的十念当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利用呼吸证果,佛的公子也报告了这方面的修证经过。
  在增壹阿含经第十一、十二品中,提倡孝道,强调父母之恩难报。由于中印基本文化思想上这个共同点,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就为中国文化吸收,并发扬光大。
  第九个是念身。这里的念身法门,是就显教而言,不讲密教。后世的中国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线,偏重于修身的法门。但在最后,往往不知道把这个法门解脱,而过于执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这个法门解开,就不是外道。
  这里所讲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小乘所讲的无我,是就现有的生命现象而言,在于提示人们,超越这个层面,取得涅槃。可是流入学术界后,尤其是流入西方以后,认为佛家的无我是断见,不承认有灵魂,也有说佛学是无神论,这真是笑话。
  唐宋以前修持证果的人很多,修念身法门的也特别多,如不净观、白骨观两种,都是念身法门。天台宗的止观,采用了呼吸法门,再加上修不净观、白骨观。浙江宁波太虚法师有位弟子,学问非常好,三个月修成了白骨观,把人观想成骷髅架子,观想到每个人都是骷髅,到达二禅境界。后来他告诉我说:尽管出家,欲念还是有。虽然白骨观修成了,但是却觉得“纵然白骨也风流”。
  所以白骨观、不净观,要修持到没有欲念,古人可以,今人不灵光。今人觉得白骨也蛮好看的。
  念身,观身不净,主要在于去欲。大乘戒律第一条是戒杀;小乘戒律第一条是戒淫,为什么不同呢?
  要得罗汉极果,必须先戒欲念。但是,白骨观也罢,不净观也罢,数息观也罢,百千无量法门,差不多都拿淫欲没办法。淫欲之断,就有如此的困难。能先转化了欲念,才能谈修证、禅定。
  第十个是念死。人生都要死,尤其是老年人,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同时鞭策自己,赶快努力修持。近代净土宗印光大师,特别注重修念死法门。
  现在再把十念重新讨论。与本题“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加以融会贯通。
  第一“念佛”:这个念佛,并不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虽与净土宗同一原则,但修法不同。据阿含经所述,这是心心念念仰慕、追随、信奉、追求佛的成就,以佛来警策自己的一种法门。
  慧远法师创立净土宗,采用净土三经,其目的是求长生不死。慧远在出家学佛前,学的是道家;后来觉得,道家求长生不死的修炼方法不够究竟,所以转到佛法里追寻,结果找到了精诚一念,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他便采用这个法门,创立了净土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说是长生不死,但没有彻底“了”生死。要往生那里再继续修持,成就了以后,再到十万世界度众生。这是大乘路子,同时也包括了小乘的念佛法门。
  此外,密宗的念佛法门最多,譬如毗卢遮那佛修法、普贤如来修法、上乐金刚修法、喜金刚修法等等,都是念佛法门。
  这里我所讲的念佛,是广义的,包涵极广。狭义的,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那只是一个方法而已。
  第二“念法”,也可以成就。现在一般人不能把学佛、佛学、佛教三者合一,真能合一,就是念法。譬如我们都知道无常、苦、空、无我、十二因缘,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最乐。这些学理就是法。我们只晓得这些学理,而没有把这些学理,用到自己身心上,没有和修证配合起来,这就没有“念法”。
  孔子所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就是念法。把佛学的理,应用到身心上来,这是“念法”的法门。
  第三“念僧”,念圣贤僧。如马祖、百丈禅师如何出家?如何参禅?如何成道,或憨山大师的修持经过,我们佩服他们,模仿他们,就是念僧法门,先辈的圣贤们,走什么路子,有什么成就,我们依法修行,就是“念僧”。但现在的人们,非但不看前辈修行传记,不学习他们的修行;即使看了他们的传记,也用客观的眼光去研究它,甚至批判它,这不是修行人应有的态度。
  第四“念戒”。念戒也不容易,大陆上以前每个阴历的初一、十五,必须诵戒,非常隆重。每个出家人自己犯了戒,逐一作忏悔,希望不要再犯。至于念戒,和诵戒不同,一条一条都要熟记于心,连开步走,或做任何事,都要念着成。这样,你的行为,处处都是合于法度,心心念念如此,做得到吗?戒又有遮戒、性戒的差别。因时间、地区不同,可以权宜变更的戒条,叫做遮戒。但是像杀、盗、淫这三大戒,是永远不能违犯的,这些就是性戒。
  念戒,就是随时严重地告诉自己要守戒,看住自己的思想、念头,只能起至善的念头;至于坏念头、恶念头,绝对动都不能动,以免犯戒。
  年轻人若真做到,七天规规矩矩念戒,一定会证沙门果。证了这个果位后,修持的路就好走了。但是,后世修念戒的人很少。
  四无量心也在戒的范围,经与戒是合一的。学密宗的人,守戒方面就更严谨了。每次修法,先修四无量心:众生一切的痛苦,自己来担;修法不为自己修,希望修成了以后能度众生;所有的功德回向众生,自己完全不要。发菩提心、四无量心等等,这些都属于念戒法门。最近到处都流行密法,东传一个。西传一个,但是基本道理都没有。搞得我“可是无关却有关”,只好不看了,实在看不下去。真正的密法,在心理的行为,道德的反省上,都是非常严肃的。一般人听到密宗,都想到男女双修,把密宗给糟蹋了,也糟蹋了佛法。任何一个宗派,都不是这么简单的。
  第五“念施”。施即布施,念舍,一切都要舍,如拾得引用弥勒菩萨偈子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这也是布施。念施谈何容易!大乘佛法第一个讲布施,布施最难修。中国文化中提到游侠的仗义疏财,财物拿出去没当成一回事;自己没有钱,却要给人,这也算得上是施。我们一般的施,往往是有条件的,不是求功德,就是求名利。如能一切都舍,舍到最后就空了,那就证到了空。这个法门还包括很多。
  第六“念天”。西方宗教有天堂之说,那是正确的修天道,不是不对,不要看不起西方这个法门,学佛的人,不应该对西方宗教有偏见。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各个宗教的真理,都是对的,只是证道的程度有深浅,表达方式不同已。况且佛教小乘,也有念天法门。
  怎么修“念天”呢?说起来难为情,我们一般人修持,死后能不能升天,还是个问题,更别谈往生西方了。苏曼殊说:“升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胜。”
  由“念天”来说,与我们有绝对切身的关系;四禅八定最高的果位,并没有脱离三界天。所以真想成佛,跳出三界外,可真太不容易了。
            第九讲
            内容提要
            孟子的浩然之气
            见思惑和结使
            愣严经中的十种仙
            六欲天道
            断欲及炼气调息
            瑜伽及密宗的修法
  若将佛法的要点归纳起来,我们就了解,大乘与小乘是分不开的。而修行是以见地、修证、行愿三方面并进,以求自己证果;决不是学学静坐功夫就算了,那只是玩玩而已。所以要先提出南传小乘经典,增壹阿含经“十念”,作为修行基础。十念的方法是一个大原则,由这里再发展成八万四千种修持的方法。
  增壹阿含经的十念法门中,第一是念佛。它包括了净土宗、密宗所有诸佛菩萨的观想方法等等。第二念法,第三念僧,都有很多道理。我们只能简化扼要说明,希望大家自已去作深入研究学习,不要只当故事听,辜负了我的讲解,也辜负了你自己。
  十念的“念”字,与愣严经五阴解脱中妄念的“念”,是有分别的,不可混为一谈。
  这十个方法中,除念身外,其余均属精神方法之修炼。念身,包括修白骨观,以解脱这个肉身给我们的麻烦。其中的念安般,是呼吸与精神互相配合。
  读书不能只用眼睛,应该别具慧眼,须顶门上另有一只智慧的眼睛,用智慧去看。增壹阿含经特别强调念气,因此,由佛的公子罗睺罗,特别报告自己证阿罗汉果的经过。其他方法则没有特别报告,由此可见念气的重要。
  我们的精神、身体都很差,做功夫几乎很少有人上路。就连静坐,也少有人能将妄念清静下来。换句话说,如果能用炼气法门。像罗睺罗一样,较易得成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佛法传入中国前,有一位圣人,也早就提出炼气的道理,那就是孟子。他在公孙丑篇上的养气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学佛者不要轻视他家,天下真理是共通的。学佛的更要清楚,大乘菩萨是以各种不同的化身,各种不同的教化示现,孟子所提的养气,是大有道理的。修安般法门者,应注意孟子的话:“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如果精神与气不能配合,想不生起妄念,绝对做不到。孟子在尽心下篇中,提到养气做功夫的秩序,说到由一个凡夫,做到圣人,有一个程序:“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说到大乘与小乘,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学大乘菩萨道,如果不以小乘作基础,免谈。像现代人的学佛有个大毛病,动辄谈大乘,其实连基本——人乘都没做好。五乘道是:人乘、天乘、声闻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