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1021 >

第14部分

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1021-第14部分

小说: 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102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如改良石竹花是有意义的,则尽管不能指望把石竹花养得和洋白菜一样大,但无 疑却可以指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比现在更好的品种。谁也不会否认增加人类的幸福是 重要的。在这方面,每一极微小的进步都有很大的价值。但有关人的试验与有关无生物 的试验大不一样。一朵花胀裂,是小事一桩,马上会有另一朵花顶替。但是,社会的约 束力被破坏,却会导致社会各组成部分严重分离,致使千百万人遭受巨大苦难,要经过 很长时间,忍受极大痛苦,伤口才能愈合。
  上面考察的五个命题,可以看作是葛德文先生构筑的大厦的基石,其实可以视作其 整部书的主旨,因而,不管他那显得不偏不倚的论证多么妙不可言,我们都不能不认为, 他所要达到的宏伟目标完全落空了。人的复合性质,给葛德文先生提出了种种难题,对 此他根本没有能力解决,不仅如此,我不赞成人类和社会的可完善性的论点也未受到其 论证的丝毫损害。我充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人和社会是不可完善的,不仅就葛德文 先生所理解的这个词的广义来说是如此,而且认为整个社会的状况与结构也不可能向着 好的方面发生明显而惊人的转变。所谓整个社会不可能向好的方面转变,我的意思是, 下层阶级,即人数最多因而从总的观点来看最为重要的那一部分人的生活境况,决不会 得到巨大而显著的改善。我敢断言,在任何古老的国家,不管富人作出多大的牺牲或努 力,下层阶级人民的生活也不会达到30年前美国北方各州人民的那种水平。倘若我能活 一千年,而自然规律又保持不变,则我敢肯定,决不会发生与我的上述论断相矛盾的事 情。
  在未来的某一时期,欧洲的下层阶级也许会受到比现在好得多的教育,也许会以更 好的方式利用自己所能支配的那点闲暇时间,而不是象现在这样把闲暇时光都消磨在酒 馆里,也许会在比以往任何时候和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更好、更平等的法律之下生活,而 且我认为他们或许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尽管这种可能性不是非常大),但是,从事物 发展趋势上说,他们却不可能很有钱,很富有,以致全都能早婚,确有把握能很容易地 养活一大家子人。
      

  人口原理  第十五章
  模式过于完美,有时反倒阻碍改进,而不是促进改进——葛德文先生有关贪欲与浪 费的论述——不可能把社会的必要劳动适当地分配给每一个人承担——嘲笑劳动在当前 会产生恶,将来也不会带来善——农业劳动总量的增加,对劳动者来说永远都是好事。
  在《询问者》一书的序言中,葛德文先生讲的一些话似乎暗示,自从他撰写《政治 正义论》以来,他的观点已有所转变。《政治正义论》是他多年以前的作品,因而我不 免想,我所一直反对的那些观点,大概葛德文先生自己也看出有必要加以修改了,不过 我认为,在《询问者》一书的某些文章里,葛德文先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以往一样刺眼。
  常有人说,虽然不能指望任何事情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但在眼前竖立起一尽善尽 美的模式,总是有益无害的。这种观点表面看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却远非如此。我 甚至怀疑它是否适用于一可能出现的最明显例证。我怀疑,年轻画家临摹完全画好的画 儿,是否能象临摹线条较清晰、涂色方法较易辨识的画儿收获那么大。但是,如果我们 所追求的完美模式不同于并强于自然存在的模式,我们肯定会向这种完美模式有所迈进, 不过,由于我们的双眼紧盯着如此完美的模式,我们在其他方面的进步很可能会因此而 受到阻碍。一种具有高度智慧而无需吃饭、无需睡觉的生物,无疑要比人类完美得多, 但人类倘若要模仿这种生物,不仅无论如何模仿不来,而且还会由于尽力模仿不能仿效 的事物,而损害他力图改善的那点理智。
  葛德文先生所描述的那种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从本质上说不同于世界上迄今所流 行的任何社会形态,就象不吃、不睡的生物从本质上说不同于人类那样。即使我们改进 当前的社会形态,我们也丝毫不会趋近于葛德文先生描述的那种社会状态,正如两个人 平行前行,永远不会走到一起那样。所以问题是,我们把这种社会形态视为北斗星,究 竟是会促进还是会阻碍人类的不断完善?在我看来,葛德文先生在其《询问者》一书论 述贪欲与浪费的那篇文章中已得出了不利于其观点的结论。
  亚当·斯密博士非常正确地指出,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会由于节俭而变富,由于 浪费而变穷,因而每个节俭者是其国家的朋友,每个挥霍者是其国家的敌人。他给出的 理由是:节省的收入总是会用来增加资本,因而这部分收入不再用于供养非生产性劳动, 而用于供养生产性劳动,即用于生产有价值的商品。显而易见,没有比这再正确的说法 了。乍一看,葛德文先生在其文章中讨论的问题与这有点相似,但实质上却有天壤之别。 他认为,浪费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必再加以论述,应该加以比较的是贪财者和 花钱者。葛德文先生所说的贪财者同亚当·斯密博士所说的节俭者相比,至少就他们对 国家繁荣的影响来说,是迥然不同的。节俭者把收入节省下来,增加资本,是为了赚更 多的钱,因而他要么亲自运用这种资本来维持生产性劳动,要么借给他人来维持生产性 劳动。他由此而使国家受益,因为他增加了国家的总资本,因为财富当作资本使用要比 当作收入使用,不仅能调动更多的劳动,而且调动的劳动也更有价值。可是葛德文先生 所说的贪财者却把财富锁在柜子中,无论是生产性劳动还是非生产性劳动,什么劳动也 不调动。这种区别是本质上的区别,以致如果亚当·斯密博士的观点显然是正确的,那 么葛德文先生在其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就显然是错误的。葛德文先生肯定会想到,把供养 劳动的钱锁起来,会带来某些危害。所以,他所拥有的削弱这种反对论点的唯一方法, 便是对照比较这两种人,看哪一种人更能促进人为平等的幸福状态的到来,在葛德文先 生看来,我们的两眼应时刻盯着这种平等状态,把其作为我们的北斗星。
  我想,我在前面已经证明,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完全是空中阁楼。那么,在政治发现 的茫茫大海中,把这样一点当作我们的向导,当作我们的北斗星,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 结果呢?理性会告诉我们,由此而可以希望得到的,仅仅是愈刮愈大的逆凤,无穷无尽 而又毫无结果的苦役,船只经常失事,灾难一个接着一个。我们实际上非但丝毫不会趋 近于那种完善的社会形态,而且由于白白浪费精力与体力向着无法行进的方向前进,由 于总是失败,一而再、再而三地遇难,我们显然反倒会阻碍那种实际上可以进行的社会 改良。
  显而易见,按照葛德文先生的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在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的作用 下,将分裂为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用仁爱取代自爱作为社会的推动力,非但不会 带来有益的结果,反而会使人对这一漂亮字眼感到失望,而且还会使现在只是一部分人 感受到的困苦被整个社会所感受到。天才人物的全部卓越努力,人类心灵的所有美好而 细腻的感情,实际上文明状态区别于野蛮状态的一切东西,有哪一样不是仰赖于现行的 财产制度,有哪一样不是仰赖于表面狭隘的自爱心呢。现行的财产制度和自爱心是人类 得以上升到目前这一高度的梯子。文明人的本性尚未发生足够大的变化,使我们能够说 他现在或将来能抛开这个梯子而不摔下来。
  如果在超越了野蛮状态的每一个社会,都必然存在着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那 么很显然,由于劳动是劳动者阶级唯一的财产,因而凡是趋于降低这种财产价值的事物, 必然也就趋于减少劳动者阶级拥有的财产。穷人自谋生路的唯一方法是运用自己的体力。 体力是穷人能用以换取生活必需品的唯一商品。因而很显然,缩小这种商品的市场,减 少对劳动的需求,降低穷人拥有的这一财产的价值,只会使穷人受害。
  葛德文先生也许会说,整个交换制度是肮脏卑劣的。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救穷人的 话,就应亲自分担穷人的劳动,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而不要求相应的回报。对此,我们 可以回答说,即使能够劝说富人以这种方式帮助穷人,其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富人虽 然自以为很了不起,但其人数相对于穷人来说却很少,因而分担他们的劳动只能解除他 们很小一部分负担。假设所有生产奢侈品的人改而生产必需品,假设这种必要劳动可以 适当分配给每一个人承担,那么每个人承担的劳动确实会比现在轻;然而,这种分担劳 动的方法好倒是好,可我想象不出根据何种切实可行的原理能做到这一点。前文已证明, 仁爱精神,在葛德文先生所描述的那种严格而无私的正义的指引下,若发扬光大的话, 将会使整个人类陷入贫困与苦难的深渊。让我们来看一下,如果所有者为自己保留一份 适当的财产后把其余财产分给穷人而不要求他们做工来回报,那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且不说广泛采用这种作法在当前的社会状态下会带来的懒惰与罪恶,会在多大程度上减 少土地产品,会诱使劳动者过何种奢侈的生活,这些都暂且不谈,还有反对这种作法的 另一个理由。
  如前所述,在人口原理的作用下,缺穿少吃者将永远存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使每一 个人都吃饱穿暖。富人的剩余也许能养活三个人,但却会有四个人想得到施舍,因而不 得不从四个人中挑选三个人,由此而使被挑选上的人受到了恩惠,必然会感到受了别人 很大的恩典,产生一种依附感。在这种情况下,富人会感觉到自己拥有权力,穷人则会 感觉到自己的依附性。这两种印象对人类心灵的有害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虽然我 完全同意葛德文先生的观点,认为艰苦的劳动是一种罪恶,但我仍感到,艰苦的劳动同 依附于他人相比,是一种较小的罪恶,不会使人类心灵堕落得那么厉害,而且我所读过 的全部人类史都明白无误地表明,让一些人握有永久性权力是极其危险的。
  在当前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有人需要劳动的时候,某人为我干一天活儿给予我的恩 惠,同我给予他的恩惠一样多。我拥有他需要的东西,他拥有我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 友好地互相交换。穷人由此而可以感到自己的自立,可以抬起头走路,雇主的心灵也不 会被权力欲所玷污。
  三四百年前,相对于人口而言,英国劳动者的人数无疑要比现在少得多,依附性要 比现在大得多,我们现在能享有这么大的公民自由,也许正是因为建立了制造业后,穷 人能够用某种东西来换取大地主的食物,而不是依赖于大地主的施舍。即便是贸易和制 造业的最大敌人(我并不认为我是贸易和制造业最忠诚的朋友)也得承认,随着贸易和 制造业在英国的建立而给公民带来了自由。
  以上所述丝毫没有贬低仁爱之心的意思。仁爱之心是人类心灵中最高尚、最神圣的 品质之一,也许是从自爱之心缓慢而逐渐产生出来的,随后成为一项一般法则,其天生 的作用是帮助克服其生身父母即自爱之心的种种毛病,缓和其乖情,矫正其暴躁,抚平 其皱纹;这似乎就是整个大自然的写照。也许没有一项自然法则不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罪 恶,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而与此同时我们也时常看到,大自然的某种慷慨赠予会作为 另一项一般法则纠正前一种法则造成的不平等。
  仁爱之心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在某种程度上缓和自爱之心带来的恶,但仁爱之心决不 能取代自爱之心。如果人只有在完全弄清了自己的一种行为是否比另一种行为更加有利 于公共福利之后才能有所行动,那么最聪明的人也不免会茫然不知所措,愚昧无知者则 会一个大错接着一个大错地犯。
  由此可见,葛德文先生并未提出任何切实可行的原理,据此可以把必要的农业劳动 分配给全体劳动者阶级来承担,因此,他泛泛地反对雇用穷人干活儿,似乎是想通过现 在的大恶来追求未来可望而不可即的善。因为,如果谁雇用穷人,便把谁看作是与穷人 为敌,看作是压迫穷人,如果因此而宁愿要守财奴而不要花销者,那么,为了有利于社 会,现在的花销者就应转变为守财奴。假设有10万名雇主,每个雇主雇用10个人,他们 现在把钱锁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