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和生命-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所在州县、神仙灵迹等内容。它与《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无上秘要·;正一气治
图》《三洞珠囊·;张天师二十四治图》所记的二十四治各项,均有所不同。特别是它记
的六十甲子生人分属各化(治)的资料,为其独家所有,更为可贵。
总之,杜光庭将古神仙家及道教所谓神仙住在天上、海中、山里洞天福地的各种神
话传说,统一集录于《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实际上是一部比较全面而又简要的道
教地理集,对研究道教宇宙观和道教历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武当福地总真集》,三卷。元道士刘道明编集。刘氏为全真派兼传清微法的道士。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转引《武当山志》云:刘道明号洞阳,荆州(今属湖北)人。
与叶云莱同师雷渊黄真人(名舜申),授以清微上道,居五龙观,搜索群籍,询诸耆旧,
纂为一书,命曰《总真集纪胜录》。实此书之异名。书前自序云:“予也覃怀末裔,荆
门鄙夫,……
退居山林,修真养性。然游人达士登陟者匪一,往往探颐索隐,令指谕蜂峦。……
倦于应酬,敬搜摘群书,询诸耆旧,加以耳濡目染,究其的论确辞,笔之曰《武当总真
集》。”
该书首列“武当事实”(即“概述”)。引传记云:“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
一名仙室。中岳佐命之山,应翼轸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周回六百里,环列七十二峰,
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七十二福地之一。……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因名之
曰武当。”然后分列“峰岩溪涧”、“台池潭洞”、“宫观本末”、“神仙灵迹”、
“仙禽神兽”、“奇草灵木”等节,后列宋代对真(玄)武的封号(含《玄武传记》)、
“大都昭应宫瑞应”、“录善降日”、“供献仪物”、“四天天帝”、“古今明达”等
项。记录了元代初期,武当山的自然风光、道教文物、神话传说,以及仙真和有名道士
的事迹等。书中记载的资料,可供研究武当山道教史之用。
《茅山志》原为十二篇十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析为三十三卷。题
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刘号“玉虚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至大四年(1311)
袭教,为茅山宗第四十五代宗师。自云:“大彬登坛一纪,始克修证,传宗经箓。又五
载,而成是书。”①但据泰定四年(1327)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序:“是书前后凡二十年
始成。”则此书或非一时一人所造。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
五卷。张氏为元末茅山著名道士,撰有《山世集》《碧岩玄会录》《玄品录》《老氏经
集传幽文》《寻山志》等。至治二年(1322)主茅山崇寿观,正是《茅山志》修撰之时。
因此陈国符认为:“盖此书实即张天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②不无根据。
此书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此前,已有若干茅山志书,但甚简略。北宋《崇文
总目》著录《茅山新小记》一卷:嘉祐(1056~1063)中,陈倩知句容县,曾校修《句
曲山总记》;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南丰人曾恂和茅山山门都道正傅霄又重修《茅
山记》四卷。所书“山水祠宇,粗录名号而已;考古述事;则犹略焉。”《茅山志》即
据旧志增修编纂而成,于元泰定天历(1324~1329)间刊行。元末板毁,明永乐元年
(1403)重刊。成化二年(1466)板复毁,六年重刊。《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存目著
录之浙江孙仰曾家藏本,亦十五卷,系嘉靖二十九年(1550)玉晨观刊本,续入明事,
已非元刊本之旧。
《正统道藏》所收,系据元刊本(只另行分卷)。前有赵世延、吴全节、刘大彬三
序,略述撰志之缘起及此书之概要。
卷一至卷四《诰副墨》,录历代诏诰,并附表奏(汉诏诰当是六朝人伪撰)。卷五
《三神纪》,记三茅君(茅盈、茅固、茅衷)世系及事迹。将“传”升为“纪”,意在
抬高三茅及上清派地位。卷六、七《括神区》,叙茅山地理形胜和自然景观,赋予其道
教人文色彩。卷八《稽古篇》,稽考仙真、道士之遗迹。卷九《道山册》,著录茅山道
书目。卷十至十二《上清品》,记茅山宗所尊仙真及祖师之谱系印传记。卷十三、十四
《仙曹署》,记茅山神仙宫府。卷十五、十六《采真游》,记隐遁茅山之著名道士和隐
士的事迹,计百四十一人。所记详略不等。卷十七、十八《楼观部》,记茅山宫观(附
庙)二十五处,山房庵院若干处。卷十九《灵植检》,记茅山神芝奇药、名花异卉。卷
二十至二十七《录金石》,集录梁、唐、宋、元诸碑铭,大都录碑文,少数只列碑目。
卷二十八至三十三《金薤编》,录齐、梁、唐、宋、元人咏茅山之诗及著作。以上《诰
副墨》《录金石》二篇是研究上清派茅山宗以及茅山上层道士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关系
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反映了梁、唐、宋三代茅山宗的鼎盛及至元朝犹久盛不衰的历史事
实。《三神纪》《上清品》和《仙曹署》列述茅山宗神灵仙曹体系。《上清品》又记历
代嗣派宗师生平事迹,除魏华存以外,大多以《真诰》和历代碑铭、文札等当时资料为
据。《采真游》记述部分下层道士的活动;所采栖遁茅山之道士且不限于茅山一宗(例
如其中胪列了南朝时张天师九、十世孙若干名)。在黄澄传中还提及北宋徽宗以前,
“三山经箓各嗣其本宗。先生(黄澄)请混一之。今龙虎、阁皂之传上清毕法,盖始于
此”。这些对于了解茅山宗乃至道教各派的活动以及传承制度等,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括神区》《稽古篇》和《楼观部》叙述到元代为止的茅山人文地理沿革和宫观庵院建
置;
后二篇补充了《真诰》等书之缺载。《灵植检》对于茅山药材的形状、性味和药用
价值,均有较翔实的记录,有的还备述炮制方法,名木异卉则指出其所植之处,具有较
高的科学价值。此外,《道山册》对于考察唐宋茅山宗文献有着特殊意义,《金薤编》
则具有文学史资料价值。
此志在体例上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如一事可归于数类,则著互见,此略则彼
详,并注“见某篇”或“事见某篇”。若所本之书有详细叙述,亦加注云“详具某书”
或“事见某书”。由于内容丰富,编排得当,故在道教名山诸志中占有突出地位,甚为
道教徒和学者们所重视。
此外,又有清康熙十年刊本《茅山志》十三卷,题“郁冈真隐笪蟾光审编”。光绪
三年曾重刊。陈国符说:“是志删节刘志而紊其条贯,除稍增辑明清文献外,无可取者。”③
注:
①《道藏》第5册54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道藏源流考》下册,248页,中华书局,1963年
③同上书250页
《重阳全真集》,全真道祖师王嚞(号重阳子)撰,由门人编辑。全书原本九卷,
《正统道藏》析为十三卷,载于太平部。书前有金宁海州学正范怿作于金大定二十八年
(1188)的序言,书盖集于此时。全书为王嚞所作诗、词、歌之汇集,涉及其生平思想
及活动的诸多方面,为研究王嚞的重要资料之一。
一,早期活动。文集中有许多“自述”、“述怀”诗,叙述其早期活动情况。有云:
“名嚞,排三,本姓王,字知明”,因“见菊花坚操,便将重阳子为号”,又自名“王
三风”或“王害风”。素性倜傥,不拘小节,有云:“少无福,早孤独”,悟道后,别
妻离子,弃荣华,绝是非,或纸袄麻衣,蓬头垢面,行乞于市;或“葫芦贮药,腋袋经
文,拯救人苦”。初离俗,自掘一墓,筑冢高数尺,下深丈余,上挂一方牌,书“王公
灵位”,独居两年余。其《活死人墓赠宁伯功》诗三十首,述其“自埋四假”、“活中
得死”之因甚详。诗云:“墓中阒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存神养浩全真性,
骨体凡躯且浑尘。”以叙其所得之宗教感受。所传大定间平“活死人墓”、烧“庵所”、
携铁罐东行事,有《烧庵诗词》三首、《铁罐歌》十首可证。后到山东传道收徒,特别
赏识马钰,誉以“物外闲人云外客,虚中真性洞中仙”。又有大定七年(1167)锁门百
日化马钰,及两次分梨化孙不二事,均有诗词多首具载其详。
二,劝道。诗词中多以人生无常、世态炎凉、凡躯易朽等为题,劝人入道。如云:
“叹人生,如草露,百载光阴难得住。”“荣华虚劳休自羡,四假凡躯,恰是蚕身缘。”
“有钱时,人见爱,及至无钱,亲也全疏待。”故劝世人及早省悟,抛弃尘世的“名利
是非”、“妄想奢求”、“酒色财气”、“生老死病”等俗念,“跳出樊笼”,“一心
向道不回头”。
三,修持。主张修行前,“先通吉善”,即百事先人后己,六亲和睦,友朋圆方。
既修行,则须捐妻却母,脱离凡俗,渐渐财疏色减,“熟耨三田”,静中调养精、气、
神。须知“一灵真性入玄妙”,“气神交结为珍宝”。修炼中强调“性命之事”,不得
“稍为失错”,并以“性如灯烛命如油”,“从来性,本来命”之理,阐述性命本不相
离,必须“性命双修”。但在修炼次第上,谓“养甲(身)争如养性,修身争似修心”,
更着重“修心地”。《答邹公问识心见性》词中,明确指出:“这个玄机奥最深,如何
识本心。”虽如此,也十分重视“修命”功夫,《四得颂》云:“得命颠倒至,得性见
金丹。”《望蓬莱》中又说:“修炼事,子细好铺陈,外做四肢安乐法,内观五脏颠倒
因,便是得全真。”此外,又反复强调锁心猿拴意马的意义,指出:“如要修持,先把
心猿锁”,认为只有“猿马牢擒”,尘冗摒除,才能“心中清静”,故说“跳出樊笼寻
性命,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可见追求心地清静,是全真道修持内丹的
基础。
四,三教合一论。和合三教是全真道的立教宗旨,诗词中不乏此类言论。如说: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常以“须早悟,三教理玄幽”勉励道友习
三教言论。其中特别重视汲取佛教思想,常与老僧、法师频相往来,又多用佛教语言以
喻内丹,如将“仗起慧刀开般若,能超彼岸证波罗”,与“识心见性通真正,知汞明铅
类蜜多”并论。至于诗词中采用佛教名词术语,更是比比皆是,如“轮回”、“弥陀”、
“菩提”、“佛果”、“禅定”、“无漏”、“妙觉”等等,不一而足。
《磻溪集》为邱处机早年居磻溪、龙门修道时所作,后由其门人编辑结集。共六卷。
前有四序,写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至泰和八年(1208)间,成书当在金末。《正
统道藏》收入太平部。
全书多为诗词,其中有不少是关于秦川、磻溪、龙门、虢县、渭南等地风景名胜的
纪实与即景抒情者。内容大致如下:
一,苦心修炼。认为只有“身心百炼,炼出寸心如铁,才能“把旧习般般从头磨彻”。
为弘扬“全真精神”,以重阳风范自勉,“十年苦志忘高卧”,“十载潜看万卷真”。
平时蓬头垢面,顶笠披蓑(人称“蓑衣先生”),放旷山林,逍遥云水,“虚堂任曲肱,
展足和衣寝”。自谓居西虢六年,从无一件新衣履,每逢中秋,专事补缀。曾令人持诗
去虢县换布缀衣。又不置箪瓢,沿村乞讨,不管冷热残余,只求“填肠塞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