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

第47部分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47部分

小说: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特那秘书大厦东门外的十字路口上,矗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烈士纪念
碑。在 
6米高的底座上,是七位在反英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塑像。当你走
近塑像时,你会感到好像他们在向你讲述印度独立前的战斗历史。这是 
1942
年发生的事情。8月 
11日,关于民族存亡的战斗首先从孟买海岸爆发,这股
革命风暴迅速波及整个印度,全国掀起了革命怒涛。这时比哈尔的首府巴特
那也投入了战斗。在同年 
9月的一次群众大会上作出了决议,一定要让印度
的国旗在巴特那秘书大厦上飘扬。此后各大专院校的学生和市民 
2万余人从
华尔巴豪尔出发,举行示威游行。队伍通过城市的各主要街道,向秘书大厦
涌进。当时秘书大厦周围布满了军队,手持枪支的士兵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当游行队伍通过大厦前时,士兵突然向他们开枪扫射。骑兵在人群中横冲直
撞,踩伤者不计其数。但是学生和市民并未因此而动摇,他们继续奋通前进。
英国政府官员下令关闭了大厦的正门。游行的群众试图将门打开,这时,一
位英勇的青年机智勇敢地通过西路闯进大厦,扯下大厦旗杆上的英国国旗,
升起了印度国旗。游行队伍看到大厦上飘起了祖国的国旗,顿时士气倍增,
群情激奋。但手持木棒和刺刀的警察却像饿狼一样向赤手空拳的无辜群众扑
去。骑兵的马蹄践踏着游行群众的身体,他们还不时地开枪扫射,刹时间,
鲜血染红了大厦门前的土地。尽管人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去,但青年们宁死不
屈,战斗到了最后时刻。六名学生当即英勇牺牲,有一位中学生,伤势惨重,
被送进医院。在生命垂危之际,他面带笑容地说,“印度母亲胜利了!”说
完就昏迷过去,从此再也没有苏醒过来。他就是第七位烈士。烈士的鲜血没
有白流,国家终于获得了独立。为了纪念这些烈士,印度政府特地修建了这
座烈士碑。

距巴特那不很远的地方,有个著名的宗教圣地——加雅。据佛教文献记
载,释迦牟尼看破红尘,出家修行,寻求大道,有五个伙伴随同,先后向三
个有名学者学道。但他觉得那些学者都没有真正的解脱办法,便离开了他们。
为了寻求解脱之法,他和五个伙伴到加雅附近的尼连禅河(今利莱安河)畔
的树林中苦修。他坚持不懈地苦修了六年,毫无结果。他感到苦行也不是求
解脱的办法,便到尼连禅河里沐浴,随后又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奉的牛奶粥,
恢复了体力。这时,释迦牟尼的五个伙伴以为他灰心了,便离开了他到贝拿


勒斯的鹿苑去继续进行自己的苦行。释迦牟尼则来到一棵毕钵罗树下,立下
宏愿大志,若不成正道,决不离开此地。他铺上吉祥草,盘腿面东而坐,苦
思冥想,终于在一天夜里战胜了各种烦恼魔障,获得正觉而成佛。

勒斯的鹿苑去继续进行自己的苦行。释迦牟尼则来到一棵毕钵罗树下,立下
宏愿大志,若不成正道,决不离开此地。他铺上吉祥草,盘腿面东而坐,苦
思冥想,终于在一天夜里战胜了各种烦恼魔障,获得正觉而成佛。

释迦牟尼成佛处距今加雅城 
7英里,叫做佛陀加雅。那里有一座大普提
寺。此寺相传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也有人说那是阿育王所建的。由于年
深日久,大普提寺的大半截已没入土中,后来又被掘出,重新修缮,才成为
今天的样子。大普提寺的主体部分为方台形,从寺基到上端渐次减杀,上建
圆锥形尖顶,高 
170英尺,十分雄伟峻拔。寺前拱门上,有狮、鹿、牛、象
等动物图案的雕刻,生动逼真。寺中靠西墙的祭台上有镀金的释迦牟尼像。
佛像面朝东,背靠毕钵罗树,大普提寺外的庭院中,有历代供养人修的许多
小塔,还有许多僧人的舍利塔。

佛陀加雅的毕钵罗树是世界上闻名的,历史上很难找到第二棵如此闻名
和受崇敬的树。今天佛陀加雅的这棵毕钵罗树已经不是当年释迦牟尼成正觉
时所靠的那一株了。玄奘法师到这里的时候,他所见的那株毕钵罗树已经“屡
经残伐”。玄奘以后,这里的毕钵罗树又曾受到砍伐、焚烧,1870年还曾被
大风刮倒过。据说现在的这株毕钵罗树是当年佛陀成道时那株树的“曾孙”。

除玄奘外,法显、义净等中国著名高僧都到过这里。他们留下的记载很
生动、翔实,也很有趣。他们对增进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重大贡献,他
们在中印两国人民的心目中已成了中印友谊的象征,并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
中。


十三、“天门”之地札格纳特布利

十三、“天门”之地札格纳特布利

关于札格纳特有许多传说,奥里萨邦的许多民间故事也都和札格纳特有
关。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马尔华的国王下令叫大家找札格纳特,
并且还亲自派婆罗门使者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去查访,往东方去查访的婆罗
门到了格岭伽国,同当地一个名叫瓦苏的夏瓦尔人的女儿结了婚,并在格岭
伽定居下来。瓦苏是札格纳特的信徒,他在女儿的劝说下同意带那位婆罗门
去见札格纳特神,但是去的时候必须用布把眼睛蒙住,不能让他知道去札纳
特的道路,婆罗门接受了这个条件,于是被带到一座森林里见到了札格纳特。
等瓦苏到别处去采花的时候,婆罗门便开始敬神,突然有一只乌鸦从树上掉
下来,落在札格纳特像前的地上,直接到札格纳特居住的天堂去了。婆罗门
看到这情景自己也想学那只乌鸦,这时天空传来声音说:“你要先回去告诉
国王,说你找到毗湿奴了,你面前那块蓝色的石头就是毗湿奴神。”过了一
会儿,瓦苏采了一束鲜花回来了,他要用鲜花敬毗湿奴,但被毗湿奴拒绝了,
据那位婆罗门说,毗湿奴神已经享用了他刚才献的米饭和甜食。从此以后敬
毗湿奴的人,不仅应该献鲜花,还应该献米饭和甜食。毗湿奴原先本来叫尼
尔马特瓦,这次事件以后就改称札格纳特了,因为原来只享用鲜花的当地神,
现在已经变成既享用鲜花又享用米饭甜食的众人之神了,所以应叫札格纳
特,即世界之主。

这个传说主要说明雅利安人来了之后,他们的文化如何和当地文化结合
在一起的。另外毗湿奴还有一个名字叫婆苏提婆,意思是住在当地的神,这
个当地的神既接受当地人献的花,又接受外来族(雅利安人婆罗门)献的米
饭和甜食。这样,两种不同的敬神供物合二而一了,因此有人说在札格纳特
庙里可以从敬神的仪式上看到雅利安宗教文化和达罗毗荼宗教文化的绝妙结
合。

还有一个传说,说国王因陀罗·突木那德得到黑天神像的一块残片,他
想把它雕成毗湿奴像,命令雕神像的雕刻家维希瓦格尔马负责雕塑,维希瓦
格尔马提出一个条件:如果在他工作期间国王不来看,他要以一天雕成。国
王同意了,但是当维希瓦格尔马正在雕塑的时候,国王就急着进屋去看,维
希瓦格尔马一生气不雕了,结果札格纳特神只有头部和身躯,没有臂膀和腿
脚。札格纳特的这种形象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318年希腊王拉格德·巴忽从北部入侵的时候,
僧侣们曾携带札格纳特神像逃遁,这是最早提到札格纳特的一次。据说这次
把札格纳特神像放在森林里,藏了 
150年之久,后来又有三次被放在吉尔迦
湖水里保存。这说明札格纳特在奥里萨人民生活中有很深的影响。

在札格纳特庙里可以看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不分高低贵贱,什
么种姓的人都可以到庙里敬札格纳特,敬神的供物都可以互相分食,不存在
圣洁不圣洁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古时候还流传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国王很骄


傲,他发誓不吃札格纳特神前的供物,认为那些供物是别人接触过的,不干
净,结果进札格纳特城的时候,胳臂腿都自动掉了,剩下的身躯一直在城门
口躺了整整两个月。一天,一只狗从城门经过,嘴里叼了一块札格纳特神前
的供物,过城门时供物从狗嘴里掉在地上,饥饿的国王赶快把它吃了,刚吃
下去,便立刻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个故事当然是编造的,但它却无情地鞭
挞了那些想保持自己所谓高贵种姓地位的人。

傲,他发誓不吃札格纳特神前的供物,认为那些供物是别人接触过的,不干
净,结果进札格纳特城的时候,胳臂腿都自动掉了,剩下的身躯一直在城门
口躺了整整两个月。一天,一只狗从城门经过,嘴里叼了一块札格纳特神前
的供物,过城门时供物从狗嘴里掉在地上,饥饿的国王赶快把它吃了,刚吃
下去,便立刻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个故事当然是编造的,但它却无情地鞭
挞了那些想保持自己所谓高贵种姓地位的人。
是 
12世纪后半叶阿南特·伐尔
曼·焦拉甘伽国王重建的。据说这座庙是印度最富丽堂皇,资产财富最雄厚
的寺庙之一,存款有数千万卢比之多,每年的收入近百万卢比,有人甚至担
心如此巨大的财富有可能使这座神圣的庙宇变成贪污腐化的温床。庙里有一
位长老,表面上他的工作是打扫庙宇,实际上大权握在他的手里,此外还有
数百名所谓僧侣的服务人员。

札格纳特全城的人平时不干什么工作,既不务农,也不经商,他们的生
活来源完全依靠来自全国各地的朝圣者的施舍。

札格纳特神像每 
12年换一次。快到换像的时候,庙里的僧侣先行斋戒,
在梦里发现雕新像用的树木长在何方,然后到所梦的方向去找那棵树,如果
发现长在火葬场边、双杈、生有海螺纹、缠着黑白蟒蛇、没有鸟巢、根带蛇
洞的楝树,就把它砍倒,小心翼翼地运到札格纳特布利,雕塑成新的札格纳
特像,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把旧像换下来,将新像树起来。换下来的旧像,
由一个叫德伊达巴蒂的信徒负责烧掉。


主要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资料

.'印度'达毛德尔·辛哈:《印度文化与世界关系》,(印度)米纳柯
希出版社,印地文版,1980年。

.'印度'欣格尔·帕德:《印度介绍》,(印度)吉达博柯尔出版社,
印地文版,1982年。

.[印度]帕格德·歇朗·吴巴特耶:《印度艺术序论》,(印度)人
民出版社,印地文版,1980年。

.'印度'罗米拉·塔帕尔:《印度历史》,(印度)拉吉格莫勒出版社,
印地文版,1983年。

.高温德金德尔·邦戴:《佛教发展史》,(印度)北方邦印地研究所,
1990年。

.拉吉尼·巴姆·达德:《印度的目前与将来》,(印度)人民出版社,
印地文版,1982年。

.帕特里西亚·乌贝罗:《印度的家庭亲属关系与婚姻》,牛津大学出
版社,英文版,1993年。

.《印度年鉴》,印地文版,1994年印度政府出版。

10.《印度的不断变化》,英文版,1994年印度出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