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
在现代城市里,穿西装革履的人逐渐增多,但乡下的农民则仍以穿围裤、
三角裤和赤脚为主。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区,冬天气候较冷,在单衣外面再披
一条线毯或毛毯,才可御寒过冬。
印度人的服装尽管千差万别,但是有其共同特点。一是显得人人平等,
不分什么官服与民装,全都一样。如妇女所穿的纱丽,凡属女子都穿,区别
只是布料的好坏而已。男服也如此。二是服装宽大舒畅、清洁、透气。这些
都同当地气候有关。
当然,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们年龄的差异,场合的不同,以及各自的兴
趣爱好而穿不同颜色的服装,这是为了同场合、年龄等进行有机的搭配,也
是同美丽如画、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色相协调。
(二)佩饰装点着男女
印度人并不只是满足于身体的自然美,还要用各种方法装饰打扮,无论
男女,古今皆然。
远在印度河文明时代,印度人就有佩戴各种装饰品的习惯,尤其是女子,
除戴耳环、手镯、项链、臂镯外,腰间还系一种作装饰品的腰带。富人的首
饰多用金、银或宝石制做,象牙首饰亦不少;穷人的首饰质量较差,除铜制
和贝壳制品外,还有陶瓷制的首饰。此外,许多人还喜欢在头上结扎鲜花。
吠陀时期,时兴一种叫古里尔的发卡,头戴一种叫贡帕的首饰,富人头
上还戴一种金制的冠,手镯、脚镯、耳环必不可少;脖子上所戴的项链则名
目繁多,诸如尼施格、斯里迦、莫里格里沃、斯利格和鲁格姆等等。到了史
诗时期,装饰品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数量大增。富人除戴讲究的手镯、
脚镯外,王后头上还扎有金带,腰间系有宝石,脚上戴讲究的脚铃,脖子上
戴宝石项链等。
笈多王朝时期,装饰品又有发展。仅仅在头上戴的首饰就有数种之多。
如纠错莫里、母格得古朗和吉利德等等,同时还出现了孟格得、盖友尔和沃
勒耶等种种臂饰。作为装饰品用的腰带,品种激增,名目繁多,例如莫柯腊、
海姆·迈可拉、岗吉、格纳格·耿格利和勒希纳等都有大量使用。从阿旃陀
石窟的壁画可证实,当时妇女为了装饰发路而戴嵌有宝石的装饰品,连发髻
上都系有昂贵的宝石。据有关记载,当时戴项链成风,而且不分男女,全都
如此。
到公元
7世纪时,人们同样注重装饰。从玄奘的著作中也可得到证实,
“头上戴着花环,身上佩着璎珞(类似项链一类的饰物)”
①,“花环宝冠,
作为首饰,镯子璎珞挂在身上。有的富商大贾,只戴镯子”②,“耳上穿孔”
①见《〈大唐西域记〉今译》,第
62~63页。
②见《〈大唐西域记〉今译》,第
62~63页。
③③
古时候,印度人并不戴鼻饰,它是外来货,并非印度的特产,据说是后
来由穆斯林传入印度的。
至今印度男女,喜欢佩戴项圈、项链、耳环、手镯、脚镯、脚铃等之类
的装饰品。有不少地区,男子也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项链等装饰品。若是
参加节日或喜庆活动,一个个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美丽动人。
不仅不同的首饰被用作装饰品,而且就连女子头发的长短,男子留不留
胡须等也作为一种装饰看待。青年女子结婚前要把头发留长。有些地区把男
子留须看成是光荣的象征,否则被人歧视。
(三)首饰的传统及种类
印度首饰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佩戴首饰不仅反映
了印度人生活的内容多样,而且是印度文化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显现
出印度文化的光辉灿烂,丰富多彩。
印度首饰出现很早,古代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在《梨俱吠陀》中多处提
到,卡柯希瓦特圣人曾祈祷有戴耳环和宝石项链的儿子,他还曾对祭司和僧
侣提到用首饰作为赐物。
在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也提到了首饰,当
时宝石和珍珠已被用作装饰品。据印度学者研究,当时富人和穷人都用首饰
装饰自己,富人用镶有宝石的金首饰,光彩夺目,价值昂贵;穷人则用仿金
制品,价值低廉。
公元前
6世纪左右,印度文化不仅有高度发展,而且物质财富也有长足
进步。到这时,耆那教和佛教在印度形成并流传。这两种宗教,尤其是佛教
礼仪和思想都非常重视各种形式的首饰。据说释迦牟尼诞生时,手镯和其它
饰物都自动叮当作响,“是这位大哲学家成为肉身的
32个先兆之一”。又说,
释迦牟尼看破红尘,出家为僧时,把王冠和其它饰物放于一处,挥手驱之,
这些东西则飘浮于空中,直到一位天使把它们取走。
从阿旃陀石窟和爱罗拉石窟的壁画与雕塑显示的公元前
2世纪的首饰造
型及其制作技巧看,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印度首饰制品一直保持着它的精
美传统。
从公元前
1世纪以后,不同类型的首饰大量出现。当时头饰的不同设计
成为家族的标志。项链也分多种,有单条珍珠项链,多条珍珠项链和垂饰项
链等。从当时的雕塑看,当时耳饰、腰带和手饰已在流行。
到贵霜王朝时代,印度首饰和迦腻色迦皇帝的权力与荣誉发生了联系,
形式也有了变化。以前被广泛使用的花朵,被鸟、鱼、象、狮子或其他动物
造型所取代。从当时首饰上的飞禽、动物、诸如一些鱼、鹰及狮子、大象来
看,当时首饰的设计者及工匠已具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当时的一
些首饰式样至今仍在南北印度一些民族中流行,认为能支撑耳垂的“卷花条”
就是一例。当时流行的一种含八种象征意义的花纹垂饰,今天南印度妇女还
用它来避邪。
2世纪前后,印度诗歌空前繁荣,这同当时涌现出的一些诗人有关。迦
③见《〈大唐西域记〉今译》,第
62~63页。
梨陀娑是其中代表之一,首饰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反映。在印度人民生活中首
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路上的珠宝。其设计讲究,做工
精细。项链的工艺也很复杂,迦梨陀娑的女主人公戴有成串的珍珠项链。耳
环的种类繁多,有小孩用的、也有青年女子用的。用料不同,质地有异,除
金属、珍珠、宝石制品外,还有贝壳、象牙制品。手镯已大量使用,带铃的
脚镯在这一时期已很流行。
梨陀娑是其中代表之一,首饰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反映。在印度人民生活中首
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路上的珠宝。其设计讲究,做工
精细。项链的工艺也很复杂,迦梨陀娑的女主人公戴有成串的珍珠项链。耳
环的种类繁多,有小孩用的、也有青年女子用的。用料不同,质地有异,除
金属、珍珠、宝石制品外,还有贝壳、象牙制品。手镯已大量使用,带铃的
脚镯在这一时期已很流行。
11~16世纪,印度文化艺术受到穆斯林的影响。尤其到了莫卧儿时期,
其影响的程度达到了顶峰,致使印度原有的文化和莫卧儿文化高度融合,出
现了建筑、艺术、手工艺再度繁荣的局面。所有这些,在首饰业里也有充分
反映。花朵、孔雀、鱼、星辰等成了包括首饰在内的莫卧儿艺术主题图案。
在吸收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印度首饰保留了印度河流域流传下来的主
要文化特征,形成了永恒的传统。今天印度首饰的制造艺术就是由此而来,
这种艺术既有传统发扬,又有新时代条件下艺术的更新,满足了人民新的追
求和爱好。今天的首饰,除了装饰作用外,还有很好的保值作用,尤其是金
首饰。为满足这两种需求,既生产保值作用的贵重首饰,又生产美化生活的
精美首饰。
如今,传统的艺术和古老的工艺已经远远不够了。人们除了喜欢传统的
形式外,还喜欢色彩绚丽的首饰,所谓“半真宝石”和新工艺开始在首饰业
中崭露头角。以半真宝石代替真宝石,做工精细,价格适宜的首饰,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欢迎。
首饰的材料也有所变化。过去认为不合时宜的白银、白色金属和合金,
如今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今天改造传统模式以适应新的市场,是首饰商和工匠的新潮流。通过不
断革新,与古今风格相结合的印度首饰已打入国际市场。正在出口美国、日
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等国。出口量也呈上升趋势。
(四)发饰
印度人注重发饰,妇女更是如此。远在印度河文明时期,人们大多留有
长发,一般向后梳理,有些人也留短发。女子的头发梳好后,用发卡和发针
结牢,有的人把头发从中间分开,头发上插花。妇女也包头巾。据史书记载,
当时男女的头饰基本相同。到了吠陀时期,人们喜欢留长发,男女头上束有
发辫,名叫格巴尔德。姑娘头上梳四个辫子,然后再把它们扎在一起,头上
再戴上一种叫古里尔的发卡,把整个头发缠在一起。在史诗时期,有夫之妇
时兴发路(即把头发从中间分开)头上也梳辫子,大多一至三个。若丈夫已
出国,其妻只梳一个发辫,在发缝中间插蕃红花或涂朱红,在前额上要点吉
祥志。婆罗门一般让人理发,而刹帝利则时兴留长发。到了笈多王朝时期,
男人头上梳有发辫,然后用线或金丝结扎。有些人把头发从中间分开披至两
肩。当时的女子梳有发辫,或把梳好的辫子盘在头上。阿旃陀石窟的壁画上
就反映出当时的各种发型,壁画中有些女子的头发,从中间或偏右分开,前
额上的头发,或梳向后边,或向前卷曲,头上的辫子向后垂至脖子。发饰结
构的不同形式,反映了当时居民的兴趣和艺术的发展。公元
7世纪,玄奘对
于印度人的发饰也有过描述:“男人留长发,妇女有不同的发型,发辫梳向
后边,辫上扎有香花,有些人在辫上系有小花环,这样既美观,又气味芳香;
婆罗门理发剃须,但刹帝利留有长须。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发型大有改
变。今天印度男子当然不再梳辫子,一般长短适宜。不过也有人的头发偏长。
锡克教徒则除外,他们终生不剃胡须,不理发,把头发梳好之后蛇型盘在头
顶上,然后用几米长的大头巾缠绕。印度女子梳辫子的并不很多,但儿童除
外,青年女子有留长发之俗,尤其当姑娘快到结婚年龄,非留长发不可,否
则会遭到家中老人或亲戚朋友的指责。一个女子头发不长,似有碍于找对象
结婚。事实上,也有不少女子,不论中年或老年,对头发的长短不再讲究,
大多不是很长。
婆罗门理发剃须,但刹帝利留有长须。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发型大有改
变。今天印度男子当然不再梳辫子,一般长短适宜。不过也有人的头发偏长。
锡克教徒则除外,他们终生不剃胡须,不理发,把头发梳好之后蛇型盘在头
顶上,然后用几米长的大头巾缠绕。印度女子梳辫子的并不很多,但儿童除
外,青年女子有留长发之俗,尤其当姑娘快到结婚年龄,非留长发不可,否
则会遭到家中老人或亲戚朋友的指责。一个女子头发不长,似有碍于找对象
结婚。事实上,也有不少女子,不论中年或老年,对头发的长短不再讲究,
大多不是很长。
吉祥志是印度妇女、小孩的一种装饰,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在不同
情况下表示不同含意,但总的讲,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从前,吉祥志用
红色,是女子已婚的标志。未婚的姑娘或寡妇不能使用。今天情况发生了变
化,人们认为,在额头上点个红志非常时髦,因此,不管是印度教徒还是其
他教徒,已婚,还是未婚,甚至几岁的女孩,也都开始点红色吉祥志了,而
且也不只限于女性使用。但是一般寡妇无资格,也不敢在头上点红色吉祥志,
不过也有例外的。现在吉祥志的颜色也有变化,除红色外,还有黄色、紫色、
绿色、黑色等等,视衣着条件而定。若一个女子身着以红色为主的纱丽,她
就点个红志,其余类推。当然主要根据个人的爱好,并无一定之规。虽有黑
志,但比较少见。如有的小孩长得又白又胖,活泼可爱,人人喜欢,也许就
会故意给小孩的前额上点个黑志,主要是为减少其美丽程度,避免夭折。吉
祥志的形状除圆形外,还有三角形的、五角形的等等,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定。
吉祥志的做法也有变比。从前吉祥志是用几种颜料合成,贴在额上,今天有
许多现成各种颜色和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每逢喜庆活动,女子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