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

第13部分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13部分

小说: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绘画艺术不感兴趣,他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上,对建筑艺术有浓厚的兴
趣。不过,在这个时期,绘画艺术的传统还是一直保持的。到奥朗则布统治
时期,绘画艺术明显衰落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皇帝的不支持有关。

是个“艺术涉猎者”,他对绘画训练有素,也是个小型绘画的爱好者,他的
朝代以完成驰名莫卧儿花园的设计而令人注目,在这些花园中有台地形式的
广场,有人造池塘和许多喷泉。莫卧儿艺术风格,除了具有高度的美学风味
外,还标志了由阿克巴和查罕杰时代的简单的沙石建筑到沙贾汗时代的白大
理石结构的转变。阿布勒哈森、门苏尔、摩诃德·纳迪尔、威欣达斯、高沃
尔顿和莫瑙合尔是查罕杰王宫里的著名绘画家。查罕杰的艺术家对阿克巴时
期的绘画艺术又有了很大提高,欣达斯善长人物画,门苏尔和莫瑙合尔善长
鸟兽花卉画。在查罕杰(1605~1627)时期,在宗教画中,有关伊斯兰教的
画很少,有关《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印度教文献的图画很多,当
时的人物画、飞鸟走兽画以及植物花草画等都很形象逼真,代替了宗教男女
神像画,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很注重画的形象美,也是当时绘画的特点之一。
另一个特点是色彩的巧妙有机搭配,对于红色、金黄色、蓝色、绿色和银色
等恰当运用,使画非常生动。查罕杰之后,莫卧儿艺术开始衰落。沙贾汗对
绘画艺术不感兴趣,他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上,对建筑艺术有浓厚的兴
趣。不过,在这个时期,绘画艺术的传统还是一直保持的。到奥朗则布统治
时期,绘画艺术明显衰落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皇帝的不支持有关。
对音乐的影响。从传统上看,伊斯兰教不注重音乐,但到后来,当穆
斯林同波斯的苏菲派发生联系和一些穆斯林音乐爱好者与印度教徒建立联系
以后,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印度教徒在宗教节日庆祝时,往往举行音
乐会,音乐吸引了一些穆斯林,所以在德里苏丹王朝时出现了一些穆斯林音
乐家,其中以诗人阿米尔·库斯洛最为著名。据说他创造了一些“拉格”,
诸如斯尔巴尔达、吉勒夫,康根利等拉格。除此以外,他还将波斯的马卡姆
与印度的兴都尔拉格加以结合,形成了新的拉格,即耶曼拉格,流传至今。
所谓“拉格”,用中国专门研究印度音乐的陈自明先生的话说:“拉格是一
种旋律的框架,它有很多种,每种拉格都有自己特有的音阶、音程以及特定
的旋律片断,并且表达某一种特定的情绪。拉格好像是一种表达特定情感的
固定旋律结构,或者可以说与我国戏曲音乐中的曲牌相似,但也有不同。”
在拉格的发展方面库斯洛作出了杰出贡献。另外,在乐器方面,他发明了七
弦琴和手鼓等,还创造了名为贾尔达勤、苏勤发格和阿腊等节拍。阿拉乌丁
统治者本人就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征服南印度之后,把那里的一些音乐家
亲自带来。由于穆斯林统治者的努力,使古代印度的音乐和伊朗的音乐艺术
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诗人劳金的《拉格·德冷吉尼》即是这
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在阿克巴大帝统治时期,印度的音乐又有迅速地发展。他统治时期,“拉
格”受到外国的影响,结果使北印度的音乐发生了变化。阿克巴大帝自己就
酷爱音乐。因此,他为音乐家们提供了很多方便和种种保护。据《阿伊挨·俄
格巴里》中记载,阿克巴的宫庭里有 
36位著名音乐大师,如纳耶格·白纠、
高巴尔、瑙巴得·康、丹·德冷格·康、莫锡德·康等都是著名的。汤森也
是阿克巴大帝宫庭音乐家之一。他为印度音乐开辟了新的道路,人们形容他
的歌声有“呼风唤雨的神力”。瓜廖尔的国王曼辛哈也是当时音乐的主要保
护者之一。以上说明,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共同努力,使音乐有了很大丰富
和发展,而且其传统流传至今。


三、佛教

三、佛教

乔达摩出于反对森严残酷的种姓制度的婆罗门特权,以及保护本种姓的
自身利益,才信奉了苦修主义,弃家为僧,到处云游。他专心冥想,最后使
他悟道成佛,是年 
35岁。从此以后的 
45年就消磨在传道之中。他最初的弟
子是两位过路商人,最初说法之地是贝拿勒斯附近的鹿野苑。乔达摩在 
45
年中,先后在比哈尔、北方邦等地的广大农村宣传教义,收了许多弟子。当
他 
80岁高龄时于拘尸那(现在北方邦高拉克浦尔区的克锡亚)去世。

乔达摩是一个实际改良家。他最初的目的在于从残酷的忧愁痛苦现实中
获得解脱。因之他宣传四圣谛,即四个真理:

1。凡人都要受苦;2。苦必有因;3。苦必摆脱;4。为求摆脱苦难,必须正
道。苦起于欲望:因此欲望的灭绝就会导致苦难的终止。如果你顺着庄严的
八重道前进,欲望就会消失:(1)正信仰;(2)正思维;(3)正言语;(4)
正作业;(5)正生活;(6)正努力;(7)正思念;(8)正弹定。这就是
中道,因为他避免了纵欲和严酷的苦修的极端。中道最后导致涅槃,涅槃不
仅含有欲望灭绝的意思,而且也是一种完全平静状态的获得。①乔达摩在世
时,竭力宣传“众生平等”和“生死轮回”等思想,宣传打破种姓制度,反
对婆罗门压迫的思想,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在佛教的历史上有过几次佛教大结集,这对佛教的发展和佛典的形成有
重要作用。第一次是在佛陀去世几年后(地点在拉杰吉尔,旧译王舍城),
就他的教义作了一次完整而可靠的编辑,这个文献名为三藏,第一部分为律
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第二部分为经藏,是佛陀的说
教集;第三部分为论藏,包含佛教哲学原理的解说。第二次佛徒大结集是在
佛陀逝世一世纪左右,于吠舍离举行。这次结集,分成了几派,谴责了一些
异教,教徒修订了佛经;第三次结集是由阿育王亲自主持,在华氏城举行,
分成了 
18派,会上为佛经的最后定型作了努力;在迦腻色迦时期举行了第四
次大结集,这次结集为经典作了权威性的注释。迦腻色迦是佛教史中仅次于
阿育王的人物,有些人认为他登位的年代是公元 
78年;第五次结集于公元
1871年,在缅甸的芒得莱城。印度独立以后,佛教又有发展,于 
1954年在
缅甸的迦巴阿约举行了第六次结集,会上讨论了用巴利文出版三藏经典和在
宗教的各个方面有关修改问题进行了讨论。1956年 
10月 
14日印度政府利用
佛陀涅槃 
2500年庆祝之机,组织了活动,吸收了 
500万“贱民”加入佛教。
自此以后,一直为宣传佛教而不断努力,据统计,1971年佛教人数又有大量
增加,已有 
3000多万“贱民”改信了佛教。 
①目前全印度佛教徒共有 
640万。 



印度古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发生的。佛教于

公元前 
6世纪开始,它传入中国的年代,据史书记载是在西汉末(公元前 
1

世纪末),到 
3世纪,即东汉以后则开始盛行。自汉代以后,印度的佛学及 


① '印度'辛哈著:《印度通史》第 
59页。 
①(印度)斯叠巴尔·鲁海拉著:《印度社会结构与变化》第 
68页。 
②《印度统计摘要》,塔塔服务有限公司经济统计部,1996年 
12月。

其它文化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医学等亦相继传入中国。应该说中印之间
相互往来,在此前就已开始了。

其它文化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医学等亦相继传入中国。应该说中印之间
相互往来,在此前就已开始了。
于 
402年到长安,413年去世,有著名翻
译家之称,共译书 
300多卷,不仅译书,而且讲学,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不断发展。逮至隋唐时代,佛教非常发达,两
国学者往来很多。到印度求学取经僧人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玄奘。他
于公元 
627年西行,一路历尽艰难,留印 
17年,后携经籍 
627部回国。他为
中印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杰出贡献,至今在印度也是家喻户晓
的人物,把他看成中印友谊的象征。

此后千余年间,中印之间友好往来,从未间断。到北宋初年(公元 
10
世纪后半期)还有大批和尚被派往印度。

佛教传入中国后,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现象,上至国王皇帝,
下至庶民百姓,无不蒙受佛教影响。因此,随着佛教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刺
激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我国古人向印度的佛教徒或通过佛教形式,学到了印
度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容,并且在向印度古人
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条件,又发展了我国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后,也起
了一些好的客观作用和影响。


四、锡克教

四、锡克教
计 
1630万(1991
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旁遮普邦,其余散居在德里地区、哈里亚纳邦和孟
买等地。18世纪以后,锡克人到海外谋生的日益增多,如在英国、加拿大、
美国、泰国等地都有不少锡克人。居住在旁遮普的锡克人,虽人数不多,仅
占全国人口的 
2%,但全国二分之一强的粮食由他们提供,该地有“印度粮
仓”之称。

锡克教于 
15世纪末由纳那格创立。它原属印度教的一支,由于印度教虔
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
首领和祖师,尊称为“古鲁”。从第一师尊纳那格(1469~1539)算起,到
高温德·辛哈(1666~1708)为止,先后共有十位师尊。此后,虽然还有其
他人继任领导,但都不再称为师尊。按照规定,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师尊
和锡克教的著名经典《戈兰特·萨哈布》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

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
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
该教的创始者纳那格曾公开宣称:“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
教。”它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锡克教的出现
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

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和繁琐的教规,引起了贱民和一般教徒的不满,
公元 
8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强迫人们改信伊斯兰教,使矛盾进一步
加剧和复杂化。面对这些尖锐而复杂的种姓问题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
宗教改革主张,遂出现改革热潮,开展了“虔诚运动”。斗争声势浩大,影
响很广。

纳那格师尊所处的时代,正值洛提王朝统治时期(1451~1526),当时
印度教种姓歧视非常严重,引起低级种姓的强烈不满,洛提王国出现了混乱
局面。这时,道莱特汉·洛提的儿子提拉华尔·汗怀有篡夺王位的野心,竟
然给巴卑尔写信,鼓励他进攻印度。巴卑尔本来对印度虎视耽耽,垂涎三尺。
得信之后,喜出望外,遂率兵向印度进发,在帕尼帕特地区(现属哈里亚纳
邦)同当时的国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战,结果易卜拉欣·洛提战败身亡。

师尊纳那格对提拉华尔·汗的行径非常气愤,大为不满。他认为,这会
使国家更加遭殃,人民更加受难。因此,他把巴卑尔的军队看成是入室豺狼,
比喻为“罪恶的迎亲队”。当时,虽有许多人大声疾呼,反对社会黑暗和人
民中间的伪善现象,但谁也没有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当时的统治阶层,只有师
尊纳那格首先公开谴责和咒骂腐朽的统治者以及封建领主,把他们说成是刽
子手、恶狗和吸血鬼。他还把耳闻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写成一本书,有力地
揭露了当时由于巴卑尔入侵所造成的桩桩惨案。

当时,各封建领主大量掠夺人民的财富,纳那格对此表示了强烈反对。
他希望给每个人以平等权利,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他蔑视富有,同情贫穷,
爱憎分明。

他公开反对朝圣和宗教的伪善。一次,师尊纳那格云游到哈里杜瓦尔,
他看见人们站在恒河里,面向东方,朝着太阳浇水。师尊纳那格便也站在恒
河里,面朝西方浇水。因为他不面朝东,而是面向西浇水,人们误认他是疯


子,有人还前来和他辩论,问他:“你面朝西给谁浇水?”他回答:“给太
阳呀!”又问:“太阳有多远?”他又答:“说不清”,“可你为什么朝西
面浇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