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百信生活-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就自己用头巾包头而自杀了。好惨啊,死了很多天了,也没有人知道,后来看到这小屋的门里怎么爬出这么多的虫子啊,进去一看才知道“桓公之死也”。历史实在是一个铁面无私的讽刺家,一个特大的美食家竟然最终因为无食无饮而饿死!太让人感慨了!
再回想到那个饮料,比如那酒,喝过头了,也是一样的“令人口爽”!酒喝多了,最后就不是酒了,像没味道的白开水了。现代人常听见,老婆骂丈夫酒鬼,不说喝酒,而是说:“你又到哪儿去喝马尿了?”你看,这位女性太智慧了,喝酒一过了头,美酒就成“马尿”了!其实真比马尿还不如,它让人开车闯祸啊,它让人酒精中毒啊!
中国的文字太讲究了,太可以咀嚼了,你看一个“丑”字怎样写呀?繁体字写成“醜”,一面是个“酉”,“酉”就是酒坛子,也就指酒;一面是个“鬼”;酒喝多了就不像个人了,而成了“鬼”了,成了“酒鬼”了,那“鬼”不是很“丑”吗?酒这个东西,古人有一种传说,说是仪狄发明的,他献给大禹,大禹一尝,“饮而甘之”,说好甘美啊!不过,他却疏远了仪狄,要断“绝旨酒”,因为他觉察到饮用这样的酒,确实很诱人,但是正因为诱人,也就会使人流连忘返,而一旦沉溺其中,不是一件小事了,后果不堪设想。大禹很有洞察力,据说他已经预料到后世必有因酒而亡国的人。后来夏桀、商纣王不就是那样沉溺于饮酒,把国家都喝光了?当然这不是全部的原因,但是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值得反思。
老子的这个饮食之道很清楚,也不复杂,但是历来听进去的不多,努力去实践的尤其困难,特别是那些权贵人物,那些大款们,他们拥有这么多的美食,为什么不享受一番?为什么要割爱?这实在太难了。
从古到今,熊掌可是著名的美食,而且也是难得的美食,有几个人能吃到它们呢?《孟子?告子上》里边就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你看,鱼当然不能和熊掌相比了。刘向《新序》中说到,商代的“纣王怒熊羹不熟而杀庖人”。元代的《饮膳正要》就记载“熊汤”、“熊肉羹”是“聚珍异馔”。有意思的是《左传?文公元年》记载一段趣事:楚国的楚成王因为挑选太子不慎重,结果其中一个儿子不服,发起了一场宫廷政变,让叛乱军队把他的父亲楚成王包围在宫廷里,准备杀了他。这时候,那位楚王提出一个请求:“儿子,让我吃了熊掌再去死吧!”这真是一个昏聩的楚国之君,又是一个极其浪漫的美食家,他对熊掌可以说是生死之恋了!浪漫的事还没完,他的儿子还不答应他吃熊掌,结果带着深深的遗憾上吊死了。于是给他封了个谥号,叫“灵”,但是他死不瞑目,大家一看不行啊,怎么办啊?那就给他换个谥号,叫“成”吧,神奇发生了,这位国君居然原来不合上的眼睛,马上合上了!为什么呢?原来谥号“灵”是个恶谥,“乱而不损曰灵”,就是说你是个无道的昏君。他不愿意死后被人称为昏君,因此就是死不瞑目。后来改了个“成”字,这是表扬性质的,“安民立政曰成”,于是他合上了眼。历史学家写得太生动,太有声有色了,令人忍俊不已,叫后来的人读了真佩服一支生花妙笔啊!不过这里还有智慧,因为熊掌这东西,你想要煮熟多不容易啊,那时候没有高压锅啊,所以得花好长的时间,历史记载好多厨子因为到了王公贵族要吃熊掌的时候,还没有煮熟,就被杀了,多可惜啊!所以,楚成王提出的要求的深层可能还伏有一计,即是利用煮熊掌的时间很长,希望有救兵来改变局势。可是对方也不笨呀,当然不会同意的。熊掌啊,熊掌,要说的太多了,令人感慨不已!
三、味无味
《老子》又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63章)这是一个高级的人生智慧,是深刻的饮食之道。什么叫“味无味”?这里有几层意思。一是要从无味中间体味出有味道、大味道、美味道出来。这是多么深刻的智慧啊!你看,菜根当然比不上你那山珍海味有味道,粗茶淡饭当然比不上你那丰盛佳肴有滋味。但是我能体味出菜根的美味来,我能从粗茶淡饭中体会出饮食的恬淡来,我能从菜根、粗茶淡饭中咀嚼到生活、人生的一种安宁、一种平淡、一种安全、一种闲舒来。这不就是饮食的深刻道理吗?二是已经体味出味来,又不露声色,就像无所玩味。这又是何等的修养!比如你吃到了最美好的饮食,你好像没有体味到,毫不矜持夸耀,毫不感到比别人高了一等,富了一等,贵了一等,优越了一等。你不因此搞乱了心志,你应该知足,应该转向,应该注意饮食的平衡。反过来说,你吃了最糟糕的饮食也不觉得比他人低,比他人贱,比他人差!你也不要搞乱了自己的心志,不必去挖空心思、朝思暮想地向往那些山珍海味!
老子他老人家大约一定是这样的,你想他在国家图书馆当馆长,总会参加不少高级宴会,当然也吃过不少山珍海味,至少要比平民吃得好多了,但是他能“味无味”,把美味当作无味,不动声色,不老想着它,惦记着它,不希望吃得越来越美。老子还是那颗平凡饮食之心,“味无味”,平时吃那些普通的饮食而津津有味。这应当是他长寿的一个原因。虽然孔子是儒家,老子是道家,似乎“道不同不相谋”,但是在饮食之道上,他们都讲究“和”,讲究道道,因此理念相沟通;其实不管是哪个学派,在正确的规律指引下,会走到一起的,这也就是殊途同归。《论语》中记载孔子对饮食要求可挑剔啦,比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你看
饮食的米谷要精而又精,肉要切得细而又细。烹调不当,他不吃。不到该吃饭的时候,他不吃。没有肉酱调味,他不吃。肉割得不方正,他不吃。街上买来的熟肉,他不吃。街上买来的酒,他也不吃。今天的人要说了,你不说,我还对孔子印象好好的,是个圣人,你一说,怎么是这样一个疙疙瘩瘩的人啊!不是的,你看他的饮食之道真不简单。从他那些这不吃,那也不吃中,就能发现一个秘密,就是讲卫生,保护身体,注意健康,珍惜生命啊!另外,他又是一个充满审美情趣的人,在饮食上也是审美的,所以他要求美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又是有深层理念的人,他要“克己复礼”,饮食也有合于礼的要求,所以“割不正不食”,你把肉切割得歪歪扭扭的,又不美感,又不合礼数,孔子就不吃。但是孔子又是个大智慧的人,他很爱喝酒,也没有戒酒,据说能饮“百觚”,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饮大杯子百来杯,喝得够多的了,而且孔子不规定一天喝多少,一顿喝多少,但是他从来不让自己喝醉,这就是“唯酒无量,不及乱”。这就是孔子的智慧!不过,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孔子怎么喝了百来杯酒还不醉,那是那个时候的酒还没有烧酒,酒的度数很低的,否则孔子他老人家早也是烂醉如泥了。孔子又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很爱吃肉,但是从来不让吃肉超过饭食的量,这就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好厉害的孔子,饮食多注意啊!因此他也能高寿,活了73岁,而当时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三、四十岁。这是孔子饮食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如孔子自己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你看,孔子多洒脱!他能享受美食,也能审美粗劣的饮食,当他吃粗饭,喝冷水时,他也很快乐!有人说,他真这样吗?是的,真这样!孔子一生坎坷,他曾经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来到陈国、蔡国的地方。陈国、蔡国的官员们害怕孔子到了楚国后被重用,对他们两国不利,就派兵把孔子他们包围住了。孔子那儿粮食吃光了,大约只能挖点野菜吃了,跟随他的人都饿得起不来了,可是孔子不动声色,依然讲诵诗书,抚琴歌唱,你看,这就是孔子吃菜根度日时的乐观心态。当然孔子也不傻,一面派了子贡到楚国请来救兵,最终解了围。
从上面的两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还真与老子所说的饮食之道相吻合,就是能够“味无味”。一方面他能享受美食美酒,但并不贪欲,“不及乱”,“不胜食气”,不沉湎在酒肉的追逐中,不动声色,不搞乱了自己的心志。一方面他又能从像粗食冷水、野菜根那些饮食中体味到别人体味不到的味道,而且是那么地快乐!“味无味”真是饮食中的高级智慧!
四、甘其食
《老子》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大家比较熟悉,大体意思是:国家要小,人民要少。使百姓不使用先进的器械。使百姓看重死而不愿意迁移到远方。虽然有船和车,但是不使用;虽然有装备很好的兵,但是不使用。使百姓结绳记事。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段话,当然有些观点是有问题的,但是从饮食来说,“甘其食”却很有大智慧。
当时的百姓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都吃不到肉,只有做官的人才常吃得到肉,所以做官的人被称为“肉食者”。老百姓虽然吃得不好,但是老子指明一个饮食大道理,即是一个普通的人面对自己的普通饮食应该理直气壮地说:“OK!”说:“甘美!”后来中国又有一句谚语:“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从粗茶淡饭中尝到分外
的香!这是多么高级的智慧!
另外,老子又提醒他人,那些权贵们,即使是拥有了可供饕餮的美食,也不要忘记对此说:“不!”应当不忘记,从那些普通的饮食中也能品尝到“甘其食”。西汉枚乘写了篇《七发》很有名,当时楚国的太子有病,有一个叫吴客的去看他,就讲到饮食问题:贵人之子,“饮食则温淳甘脆,脭醲肥厚”,“甘脆肥脓,名曰腐肠之药”,指出美味的酒肉,这叫腐烂肚肠的毒药。你看多可怕!这位吴客举了许多佳肴,比如:有煮烂的熊掌、豹子的胎仔、野鸡肉、小牛肥肉、肥狗肉汤、鲜鲤鱼片、兰花泡的酒等等,真是美食琳琅满目啊!可是这些都可以变成“腐肠之药”,毒害人们。一直到今天,这句话还没有过时,还是可以作为警钟长鸣的!这就是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成为“腐肠之药”了!你看,美味这个东西把握不好就由美变成丑,由益变为有害,甚至变为毒药了。
我们一说起宋代的陆游,就想起他是一个爱国诗人,还有那个沈园的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故事,但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养生家。他活了85岁(公元1125—1210),写了近万首诗,是个难得的古代长寿诗人。他就从老子那儿得到了很多道道,比如饮食,他就说过;“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食粥》)陆游中年有了胃病,后来得到了张文潜粥疗之法,除了病,深受其益,深有感慨地写了这首诗。这就是“甘其食”,“甘其粥”了。这粥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老百姓常吃,但是此中有养生之道。据说黄帝那时就发明了粥,中国粥文化的历史太悠久,沉积太丰富了。唐代白居易有诗句说:“粥美尝新米。”他说粥是多么审美啊,用新米熬的粥尤其美啊!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十分赞美地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你看,早晨起来喝一大碗粥,是这样地美妙!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养生家叫曹慈山,写过养生专著《养生随笔》,又叫做《老老恒言》,其中就对粥研究得非常深透,他甚至说“粥乃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你看这粥,胜过了人参、燕窝等等,好美啊!据说我国医书上记载的食疗药粥就有五百多种。比如,你晚上睡不着觉,就吃白莲子熬的粥吧。你皮肤要保养得好,就吃红枣熬的粥吧;这对现代爱美的女性来说,多好,不要今天跟这个广告走,明天又跟那个广告跑,还不顶用,也不要满脸贴那黄瓜片了,喝红枣粥喝出白嫰嫰的皮肤来,太好了!陆游又说到“紫驼之峰玄熊掌,不如饭豆羹芋魁。”(《悲歌行》)吃豆羹,吃芋头要比骆驼的驼峰和黑熊的熊掌美,陆游这也就是“甘其食”了。
骆驼背上的驼峰,有单峰的,有双峰的,里边都是脂肪,这是美食,而且被古人称为陆上的“八珍”之一。驼峰和熊掌、鹿唇等齐名,味醇汁浓,鲜香可口。骆驼的驼蹄也是美食。陆游说豆羹、芋头赛过驼峰和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