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之影-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芬醒来后,和朋友们毫无顾忌地在室内和室外的草地上疯狂发泄。
这天,“白痴社”的约瑟芬的爸爸突然到来,强行把女儿带走了。早已爱上约瑟芬的吉普则为此痛不欲生。约瑟芬的离去对大家的情绪影响很大。史蒂芬也为此暴躁不安。最后,史蒂芬劝大家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去,他说,“白痴社”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每个人能否脱离组织在外面的世界独立生活,在正常人的环境中装扮成白痴,继续履行自己的誓言。
“白痴社”终于解散了,卡伦和“白痴社”的朋友苏珊娜兴味索然地漫步街头。这时候,苏珊娜才知道,卡伦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的小儿子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丧生,卡伦由于承受不了这种打击才离开家。在苏珊娜的劝说下,俩人回到了卡伦的家里。不想,卡伦的家人对离家出走半月的卡伦态度冷漠。卡伦的妹妹告诉苏珊娜,卡伦没去参加儿子的葬礼就消失不见了。卡伦与家人一起用餐,她伪装成白痴的模样大嚼大咽地吞吃食物,面对不可理喻的妻子,卡伦的丈夫安德森忍无可忍,动手打了卡伦。苏珊娜看着痛苦不堪的卡伦,带她离开了家。
夜色茫茫,两个孤独的身影徘徊在小镇街头,她们无家可归。
'焦点'
本片因渲染的另类生活和突破常规的拍摄方法而引起诸多争议,在法国遭到禁映。
'背景'
拉尔斯·冯·特里尔是丹麦著名的“Dogma95”(教条95)电影的提倡者。制定“Dogma95”的目的是要与现在影坛的拍摄传统相抗衡,提倡“Dogma95”的电影导演认为,电影艺术已濒临死亡,必须采取新的手段来拯救,例如他们认为现在的电影太刻意制作包装,而掩盖了电影的真正情感,导演只要专注影片中最重要的元素——故事与角色,就足够了。这一电影流派的誓词是:“要克制自己的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艺术家。我的最大目标是要在角色和环境中找出真理。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目的。”拉尔斯·冯·特里尔以“Dogma95”方式拍摄的电影《白痴》,以及在嘎纳国际电影节上夺得金棕榈大奖的《黑暗中的舞者》都受到了影迷和影评人的好评。
白痴(2)
被称为“Dogma95”的细则如下:(1)必须实地(景)拍摄,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如果道具为必需品的话,所选拍摄背景必须有一处出现该道具;(2)不可在影像之外加进额外的音响效果(也不允许加入配乐,除非该音乐在拍摄时同步播放);(3)必须采用手提摄影机拍摄;(4)必须采用彩色的画面;不可制造特殊灯光效果,如现场太暗曝光不足,可在摄影机上加“机顶灯”;(5)不可使用任何滤镜;(6)不可有表面化处理的场面如谋杀等;(7)故事必须发生在现代的环境中;(8)不可拍类型电影;(9)电影制式必须为35mm;(10)导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制作名单)中出现。
《白痴》就是在以上这些细则下完成的。特里尔仅花了4天时间完成剧本。片中有20秒长的性爱场面。由于丹麦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取消了电影检查制度,故《白痴》未被列入“淫秽影片”,但在法国的命运就没那么好了,《白痴》在法国被禁演,成为唯一一部被禁演的“教条电影”。
'欣赏'
本片反映了当代西方国家一些青年人精神异化的现象。一群不满现实的年轻人扮成“白痴”取乐,大玩“撒旦的游戏”。影片表面上是说社会对智障人士的歧视,实际上是为他们代言。一群年轻人探寻着自己的原始欲望和精神局限,在对传统进行叛逆和颠覆、对常规思维进行挑战的同时获得快感。导演似乎也借此片说明,拍“Dogma”电影虽然被很多人看作“白痴”行为,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想重返更个人化、更简单和自由的创作手法。
《白痴》是一部现代寓言。电影以一种特殊的拍摄手法展示了人与社会群体间一种独特的抗争方式——装疯卖傻。这群年轻人在模仿白痴的过程中体验到所谓的社会责任感、行为准则、社会观念是那么的荒诞和滑稽,他们通过探寻自己的原始欲望和精神局限,对自身和社会都产生了全新认识。《白痴》从社会角度出发,对中产阶级自身的责任、道德、生存价值等进行了思考和反省。其实,这些“白痴”们无非是想摆脱社会道德的束缚,享受社会对于残疾人的种种照顾。他们公然宣称:“白痴才是未来的人种。”这实际上是对高度民主社会福利化的北欧国家的一种讽刺。靠装疯卖傻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古今中外都不鲜见,但表现得像《白痴》这么出格却似乎还不多。影片中,一群年轻人以“白痴”的形象在公共场合里不断地与社会开着玩笑,从中获得发泄的快感,“白痴”既是他们的精神面具,也是保护他们越矩行为的盾牌,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这种抗争更像是一种逃避,即通过装扮“白痴”达到痴迷状态来摆脱尘世的纷扰。只是这种以荒谬来对抗荒谬并无太大意义,对这个世界根本造成不了什么影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