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悲剧-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皇权国家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了,有的只是替专制皇权涂脂抹粉的“奴才哲学”。在专制皇权的威压和奴才哲学的欺骗下,中国人的头脑里充斥着种种“奴才思想”,如:君要臣死,臣就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就得亡;倘若不服从,就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十恶不赦。
在皇权社会里,权力有三个要素,即军队、法律和哲学。几千年来,专制帝王们动用军队镇压人民,运用法律管束人民,同时利用奴才哲学来欺骗、麻痹人民。如此一来,皇权专制制度就“稳如泰山”了,这就是皇权国家能够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而不倒的“奥秘”所在!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权力比作老虎,哲学比作人的话,那么,在皇权专制时代,就是:老虎吃掉了人,而且这个被吃掉的人还“为虎作伥”,既引导老虎去吃更多的人,又蛊惑、迷乱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心甘情愿”地被老虎吃掉。
总之,对于瓦解人民的斗志、巩固皇权专制制度,中国古代的奴才哲学是“功不可没”!
哲学与权力的“共生共灭”关系
古希腊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自从有人类以来,权力就诞生了;几乎是如影随形,替权力辩护的哲学也出现了。
归根结底,哲学和哲学家无非是权力的辩护人:他们不是替这种权力形式辩护,就是替那种权力形式辩护。所以,有人甚至提出:让哲学家走出书斋,干脆由哲学家称王,从“辩护律师”的地位变成“当事人”,这就是柏拉图倡导的“哲学王”的思想。
反过来,另一些学者试图让哲学与权力绝对分离,造就一个权力真空的世界。例如,16世纪英国哲学家莫尔提出的“乌托邦”的思想。在世界名著《乌托邦》中,莫尔运用形象化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哲学主张:在一个遥远的海岛上,有一个名叫“乌托邦”的地方,那里一切财产都是公有的,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剥削,人人都要参加劳动,男女完全平等,都热心公共利益,一切劳动产品都属于全体人民,进行合理分配;至于管理人员,由全体人民选举产生,每年选举一次。不过,这个“乌托邦”虽然很美妙,但终究无法逃脱权力的支配和约束。
18世纪中叶,在《自然法典》中,法国哲学家摩莱里描绘了一个未来的“大同社会”。因为摩莱里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所以,在他的“理想国”里,没有私有财产,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劳动、休息、医疗和接受教育的权利。有趣的是:在这个新社会里,人们穿的都是清一色的衣服,住的是一样的房屋。
像莫尔、摩莱里这样的哲学家,他们的本性是善良的,都把批判的目光集中在私有制上,但他们刻画的“理想社会”仍然无法逃脱权力的控制。
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权力;只要有权力,就会出现为权力辩护的哲学,这是权力与哲学在人类社会低级阶段的表现形式。当人类社会进入高级阶段时,权力与哲学的表现形式也出现了差异:一方面,哲学依然是权力的“辩护人”;另一方面,当人们要推翻某种权力形式时,就首先要从思想上批判和否定为那种权力形式辩护的哲学。如果这种哲学被人们摒弃,权力这只大鼎只剩下法律和军队两只足来支撑,就会摇摇欲坠了,因为法律和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法律都需要哲学来提供理论依据;如果哲学被否定了,那么法律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旦哲学、法律这两只足都垮了,权力这只大鼎就剩下军队一只足勉强支撑,这种权力形式的崩溃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个政权崩溃的前兆,就是它所依靠的哲学出现了普遍的信仰危机。一旦这种信仰危机无法克服,这个政权就失去了“合法性”,很快就要分崩离析,无论它当时多么强大,都是“外强中干”,无法摆脱必然灭亡的命运,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也不例外。
在秦始皇时,秦朝是够强大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但是,嬴政自恃强大,穷兵黩武,焚书坑儒,丧尽人心。特别是,秦二世凶残、暴虐,出现了全国性的信仰危机,结果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宣传“大楚兴,陈胜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过,等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当上国王以后,他刚愎自用,也迅速腐化,很快就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世人很快就看清了“大楚兴,陈胜王”的实质——只是出现了又一个“作威作福”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个“土皇帝”。所以,没过几个月,张楚政权就垮台了,陈胜也被部下所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以轰轰烈烈开始,却以迅速失败而收场。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够强大的,曾经地跨欧、亚两洲,军力之强世界罕见。但是,因为元朝统治者顽固地坚持民族歧视政策,“名不正,言不顺”,这个大帝国只存在几十年时间就崩溃了。
想当初,“闯王”李自成是何等受人拥戴!那时,人民到处传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带着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热情支持农民起义军。可是,没过多久,严酷的现实就告诉人民:这个“李闯王”并不比崇祯皇帝好多少。
在打进北京后,李自成建立的“大顺王朝”迅速腐化,使老百姓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李自成的看法,他们“始愤痛思旧矣!”北京的老百姓出于对起义军的憎恨,竟然怀念起他们过去切齿痛恨的明朝,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正因为失去了人民的信任,这位曾经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大顺皇帝”李自成,只坐了二十几天的金銮殿,就匆忙逃出北京,最后竟然在湖北九宫山死于区区几个地主武装团练之手,前后一对比,反差何等强烈!
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更是如此!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迅速席卷整个南部中国,并在天京(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满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已经是“摇摇欲坠”。
当时,洪秀全自称“天王”,虽然没有称皇帝,但他依然大权在握,作威作福。
在金田村起义时,洪秀全曾宣布:“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得起尔吞我并之念?”此外,他还郑重地许诺:要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
说得是何等“动听”!
但是,就像陈胜说过的“苟富贵,毋相忘”一样,这些美妙的言辞只适用于患难时,一旦洪秀全做上天王,他不但将这些话忘得一干二净,还公开宣布“总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建立了一整套等级制度,从天王到普通老百姓之间等级森严,谁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所以,人们很快就对这个“太平天国”失望了,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同洪秀全决裂,甚至起来打倒他:在内部,在悲愤和失望之余,“文武双全”的翼王石达开率领十几万精兵出走,最后在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在外部,曾国藩愤而组织湘军,成了太平天国的“掘墓人”。特别是,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尽管其军事实力要比前期强大得多,却丧失了最宝贵的“人心”,步履艰难,一步步走上了下坡路。
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一个“皇权社会”,其间经历了多少次改朝换代。对此,中国古人有一句名言:“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其实,人心就是信仰,信仰就是哲学所产生的感召力量。一旦某个王朝人心丧尽,单凭暴力镇压是维持不了多久的,这是亘古不变的“历史定律”,屡试不爽!
皇权社会四定律之二:权力与金钱“联姻”
在皇权社会里,有一个历史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如果将“权”与“利”相比较,“权”更为重要,权力比财富更受人们的青睐。就权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而言,往往是先有了“权”,再凭借政治权力获取“利”。
在皇权专制时代,财富的多寡与权力的大小成正比,谁的权越大,谁就能获得更多的金钱,从而陷入了一个权力——金钱——更大权力——更多金钱的恶性循环。于是,千百年来,“争权”和“夺利”、“升官”和“发财”才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在民间,也流传着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揭示了权与利以及富与贵在皇权社会里的特殊关系。
权力吞噬金钱,金钱腐蚀权力
自从权力诞生以来,它要抢夺的东西就是金钱,就要拼命地吮吸金钱。随着权力的发展、壮大,它对金钱的需求和贪婪也越来越厉害,就像一个凶恶的魔鬼一般吞噬着金钱,永无止境,直到吞噬的金钱把它胀死为止;在一个权力魔鬼胀死之后,另一个权力魔鬼又会产生,人类社会也随之一步步从低级向高级演变。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对权力的争夺,在本质上是对金钱的争夺:谁的权力大,就可以占有更多的金钱。特别是在皇权社会里,那些专制帝王垄断了全国的最高权力,富有四海,全国的金钱都成了他的“一己之私”。所以,刘邦称帝后,得意洋洋地问父亲刘太公:“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所就,孰与仲多?”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一个人只要坐上龙椅,那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就成了他的产业,他就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这些专制帝王不仅生前奢侈淫靡,挥金如土,就是在死后还要用大量金钱陪葬,以便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享受。例如,慈禧太后死后,用的棺木是金丝楠木,棺底铺着一条缀满13000颗宝珠的锦褥,在锦褥上又加盖一条有2400颗硕大宝珠的丝褥。在她的尸体周围,摆满100多尊佛像,都是用金银、翠玉、红绿宝石雕刻而成。此外,还有10000余颗五色珍珠均匀地撒在棺木内。
自从秦始皇建立皇权国家以后,历经几千年的王朝兴衰更迭,专制权力在吞噬金钱的同时,也遭到了金钱的腐蚀。
在皇权专制时代,一个新王朝的前几代皇帝往往比较明智,在掠夺金钱方面也比较有节制,同时推行一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让人民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供其进一步掠夺。但是,到了王朝的后期,专制帝王们大多昏庸、残暴,只知道一味地索取、掠夺,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恨不得把人民搜刮干净,宗旨只有一个:榨取更多的金钱,供他们享受、挥霍。所以,在王朝的初期,金钱除了供统治者享受外,还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王朝的后期,金钱的“副作用”就越来越明显——逐渐腐蚀专制皇权的肌体,促使其加速走向灭亡。
秦朝建立后,虽然赋役繁重,秦始皇又广造宫室、大兴土木,花费了不少钱财,但他推行的许多政策,比如统一天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向岭南地区移民,使人民能够在一种相对和平环境下从事生产活动,特别是嬴政高度重视农业,使农民大多拥有一小块土地,可以安心发展生产。所以,在秦始皇的高压统治下,人民生活虽然很悲惨,但整个社会仍然是稳定的。
到了秦二世时,胡亥、赵高一伙人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脂民膏,大肆挥霍,结果金钱反过来腐蚀、瓦解了皇权专制政体,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怒吼,秦朝也很快土崩瓦解了。
西汉前期,好几代皇帝注意吸取秦朝的教训,一方面,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使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社会经济逐步繁荣起来;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也榨取了巨大财富,尽情享乐,过着人间最豪华的生活。到了汉武帝初年,国库里装满粮食,铜钱堆积如山,大约有数百亿。究其原因,是汉朝前期实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使社会安定,老百姓可以安心发展生产。这反映了一个规律:在皇权社会里,只要专制帝王们不再整天“挖空心思”剥削、压迫人民,勤劳、纯朴的中国老百姓自然会通过辛勤劳动,使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实现国富民强。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都是出了名的昏君。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贪欲,他们想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法子搜刮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