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皇权悲剧 >

第28部分

皇权悲剧-第28部分

小说: 皇权悲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备忧兆谡曰福盟隼词帐安芯帧H缓螅弦淮蟀镥伞⒐⒒鹿倌咸樱急敢蛔吡酥W詈螅扔诔坝呗鄣难沽Γ欧祷鼐┏恰

  两年后,即靖康二年(1127年)的正月,大宋朝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帝国首都汴梁沦陷敌手,它的两位皇帝——已经退居太上皇的徽宗赵佶和他的儿子钦宗赵桓相继沦为女真骑兵的俘虏,只有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侥幸脱身,在南方建立了政权,总算维持了大宋帝国的半壁河山。

  在沦为女真人的俘虏后,按照“战争法则”,被掳去的皇子皇孙、王公贵戚,都成为“亡国奴”。在这场颠沛流离的大迁徙中,不少人由于饥寒交迫而抛尸荒野,其余的幸存者被迫垦田种地,自力更生。最不幸的是那些女子,无论是宗室妇女、名门闺秀,还是小家碧玉,或沦为奴婢,或被选为女乐,无一例外地成为金国贵族的淫具,被奸淫毙命者不计其数,幸存的也是强作笑颜,苟延残喘。至于徽宗的妻子、女儿,也不能例外:除了年老色衰的,都被女真人瓜分,沦为姬妾;等她们老了,再沦为奴婢、侍女。徽宗和钦宗,这一对“父子皇帝”,则被流放到金国北部边陲的一个偏僻小镇——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在那里“坐井观天”,度过了屈辱的余生。

  生活能够改变一切。命运的改变,使我们的宋徽宗从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一落千丈,成为“阶下囚”,也使他从一个“异想天开”的艺术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诗人。在痛苦、悔恨、无奈和悲伤的煎熬中,他的诗词也一洗铅华,成为血泪心境的真实写照: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

  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六月,在饱经屈辱和伤痛之后,徽宗终于在五国城抑郁而死,终年54岁,钦宗则比他多活了26年,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逝世。

  不过,从被俘之日起,一直到客死五国城,徽宗从未放弃过有朝一日能够回到故国的幻想。最后,他也只能带着极大的遗憾告别人世。“狐死首丘”,临终时,徽宗遗愿归葬宋土。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女真人也不肯首肯。   


“破天荒”的《训政细则》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皇权国家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皇帝不再是至高无上,上面还有一个“慈禧太后”凌驾于皇帝之上。这不,在慈禧的一手导演下,一个“空前绝后”的限制皇权的法律文件——《训政细则》出笼了。

  同治十三年(1874年),亲政还不到一年的同治帝突然得了不治之症。消息一传出,嗜权如命的慈禧就全力以赴地投入皇位之争。在她的策划下,醇亲王奕■之子载湉即位,是为光绪帝。因为载湉即位时才4岁,所以慈禧再次垂帘听政,并“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是“权宜之举”,“一俟嗣皇帝(指光绪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

  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年),光绪已经16岁,快要成人了。这时,慈禧碍于祖制,不得不做出准备“归政”的姿态。六月,她亲自召见醇亲王奕■和礼亲王世铎等人,表示:从今年冬至开始,由皇帝亲自前往圜丘行礼,并于明年举行“亲政大典”。

  乍看起来,慈禧是在信守诺言,准备把皇权归还给光绪。可是,慈禧这个人权力欲很强,不甘心“大权旁落”,盘算着如何在光绪亲政后继续操纵清廷的大权。对此,醇亲王奕■当然是“心领神会”。作为慈禧的亲信,奕■深知这个女人不简单,此举只不过是想考验一下群臣的态度,看他们对她是否忠诚?

  奕■果然没有让慈禧失望!没到5天,他就想出了一个“训政”的主意,并带头上奏,请求皇太后“训政”。在这份奏折中,他首先对慈禧歌功颂德,吹嘘了一番她的“文治武功”,然后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提出:待皇帝年满20岁才归政,而且光绪亲政后,也应当永远依照现有规制,一切事情先请示皇太后,再向皇帝奏闻。这样一来,不但大大推迟了光绪亲政的时间,而且把慈禧把持朝政的局面“永远”固定下来。

  为了壮大声势,奕■又联络世铎、伯彦纳谟祜等人,一起请求慈禧再“训政”数年。十月,奕■、世铎等人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训政细则》:“必须永照现在规制,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根据这个细则,所有军国大事都要由慈禧处理,光绪即使亲政,也仍然是一个“傀儡皇帝”。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醇亲王奕■恰好是光绪的生身父亲,却带头制定《训政细则》,给光绪打造了一副“政治枷锁”!中国的皇权政治就是这么奇怪,有时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两年后,鉴于光绪即将大婚,慈禧不能再厚着脸皮不归政了,只好宣布: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起正式“归政”。可是,在奕■的指使下,军机处起草了一个《酌拟归政事宜折》,提出:在皇帝亲政后,在京各衙门的奏折先由皇上披阅,另由军机处誊抄一份呈皇太后“慈览”;至于各级官吏,先由军机处开列名单,再由皇上奏明慈禧,才颁布谕旨。这样一来,光绪虽然可以批阅奏折,却没有最后决定权,慈禧仍然在幕后操纵着实权。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一月,光绪帝大婚。婚后,慈禧宣布“撤帘归政”。二月初,光绪正式举行“亲政大典”。不过,这与其说是光绪“亲政”的开始,倒不如说是慈禧通过“训政”的方式为自己遥控朝政铺平了一条“金光大道”。

  光绪亲政后,慈禧表面上搬到颐和园“颐养天年”,但是,根据《训政细则》,她继续操纵着朝政,并对光绪进行“遥控”。每个月,光绪帝至少要去颐和园向慈禧“请训”两次,有时甚至多达五六次。至于重要的奏折,光绪必须送呈慈禧“慈览”,才能作出决定。

  说起来,也是光绪帝倒霉!中国的皇权国家体制素来有两面性:一方面,皇权至高无上,似乎无所不包;另一方面,对于皇权的具体范围和大小,历朝历代从来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所以,尽管皇帝高高在上,但在实际的政治实践中,皇权可大可小,大可以大到皇帝包揽一切事务,小也可以小到皇帝大权旁落,甚至完全听命于他人。现在,光绪偏偏碰上了慈禧这么一个强悍又有心机的女人,给他制定了一个《训政细则》,将皇帝置于“陪衬”地位,并明确规定:一切军国大事都由慈禧定夺。在皇权社会里,这可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而且偏偏让刚刚“亲政”的光绪第一个“享受”这种“特殊待遇”。

  所以,对于这份《训政细则》,光绪身边的一些大臣愤愤不平,御史安维峻就曾直接上疏指责慈禧:

  “皇太后既归政于皇上,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

  至于光绪本人,也不甘心永远做一个“傀儡皇帝”,他开始组织力量,试图摆脱慈禧的控制。

  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后,光绪感到只有变法才能自强,对这份“碍手碍脚”的《训政细则》实在是忍无可忍,最后向慈禧摊牌:“如不与我权,我宁逊位”,慈禧被迫同意他实行“戊戌变法”。

  不过,好景不长,慈禧很快就发动政变,将光绪押到瀛台囚禁起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戊戌政变”。随后,慈禧再次以“训政”之名行“亲政”之实,光绪每天除了从瀛台被拉来早朝外,不得自由出入。从此,光绪就成了一位真正的“孤家寡人”,过着凄凉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高级囚徒”的生活,只有终日长嘘短叹:

  “朕不如汉献帝也!”   


宰相:战战兢兢的“二把手”

  在权力面前,谁能不动心?在皇权国家体制下,全国权力最大的人莫过于皇帝了,可惜这个龙椅不好坐。别的不说,先要有皇族血统,最好是皇帝的儿子,要不然是皇族后裔也行,再差也得和老皇帝是一个姓吧!就这条要求也怪苛刻的,因为血统是先天的,大多数人生下来就和皇帝的宝座无缘了。

  相对来说,“宰相”这个位置就比皇帝现实得多了,因而被许多人所羡慕。当然,这个位置肯定是有许多好处,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去争夺了。首先是知名度高。要说起天下知名度最高的人,那一定是皇帝,但皇帝高高在上,又住在皇宫里面,和一般老百姓离得太远,老百姓最熟悉的还是宰相。所以,只要做到了宰相,当然是大大有名的。

  除了名,还有利!先不说做了宰相以后,许多“灰色收入”会滚滚而来,就算合法的收入也不少啊!作为当朝一品,薪水自然是最丰厚的,待遇也是最高的,出门坐轿至少是不用回避别人了,很多生活起居也不需要自己“掏腰包”。此外,皇帝还会隔三差五地给赏赐,例如,刘备一攻下成都,就赏给诸葛亮黄金500斤、白银1000斤、钱5000万、蜀锦1000匹。只要做了宰相,即使不收贿赂,也是一个“富家翁”,绝对不会穷困潦倒!

  在名、利之外,还有权!作为全国的“二把手”,宰相的权力也蛮大的。古往今来,中国人深受儒家教育,要济世安民,为天下苍生造福。在皇权社会里,要做事,就得做官,要做官就得做最大的官——宰相,正所谓“出将入相”也。例如,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方面的成就登峰造极,他的诗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还是郁郁不得志,为什么呢?就是没做到大官(特别是宰相),不能为苍生造福啊!至于宋朝的王安石,诗词、文采都好,还要做宰相,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能爬上宰相这个位子的,自然不是凡人,不是政坛高手,就是理财高手,要不然也是个文学家,或者是由将而相,甚至人际关系专家也行,反正得有点本事才行,否则你“占着茅厕不拉屎”,不是被人架空,迟早也会被人灰溜溜地赶下台。

  不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有两面性:只要有权力,就会有义务;只要有快乐,就会有痛苦。这样才符合辩证法啊!

  要做事,就难免得罪人。特别是要为老百姓做好事,就容易得罪豪门权贵,而他们偏偏与皇帝关系最亲,随时可以上达圣听,到皇帝那里打“小报告”。听得多了,皇帝就会逐渐对你起疑心。对此,宰相也只能“忍”!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皇帝。因为宰相位高权重,对皇帝这个“一把手”无形中构成威胁,所以皇帝难免对宰相有警惕心理。皇帝一不高兴,你就得准备下台;如果发生大事了,比如天灾什么的,宰相也要负责任,下台;就算你干得不错,像老黄牛一样,也不行,“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上台,你就得准备下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三朝元老”,“三朝宰相”倒是十分罕见。

  所以,在皇权国家里,宰相虽然是“老二”,其实没有什么独立的人格,在许多方面还得看“老大”——皇帝的眼色行事!

  其实,宰相“光荣”下台还算是命好的,搞得不好,还会掉脑袋。这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杀了好几个宰相,朱元璋一口气杀了三个宰相,“一代仁主”康熙也把内阁大学士索额图给杀了。这些宰相之所以倒霉,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势力,已经对专制皇权构成威胁。

  总之,“宰相”这个位子不好做,做得辛苦,但在皇权国家体制下,宰相毕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之外,就数宰相的权力大。几千年来,各式各样的能人志士们纷纷“飞蛾扑火”似地冲这个位子扑去,享受着宰相带来的快乐和痛苦!   


皇帝的“替罪羊”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权国家体制下,要想做一个“好宰相”也不容易,因为皇帝是圣明的天子,至高无上,不可能有什么“过错”,所以,一旦发生什么事情,虽然追根究底是皇帝的错,但人们不能指责皇帝,只能指责“二把手”——宰相。没办法,宰相也只有自认倒霉,乖乖地下台,所以宰相们心里“苦”啊!

  这不,千百年来,秦桧一直被视为“卖国贼”,饱受后人的痛骂。可是,人们何曾想到:秦桧只是宰相,只不过是一个“帮凶”而已,如果没有宋高宗的旨意,哪来“十二道金牌”?没有赵构的默许,秦桧怎么可能将名将岳飞以“莫须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