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李清照 康震 >

第7部分

李清照 康震-第7部分

小说: 李清照 康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李清照《感怀》 
康震: 
  其实你说,这种抱怨你想想看有时候没什么道理,也不符合李清照一贯做人的态度。你想,赵明诚也是刚到莱州上任,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整理这个房间,他又不可能把青州所有的那些书、字画都搬到莱州来,而他们在青州十年期间的那些伙伴、那些朋友也不可能都跑到莱州来陪他们,这些情况,作为李清照,已经三十八岁的李清照,她能不懂这个道理吗?她又不是个糊涂人,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说,李清照到莱州来是做什么的,是来贪图享受的?那贪图享受应该到苏杭去做官。她是来见她的丈夫赵明诚,要跟他在一起团聚,要生活的。李清照这个人在生活态度上,是非常朴素而简单的,她从来就不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这在她写的《金石录后序》里边说得很明白,她的原话说“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什么意思啊?不吃大鱼大肉,不穿大红大紫,头上没有珠光宝气,房间里也没有雕梁画栋,这就是我崇尚的生活。再说只要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哪儿还去管那个什么破椅子破板凳的,那都不在眼睛里头,所以从情理上来讲,她不应该在这些方面去埋怨赵明诚。 

画外音: 
  赵明诚把李清照接到莱州,结束了他们两地分居、异地相思的生活。这对于李清照来说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儿,可为什么李清照要写那样惆怅的《感怀》诗呢?在这首《感怀》诗里,我们能够察觉到一丝丝火药的味道。她竟然说她最好的朋友是子虚乌有。那么,赵明诚独居莱州时究竟做了什么?李清照为什么会如此伤感呢? 

康震: 
  那么我们说,我们不愿意去猜度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又需要一个答案来解释这一切,因为什么呢?因为曾几何时,他们是那么地和谐;那么地美好;那么地美满,难道爱情这么脆弱,感情这么不经考验,理想中的爱情只存在于童话当中,不至于吧?而且俗话说得好,夫妻之间是“锅沿不离锅盖”,谁也离不了谁。因为谁也离不了谁,所以就老是经常谁可能就会碰谁。俗话又说得好“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打架不记仇。” 夫妻两个你想吵架,拌个嘴什么的,这是经常有的事儿。而且李清照这个人本身并不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从她跟她丈夫这种很高雅的生活情趣就能看得出来,她不会去计较那些小事,而且我们从她现在的文学作品里头,看不出来她要把那些家庭的琐事写到里边去,她犯不着,她也不会因为这些小矛盾发这么大的怨气。这是我们大家要非常注意的一点。 

  那究竟是什么问题呢?这就得谈一谈赵明诚蓄养侍妾和歌伎的问题,当时这个歌伎不但是私人蓄养,而且官府也蓄养,以备有招待任务的时候,有人来进行表演,这叫什么,这叫“官伎”。风气所及,当时太学的太学生们,也经常去青楼歌馆。那你现在想想,赵明诚好像是太学生吧,他也做过官吧,你就说连苏轼都蓄养了歌伎和侍妾,赵明诚总不见得比苏轼还古板吧,他也不能免这个俗。而且我给大家说,有一个铁证证明,赵明诚确实蓄养有侍妾,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描述了赵明诚临去世的情景,她说了这么一句话“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说赵明诚临去世的时候,写下绝命诗,然后没有对她和其他的侍妾做后事的交代就去世了。“分香卖履”这是跟曹操有关的一个典故,曹操临去世的时候就“分香卖履”,就告诉他的夫人包括他的侍妾们、妻妾们,你们要怎么做才能保证你们长久地过上好的生活,所以用这个典故本身是说他没有来得及给包括我在内的其他的侍妾交待后事,但反过来就可以证明他是有侍妾的。 

  可是又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按道理这个侍妾也不是一天两天就有了,那以前有,李清照为什么不爆发呢?不表达怨气呢?干嘛就是日子过得好好的,青州这十年刚结束,然后她突然就开始在这方面爆发出来了不满的怨气,确实没有详细的史料,给我们描写他们两个的爱情史,但我们可以从常情做一些推测,赵明诚在做太学生的时候,包括在做那些小官的时候,他不是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你以为在家里蓄养那么多歌伎花个两三毛钱就可以了?那都得有俸禄支持着才行。他没那个社会地位,也没那个经济基础,再加上当时新婚燕尔,在他眼里头李清照那简直就是十全十美,所以他也不会考虑这些问题。即便是后来蓄养了侍妾和歌伎,因为是普遍的社会风气,李清照对这个现象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的。更重要的是,当时赵明诚的心思都在李清照的身上,这其实是最关键的,就是你即便蓄养了侍妾,如果你的心思都在夫人的身上,她当然能体会得到,能感觉得到,她有什么好担心的。再说了,当时的李清照还是很年轻的,现在不一样了,这青州十年固然是和谐美满,但岁月催人老啊,赵明诚都四十多岁了,李清照也快奔四十了。可赵明诚的地位越来越高了,他做了莱州知州,州郡的长官,第一把手。有钱了,有地位了,身边的年轻的、漂亮的女青年们也就比较多了。这个时候,在赵明诚的眼里,也许那个多才多艺的、非常有天赋的、当初他所追求的李清照,是不是有一点点人老珠黄的嫌疑了,起码你吸引力肯定是减弱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是像李清照这么聪明、这么敏感的女子,她怎么能不体会到丈夫对她感情的那种微妙的变化,这是很可怕的,他天天对你都是笑脸儿,对你态度挺好,对你挺尊重,可就是有点不爱你了,你说最要命的没有了,剩下的全都有,那你想,李清照她之所以非常地欣赏她和赵明诚之间的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她认为他们之间有着维系而不可断的共同的志趣,共同的情感的基础,你这个东西没了,那就跟要了她的命一样。所以我们说,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要用那两个典故。这回可好,丈夫看来真的像那两个人一样,到深山里边跟神仙跟仙女住去了,跟别的仙女骑着凤凰飞走了,就把她一个落下了。这种非常深切的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尤其是到了三十八岁的这个年龄的时候特别强烈。 

画外音: 
  刚才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感怀怨恨,也许是因为赵明诚在莱州畜养侍妾和歌妓。可是,畜养侍妾和歌妓在当时是一种社会风气,一种文化现象,李清照不会为此而争风吃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李清照感到巨大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呢?难道是赵明诚嫌弃李清照人老珠黄不成?如果赵明诚不是移情别恋,不是因为李清照青春不在,那么,究竟因为什么呢? 

康震: 
  李清照她之所以在《感怀》诗里边表现出了这么强烈的被冷落的感觉,是因为她意识到在她和赵明诚的感情和婚姻上出现了重大的危机感,她不但开始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对丈夫也开始失去信心了。 

  那么为什么呢?这不是挺自信的一个女性吗,她敢给公公写那样的诗都不怕,现在怎么在这个问题上就怕了呢?下面有两条材料很说明问题:第一条,是南宋人翟耆年撰写的金石碑刻的文字方面的专著,叫《籀史》。籀,就是篆书和隶书的意思。在这本书里边,他说赵明诚文物收藏得非常地丰富,但是“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翟耆年《籀史》。收藏得虽然很丰厚,但是却没有子女继承他的这笔遗产,每每想到这样的事情就禁不住叹息。这个《籀史》写在宋高宗的绍兴十二年,这个时候李清照还在世,李清照和赵明诚的一些共同的朋友和亲戚也都在世,所以翟耆年写的这件事情应该是有依据的,特别是翟耆年是在谈到金石字画的收藏的时候顺笔提到了说他没有孩子的事,不是专门说,可见这种语气写出来,证明赵明诚和李清照没有孩子在当时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普通的事实,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第二个资料,南宋人洪适撰写了一本书叫《隶释》,《隶释》也是研讨隶属撰写的历史。谈到赵明诚的身后事时,他说了一句话叫“赵君无嗣”,赵明诚没有后代,还不是说没有儿子,没有后代。这本书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距离李清照去世也就才十四、五年的时间,所以你看这两本书,一个是在李清照在世的时候出现的,另一个是李清照去世后不久出现的,写这两本书的人都是金石之学圈子里边的人,写的又是正经的学术著作,并不是要专门在书里边挖空心思地炒作这样一个话题,不是的,都是顺笔提出来的。所以可见赵明诚和李清照没有孩子,没有后代,这是一个可以认定的事实。 

  所以让李清照那么地不放心,欲说还休的多少事里边,起码有一个很重要的、重大的问题,就是她一直为她和赵明诚结婚二十多年没有生育孩子而感到深重地担忧。我们大家要知道古代有一句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社会,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如果没有给丈夫生孩子,没有生个儿子,那这个妻子、女人在丈夫的心目当中,在家族的心目当中,地位就大大地下降,价值也就会大大地打折,而且她在家里头没有地位,这直接牵扯到可能她将无法继承丈夫和家族的遗产。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不能生育的,或者是不能生男孩儿的一个妻子、一个女人,她将是感情和财产的双重失败。你想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感情这么样地丰富,创作上这么有激情的、细腻的女性来讲,没有后代,没有孩子,这个对她的打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担忧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这个事情得说回来,因为赵明诚有很多侍妾,他也一直没孩子,那就是说也许这个责任并不在李清照的身上,可是你想,在古代的时候,只要没有孩子一般都是把这个罪加在女人的头上,这就更加使得她承受了舆论上的压力,你想很多专家、学者都把她没孩子这事都写到他们的学术著作里头,说赵明诚一想到这个事就得叹气,那你说李清照她能好受吗?再加上这个时候如果赵明诚有意无意地冷落她,去亲近别的女性,那你还想让她活吗?多亏她意志坚强。 

  所以说到这儿,我们就有一个疑问了,这么美满的一对伉俪,这么天作之合的神仙眷侣,难道就要这么冷冷清清地冷战下去?这以后两个人就没有再复合如初的这种可能?最重要的是在经历了这个情感的重大的波折之后,他们还将迎来一个更大的政治的灾难,这灾难是什么呢?就是第五集我们要跟大家讲的《国难当头》,谢谢! 

下集预告: 
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被誉为天作之合的神仙伴侣,可是就在他们享受着夫唱妇随的幸福时光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李清照背井离乡的一段艰难岁月。


五、国难当头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后,在感情上发生了波折,那么,这种波折会不会导致两个人感情的彻底破裂?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的李清照会不会因此而失去赵明诚呢?与此同时,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正在悄悄向他们逼近,这又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将会如何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传奇女词人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背井离乡的艰难岁月,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五集《国难当头》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 

  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合,我们再三讲过,他们是属于志同而且道和,他们爱情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趣味、共同的爱好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足以使他们的婚姻产生破裂。 

  通过一个小的例子,我们就能知道:在莱州担任三年知州之后,宋代的官制有规定,你在一个地方担任地方长官三年期满,就要给你调换另外一个地方。那么赵明诚就到淄州担任知州,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附近。赵明诚做淄州的知州,他一方面关心政务,但最主要的精力和目光,就是投放在淄州境内有没有什么比较珍稀的文物、金石、字画,还真给他访着了,在淄州境内有一个村子叫邢家村,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姓邢,其中有一户人家叫邢有嘉。赵明诚就去拜访他们家,他们家人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