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李清照 康震 >

第2部分

李清照 康震-第2部分

小说: 李清照 康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也写得非常好,大家说你怎么老说非常好,因为她确实写得好啊。前面那首词,写的是夏日的景象,这首词写的是春日的景象,这首词里边有很多关键的地方留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那是一些生活的细节,“昨夜雨疏风骤”,风很大,雨点小,我们的女主人公在后花园里边喝酒,喝多了,大家说怎么回事,怎么老喝多呀?刚才都说了“沉醉不知归路”,现在又是“浓睡不消残酒”,什么意思呢?就是睡了整整一个晚上,连上半个早晨,都没能够让她在这个酒醉的状态当中完全地清醒过来,喝得太多了,为什么喝得多呢?她后边会给我们答案。 

在李清照的词里边,这个酒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诗人和词人写酒,往往既有实写的一面,又有虚写的一面,就像李白写喝酒一样,他要老那么喝也会喝出问题的,酒成为辅助他情绪的一种象征,“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一种气魄,你一次给我喝三百杯试试,那不酒精中毒才怪呢。所以李清照的这个“浓睡不消残酒”那是说一种情绪,昨天晚上是怎样的一个晚上啊,风很大,雨很小,我的心情很复杂,所以我不停地喝酒,不停地喝酒,喝完酒之后就睡了,一直睡到日上三竿,醒来之后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不是梳妆打扮,也不是吃早饭,跟日常生活这些俗事儿都没关系,她说什么呢?“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省略了一句话,就是她问这卷帘人,是怎么问的,她实际上是问花园后边那海棠花怎么样了?然后,卷帘人才说“海棠依旧” ,卷帘人是谁啊? 她们家的小丫头。早上还在床上腻着呢,小丫头过来把床帐给她卷起来,然后看看她说,今儿还上不上学了?她看见这个家里的小丫头小丫鬟到跟前来,第一句话问的不是说煎鸡蛋煎好了没有,不是这个,是说后院的海棠花怎样了?这一句话问得太关键了,就把她昨儿晚上为什么喝酒的原因就全都道出来了。说没事儿,海棠花有事没事我不关心,这小丫头肯定是这么回答的,我关心的是你有事儿没事儿。其实她哪儿知道李清照那心思就不在这上边,所以李清照这词结尾说什么呢?她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哎,你说得不对,你这个答案错误。甭管后花园里这海棠花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我的心里边,它应该现在是“绿肥红瘦”。 

这“绿肥红瘦”用得太妙了,“绿肥”,是说海棠花的叶子经过雨水的浇灌之后,更加地肥大,更加地茂盛,可是别忘了,昨天晚上是什么呢?“昨夜雨疏风骤”,风特别大,这风一大,海棠花的花朵可能就凋零了,所以她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红瘦”。为什么关心“红瘦”啊?因为海棠花就象征着她的青春,海棠花就象征着少女对青春,对时光的憧憬,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所以昨天晚上饮美酒,为什么?就是感慨自己青春年少未知还能延续几何?再经过一晚上的风吹雨打,更不知道自己的红颜能够延续几何?而后花园的海棠花不就像自己的红颜一样吗?俗话说得好,红颜易衰,实际上,对红颜易衰的担忧不正是对青春年少珍惜的一种反映吗?这哪里是那个卷帘人,那小丫头心里边所能了解的呢?所以这首词虽然很短,但这情思非常地绵密,这是李清照的词跟别的男性作家的词一个很大的不同,她以女性的角度,以女性的笔触,来写女性自己的心理,一般男性作家很难触及到。 

画外音:两首小词《如梦令》反映的是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却共同折射出了李清照出类拔萃的文学天分。事实上,李清照父母的言传身教除了培养出了李清照超出常人的文学修养与境界之外,也锻炼出她卓尔不群的政治见识与胆魄,那么,在这方面李清照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后人又是如何评价李清照这方面的才能的呢? 

康震: 

我们这儿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唐朝有一个很著名的文人,叫元结。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大唐中兴颂》,这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就是“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唐代社会经过休养生息,慢慢地走向中兴,元结就写《大唐中兴颂》歌颂大唐的中兴,就这么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后来专门请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刻在一块石崖上,浯溪石崖。 
那么到了宋代的时候,苏轼的学生张耒写一篇《浯溪中兴颂》,是应和这《大唐中兴颂》的,当时有很多的著名文人,都应和张耒的这首诗。咱们谁都想不到,你想应和这一类政治题材的诗,一般都是士大夫的事,了不起,小伙子写写也可以,可是当时啊,待字闺中的李清照就没含糊,提笔也应和了张耒的这首诗,而且她一写就写了两首,诗很长,那么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能够看出来李清照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来的超越一般人的政治见识,她一上手,首先检讨的就是唐代的“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有,它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她写了两句,这两句写得非常好,怎么说的呢? 
何为出战辄披靡, 

传置荔枝多马死。——【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节选) 

为什么当时唐代的军队跟安史之乱的军队一打仗就败啊?没别的,他那马匹,他那战马都不干别的用,专门替杨贵妃传荔枝用了,这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专门让人从南方用驿马一站一站地给她传送荔枝,李清照说,你那战马都在传送荔枝的道上都累死了,所以打仗的时候自然没有好的战马。这当然是种比喻的说法,但从一个少女的嘴中说出这样的见地,那是很不同寻常的,比张耒的诗立意要高,这哪像个姑娘写的诗,这要变成个小伙子,赶明儿就能考科举去了。所以她这个诗写出来之后,后代的很多文人都很惊奇,我们知道,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朱熹说什么呢?“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说这种话怎么能是一女孩儿说的呢?那不是女孩说的是你说的?他问得越奇怪,我们对李清照的认识就会越清醒,就会越加感觉到李清照身上我刚才所说的那个不简单、不平凡,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素质?我前面也说了,跟她的家庭有关系,跟她的性格有关系,跟她的眼界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刚才说了,她的爸爸李格非在《宋史》里边是有传的,她的母亲也上了那个传,李清照也上了那个传,在那个传里边提到李清照的时候就不是三个字儿了,她妈妈占了三个字“亦善文”,李清照是几个字呢?李清照是七个字,多四个,说:“诗文尤有称于时。”——《宋史》。她的诗文特别在当时被人们所赞颂,这就不仅仅是很笼统地“亦善文”了,你想想,能够被史学家用这七个字来概括,那也很不容易呀,那现在我们就挺替她发愁的了,为什么呢?她岁数也不小了,十六七岁了,按照咱们的规矩,她也该出嫁了,像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谁敢娶她呀?话说回来了,谁又能配得上她呢?再话说回来了,就是说,她能看得上谁啊?那她要是能看得上的人,那得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这都是我们特别关心的事情,那这些呢,就是我们在第二集《门当户对》里边要给大家讲的,谢谢大家! 

下集预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正值花样年华的李清照到底会嫁给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他的为人、才情会如何?与李清照又是否能够两情相悦,他会给李清照带来幸福生活吗?而身为政敌的双方父亲,会轻易同意这门亲事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李清照《门当户对》的爱情故事。

(二)门当户对

画外音: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一代词宗李清照的少女时代,与一般的那种弱不禁风、足不出户的贵族小姐不同,出身书香门第的李清照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灵动,而又博闻多学的女孩儿,少女时代的她就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过人才华和见识。时光荏苒,很快到了李清照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嫁的权利,完全掌握在父母的手中,可是,像李清照这样一个才气与性格俱佳的女性,又生活在一个开明而温馨的幸福家庭,她婚姻的权利能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呢?而“清水出芙蓉”的李清照又到底会引起哪个有缘之人的注意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传奇女词人李清照浪漫的爱情故事,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二集《门当户对》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上一集呢,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李清照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个娇滴滴的贵族小姐,弱不禁风,恰恰相反,她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活泼、非常健康,而且博览群书,很有见地的这么一个女孩子,所以她的词之所以在当时的士大夫圈里边那么地有名,那么有知名度,主要是由于她的这种见识,她的这种气质,决定了她的词跟一般的女孩子写的作品不一样。她的词还有她写的诗在士大夫中间流传很广,很有知名度,那么这就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就是太学生赵明诚。 

  当时流传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是登在一本书里边,就是元代有一本书叫《琅嬛记》,这故事说啊,有一天,大白天的,赵明诚在家里睡觉,突然他就做了一个梦,做完这个梦之后就醒来了,觉得这个梦很奇怪,就揣着这个梦,去跟他父亲汇报,我做的这个梦,说我梦见一本书,上面的其他内容都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有三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意思,请父亲给我解释一下,给我解一解这个梦,哪三句话呢?叫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这话听着好像前言不搭后语的,不知道什么意思,鸡零狗碎的,可是你想姜还是老的辣,他的父亲赵挺之一听这三句话,就知道他这个二十一岁的太学生的儿子肯定是爱上某个女孩子了,赵挺之就给他一下子把这梦解破了,赵挺之是怎么解释呢?说:“言与司合”这不就是一个“词”吗?“安上已脱”那不底下就是一个“女”吗?“芝芙草拔”去掉草字头,底下不就是“之夫”两个字吗?你这三句话合在一起就是“词女之夫”,我想要做一个会写词的才女的丈夫,那就满世界找吧,当时肯定也有其他女孩子在写词,但真正能够入了赵明诚的法眼,能够让赵挺之看中的,真正的有才气的词女,在官宦的子女里边,也就是李清照,这不明摆着的事吗?其实我想这就是赵明诚设的一个局,他自己不便于明说,编了这么一个梦,请他父亲给他解梦,借着他父亲的嘴把他的愿望说出来,那他父亲你说答应不答应,那不就得答应吗?当然我们说这个故事本身虚构的成分很大,但问题是虚构一般它都是有基础的,它能够在赵明诚的身上虚构这个故事,起码证明一点,赵明诚当时对李清照的才气不但是有所闻,而且他还想有所亲近这个李清照。

画外音:以李清照出众的才华和不错的家境,得到别人的青睐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对李清照心存好感的这个官宦子弟赵明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父亲赵挺之又是何许人也,李清照对赵明诚又会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康震:赵挺之,山东人,跟李清照还有他的父亲李格非是同乡。当朝吏部侍郎,从三品,相当于现在国家人事部的副部长,是高官。赵挺之这个人精明干练,政绩突出,在地方上做官呐,很会做官,而且干出很多成绩,就是有一点不利,他是所谓的变法派,也就是王安石的变法集团里边的人,所以跟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之间的矛盾特别地尖锐。苏轼苏东坡就非常反感这个赵挺之,他给赵挺之有一个评语,怎么说的?说他“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这个人就知道聚敛钱财,学问道德没有一样可取之处,这种人怎么可堪国家的重任呢?苏轼对他看不起。苏轼的弟子,“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赵挺之的连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担挑)。这陈师道家里特别穷,大冬天的没有棉衣穿,陈师道的夫人就向赵挺之的家里边借了一件棉袍给她丈夫,陈师道知道这衣服是从赵挺之家里来的,退回去,不要,结果出去参加活动的时候因为受了冻就死了。我们不在这儿评价赵挺之对啊,还是苏轼对啊,还是陈师道对,但这个事实本身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革新派的和守旧派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具体到赵挺之的身上,你看他和苏轼包括苏门弟子之间的矛盾也是特别尖锐的。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呢?李清照的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