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康震-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有三个重大评价,第一,太有才华了,太有才了,怎么有才呢,第一,直逼前辈,前辈的很多大文学家,我看这水平都跟她比较接近。第二,就是在当朝的士大夫中间,这样的创作才华水平也不可多得。第三,至于说本朝的女作家里边,那就没什么好说的。第一,绝对第一。你想为什么要找王灼这个人来评价她呢?因为王灼是在品行操守这方面是否定李清照的,但他否定归否定,在才华方面他绝对是肯定,这个人说的话我们觉得是很可信的。那么清代还有一个学者叫李调元,他这个话说得就更严重了,他怎么说呢?
“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练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李调元《雨村词话》
李清照这个词写得太好了,好到什么程度呢?在宋代那些女作家当中,她卓然自立为大家,水平绝不在黄庭坚和秦观之下,不但俯视巾帼,就是她的水平可以俯视同期的女作家,而且压倒须眉,甚至对于当时的男性作家来讲,她的水平甚至盖过他们了。我们之所以列举这些评价,就说明什么呢?就是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边,本来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李清照的才能不但得到了同一时期男性这些作家的认同,而且他们的评价还很高,这就说明李清照的诗词的创作在当时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
可能有的人说,这个古人说话有时候也是很夸张的,李调元这么说,什么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太玄了吧?我们说一点都不玄,为什么?你来看看李清照是怎么评价同一时期,她的那些前辈的词人的,她在她所撰写的《词论》这部词学理论著作当中,对她之前的、宋代的几乎所有的最著名的大家,都展开了批评,那你就看她站的起点就跟人不一样。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柳永,这是很有名的了,我们知道他写的这个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哪。李清照说,柳永的词,的确对于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而且他的词和于音律,音律和谐,但是他的词语言品位太低、太庸俗,不好。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这是宋代初期的一位词人叫张先写的,李清照说,张先等人的词偶有佳句,偶然有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句子,整体来看不成气候,算不得名家。宋代的几位大文学家晏殊、欧阳修、苏轼苏东坡,李清照怎么评价呢?说这几位文学大家学问渊博,他们写词这样一种小小的文学样式,就好比是用个勺子在大海里边舀水一样,太轻松了,很容易就写出来了。
但有一样,写得是挺轻松,写出来的是不是词呢?这个问得就很要命了,她认为欧阳修、苏轼等人写的那些词不谐音律,这个音律不谐和,严格来讲,属于长短不一的诗,不是词,那不从根本上就否定了吗,写得再多也没用啊,李清照的《词论》对在她之前的几乎所有最具代表性的那些大词人都评判了,好像我们觉得有点大不敬,为什么呢?她对所有的人都是五五开,说点好的,然后紧接着就是说他这不成,各打五十大板,有的人连一句好话都没落着,有些甚至在根本上就否定了他的成就。
画外音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前辈大家的批评,确实让人吃惊,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苏轼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们的词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难道在李清照眼里,就连词也算不上吗?那么,在李清照的眼里,真正意义上的词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康震:
在她看来呀,那些词人写词的缺点,都是诗和文的特点,跟词没关系。在李清照的心目当中,词是什么呢,词是跟音乐紧密相关的一种音乐文学,如果跟音乐没关系,不合音律就不是词了,当然因素不只是这一个。那换句话说,在李清照的心目当中,她所认为的那个词的审美的标准,恰恰就是说,如果她反对的那些都反过来,就是她的标准,她的标准是什么呢?
韵律谐和,品质高雅,意境浑厚,布局有方,情感细腻,含蓄稳重,情调雅致。
哎,这就是她心目当中词的审美观点。你不要说以文为词,用写散文的方法来写词;以诗为词,这些她认为都不是词自己真正应该有的特点。换句话说,对李清照来说,词必须要保持自己之为自己的那些特点,否则词跟诗跟文都一样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那没有什么价值了。
所以我们就说,李清照对前人的批评,是为了树立自己“词,别是一家。”词,它有它自己别有洞天的一个特点,她为了树立这个标杆。当然了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争论,我们先不去论它。关键在于从这个事上我们能看出来,李清照是一个有理论勇气,有理论的锐气,而且有很敏锐的理论的眼光的这么一个人。换句话说,李清照之所以能够胜过须眉,能够压过同时期的其他的男作家,不仅仅是因为她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而且还因为她有自己独立的理论见地。
所以你看这个李清照这个人啊,你细细想来,就像我们在第一集里讲过的,真是不简单,越看越不简单,她不但关心国家大事,提了很多的建设性的意见,有政治眼光,性格又很坚强,而且她在理论上,有自己的建树。那么李清照在词的创作方面,她有这么几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她独有的。第一个是什么呢,她的词很善于通过那种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内心的世界的活动,你比如说: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蝶恋花》李清照)
她要跟她的那些好伙伴们,姐妹们要离别了,离别的时候很感伤,这一感伤,人的方寸就乱了,心都乱了,心一乱了以后就忘了什么呢,忘了她要走,人家是来送她的,深一口浅一口,浅一口深一口,只是喝个没完,到最后就像咱们经常说的一样,说不定是本来是你送人家上火车,结果呢,被对方送得上了火车了。这就叫什么呢,这就叫生活的细节,她惜别伤离方寸乱, 方寸一乱忘了临行,就忘了要走了,本来说好的下午五点的火车,是不是,喝着喝着喝到八点了,还说早着呢,没事。细节,对生活日常细节的捕捉,李清照非常地敏感。
画外音:
《蝶恋花》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
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
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
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
康震:
第二是什么呢,她很善于用平常的、很通俗的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这个细微的情感变化,譬如说我们很熟悉的: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节选)
收到丈夫的来信她特别高兴,心里头很欣慰,是吧,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同样地思念对方,只是地方不一样,我在这儿想你,你在那儿想我。现在我收到你给我的来信,我心里头很高兴。可是刚刚才高兴,突然又想到毕竟他不在我的身边,我还是如此寂寞地一个人在这里,所以说什么呢?所以说
“才下眉头”
那一段相思之情刚刚从眉头上消散而去,
“却上心头,”
突然地在那一瞬间,那一种相思之情,又苏醒过来,再一次占据了我的心头。一瞬间的变化,很难写,就跟拍照一样,人的瞬间的感情和表情的变化,你很难捕捉到,照相机都很难捕捉到,更不用说写词了,写词不但要捕捉到,你捕捉到了,还要让人家听得懂,她这里边说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哪个听不懂,谁都能听得懂,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个就更难了。所以寻常话语,就跟白话一样,但是捕捉得非常准确。
画外音: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从“人比黄花瘦,”到“惜别伤离方寸乱,”再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那么,在李清照流传后世的七十余篇作品中,最具艺术创造力的是哪一篇呢?
康震:
李清照在词的方面,她的这样一种很高的艺术的创造力,为她词境的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应该说她的词的艺术的表现力最为集中的,是体现在最著名的《声声慢》这首词之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那么这一首《声声慢》,可以说写尽了李清照的内心的痛苦。这个词特别奇妙,劈头而来,就是连续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这是一种大胆的写法,也是一种天才的写法。“寻寻觅觅,”是动作,什么意思呢?今儿在房子里呀魂不守舍,一会走到这个房子,好像要找什么,一会又走到哪个房子,要找什么,一会儿又走回到这个房间里头,怅然若失,茫然若失,不知道丢了什么,也不知道要找回什么。
孤独的人,长期寂寞的人,都会有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本来心情就很坏,本来就已经很孤独,又赶上乍暖还寒的时候,暮秋时节,是吧,冷暖天气交错,冷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阵暖风,这天气刚好转暖了,突然又来了一阵凉风,乍暖还寒的时候,天气变幻的时候,我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最难平静,很难平静啊,最难将息。睡也睡不着,怎么办呢?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风急。晚上的时候,这一阵秋风来得更猛了,喝点酒吧,喝上三两杯酒,抵挡抵挡这傍晚的风寒,哪儿抵抗得住啊,你今儿就是把一坛子酒喝了,也挡不住,为什么呢?不是风寒,不是风急,是什么呢?是你的心寒,你的心里边急。喝酒打发不走愁怨,正在郁闷的时候,忽然看到一群大雁南飞,想起了自己沦落江南,她跟那大雁倒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正相识:
“却是旧时相识,”
那大雁在她眼里,已经变成了从北方的家乡南来的同伴。下来说: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已经不是“人比黄花瘦”了,那个黄花瘦,那个花儿还在枝上呢,现在是什么呢,“满地黄花堆积,”已经连瘦都没有了,花儿已经死了,已经全部散落到地上,“憔悴损,”看着这些花儿, 已经憔悴了,已经死亡了,已经枯黄了,已经失去了生命了,谁还会把那花儿从地上捡起来,插到自己的头上来装扮呢?我现在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太太,谁又会来倾听我诉说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呢?没有。我就像这满地堆积的黄花一样,没有人去倾听我,也没有人理睬我,就这样孤单单地打发着时光,这样一种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一直要捱到天黑的这种情感,如果不是离乱之人,如果不是长久地经历着情感上的孤独的折磨,是不会写出这样的词句来的。这个时候,老天也来凑数,下起了小雨,必须是在黄昏,必须是打在梧桐叶上,必须是点点滴滴。然后她说这般模样,这个样子,怎么能够用一个愁字来说得明白呢?换句话说,怅然若失的寻觅,冷冷清清的房间,凄凄惨惨的内心,冷暖交错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