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艾(音义yì)”,译意为命令我的农夫们:准备你们的耕具,还得多准备些割器。封建经济“和奴隶经济就是从农具是否私有这一点来区别的”。据《小序》说,《臣工篇》是诸侯助祭将归国时,天子教诫诸侯的训辞,足见诸侯国的农夫也自备农具。名义上诸侯国农夫仍是王臣的一部分,所以称“命我众人”。
(五)耕公田也兼顾私田,耕时人多,耘时人少。《周颂·噫嘻篇》“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载芟篇》“千耦其耘”。耕时有五千耦,耘时仅一千耦,四千耦耘私出去了,耘公田的千耦,耘完公田仍回私田。《小雅·大田篇》“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意思是希望时雨先下公田,后下私田,以便耘完公田,归耘私田,因为农奴照例是“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篇》)。
(六)公田收割时给寡妇们留些谷物。《大田篇》“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这里所说寡妇,是农奴或农民家的寡妇,否则不会自动到田上拾谷物。
(七)天子每年举行两次慰劳农夫的馌礼,给农夫们吃陈米饭。《甫田篇》“我取其陈,食我农人”,陈就是陈米。《甫田》《大田》两篇都说“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甫田篇》指始耕时,《大田篇》指收获后。周先公居豳时,始耕举行馌礼,收获后举行飨礼,成康时还保持这种惯例。
(八)开辟私田,鼓励农夫。《噫嘻篇》“骏(大)发尔私,终三十里”。天子指定三十里的荒地,让农夫们开辟作私田,农夫家余夫可以得到分地。这样久了,私田面积愈益扩大,彻税所得愈益增加,公田收入逐渐变成不重要部分。
《周颂》是西周初期的诗篇,《小雅》也是西周人所作,诗中描述农夫耕种公田时各种情形,确实说明了这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所谓耕公田,就是领受私田的农夫,在领主的田上进行着无报酬的劳作,向领主缴纳力役地租。
封建制度对奴隶占有制度说来,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大进步。古史都说成王康王时候,禁止打仗,天下安宁,四十年不用刑罚(民不犯法,不必用刑)。四十年不打仗不用刑,奴隶来源枯竭,奴隶国家也就衰亡了,那里还有所谓“颂声大作”呢?这正因为新的经济制度起着进步作用,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了,因而出现周初的“太平世”。把西周说成奴隶王国,就很难解释周诗和古史所说的一切现象。
西周生产工具是否用铁,照一般现存材料看来,应该说是没有,但也不能断言一定没有。从矿石提炼出铜比炼铁困难得多,从黄铜到青铜,又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商朝早期已经用青铜,按照冶炼技术的难易,说西周还不知炼铁,很难说得通。铁的熔点比铜只高八十度(铜熔点一一二○度,铁熔点一二○○度),但因鼓风设备的限制,最初的铁不曾熔解,只能是海绵体的热铁,性柔软,可锻不可铸,不堪制作需要硬度较高的工具,因之用处不大,不被重视。到春秋初期,已能熔解铁矿石成为生铁。生铁性硬而脆,可铸不可锻,用以铸农具,称为恶金。这是炼铁技术的一个大进步。春秋初期有生铁,西周或西周以前有熟铁,并不足为奇,铁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铁器还没有发见,都不是很重要的。《周颂》所载钱、镈、銍等字形,可以推想为金属工具。《载芟篇》说“有略其耜”,《良耜篇》说“(音测cè)畟良耜”,略与畟畟都训为锋利,耜刃锋利,当然是用金属。金属指铜或铁,这里所说金属工具,是铜农器,也可能是用熟铁皮包口的农器,铜农器应是主要的,因为青铜比熟铁硬度高。河北兴隆出土战国时制铜锄镰等农具的铁范(出土地点在铜矿附近),足见以铁耕的战国时期,铜制农具还不能全废。西周时期重要农具用铜,也有些用铁,比商时奴隶所用农具进了一步。西周农具主要用铜,并不能得出西周不是封建社会的论断。
第五节 西周经济的变化
初期封建制度在太王王季时候,开始萌芽,文王时候逐渐形成,武王周公时候,推行到广大地区,成王康王时候发展到高度,昭王穆王以后开始变化。所谓变化,就是力役地租性质的公田制因工商业的开展,农夫户口的增殖,私田数量的扩大,公田管理的烦难,领主每年收入,私田什一税超过公田的千仓万箱的时候,公田制就会被物品地租性质的税亩制所代替。宗周在当时是先进国,变化最早。东方大国如齐,春秋初年还保存公田,不过已经“维莠(音有yǒu)骄骄”、“维莠桀桀”(《诗·齐风·甫田篇》),名存实亡了。鲁国于前五九四年(宣公十五年)初税亩,足见以前鲁还有公田。小国如鄅(音禹yǔ山东临沂县北),于前五二四年(鲁昭公十八年),鄅君还到公田上督耕,废公田制当在以后。
周天子是天下宗主,诸侯朝聘贡献的玉帛、兽皮、珍玩及地方特产,汇集在周京。周天子有百工,制造各种器物。例如西周铜器玉器流传甚多,大小王官常因纪念小事制造铜器,玉器是贵族行礼必需品,铜工玉工不仅为王室造器,更多的铜玉器还是为贵族和王官制造。铜工玉工如此,他工未必不如此。百工造器,必取报酬,百工之长惜此剥削工奴,获利致富。王官中又有官贾,利用奴隶经营商业。上层庶民中也有私人经营工商。西周工商业一直在发展,穆王时定赎刑,正是以工商业者为对象的一种新的剥削方法。
穆王是个大游历家,相传曾到过昆仑山西王母国。一个天子不会冒险远游,当是西方早有通商的道路。《尚书·吕刑篇》说,周刑法本有五种:墨刑(用刀刻面涂墨)一千条,劓刑(劓音艺yì割鼻)一千条,劊蹋▌|音肺fèi割脚)五百条,宫刑(男子割生殖器,女子禁闭宫中当奴隶)三百条,大辟刑(斩头)二百条,总共三千条。那时候狱官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穆王要化私为公,定出赎刑条例。墨刑黄铜六百两(一两约合今四钱多),劓刑一千二百两,劊倘Я剑倘Я倭剑缎塘Я健D艹鐾曜铮比皇歉蝗耍梢陨柘敫蝗司褪枪ど桃嫡摺�
农夫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工商业者住在大邑,称为国人。厉王是个大暴君,他酷爱财货,重用荣夷公,想法专利。国人毁谤厉王,厉王令卫国神巫监视国人,随意杀戮,禁阻说话。厉王自以为能弭(音米mǐ止)谤,压迫更加严厉。后来国人不能再忍,前八四一年(共和元年)举行起义,厉王渡黄河逃走。太子靖藏匿在召公家里,起义者围召公家。召公把自己的儿子假冒王子送出去,被起义者杀死。宗周出现了以周召二公为首的贵族共和政治。这是历史上国人第一次大起义,西周社会因这次起义的推动,前进了一步。百工和商人为反抗过度勒索而起义,只要厉王逃走,不回来报复,也就满意了。贵族共和在当时正是适合情势的一种政治制度。周公是宗周第一家贵族,召公是第二家贵族,并且曾谏阻厉王专利,周召二公得到起义者的拥护是很自然的。前八二七年,厉王死,宣王靖继承王位,足见起义者并无推倒文武以来王统的意图。《竹书纪年》采战国游士的寓言,讹称共和是“共伯和干(夺)王位”。按西周初年,卫康叔封世于中族父(旄音毛máo)为庸伯(庸康字形相似,旧史误作康伯),康叔死后,庸伯继位。自后卫国世子有受封称伯的惯例。卫厘侯(厘音希xī)封世子余为共伯(河南辉县)。厘侯十三年,厉王出奔。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厘侯死,子武公和嗣位。共伯余一说早死(《啵纭ぐ刂燮ば⌒蛑<恪罚凰当晃涔凸ド保ā妒芳恰の朗兰摇罚缢浪邓平峡尚拧@魍醭霰际保宦酃膊嗷蛭停桓龊罟氖雷樱辉径侵芴熳哟笪唬诘粘ぜ坛兄萍搜细竦闹艹ù呵锸逼冢狼淙ㄖ兀共桓矣谥詈钪唬慰鑫髦埽罟雷悠衲芨赏跷唬啥涎员匚奁涫隆N涔驮苡耐跚涫浚弥芪蓝税鳎跤邢兔U焦问坎斗缱接埃嬉飧交幔纭蹲印匪狄⑷锰煜掠谛碛桑碛刹皇苤啵趴谒道矗桓涸鹑危吨袷榧湍辍啡次笮旁⒀晕媸拢笕擞治笮拧都湍辍返奈蠹俏媸罚晃笤傥螅蟾哦际俏撕闷娴脑倒省T诠埠托姓氖哪昀铮芡持瘟ο魅趿耍云鹨宓陌俟ど碳肿匀灰行┤貌剑蕴镆凹渑┓虻墓芾恚膊荒懿挥行┧沙凇1纠垂镏贫龋荒茉谖髦艹跄旯婺=闲〉墓依镄惺┮皇保罄慈丝谥鸾ピ鲋常教镆仓鸾ダ┐螅教镆酝猓褂信┓蛴嘧幼粤殉莆接雇撂锏耐恋亍K教镆惶锕娑ㄒ话倌叮接雇撂锏惫芾硭沙谑保婊突岽笮〔欢ā9埠褪逼冢教锖透接雇撂锸吭黾樱跫次灰院螅安唤迩丁保ā豆铩ぶ苡铩罚=逄锴睹迳鲜翘熳忧赘┳孀诩漓胗玫拿追埂L熳硬荒芮赘凳墙栌妹窳粗U馕薹鞘鞘敌辛σ鄣刈獾囊恢肿笆纹罚古┓蛎且晕熳由星腋漓胩铮约旱比挥Ω酶铩9埠鸵院螅镏贫纫丫岩晕郑熳忧赘逄镆彩プ笆蔚淖饔茫圆唤杳窳Ω叮导噬暇褪遣荒茉傥止镏贫取P醴掀ǎ谐莆狗ǖ乃胺ǔ晌毡樾惺┑乃胺ā8牧σ鄣刈馕锲返刈猓怯薪揭庖宓摹P踉谖凰氖辏鞣ダ辞值娜值衣模懦浦行耍褪钦飧鼋叫缘男轮贫仍谡紊系谋硐帧9镏频姆铣巧Ψ⒄沟慕峁酝持握吆团┮道投叨际怯欣摹�
工商业者自共和以来,益趋兴盛。幽王时,许多贵族破产流落,庶人富有,却可以做官受爵,过着贵族式的生活。当时君子(贵族)也想做买卖,谋取三倍的利息。王叔郑桓公知道周快灭亡,同商人订互助盟约,请商人帮助他建立新郑国。西周未年,商人地位提高,分享政权,旧贵族不 平,《诗经·小雅、大雅》里写下不少的怨恨诗。
第六节 统治阶级的敬天保民思想
相传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这就是说夏文化不及商,商文化不及周。周文化高于商文化的原因,在于周经济制度不同于商,周统治阶级对民的看法改变了,因之政治与文化都比商朝有进步性。商时民完全为国王所有,是国王直接所有的一种财产。所以民的生命为国王所给予,国王有权任意珍灭民命。西周却有显著的不同。《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西周时期的诗篇,也有很多篇说到民事。照《书》《诗》所说,烝(音征zhēng众)民是天生下来的,皇天上帝是烝民的宗主。天选择敬天有德的国君做天的元子,付给他中国人民和疆土,代天保民。元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文王受天命称王,因为他实行裕民政治,所以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周初统治阶级鉴于夏商二朝的灭亡, 知道“惟命(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要永命必须保民。武王在《泰誓》里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所以民心是政治好坏的镜子,也是天子坠厥(天)命或受厥命的权衡。这种天子代天保民的思想,反映出封建主对农奴不完全的所有制,与商朝比较,西周显然是封建制度正起着进步作用的时期。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七年,他是一个大政治家,依据周国原有制度,参酌殷礼,有所损益,定出一些巩固封建统治的制度来,这就是后世儒家所称颂的周公制礼作乐。周本小国,重农节俭,行施裕民政治,变成强盛的大国。克商以后,周国旧制多被保存,例如商朝大祭祀用牲多至数百头,甚至杀人充祭品,西周大祭祀用牲不过一牛一羊一豕或二牛,奢俭相差极远。又如商朝杀人殉葬,周国世代重农,需要人力,贵族或国君死后,不用人殉(当然也有例外)而用草人、土车殉葬,后来也就成为周朝的殉葬制度。祭礼葬礼是大礼,商周有显著不同,足见周初礼制主要出于周国旧制,经周公沿用,因而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商周在戎事上也有显著的不同。商时战争频繁,周禁止诸侯间争夺。成王临终,嘱咐康王,要他和远又能和近,劝大小众诸侯相安,不要争夺(《尚书,顾命篇》“柔远能迹,安劝小大庶邦”)。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