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贰U焦闭秸貌狡锉导儆茫锛湮扌肓艨砉愕某德贰6礁鞴淠霸缫阎鸾タ傥锏兀眺笨毓跄埃靡庹嗤稻锓嫌谏眺保歉宓拿怠�
(三)划一斗、桶(斛),权、衡,丈、尺。全国货物交易,有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四)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革除残留的戎狄旧俗。
秦国地广人稀,邻近国三晋土狭民众,商鞅知道“民所欲者田宅也”(《商君书·徕(音赖lài)民篇》),悬赏招徕邻国农民到秦国种地,给田宅,免兵役,使专力耕织。秦民服兵役,轮番出战,常有余力。秦国足食足兵,有战必胜。
商鞅两次变法,破坏了领主的宗族制度,也限制了地主的家族制度,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无比的统一国家。消灭政治落后的山东六国,推行秦制建立封建大帝国的基础从此萌芽了。秦孝公死后,太子秦惠土即位,车裂商鞅,杀商鞅一家人,但商鞅新法,除了秦庄襄王用大商人吕不韦为相,停止对商贾和游士的排斥,其余大都相沿不变。
秦国孝公、商鞅在咸阳创地主政权,与周国文武周公在丰镐创领主政权,对历史同样是伟大的贡献。
前三八七年,秦伐蜀,取南郑。前三一六年,秦惠王使司马错灭蜀国(都城在四川成都市),徙秦民一万家到蜀地,后又灭巴国(都城在四川重庆市)。秦对当地居民似乎是保持着良好关系,如昭襄王与巴人盟誓说“秦犯夷输黄龙一只,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华阳国志·巴志》)。意思是说秦罚重,夷罚轻,秦决不犯夷。秦得巴蜀广大土地和居民的助力,确如司马错说“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足以富民缮(补充)兵”(《战国策·秦策》)。
秦国疆域,北有上郡(陕西北部),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河南灵宝县)。地势险固,宜于守御又宜于出击,被称为天府雄国。
二 韩国
韩东邻魏国,西当秦函谷关大路,两面受敌,连年被兵。前三七五年,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山西临汾县)迁都到郑都新郑(河南新郑县)。后来又迁都阳翟。韩昭侯用法家申不害为相,行苛刻政治,国力暂时加强。申不害死,韩又被侵伐。韩国疆土北自成皋(河南荣阳县西北)过黄河到上党(治设山西长治县),南有陉山(在河南郾城县),东临洧水(源出河南密县,至新郑东南流入颖水)。山地多,平原少,物产贫乏,人口稀疏,七国中最为弱小。
三 魏国
前四二四年,魏文侯即位。魏文侯学儒术,著书六篇,《汉书·艺文志》列在儒家。他尊敬田子方、段干木,重用西门豹、李俚(即李克,子夏弟子)、乐羊及大军事家吴起,在诸侯中最有声望。秦孝公变法以前,魏是一个最强的国家。魏国疆土:南有鸿沟(即汴河),与楚为邻;东有淮颖与宋齐为邻;函谷关内黄河西岸,自郑(陕西华县)西北过渭河,沿洛水(北洛河)东岸到上郡,筑长城与秦为邻(前三二八年,魏河西地全部入秦);北有卷(河南新乡阳原一带)、酸枣(河南延津县),与赵为邻。魏地平原肥沃,人口稠密,无险可守,四面受敌。魏惠王因畏秦兵;前三四○年,自安邑(山西安邑县)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市),与韩为近邻。
四 赵国
建都邯郸(河北邯郸县)。西有黄河,南有漳河,与魏为界;东有清河(河北清河县西境),与齐为界;北有易水,与燕为界;又西北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北开拓疆上,巩固了北方边界。
五 燕国
建都蓟(北京市),又有下都(河北易县)。燕君是西周初召公姡Ш笠幔苁逼谘喙跣。N饺炙ヂ樱嗾淹跽心枷褪浚美忠悖霰破耄喑杀狈角抗Q嘟蚨庇辛啥氤饰冢敝こ怯攵⒘趾⒙シ澄纾饔性浦小⒕旁胝晕冢暇持こ怯肫胛纭Q嗬肭卦叮苷交鼋匣海杏嗔亓珊恿饔颍於斯糯泄狈降慕颉! �
六 齐国
建都临淄(山东临淄县)。在西周东周,齐都是大国。前三八六年,世卿田和代姜姓为国君,齐更强盛。疆土南有泰山,与楚鲁宋(前二八六年齐灭宋)为邻;北有渤海,隔海与燕为邻;西有清河,与赵为邻;东滨大海。齐国富兵强,与秦远隔,不受秦兵威胁。齐宣王招集天下文学士几百千人,给与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自由他讲学议论。这些人聚居在都城稷门(西门)外,当时号称稷下先生。宣王以后,养士风气继续保存,各种学派,大体汇集在齐国,临淄成为战国时期的文化城。稷下先生不同于贵族卿相门下的食客,对文化确有可贵的贡献。
七 楚国
楚自西周以来,吞并小国最多。战国时期,楚农业落后,兵力不强,但常开拓国上。前二三四年,楚威王取越国浙江以西土地。楚威王又遣将军庄(音敲qiāo)率兵入滇(云南),以滇池(云南昆明市,为中心,扩地数千里。(前二八○年秦夺楚黔中郡,庄归路阻绝,在滇建国,自称滇王。)楚国地大,北至中原,与韩、魏、宋、齐为邻;西有黔中(治设湖南沉陵县)、巫郡(治设四川巫山县),与巴及秦为邻;南有苍梧(湖南南部九疑山),与百粤为邻;东至海滨。在广大国境内,有苗族华族和许多其他小族,居民相互间交流文化,产生以巫文化融合华夏文化为基本的楚文化。各族也就在同一文化中大体融合了。楚国八百余年扩张经营,为秦汉创立伟大封建帝国准备了重要条件,七国中秦楚应足对历史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楚旧都郢,后迁都鄀(音若ruò湖北宜城县),又迁都陈,前二四一年迁都寿春(安徽寿县)。
七国土地楚最大,秦赵次之,齐魏燕又次之,韩最小。人口楚魏最多。楚兵一百万,按五人出一兵约计,当有人口五百万。魏兵七十万,当有人口三四百万。秦兵六十万,赵兵四五十湖南长沙出土楚国帛画(摹本)万,秦赵两国当共有人口五六百万。齐全国七十余城,前二七九年,田单守即墨城,得壮士五千人,即墨全境合老弱妇女当有四五万人。如每城连乡村平均有一万户,每户平均五人,全国当有人口三四百万。韩兵三十万,燕与韩相似,两国当共有人口三百万,七国人口总数约计当在二千万左右。二千年前中国已有同族同文化如此庞大的人口,秦汉建立统一大帝国,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第二节 经济情况
东周、战国的兼并战争,实质上是领主与新兴地主争夺政权的斗争。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在秦国取得完全胜利,在山东六国也取得胜利,但还不能完全压倒领主。由于领主政权的破坏和削弱,剥削方式改变了,束缚在宗族里面的大量农奴,比东周后期更进一步获得了解脱的机会,农奴大体变为农民了。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下,战国社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气象。
成国社会的繁荣气象,表现在下列各方面:
一 人口大增
《战国策·赵策》载赵奢(战国后期人)说“古代海内分为万国,城大不超过三百丈,人多不超过三千家。……现在一千丈的城,一万家的邑到处可以看到”。战国时大城市齐国都城临淄有户七万,韩国宜阳县城方八里,可驻兵十万,赵奢所说古代,不必拘泥在何时,说战国时一万家的中等城邑很常见是可信的。东周前期大夫采邑不过国都的二分之一、五分之一或九分之一,人口最多不过千室。诸侯国都三百雉(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三倍于大采邑,人口三千家,也是大采邑的三借。前六六○年,卫国被狄人攻破,卫国民人被俘或逃散,遗民仅得男女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河南辉县)、滕(山东膝县)两地民众也只有五千人。经二十余年的休养生息,人口增加十倍。卫是与鲁并称、大而不强的诸侯国,人口如此稀少,其他国家相差当不会很多。人稀自然地旷,秦穆公袭郑,路遇郑商人弦高,才被发觉。杞国本在今河南杞县,后来迁到今山东昌乐县,又迁安丘县。郑宋边境,有大块空地,两国相约不许夺取。这都说明当时人力非常缺乏,土地荒废不能开垦。东周前期的情形很象赵奢所说的古代。东周后期人口已渐增加,战国时人口大增。丰富的人力与农业手工业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相配合,生产力大大提高了。
二 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
东周时铁称恶金,只能用作农业工具。战国时铁的用途推广,农业工具如相、挑(音姚yáo)、镰、褥(音鎒nòu)、铚等,木工工具如斧、锯、钻、凿等,女工工具如刀、锥、针等,都用铁制造。农业手工业工具用铁而外,没有锋刃的战争用具也开始用铁,如铁甲、铁杖、铁殳等。某些地区又发明炼钢术。《禹贡》梁州(四川)贡品有铁、有镂,镂是可以刻镂器物的钢铁。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所记,吴越是最先发明炼钢的地方。铸铁剑成功的人,在越有欧冶子,在吴有干将和干将妻莫邪(音爷yé)。欧冶子干将是同学,都能铸宝剑。据说他们的老师曾因铸剑不成,夫妻二人投身冶炉中,剑才铸成。弟子们改用发爪投炉中,也铸成了剑。这里含有神话成分,剑师投身冶炉中,未必真实。当时的冶炼技术,不可能从生铁炼成钢,所谓铸,当是造青铜剑称铸,造铁剑也通称为铸,实际是在熟铁上加一些含炭的物质,经过淬(增加硬度)锻(挤出杂质)等工,造成铁刀剑。熟铁里加一点炭质可以成钢(含炭百分之一点七到百分之○点二五,都是钢,含炭百分之一点七以上是生铁,含炭百分之○点二五以下是熟铁),最早的炼钢术从无意中获得了。此后逐渐改善,并传到楚国。楚国宛地出钢铁,所制的矛很锐利。秦昭王曾夸奖楚国铁剑的锋利(长沙楚墓中已发见铁剑一柄,长约七七公分,宽约四公分)。韩国出宝剑最多,河南西平县有冶 炉城,有棠谿村,都是韩国著名的铸剑处。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别坚利,称为龙渊之剑。制青铜刀剑不须用水淬,要用水淬一定是钢铁。战国以来有一种髡刑,把罪人须发剃光。《韩非子·显学篇》说,婴儿不剃头要肚痛。罪人头面也许可用青铜刀硬刮,剃婴儿头应该用钢刀。东周时婴儿生三月才剪发,足见还没有剃刀。前二一一年(秦始皇三十六年)东郡地方,白天落下一块星石来,有人在石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字。陨石含铁质,陨石上刻字,非好钢不可。秦始皇统一后,游行全国,到处刻石纪功,刻石工具也应是钢制。战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不过铁还不能代替青铜在武器制造上的地位。《管子·地数篇》说,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此句据《史记·货殖列传正义》补),其中出铜的山四百六十七,出铁的山三千六百零九。这里所说山数未必真确,铁产量多于铜产量,铁用途广于铜用途,则是事实。又说,上有丹砂,下有黄金;上有慈石,下有铜;上有陵石,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石,下有铁。战国时期,已有这些采矿知识,足见矿业颇为发达。
三 农业进步
孟子反对当时最普遍的三件事,说好战的人该受头等刑,讲合纵连横的人该受二等刑,辟草莱(开辟草荒)任土地(无限制占有耕地)的人该受三等刑。从孟子主张行均分田地的井田制与反对任便占有耕地看来,战国时土地确是大量开垦出来了,同时地卞与少地失地农民间的区分也极为显著了。不过草莱地变为耕稼地,无论土地为谁所有,总是一个进步。
东周已有牛耕,战国时似颇推广,这与地主富农从宗族制度中分化出来并逐渐发展是一致的。商鞅改长六寸四分(营造尺)的周尺为长七寸二分的秦尺。又改一百方步的周亩为二百四十方步的秦亩。田亩面积的扩大,用意在提倡牛耕,也就是奖励地主富农经济,因为地主富农才有养牛的财力。放大亩的面积,又可省去田间若干封疆田洫。商鞅第二次变法,开阡陌、改田制后,“初为赋”,当是按新亩制制订赋税法。山东六国仍用周亩,想见牛耕不象在秦国那样被提倡。《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十二月)“命农(《吕氏春秋》作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这又说明不论秦和山东六国的普通农民仍用耦耕法。
孟子说到深耕和粪田,荀子更屡言肥料的功用。荀子说多粪肥田,又说五谷一岁再获。《周礼·草人》分土壤为九类,用九种动物骨煮汁拌谷物种子,种在一定的土壤上,称为“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