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秘密到皇弟歧王私宅,被姚崇告发,张说贬官出朝。兄弟封王的共五人,都受到极优厚的生活待遇,但不得任职事。皇子为王的先后共十六人,在宫城旁各住一宅,号称十王宅,也称十六宅,每宅派宦官管理。只有待读官定时入宅教书,王府其余官属一概不许和诸王见面。后来皇孙渐多,又设百孙院,也派宦官管理。皇太子不住东宫,经常随从皇帝,居住别院,实际上也是受宦官监视。唐玄宗对诸王怀着猜忌心,用宦宫来监视他们的行动,诸王和太子的祸福安危,决定于宦官的爱憎,因之宦官是监视者又是保护者,太子或诸王得登帝位,总有一些宦官以拥戴有功执掌大权。到唐朝后期,皇帝的废立和生命,都落在宦官手中,宦官政权消灭,唐朝也就灭亡了。
信任宦官和禁闭诸王造成了唐朝后期的祸乱。
唐朝前期从唐高祖开国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倾向和进步倾向经过三次冲突,每次冲突都限于宫廷方面,对政治全局牵涉不大,进步倾向统治的时间又远比腐朽倾向统治为长久,因之唐朝前期是隋末社会从恢复到发展的强盛时期,代表进步倾向的唐太宗、武则天和开元年间的唐玄宗,虽然程度不同,对这段历史却都有贡献。同时,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政治上的腐朽倾向总是要得势的,武则天的政治就不及唐太宗,唐玄宗又不及武则天,也就是说,腐朽倾向愈来愈增长了。自开元末年起,腐朽倾向压倒了进步倾向,因而唐朝前期转入中期,统一与和平的唐朝变成分裂与战乱的唐朝。
第二节 唐中期的政治概况——七四二年——八二○年
唐朝前期,在国内,政治是统一的,社会是安宁的;在境外,与邻国关系一般是和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是通畅的。唐朝长时期保持着这种和平状态,因之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大小不等的前进,呈现超越两汉的兴盛气象。但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势力,在和平环境中也继续在增强。到开元时期,社会前进的趋势达到最高点,腐朽势力的增强也达到足以推翻前进趋势取得政治指导权的高点。
唐玄宗是半明半昏的皇帝。他曾行施有利于统一与和平、有合于民众愿望的政事,在这一方面,他是代表前进趋势的明君。同时,他滋长着骄和侈两个恶性。这些恶性愈来愈严重地表现出来,骄是实行言莫予违,侈是贪立边功,轻易用武。他说出的话不许臣下有不同意见,自然只能得到奸邪人的奉承;他过着高度的奢侈生活,还觉得不够快意,想在对外战争上大立声威,自然要重用聚敛之臣和野心的武夫。骄侈政治使得一切消极因素都乘机活跃,在这一方面,他是代表腐朽势力的昏君。七三六年(开元二十四年)在专任李林甫为宰相以前,他主要代表社会的前进趋势,任用李林甫,正是明君转变为昏君的标志,唐中期的祸乱,实际是在这时候开始了。因为战祸的爆发在天宝年间,按惯例,仍以七四二年(天宝元年)作为唐中期的开始。
唐中期共分四段,第一段是酿乱期,其余三段都是统一势力和割据势力这一主要矛盾在不同情况下的斗争表现。统一势力始终不曾失去它的优势,这是因为:第一,广大民众要求恢复国家的统一,给朝廷以支持;第二,唐朝赋税收入,主要依靠江、淮地区,长江流域尤其重要。朝廷不论怎样处境困难,只要南北漕路得通,就可以在关中立足。这种黄河流域土地大部被割去,朝廷却仍能保持优势的局面,唐以前朝代,例如在汉朝,是不可能出现的。
一 酿乱期(七三六年——七五五年)
唐玄宗做了二十五年皇帝,便暮气深重,懒得亲自处理政事,一心想纵欲享乐。他用李林甫作宰相,李林甫的一套奸佞本领,使他的暮气愈益深重,逐渐陷入昏迷状态。唐玄宗以前用相,都是不多时候就调换,对李休甫却始终信任,自七三六年开始,直到七五二年病死,掌大权凡十七年。李林甫取得这样的信任,只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摸透了唐玄宗的骄侈心理,一切顺从意旨,让他放心纵欲,得到无止境的满足。七四四年,唐玄宗得杨太真为贵妃,宠爱无比,从此昏迷在声色中,政事上更依靠李林甫。唐玄宗曾对高力士说,当今天下太平,我要安居无为,政事全委李林甫去办,你看如何?高力士说,权柄不可借给别人,如果他造成威势,谁还敢说他个不是。唐玄宗听了不喜欢,高力士叩头谢罪,说自己发狂病,乱说话,该死。李林甫一向给宦官送厚赂,探知宫中动静,自然不敢得罪高力士,彼此不相犯,唐玄宗连宦官方面不利于李林甫的话也听不到了。《资治通鉴》总结李林甫的奸恶,一是“媚事左右(宦官),迎合上意,以固其宠”;二是“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三是“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四是“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四条奸恶中“迎合上意”是最重要的一条,也就是唐玄宗的骄侈,养成了李林甫的奸恶。
李林甫死后,唐玄宗用杨国忠为宰相。杨国忠是个纨裤无赖子,和李林甫一样,也善于“迎合上意”,同好同恶,又善于搜括民财,充实官库,因此取得信任。他作宰相以后,一身兼四十余职,任意处理事务,表示自己的精干;广收贿赂,积缣多至三千万匹。他曾对人说,我偶而碰上机会,谁知道日后是什么下场,想来我不会有好声名,不如眼前享它个极乐。这样苟且的人,执掌国政,更加速了祸乱的爆发。
开元、天宝年间,唐朝的殷富达到开国以来未有的高峰。史书说开元末年,西京、东都米价一石不到二百钱,布帛价也很低廉,海内安富,行人走万里远路,用不着带武器。又说天宝末年,中国盛强,自西京安远门(西门)直到西域,沿路村落相望,田野开辟,陇右富饶,天下闻名。全国各州县,仓库里都堆满粟帛。杨国忠奏准令州县变卖旧存粟帛为轻货,新征丁租、地税也折合成布帛,都运送到京师来。这样,收藏天下赋税的左藏,财物确实多得惊人。七四九年,杨国忠请唐玄宗亲率百官到左藏察看,早就极度骄侈的唐玄宗,更觉得财物同粪土一样,毫不足惜。
七四七年,唐玄宗曾将本年全国进贡的物品,全部赏给李林甫。看左藏以后,赏赐贵宠人家,什么限度也没有了。当时贵宠们讲究给皇帝进食品,宫中特设检校进食使,评比各家食品的精美程度。每一次进食,多至数千盘(疑是数十盘),一盘值十个中等人家的财产。与此相似的浪费可以类推,皇帝给贵宠们的赏赐也可以想见。
唐玄宗更大的浪费,还在求边功方面。天宝初年,边境上有下列节度使和经略使。
(一)安西节度使——职务是管理西域。治所在龟兹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统兵二万四千。
(二)北庭节度使——职务是防御游牧在北方的突骑施和坚昆。治所在北庭都护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东南)。屯伊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东南)二州境上,统兵二万。
以上两镇内外相连,专对西域天山南北两路的诸国。
(三)河西节度使——职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两国间的交通。治所在凉州(甘肃武威县)。统兵七万三千。
以上一镇兼顾西方和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四)朔方节度使——职务是防御突厥。治所在灵州(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统兵六万四千七百。
(五)河东节度使——职务是防御突厥。治所在太原府(山西太原市),统兵五万五千。
以上两镇互相应援,专对突厥。
(六)范阳节度使——职务是压制更、契丹。治所在幽州(北京市)。统兵九万一千四百。
(七)平卢节度使——职务是招抚室韦、靺鞨(音末合mòhé)。治所在营州(辽宁锦州市西)。统兵三万七千五百。
以上两镇专对东北诸部,主要是对奚、契丹。
(八)陇右节度使——职务是防御吐蕃。治所在鄯州(青海乐部县)。统兵七万五千。
(九)剑南节度使——职务是西抗吐蕃,南抚国境内各少数族。治所在益州(四川成都市)。统兵三万九百。
以上两镇专对吐蕃。
(十)岭南五府经略使(七五六年——唐肃宗至德元年,升经略使为节度使)——职务是绥靖境内各少数族。治所在广州(广东广州市)。统兵一万五千四百。
各镇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小量驻军,共有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余匹。后来边将陆续奏请增加兵额,每年需要作衣料赏品用的布帛多至一千零二十万匹段,军粮一百九十万石。边镇兵数比七二二年(开元十年)以前的六十余万人减少十余万人,经费比开元年间却增加五倍。按照当时的边境情形,这个巨大军费的极大部分是浪费。
范阳一镇兵数最多,它的对方奚、契丹是不是强敌呢?完全不是。七一六年,契丹酋长李失活、奚酋氏李大酺(音葡pú)率所部内附,唐封二人为郡王兼任都督。此后奚、契丹为唐藩属国,不曾大举侵扰边境。唐朝却大举攻击奚和契丹。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用营州杂种胡人安禄山为捉生将。安禄山每率数骑出去,总要捉获数十人,显然不是斗力而是用诈计诱捉契丹人。安禄山因此算是有了战功,逐渐提升,七四二年,竞被任为平卢节度使,七四四年,又兼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侵略奚、契丹得唐玄宗的宠信,作两个节度使以后,当然更要立所谓边功来固宠。七四五年,唐嫁两个公主给契丹王李怀节和奚王李延宠。在安禄山的残暴欺压下,奚、契丹两国被迫各杀唐公主,起兵反抗。安禄山出击,又算立了战功。安禄山好几次诱两国酋长来宴会,用毒酒灌醉来人,割酋长的头献朝廷,其余醉人都被坑杀,先后共杀数千人。这种卑劣无耻的阴谋活动,唐玄宗也认为是立了边功。七五一年,赏安禄山的边功,又使他兼任河东节度使。安禄山率三镇兵六万进攻契丹,被契丹杀得全军覆没。唐玄宗不究大败的责任,依然宠信有加。自七五一年大败后,安禄山准备进攻西京,从昏君手里夺天下。
兵数次多的是陇右、河西两镇。它的对方吐蕃是一个强国,不过,唐与吐蕃间的战争,多半是唐边将挑动起来的。七一四年(开元二年),吐蕃赞普遣使官来境上请和,请用敌国礼。唐玄宗发怒,不许讲和。从此两国经常作战,互相侵夺。七三○年,吐蕃因屡次战败,请求讲和。皇甫惟明劝唐玄宗许和。唐玄宗说,赞普给我的信,狂悖无礼(指七一四年请用敌国礼),我不能原谅。皇甫惟明说,开元初年,赞普还很年轻,那会写这封信!我想,大概是边将故意假造,用来激怒朝廷。因为边境有事,将吏得以偷盗官物,虚报战功,骗取勋爵。这是奸臣的利益,对国家有什么好处。战事不停,费用浩大,河西、陇右两道都不得安宁。朝廷如果派使官去慰问金城公主(七○九年嫁到吐蕃),和赞普当面结和约,使他称臣息兵,不是对待邻国的善策么!唐玄宗使皇甫惟明到吐蕃讲和,赞普大喜,遣大臣入朝,两国恢复甥舅的和好关系。
皇甫惟明所说唐边将的好战行为,是切合实际情形的,诸如对奚、契丹,对吐蕃以及对其他邻国(例如南诏),都可以证明。本来,边将凭借国家的威力,侵侮邻国来求富贵,是常有的事,关键在于朝廷能否加以控制。唐玄宗本人就有好战心,节度使立功名,往往入朝作宰相,实际上,是鼓励边将生事邀功,唐与邻国当然不会相安无事。下列事例,说明唐玄宗发动战争,不愿意边境上有和平。
唐与吐蕃讲和以后,边境宁静。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使人对吐善守将说,如今两国通好,亲如一家,双方何必置兵守备,妨害耕牧,请都撤去守备兵。吐蕃守将经崔希逸力请,允许撤兵。自此汉人耕种,吐蕃人畜牧,各得安居乐业。七三七年,崔希逸派使人孙海到京城奏事。孙海想立边功,奏称袭击吐蕃,定能大获。唐玄宗使宦官赵惠琮同孙海去河西审察情形。赵惠琮矫诏令崔希逸出击,崔希逸不得已进入吐蕃境二千里,大破吐蕃兵。崔希逸内调为河南尹,自愧失信,得病死去。赵惠琮、孙海都算有功受了重赏。唐玄宗贪小利,宁愿对邻国失大信,吐蕃因此断绝和好,进行战争。
朔方节度使兼河东节度使王忠嗣,是智勇全备的将帅,幼年时和唐玄宗论兵法,唐玄宗说他将来必成良将。他做两镇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