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

第38部分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第38部分

小说: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朝梁)萧子显(489~537)
  中华书局1974 年点校本。
   在南北朝的历史上,出现了两个齐国,即南方由齐高帝萧道成建立的稍早一点的齐国(479~502 年)和晚一些时候由齐文宣帝在北方建立的齐国(550~577 年)。《南齐书》是南齐一代最原始、最宝贵的记录。《南齐书》修于南朝梁代,是由齐梁间的历史学家萧子显撰写的。萧子显,字景阳,南兰陵县(今江苏常州)人,虽出身贵族,却年少好学,工于文章,并勤于钻研,有志于史学,撰写了大量的史书。
  《南齐书》分本纪8 卷、志11 卷,列传40 卷,合为59 卷。所记史事不只限于南齐,还包括刘宋末年的一些历史,即起自宋顺帝升明年间(477~479)萧道成掌握实权之时,终于齐和帝中兴二年(502),但主要还是记载南齐23 年的历史。
  作为一部史书,《南齐书》具有以下的优点;(1)取材丰富,集前人之所长。(2)《南齐书》是当世人写当事,亲见亲历,比较真实可靠。(3)《南齐书》反映了南齐历史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为我们今天研究南齐历史以及整个南北朝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宋史》
  (元)脱脱(1314~1355)等
  中华书局1977 年点校本。
  《宋史》是一部纪传体官修正史,共496 卷,堪称二十四史中卷帙最为浩繁者。元代脱脱等于元至三年(1343)奉敕始撰,到至正五年(1345)成书。
  北宋和南宋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宋以文统武的政治制度和南宋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宋朝的历史和文明,都记录在《宋史》这部书中。《宋史》共有496 卷。两宋16 帝2 王有本纪47 卷,纪末有赞述。纪的体例,以《史记》、《汉书》、《新唐书》为准。诸纪内容,南宋部分比北宋内容要多。《宋史》15 志分162 卷,约为全书篇幅的1/3,分量之重居二十四史之首。《宋史》列传共255 卷,所写传记人物约有2800 余人,又夺正史之冠。列传的分类甚有条理,颇有特色,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
  《宋史》修撰时间不足3 年,卷帙庞大,错误也较多,因而史家历来对它赞誉者少,批评者多。但其对史料的处理较为慎重,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宋书》
  (南齐)沈约(441~513)
  中华书局1974 年点校本。
  《宋书》是一部记载刘宋王朝60 年风雨历程的纪传体史著。它是南齐史学家沈约于永明五年(487)奉诏修成的。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出身士族,虽然丧父以致孤,但他不失好学之志,博览群书,终致诗文俱佳,而且对声韵颇有研究,还是个著名的藏书家。沈约作品较多,曾著成《晋书》110 卷、《宋书》100 卷、《齐纪》20 卷、《高祖纪(梁武帝)》14 卷、《迩言》10 卷、《谥例》10 卷、《宋文章志》30 卷、《文集》100 卷,共约400 卷,其中大部分是史书。
  《宋书》长达100 卷,纪传部分70 卷,志30 卷,广泛吸取前人有关刘宋的历史记载,取材丰富,记事详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史书编纂上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独创了《孝义传》,记载了刘宋朝忠义、孝悌和节烈
   之人,为后来历代正史借史书宣扬儒家的纲常之教开了先例。在行文写作上也有一些特点,它创立并广泛使用了带叙法;在叙事时加强了论赞的分量,使寓论于史的优良传统更加发扬光大;《宋书》在叙事时文笔优美,行文流畅,使《宋书》成为文史俱佳的典籍。
  《魏书》
  (北齐)魏收(506~572)
  中华书局1974 年点校本。
  《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部记述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开始,到东、西魏相继灭亡的170 多年史事的纪传体史书。《魏书》保存了大量珍贵的魏朝史料,共130 卷,其中有帝纪12 篇共14 卷,列传92 篇共96 卷,志10篇共20 卷。
  《魏书》成书后,直到宋朝方确定其为“正史”之一的地位,总的来说,它在南北朝诸史中还是比较好的一部史书。它的史料价值较高,成为保存北魏史料的专书。另外它的记事范围极为广阔,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有涉及,尤其是关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史料极为难得;《魏书》的文学性较强,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个性突出,增强了《魏书》的可读性。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今河北晋县人。他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和北齐三个王朝。北魏时,魏收就以文学著名,他与温子升、邢子才齐名,世号“三才”。由于魏收属于东魏北齐体系,所以《魏书》强烈反映并维护了这系统。也因此遭到统治集团内一些人的强烈反对,为了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关系,《魏书》经过了三次修改,实为迁就人事。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1007~1072),宋祁(996~1060)等
  中华书局1975 年点校本。
  《新唐书》为宋代官修史籍。由于北宋初年时,人们对《旧唐书》不甚满意,认为“言简意陋”,没有很好总结唐代盛衰的历史经验。于是宋仁宗赵祯就命欧阳修、宋祁等重修唐书,以补《旧唐书》之不足。《新唐书》有本纪10 卷、志50 卷、表15 卷、列卷150 卷,总共225 卷。记事时间与《旧唐书》大体相同,为整个唐代290 年的历史。当时参加编撰的还有范镇、王畴、宋敏求等,历时17 年,才将全书修成。
  欧阳修、宋祁修撰《新唐书》时,既有《旧唐书》做蓝本,又有丰富的新材料,更有充裕的编撰时间,因此《新唐书》在编书体例方面优点尤为突出,比如增列表系,《新唐书》立表,恢复了纪表志传体例的完整性,有了史表以后,就表中查核有关史事,眉目清楚,甚为方便,其后代成修的史书多循此成规。另外,它创立了《仪卫》、《选举》、《兵》3 志,《藩镇》、《公主》、《藩将》、《奸臣》4 传,这是针对着唐朝特殊的情况,创立新的项目来安排新的史实,反映唐朝社会新起的现象。《新唐书》的志和表一样,都较为成功,历来为学者们称道。志与前史比较增加了《选举志》、《兵志》,诸志的内容都比较充实,为研究唐朝的典章制度提供了系统的材料。
  《新五代史》
  (北宋)欧阳修(1007~1072)
  中华书局1974 年点校本。
  《新五代史》全书计有本纪12 卷、列传45 卷、考3 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 卷,共74 卷。也记载了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 年)至后周
   显得七年(公元960 年)共53 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打破朝代界限,把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依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而且把列传分为《家人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杂臣传》等。这样编排确比《旧五代史》高明一些。另外,专记十国历史的《世家》和《世家年谱》,叙述契丹等民族历史的《四夷附录》等,也是《旧五代史》所没有的。欧阳修还采用小说、笔记之类《旧五代史》没有的一些史实,并注重春秋笔法,文字简略。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永丰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再修《新五代史》目的一是为了用儒学的正统思想教育老百姓,维护宋王朝的政权;二是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教训,为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服务。基于此目的,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一再强调儒学道德是为政要害,是巩固政权的决定性因素。他还反复宣扬“仁义”、“礼治”的重要作用;并对那种被分裂割据势力作为理论根据的“天命论”作了否定,同时强调“人”在推动历史前进方面的作用。
  新旧《五代史》是中国史学熠熠生辉的力作,它们互为补充,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1730~1797)
  中华书局1957 年点校本。
  该书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共计220 卷,由清华沅撰,成书于乾隆末年。
  毕沅,字纕蘅,号秋帆,又自号灵岩山人。通经史,小学,金石,官至湖广总督。毕沅认为,自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之后,有人续撰之,但皆不令人满意。于是他利用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文集百十种,阅20 余年写成《续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
  (960),与《资治通鉴》相衔接,下迄元顺帝至正三十年(1370),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共参阅著作达110 余种,改变了《资治通鉴后编》详宋而略辽、金、元之弊病,其史料丰富,对史料取舍作考异,注于本文之下。
  《元史》
  (明)宋濂(1310~1381)
  中华书局1976 年点校本。
  《元史》,是一部记载中国历史上强极一时的元王朝的纪传体正史。记太祖至顺帝14 朝史实,较系统地记载了元朝的兴亡史和文物典章制度,保存了极丰富的原始史料,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元史》总成210 卷,其中本纪共47 卷,志共53 卷,表8 卷,列传97卷。《元史》较之其他正史,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在于成书时间特别快,前后所修共费时331 天,堪称速成。其次是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且保留了许多当时的方言土语。又次,《元史》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原始史料,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蒙古史、元朝史珍贵资料。
  明修《元史》参与者30 人,两次修史的总裁都是宋濂。宋濂,字景濂,号潜溪,金华浦江(今浙江)人。他以文章闻名当世,辅佐朱元璋有功,与刘基、叶琛、章溢并称为“四先生”,生平著述甚多。
  《周书》
  (唐)令狐德棻(583~666)等
   中华书局1971年点校本。
  《周书》为纪传体正史,50卷,其中帝纪8卷,余者均为列传,无志表。
  其资料来源大致有两类,一是旧史,包括西魏官史和隋代的国史;二是唐代初年为了修史从民间征集到的家状等。《周书》虽以周题名,实际上却包括了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的过程,直至581年杨坚代周为隋的48年的历史。
  《周书》基本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之后三个政权间(特别是东、西魏或齐、周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内讧的有关情况。它眉目清楚,内容丰富,对于我们研究、了解这一阶段的历史,有较高的价值。
  令狐德棻,宜州华原(陕西耀县人),出身世家贵族,官至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崇贤馆学士,颇有文名。他继承好的风气,利用编修《周史》的机会,艰难地开始了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改革。此种改革得到了后起陈子昂以及韩愈古文运动前驱的积极相响应。古文运动的发展不仅变革了风靡几百年的柔弱绮丽的文风,而且直接启示了北宋的文学改革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北史》
  (唐)李延寿(生卒年不详)
  1974年中华书局出点校本。《北史》是唐李延寿在其父李大师编年体修撰南北朝史的旧稿上用纪传体续修而成,是一部100卷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起自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终于隋义宁二年(618年),记述了北朝共233年的历史,计有本纪12卷,列传88卷,无表,志,《北史》主要就《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删削而成,其中《宋书》删削最多,《陈书》较少,书成之后,唐高宗李治很重视,并亲自为之作序。
  李延寿是唐代著名史学家,唐太宗时,他奉命参加《隋书》纪传、十志和《晋书》的编写,还曾参予过编辑唐朝国史,并著有《太宗政典》、《北史》。
  《高僧传》
  (南朝梁)释慧皎(497~554)
  海山仙馆本和金陵刻经处本。
  慧皎,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佛教史学家、高僧。住嘉祥寺,传法著述而终。他认为前人撰《名僧传》名不副实,事迹颇多歧异,因著《高僧传》,书成于梁天监十八年(519),全书14卷,包括本编13卷,叙目1卷,分详经、义解、神异、经师、唱导10门,记载东汉末年至南朝梁初中外僧人257人,附录200余人。每门之后,均附有议论评价,所载如交道林、竺法深等人事迹,可补史书之不足,或订正史书之误。另外,记载的西域僧人内地讲译佛经,内地僧人西行求法事迹,包含了较多中西交流史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