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本)04朱元璋重刑治国之谜-毛佩琦-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版本(四)朱元璋重刑治国之谜-毛佩琦
主讲人简介:
毛佩琦: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
内容简介:
元璋在经历了众多的磨难与战争之后,终于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个游方僧成为皇帝。但天下初定之后,朱元璋并未像其它开国王朝那样,实行较为宽松的治国方略,而是采取了极为严酷的刑法统治。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严酷的治国方略?他的重刑治国,有着哪些独门的绝技?他的刑罚究竟又重到了怎样的程度,那时的官员、百姓又该如何生存?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追踪明朝初年五大案件,抽丝剥茧,揭示朱元璋重典治国之谜。《百家讲坛》4月15日播出《明十七帝疑案》之朱元璋重典治国之谜,敬请关注!
(全文)
今天我们讲洪武重典之谜。“重典”是哪两个字呢?重就是轻重的“重”,典就是典章制度的“典”,重典就是用严厉的惩处条例来管束官吏。
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以后,他面临的是一个元朝末年天下混乱的局面,这个局面乱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当时群雄并起,天下是一种分割混乱的状态。第二个,就是因为元朝末年制度败坏,官员队伍、官僚队伍松懈腐败,没有秩序,没有规矩。朱元璋如果想要自己的统治能够长久,能够安定下来,他必须建立一个廉洁的、有效率的,能够听他指挥的这样一支官僚队伍。他怎么样来实现他的目的呢?首先他制定了考核制度。明朝的考核制度分为两种,一个叫做考察,一个叫做考满,什么叫考察呢?考察就是对于天下所有的官员进行考察。不限于哪一个官员的具体的任期。考满就是就一个官员而言,在他任职三年、六年、九年的阶段,进行考察。这叫考满。所以考满三年叫做初考,六年叫做再考,九年叫做通考,通考就是把这九年任职期间的表现都考察下来。考察的等级根据工作表现,根据你所承担任务的繁重程度,定称职、平常、不称职。九年考下来再给一个总成绩,决定升迁,四品以上的官员到朱元璋面前,由皇帝裁决,这个官员是怎么用,四品以下由吏部来处理,这叫考满。考察,什么是考察呢?考察又称为大计,分为京察和外察,京察又称为“通天下之官员而计之”。就是把所有天下的官员统统地进行一次考察,一般是六年进行一次。以亥、巳之年进行。咱们是申酉戌亥,十二干支,它六年一次,亥年和巳年进行。还有在亥、巳年之外也进行的考察叫做“润考”,就是临时增加的考察。我讲的这些制度到了明朝中后期就是越来越完善,但是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大体上具备了。所以明朝的考察制度非常严厉。
但是光有制度行不行呢?不行,朱元璋还命令全国的老百姓对官员实行监督。怎么监督法?他给全天下下诏书,要求地方官员有表现不好的,老百姓有意见的,允许当地百姓三个人、五个人,几十个人到京来告状,他要亲自接待。而且,各地官员和把守道路的这些,巡检司,这些哨所、关口,不能阻挡,如果阻挡了,以扣押实封论处,什么叫“实封”呢?就是给皇帝上的奏书粘好了,不让别人看,直接让皇帝知道的,如果你不让别人来告状,中间受到阻拦了,阻拦的官员要以扣留上报奏章的罪来论处。让百姓到京告状,是对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补充。但是,只有考核,有制度,有群众的监督,还没有解决问题,官员队伍的整顿成效不大,朱元璋不得已就要用重典治国,用严厉的刑罚来惩处违法乱纪的官员。朱元璋的重典重到什么程度,现在我们听起来叫骇人听闻。朱元璋说,元朝末年太宽纵了。朱元璋规定,凡是官员贪污在60两以上的,就要处死,要把这个犯人剥皮实草,什么叫剥皮实草?把他的人皮剥下来,里头装上草,挂在哪儿,挂在公堂,他的后继者就在这个前任的前面上班,警戒后来者。
洪武九年发生过一个案子,这个案子是什么呢?叫空印案,什么叫空印案?我一说大家就能明白,就是开一个空白介绍信,你要到什么地方办事了,说干什么用,还不知道,盖两个章带走吧,然后我看有什么事,咱们就填什么事。可能有的出差的同志都经历过这种事。空白介绍信开出来你想干什么啊,后来单位知道吗?不知道啊!你开介绍信都应该写什么原由,干什么事情,然后给你盖了章拿走。你带了空白走,下面出去自己填一个内容就去做事去了。这件案子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明朝有个规定,每年到年底要有一次叫“考校钱粮”,什么叫“考校钱粮”,就是要核对地方的土地、人口、赋税,各种数字。这个数字要由府、州、县来填报,要在布政司核对。布政司是省级行政管理单位。布政司要到户部,就是中央六部之一的户部,户部兼有财政部,什么国家税务局,它这样的功能,农业部、林业部都是隶属于户部,就是要从布政司到户部再核对。核对如果无误,说上面掌握的土地钱粮数字和你各个布政司,府、州、县所统计的钱粮、土地数字没有问题,盖上章,这算完成。如果核对有误,回去重填。当时的首都在南京,如果四川,如果西北,要到南京去一趟,往返好几千里,大概半年过去了。为了方便,已经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习惯,就是盖了空白的文书,盖上印,带着上中央户部来,你说有问题吗?我再换一张纸,反正印已经有了,我填好了,就算过关。朱元璋说其中必有奸,说这里头一定有问题。于是把所有使用空印的人一律都治罪了。有一个叫做郑士元的人,是地方官,也牵连到空印案里头来,他的弟弟叫郑士利,给朱元璋上了一个奏书,说这个空印历来都是这么用的,是一种老的习惯,你怀疑我们用空印为非作歹,实际上,空印做不了什么事情。它是半印,什么叫半印呢?开介绍信有这种骑缝的印,一撕两半,剩下一半留底,再拿这一半,在你的信上有,叫骑缝的印,现在叫骑缝章,它是半印。说拿这个半印,我到哪儿也干不了事,是不能够用这个来治罪的。第二个,说你是想治罪的话,你应该事先规定不能够用空印,你没有做这个规定你就给治罪了,不合适吧。朱元璋哪儿受得了啊,把郑士利一块儿逮进监狱,发配去劳动。这就是空印案。空印案也是惩治了相当多的官吏。一些历史学家,对空印案他的看法是认为朱元璋可能惩治过当,空印案不应该惩治。我倒认为空印案肯定应该要治理,你不能这个数字随便填啊,到了京师到了户部说这个不对,不对我改改,那么你回去核对当地的填土赋税的数字了吗?你没有,肯定有问题。所以,惩治空印案是对的。
洪武十九年发生了一件令人触目惊心的事情。朱元璋得到报告,说户部的侍郎郭桓和北平的布政司李彧、赵全德勾结起来作弊,作的什么弊呢?倒卖官粮。把仓库里的粮食据为己有,接受地方官的钞,贿赂。因为接受了地方官的钞,作为贿赂,因此就和地方官勾结起来共同作弊,作弊的数额非常之大,这些倒卖的官粮达到多少呢?就达到2400余万石。这里面有很长一句话,朱元璋他说实际上比这个数还多,为什么我不敢说这么多呢?说怕吓你们一跳。这里头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数量确实很多,但是这个数量的多,也可能还有一点虚的成分,所以朱元璋没有说那么多。虚的成分为什么来呢?就是自元朝以来,在官场上有一种虚报数字的恶习。说我们仓里收了多少粮食,老百姓应该交多少,实际这数字有水分。可是要真查的时候,仓里没有,你按什么治罪?按虚的治罪,可能就虚了。所以朱元璋说,我就给你们算了2000多万石,怕说多了吓你们一跳,怎么办呢?朱元璋怎么办呢?说这个好办,咱们一点点查吧,你不是交到了户部吗?肯定是从布政司来的,那好,我查到地方布政司,布政司是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单位。布政司,哪来的?说谁给你送来的?那就是府、州、县吧,可能是县里的,那好,我查到府、州、县。那府、州、县哪里来的?肯定是老百姓送上来的。老百姓是从哪儿上来的贿赂,从哪来的,就一查到底,就要求这些官员如实退赔。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怎么对策呢?官员有办法,你让我退赔,我装到口袋里的东西能往出倒吗?他下发通知,要求老百姓各家各户摊派,包赔。朱元璋对此是大为不满,因此下决心严厉惩处各级官员和牵连到这个案件当中的富民。按照《明史》上说,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好几万人在这个案子当中都被关进监狱致死,这就是有名的郭桓案。当时这样大规模的惩处,好几万的官员队伍和人员都被处死,惊天动地的事啊。有的人说,说皇帝你是玉石不分,这里头肯定是冤枉好人了。朱元璋给自己找了个下台阶,说我本来让他们惩治违法乱纪的人,为什么他们搞扩大化呢?他于是就把治郭桓狱的御使给处死了,说以后,再惩治官员,惩治贪官污吏,你们不许搞扩大化,要记住我的话,这样就两边摆平。
现在我们看,郭桓案虽然有扩大化的倾向,但是他所针对的是贪官污吏,他所针对的是勾结贪官污吏害民的那些富民,对普通老百姓是有好处的。
从这两个案子可以看出,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决不手软,所以当时弄得这些人,官员队伍,官僚队伍,人人是惴惴不安,经常是早晨去上班要跟家里告别,说今天走了不一定回得来回不来。回到家里来,就对老婆说一句,哎哟,今天又过了一天,明儿再说吧。我想,如果能把贪官污吏惩治到这样胆战心惊的话,我想,吏治一定能够好转。
那么朱元璋,是不是说,仅仅对官员们是这样,对自己的亲属就有袒护呢?不是。在洪武三十年发生了一个案子,什么案子呢?安庆公主有个驸马,这个驸马叫欧阳伦,欧阳伦在京城当他的驸马,但是他派他手下的人出去走私,倚仗自己的势力。走私什么呢?走私茶叶。当时,中原地区产茶叶,像西蕃,青海、西藏这些地区吃牛羊肉,需要内地的茶叶做交换,内地为了控制这些地方,笼络他们,说我给你茶叶,你跟我搞好关系,他就规定了严格禁止茶叶走私。用茶叶来换马匹,你给我马,我给你茶叶,又控制,又得到马匹,所以朱元璋规定任何人不得走私茶叶。欧阳伦就怂恿家人走私茶叶。他到了地方的关口,动用权力,动用他自己是皇亲,是国戚,征用地方车辆,地方官员伺候不好,还对地方官连打带骂,地方官不干了,告到朱元璋这儿。朱元璋管你什么皇亲国戚不国戚,抓了就把欧阳伦杀了。欧阳伦这个驸马,这个安庆公主是谁啊?就是高皇后所生,是他最亲的人,他的女婿。马皇后生了两个女儿,这是其中之一。所以,朱元璋为了治理国家,为了建立一个有纪律的、有效的、廉洁的政府和官员队伍,不惜大义灭亲。朱元璋非常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他跟子孙们也常常说,说我是惩戒元朝留下的烂摊子,没办法不用重刑。说我这个重刑、重典,不是让你们以后都要用,以后你们不应该用这个重刑,因为我把秩序治理好了,将来你们守成之君就不要再使用了。他后来公布了《大明律》,在洪武三十年以后,就说一律不许用酷刑。同时在《大明律》当中他也体现了一些非常讲人情的一方面,这是中国法律制度的一个特点,他在衡量轻重,考虑人伦理关系的时候,也考虑得很周到,并不是一味地用重刑。
所以,我们在回顾考察朱元璋的重典治国的时候,我们觉得有两个问题应该考虑,一个,就是他的重典治国的对象,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