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古代中国去旅行-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站透恪3だ贤叵屡牧脚模滞劳罩兄噶街浮<滞浪担赫馐浅だ先衔碓谒轮卸隽艘怀。粲胧廊耸秤茫颜饬嚼仆啡牧怂眨∥彝罩兄噶街福馐嵌蕴烀耸模舸蛩焕仆罚揖筒皇歉鋈耍〕だ贤呙矫滞廊衔馐浅だ弦蚜礁鲅铀屠矗肷缴獠觥<滞腊阉植覆潜硎荆盒菟凳钦饬礁鲅樱褪钦飧敝沓Χ级堵в肽惆眨〕だ仙斐鋈鲋竿罚匾桓觯滞览斫馕撼だ掀饺杖系萌龈救耍挥幸桓龊玫摹3だ舷虺乔缴现敢恢福厣硐虻叵伦滞浪嫡馐浅だ铣粤酥沓脱樱ヅ惺拢颜飧救舜映乔缴弦矗叵峦牛我馑眨§谟锫迹厥加谔啤W源艘院螅谄涮厥獾乃嘉绞剑拖褚黄蹲樱谑廊嗣媲俺氏殖霾煌牧矫妫幻媸侵构鄯鸱ǎ呱钅猓灰幻媸欠窖钥谟铮钇锰烊弧@羁冉矫骠畚惶澹私锶绶纾僦厝羟幔谌胄暗奶宀茫佣闯隽硕捞氐姆绺瘛N蘼鄞幽母鼋嵌壤此担嘉蘩⑹抢贰⑽难А⒄苎系囊恢ζ孑狻!
在李开先的妙笔下,一个满腹经纶的长老,一个大字不识的屠夫,一对本来就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却煞有介事地“斗法”,而且结果竟是屠夫胜了长老,这种雅俗同炉,自相矛盾,但又亦庄亦谐的碰撞,其效果是分外强烈的,令人忍俊不禁。这一笑话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似不正常,然而,却正是李开先所处时代各种思潮互相撞击的回响——
在明代一股狂禅之风汹涌而来,主张解脱无碍,放荡不羁,跳出窠臼,破除成规,许多人都一下子从禁欲迈到了适意。作为主张纵欲的市民阶层代言人贾屠,在“禅”的形式中出现就是这样的一个具象。他与长老“打哑禅”,在本质上和袁宏道的“趣”、李贽的“童心说”、焦竑的“脱弃陈骸,自标灵采”等大胆怀疑、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潮是一脉相通的。不过李开先却别开新格,选择了笑话,深入浅出地阐释这一自己的思想,这是他比同辈学者、作家高明之处。
李开先也许为了张扬《打哑禅院本》不是为笑而笑,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在此剧之首,他就写下了“暂闭谈天口,静观打哑禅”的诗句,在此剧最后,又写下了“世事颠倒每如此,眼前琐碎不堪观”的句子,这是在告诉人们,在笑声中去加深对禅的奥蕴的思索……
值得一提的是,李开先对笑话的创作,直接给后来的相声以催化。按照曲艺专家的研究,传统相声起于清代,笔者不以为然。从《金瓶梅词话》中的陈经济偷酒,到《打哑禅院本》,笔者认为,传统相声的形成期应予提前,至少应该到李开先所生活的时代。
因为在明代,这种或一个人说,或两个人说的样式,已经在萌芽,在茁长,在成熟。由刘宝瑞整理、表演的单口相声《学徒》,由常连安整理、表演的单口相声《山东斗法》,都带有李开先创作的笑话的明显痕迹,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第4节 明清象声
象声起源于何时?《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的门客,为骗出关,学鸡鸣,于是“鸡齐鸣”。曲艺专家认为,这条史料可称得上是有关象声最早的材料。可以这样说,自先秦以来,象声的源头基本是一种以像活、像真为内容的口技性质的伎艺,如宋代《繁胜录》、《梦粱录》所说的“乔像生”、“像声”,在繁衍流传着……
这种摹拟声音的口技,在明清已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其特点是从单一的模仿某一种声音,发展到了汇各种声音于一炉的“象声戏”。钮琇《觚剩》对这种“象声戏”作了这样的刻画:
一音乍发,众音渐臻。或为开市,由廛主启门,估人评物,街巷谈议,牙侩喧呶,至墟散而息。或为行围,则军师号召,校卒传呼,弓鸣马嘶,鸟啼兽啸,至猎罢而止。自一声两声以及百千声,喧豗杂沓,四座神摇。忽闻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视之,一人一几而已。
在这条史料里,钮琇还提出了象声是“盖得啸之遗意而极于变者”的观点。这就是说,于魏晋至鼎盛的口哨音乐“啸”,也是象声的源头。成公绥有《啸赋》赞其魅力:“假象金革,拟则陶匏,众声繁奏,若笳若箫。”所以,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论“啸”道:则似不特能拟笳箫等乐器之响,并能肖马嘶雁唳等禽兽鸣号,俨然口技之“相声”。的确,明末的汪京,就别号“长啸老人”,陈鼎为他立《啸翁传》,说他:能作鸾鹤凤凰鸣,每一发声,则百鸟回翔,鸡鹜皆舞。又善作老龙吟,醉卧大江滨,长吟数声,鱼虾皆破浪来朝,鼋鼍多迎涛以拜。这是“啸”给象声以影响的明证。
由于象声从啸等各种艺术吮吸养料,所以它格外迷人。康熙时的屈复,从少年起就苦苦追听象声,直到雍正元年(1723)的冬天,在北京的“兰雪堂”夜宴中,屈复才听到了仰慕已久的“俗名曰像声儿,亦名口技”的表演。表演者是一白首老盲艺人,他“垂帷而作,无不神妙”。屈复有感于“此戏自子史而外,百家小说皆所不载”,便在其着作《弱水集》中用诗歌颂了这位杰出的象声艺人高超的技艺:
中有瞽者麻目须,历历碌碌六尺躯。
主人指此前揖客,试令作技为欢娱。
独闭空房帘垂地,衣履之外一物无。
依微漫话招寻侣,往复披展通情伫。
先时两两后三三,多或十十少五五。
疾徐高下乱纷纭,阴阳少壮齐尔汝。
未睹形容只辨声,声里偏能传言语。
宾客无言灯荧荧,童仆尽倚倚罗屏。
排懮非乐参神会,不嚏不睡侧耳听。
忽闻喁喁兼絮絮,十二峰头相送迎。
云飞雨散夜将半,小儿梦中啼咿嘤。
忽闻朱门张公子,泣罢前鱼娇鸟鸣。
忽闻六街烈火燃,忽闻鸣犬叫寒烟。
举头忽见冲帘出,霜浓星淡月当轩。
四坐宾客方大笑,倾壶覆盆谁能约。
屈复用文字勾画出了一幅“象声表演图”。诗中听众对象声如醉如痴的神情,跃然纸上,令人神往。也使人了解到,达官贵人在府第开堂会请艺人助兴时,象声也可堂而皇之地列为必备节目之一了。陈森《品花宝鉴》中就有:一群公子品花宴上,在招来伺候的“一班十锦杂耍”里有“一回像声”的表演。从明清象声的艺人数量、质量等方面来说,北京是占有优势的。俞宣《挑灯集异》记万历四十三年夏,他在北京与人夜坐,仆人唤来一象声表演者,只听得:
一会儿壁后鼓乐喧奏,一会儿微闻犬吠,由远渐近,互相争食,厨人呼叱。一会儿,鸡鸣声渐,鸡乱唱,主人开笼,宛然鸡呼子,雌雄勾引,忽然鹅鸭惊鸣,与鸡声闹和,恍如从蔡州城下过。一会儿又听三四月小儿啼声,父呼,其母令乳儿含乳,咂咂作吸乳声……
在夜间也可以找到这样绝妙的象声表演者,这显示出了明代北京的象声是有雄厚基础的。清代北京,更是象声名家辈出,“车王府”单唱鼓词《风流词客》展示了一位宛平县人氏,“原籍姓马把像声装”:
尖团憨细各有各腔。学老婆儿齿落唇僵半吞半吐,学小媳妇娇音嫩语不柔不刚。学醉汉呼六喝幺连架式,学书生咬文咂字忒酸狂。学怯音句句果然像八府,学蛮语字字必定仿三江。西府的乡谈他也会打,惟有那山东话儿说的更强。常言道装龙要像龙装虎要像虎,装的像才教人越听越爱不能忘……
至于清代其他地方,表演象声技艺独特者也大有人在,如四川的《合川县志》所记:
布成小围,以竹作骨,中伏一人,变态百出;有鸟兽、昆虫声,有唤卖面声,有酣睡声,有老妪嗽声,有男妇呓语声,有辗转反侧声,有小儿尿声,哭啼声,邻家嘲语声;或盗贼入户声,或街头失火声,或众人鼎沸声,无声不备,无声不肖。
由佚名所作的《蝶阶外史》还可以看到:
山东济宁一乞丐,能作雄鸡报晓声,鸦雀争噪声,牛鸣声,犬吠声,蟋蟀声,蚯蚓声,长空雁唳声,夜鼠啮衣声,饿猫捕鼠声,苍鹰搏兔声,马嘶声,车辚声,磨室箩面声,万户捣衣声……凡世间所有,均可盈耳。最绝者,呼呼作风声,拔山撼树,骇浪惊涛,一时并举,复有千百帆樯,互相撞击,舟人橕篙把舵,竭力喊号,势纠纷而不可解。顷刻,突然一声如巨霆轰震,万籁俱寂……此人“像生”技艺之妙,使小学生沉迷不能自拨,以至“闻其人过,即逃塾听其伎”。
这种绝伎,非一朝一夕之功,更有其历史源流。明嘉靖才子李开先就曾为山东济宁一唤作“刘九”的盲艺人作《瞽者刘九传》,说他:“市语方言,不惟腾之口说,而且效其声音。”刘九以此名世,即使有久郁积懮者,只要一遇到刘九也会解愁而笑。刘与《蝶阶外史》中所提到的乞丐同为山东济宁人,他们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尚未见文献记载,似可作进一步探索。
明代说书人
南方的象声,又别名为“隔壁戏”。范祖述《杭俗遗风》说清代杭州“隔壁戏”的表演:
横摆两张八仙桌,踏起布帏,一人藏内,惟有一把扇子,一块钱板,便能作数人声口,鸟兽叫唤以及各物响动,无不确肖。南方的象声,有一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它给予评书表演以有益的借鉴。张岱《陶庵梦忆》记明代评书艺人柳敬亭在说《景阳岗武松打虎》时的情景:
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吒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地一吼,店中空缸、空壁皆瓮瓮有声。
柳敬亭假如不像象声艺人那样练习仿效各种声响,他的说书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程度。
顾禄的《清嘉录》又对南方表演鸟叫的象声艺人作了刻画:以扇扑桌,状鸟之鼓翅,继作百鸟之声,皆出自口中,谓之百鸟像声。
李斗《扬州画舫录》亦可证之:扬州有专门学鸟叫的象声行当。陈三毛、浦天玉、谎陈四等一批艺人侧身其间,其中佼佼者为井天章,游人经常请他在画舫中与鸟斗鸣,听众认为他可以和北京的“画眉杨”并称。
“画眉杨”是清嘉庆年间北京的一位能为“百鸟之语,其效画眉尤酷似”的象声艺人。昭槤《啸亭杂录》记载:作鹦鹉呼茶者,宛如娇女窥窗。又闻其作鸾凤翱翔戛戛和鸣,如闻在天际者。至于午夜寒鸡,孤床蟋蟀,无不酷似。
还有一次,“画眉杨”作黄鸟声,“如眈眈于绿树浓荫中”,韩孝廉因此声而起思乡之情,竟落了泪。使人欣喜的是,“画眉杨”又有徒弟继承他的技艺。
许起《珊瑚舌雕谈初笔》记一姓郎的象声艺人:作鹦鹉呼茶声,宛如娇女窥窗,年少闻之,莫不心宕神移,魂飞魄越。又作鸾凤音,翱翔天际,戛戛和鸣,令人心气和平。至于午夜寒鸡,荒郊喔喔,恍觉旅征早起,无限凄凉;如孤床蟋蟀,篱落秋虫,懒妇惊心,愁人助叹。一日忽作子规声,幽怨难名,回肠欲裂。在座者俱触乡思,因之堕泪,不能终听。
以此文与记“画眉杨”文对照,不难发现,两文如出一辙。清代文坛,辗转抄袭,屡见不鲜,此诚非怪事,但相继有人用几乎无差别的文字,为一对学鸟叫的象生师徒作录,只能从“画眉杨”影响之巨,伎艺之绝,传承之深去解释。
我们还可以从清代《望江南》词去寻求旁证,其中就有“都门好,口技擅禽鸣。锦舌澜翻江海水,伶牙慧谱凤鸾声”的句子。如果形容一个人聪明,也是以“能效百鸟声”为准,如吴长元《宸垣识略》所说的毛西河的“姬人买珠”。实际这都是从另一个方面表达出了人们对“画眉杨”之类的象声的喜欢之情。
可是,从整个象声伎艺看,许多象声表演者已不满足于单一的学鸟叫,而是要仿效各种声音,以至要描摹社会情态。如康熙年间的褚人获的老师周德新,就善于表演“演操”,自抚军初下教场放炮,到比试武艺,杀倭献俘,放炮起身,各人的声音,无不酷肖。还有陆瑞白,善于作钉碗声,群猪夺食声,僧道、水陆道场上的钹声,大铙、小铙,杂以锣鼓,无不合节,使听者都忘掉了疲劳。子弟书《鸳鸯扣》说那学鸟叫的“画眉杨”,也兼表演相声《大闹酒楼》……
由于象声是和许多不同门类的艺术同一场合演出的,如清车王府钞藏曲本子弟书《女筋斗》所说:“先是评书把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