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侠道行 >

第280部分

侠道行-第280部分

小说: 侠道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备。

    若在平时,这种粗人他是看也不看,直接挥袖而去,没奈何现在的是命令,而且必须是他主动向敌人挑起进攻,只好耐着性子,强行忍着心中厌恶,只是他这下也明白,想靠礼节攻讦对方是不可能了,对方根本就不懂得礼节,你和他谈这些无疑是对牛弹琴。

    “大师明鉴,正是阿赖耶识。佛教提出阿赖耶识,本为了自圆其说,可惜第八识也逃不了刹那生灭法,只是它不是人眼看得见的,它的生灭对一般人来说,变得不那么明显,不那么具体了,所以就迷惑了许多的人,以为这么深奥的唯识学已把问题解决了。因此,一般人到此为止,就不再追问下去了。而实际上,原来的问题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解决,而是转换成了一个更隐蔽的,更不易被发现的问题而已。更具体地说,就是把轮回的主体问题转化为第八识在生灭过程中的主体问题,因第八识按佛教说法,犹如是一宝库,含藏一切诸法种子,众生无始以来的种种善念、恶念、善行、恶行这些信息都贮存于此识之中。所以,当轮回时,这个第八识就带着所有这些贮存的信息到下一轮的生命里去了。借此,第八识成了生灭轮回过程中的载体,以解决“无我”的所带来的载体缺失问题。”

    武虚发在这边滔滔不绝的说着,布施和尚却只是一个劲的埋头狂吃狂喝,就像是挨了半年饥饿的灾民,看上去一点也没有再听对方的话,直到武虚发停下来的时候,挥挥手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

    武虚发觉得自己就像是在跟空气对话一样,对方居然如此不懂礼节,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也不停下进食,这又加深了恶劣的印象。

    他强忍着嫌恶继续道:“按佛教的绝对‘无常’法印,这个第八识也逃脱不了刹那生灭。那么,当它生灭时,一定就还要有一个‘更上面的识’来承载第八识中的这些信了,否则这些信息也将随着生灭而丢失。这其实就是种子的种子问题了,要是再按这种思路下去,问题将永远没完没了,因还要有种子的种子的种子的种子……的问题,这将是个无限递归,永无终结的问题。佛教就是这么滑稽可笑,把灵魂丢掉,搞出问题来了,只好发明了所谓的第八识,只是一粒种子是很不够的,因在发明这种种子时,佛教就已不知不觉走上了永没终结和解决之法的路途上了。”

    武虚发是一个专注的人,这是一个优点,当他专注在某项事情上的时候,就会忘记其他,现在他越说越流畅,完全投入其中,差不多将现在当成了一场儒士们相互进行的商经会。

    “无我论与轮回的这个漏洞,至今只是被唯识学越补越大了,推敲出个连佛都不懂的第八识来,岂不等于是说,佛所觉悟的还不够究竟,还要这么多后来的佛弟子来帮他添砖加瓦?佛陀竟然没发现无我与轮回间的这个大问题,还得等后人来发现,来解决,这不也是等于在嘲讽和否定佛陀吗?但佛教的唯识学毕竟是产生了,以这种方式否定和嘲讽佛陀的结果也已成无言的事实了。可悲可笑的是,虽然冒了这么大的风险,付了这么大的代价,还是没能把问题解决,反而是让问题变得更严重了,也更证明了这是一个佛教永无法解决的困境和问题”

    说到这里,他挥舞了一下拳头,如同击倒了一座巨大的宗教巨人。

    布施和尚抹了一下嘴角的油渍,拍了拍饱满的肚皮,大咧咧的问:“说完了?”

    武虚发眼中精芒一闪:“请问大师,关于第八识的逻辑错误,不知该从何解释呢?”

    布施和尚打了个饱嗝,反问道:“你问我,我问谁去?经义内容既然是佛祖写的,你自己去问佛祖吧。”

    这个回答实在大出意料,完全是不按规矩出牌啊,根本是耍赖嘛就像是儒士们在为《论语》中的一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争辩的时候,总不能说一句,你自己去问圣人吧

    武虚发张了张嘴,只好说:“这内容并不是佛祖提出的,而是后人弟子为了自圆其说而提出来的。”

    “那你跟那些提出来的人说去,又不是我写的,跟我扯这些做什么?”布施和尚一身洒脱,不解释。

    “可、可这是佛法纰漏。”

    “人无完人,谁规定佛法就不能有纰漏的,就算佛法有纰漏,又能怎么样?可以教化渡人,可以引人向善,可以予人归宿,这样就可以了。”

    武虚发怒道:“佛法经义不能自圆其说,满是漏洞,经不起推敲,如何能引人信教?无理之教,分明是邪教伪教”

    布施和尚哈哈一笑:“你若想通过诋毁佛法来激怒我,那就想错法子了,我禅宗弟子,拆佛像来烧柴也视之如等闲。若一味遵守**教条,还谈什么行侠仗义?遇到恶人杀不杀,杀戒破不破?难道每杀一名恶人前都要去翻阅**,查查看能不能杀吗?只要为天下正义问心无愧,当断则断,当杀则杀,不执着于是否会影响正果修为,所谓不破不立,正义,在我的心中,而不在佛经的文字里。当下既是正果,明心见性,立地成佛。”

    布施双手合十,也不说阿弥陀佛,而是直接道:“施主,你着相了学懂了所有佛经,不代表你能成佛,反之就算你没看过一本佛经,只要你悟了,你就是佛。同理,领悟阿赖耶识不能让你成佛,不领悟阿赖耶识也并非不能成佛,既然如此,阿赖耶识在逻辑上是否有问题,又有什么可在意的呢?”

    武虚发脸上忽红忽青,知道自己输了一筹,对方居然避重就轻,绕开阿赖耶识的问题不说,而是扩大开,引申到是否该全心专注**内容的话题上。

    布施和尚接着道:“佛经我不会讲,但典故会说。据传杨黼曾离别双亲外出寻拜无际大师,路遇一位老僧,老僧问他去哪里,杨黼说去拜无际大师。老僧说无际大师就是我师父,师父说你找他不如去找活佛。杨黼询问这名活佛在哪里,老僧回答说,你转回身,一直往东走,看到一位披着毯子、反穿鞋子的人来迎接你,那就是活佛。杨黼便回转身往来路走,走到半夜,才发现又转回了家中,他怀疑半路遇上的老僧不过是在戏弄他,不由得很沮丧,但也只好伸手去敲自家的门。屋里正睡着的母亲一听到是杨黼的声音,高兴得一骨碌爬起来就去开门,来不及穿衣,披着毯子,倒穿着鞋子就走出来。杨黼一见母亲的模样,顿时大悟。寒夜远归的旅人,叩他人门不应,惟有自己的母亲,听到儿女回来才会喜不自禁,往往衣不及扣,履不及穿,此等慈悲心,何异活佛然而人们往往忽略家家都有一个活佛在,却舍近求远,去拜天边的什么活佛,是否可笑呢。”

    武虚发无言以对,对方分明在耍滑头,经义可推敲,故事却不能推敲,何况这个故事中也蕴含了“孝”的道义,这可是儒家提倡的东西,令他不能反对。

    布施和尚露出孺子可教的笑容,如同又成功引导一名浪子回头,然后用油腻腻的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语重心长道:“浩如烟海的佛门典籍并非佛法根本,它们只是一张张地图,教导你如何苦海走出,而如何到达彼岸,终归是要靠自己去走的。真理就是这样,要修,要证,要实践才能知道结果。一切修行都不能脱离现世,磨砖无法成镜,坐禅不能成佛。”

    武虚发心知对方已占了至高点,不管说什么都是对的,而自己再说下去也毫无意义,不由得反思,要知道对方的话术并不罕见,在平常他都会及时发现,转而予以预防,可是偏偏今天这回居然漏过了,事到临头才察觉不妙。

    ——这老和尚是故意扮得行为粗鄙,为的就是要转移我的注意力,同时引发轻视之心。

    他后知后觉,顿时懊悔不已,居然被对方这种不算高明的手段蒙骗过去,只能说布施和尚的演技实在太强了——本色演出能不强吗?

    事后诸葛亮是没有话语权的,武虚发倒也有气度,不撒泼,坦言认输:“蒙大师教诲,鄙人获益良多。”

    ……

    “诸子百家中只有法家具有冷峻无情的理性气质,韩非具有当时最先进的历史观,认识到恶是历史进步的动力,人是本性自私的,‘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匠,则欲人之夭死’,‘天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旦利益冲突就会同室操戈手足相残,这是历史进化的规律。温情脉脉的儒家教化是软弱无力的,只有通过严刑峻法才能富国强兵,修身齐家并不能治国平天下,只有善于玩弄政治手腕才能使国家正常运行。法家有三个字,法、术、势。法与术是手段,核心是势,权势法家理论是强权理论,权势高于一切,有权者治人,无权者治于人,至于德才是次要的。有了生杀予夺之权,君才能御臣,国才能御民,军队才能统一天下。韩非无条件地赞美**,主张高度政治集权,他认识到封建君主**是历史进步的趋势。他为君主**想尽了办法,绞尽了脑汁,告诉君主‘法欲显而术不欲见’,要胸有城府,要深藏不露,要专权独擅,要广设罗网。”

    如此滔滔不绝、激情洋溢、抑扬顿挫说话的自然不是刑无私,他可不是一个擅长辞令的人,说话者是上官婵。光凭她的发言,外人绝对联想不到她是道家玄宗的弟子,只会认为她是法门弟子。

    刑无私的出场是必须的,因为他能代表法门,可以增加队伍的多元化,不像步云霓可来可不来。然而他不善辞令,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那么就有必要给他增加一名助手,就像白庸替东方易回答一样帮忙挡住话题,那么最适当的人选也就剩下上官婵了。

    她在江湖上没有名气,前回出江湖还是去了狱洲,在神洲是陌生脸孔,而且她是晚辈,就算被识破也没关系,更重要的一点,她的口才非常犀利,而且博览群书,通晓三教九流。毕竟她有着不轻易认输的脾气,而跟白庸和臧森罗在一起,要想不感到自卑,韦编三绝是必须的,要不然就像穆若愚一样,干脆不起比较的心思。

    “真正统治神洲文人意识形态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做官的人只懂儒家会招来杀身之祸,只懂道家仅仅能保证平安无事,要想做大官甚至做……就一定要懂法家。神洲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阳奉阴违、两面三刀,都来源于法家。”

    上官婵先发制人,上来就是洋洋洒洒一大篇,把法家优缺点全给说出来,毕竟她是道家弟子,压根不在乎,这下让对方哑口无言。

    你要挑刺?人家已经先把刺挑出来,清清楚楚摆在你眼前了,还怎么挑?难道要拾人牙慧不成?

    真正的法家传人刑无私只是在一旁低头用箸,一言不发,整一个置身事外的局外者,他的吃相可比布施和尚有礼多了。

    不过所谓辩士,就是从鸡蛋里挑骨头的,言多必失,想找还是能找的。

    眼前这位是老翰林,吹胡子瞪眼道:“小女娃没见识,胡说八道些什么,神洲文人的正统从来都是儒学,你倒是说说看,四书五经哪一本是法家的?”

    上官婵此时一点也没有尊老爱幼的意思:“果然是人越老月糊涂,外用儒家,内用法家,杂用黄老,这点道理都不明白,还做什么学问?法家的雕像是立在我们心中的,儒家的雕像只是做个样子而已,就像佛教的雕像一样,大家心里都清楚那只是件装饰品罢了。”

    这家伙果然是开口不留情,不惜贬低自己的盟军也要击败敌人,她倒是非常清楚,就算现在将佛家贬得一无是处,也于她无关,至于布施和尚的脾气,想来也不会介意这种小事,只怕知道了还会夸她用得妙。

第九十四章相识之人

    第九十四章相识之人

    两人虽是以无边神力在对抗,然而各自运用玄妙手段,将反震力传递到无尽虚空之中,一瞬间的功夫,也不知道击爆了多少颗星辰。

    这碰杯试探,在江湖上也是常用的手段,既显得客气,也能展现手段,而且比一般探手要更加讲究技巧。

    寻常的把个手,一般比的是力量还有马步,谁能稳住谁就赢,谁稳不住被崩飞出去谁就输,当然也有一些手上功夫妙到极致的,可以用指功和变手来以巧胜拙,但这种情况很少。

    碰杯探手,比之寻常试探多出一个杯子,而且没了任何变化,只有一个碰的动作,杜绝了任何取巧,比试的就是各自的硬功夫。它讲究的不是将对方崩飞出去,而是如何稳住自己手中的杯子,不出丑就是赢。

    当然碰杯的时候将对手“碰飞”的情况也是有,但那是因为双方实力相差太远了,碰杯的时候因为要控制力道,不能让反震力将自己手中的杯子震碎,所以用出的力量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