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第3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序非常重要,是之才可谓和谐社会。
我要说的不仅仅是这个,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否意识到,这样的近乎于一场革命的改变是谁促成的就是那些不屈不挠的流动摊贩。至少在2006年上海关于“流动摊贩”管理方式的修改上,这些“流动摊贩”功不可没。正是这些“货郎”和“卖花姑娘”无与伦比的坚持与抗争,才有现在这个结果。那是怎样默默无闻而又悲壮的抗争啊,我们都曾经亲眼目睹他们如何被粗暴对待。几年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描写这些场面:卖棉花糖的小伙子把单车支稳当,欢乐地蹬着脚踏板,舀勺白糖放进圆盘里去,白云就一朵朵从他手上飘起来,立即被中学生牵着走掉了。这小伙子聪明,做棉花糖的工序之一是要快速转动轮扭,一般都是手动,他用自行车的动力来代替,做棉花糖的速度快了许多。他旁边是个卖荷花的大婶,说荷花是自家荷塘里的,“从小板桥坐车到昆明,又从大东门走过来呢!”大婶说。她旁边还有卖西瓜的、卖小日用品的……还有一个青年在弹吉他,前面放个盒子,已经有不少零钱……其乐融融的样子。我正准备买把荷花,忽然间,风云突变,大婶挑起担子就狂飙起来,疯了似的,连我拿了的荷花没给钱也不顾了。那卖棉花糖的、卖水果的、流浪歌手,统统不见了。一些鲜黄的东西滚得满地灿烂;是一个小贩的黄果。我愣愣地站着,怎么回事原来是城管局的同志们,怒吼着,车子里面已经硕果累累,白菜、西红柿、水果,都是没收的。(没收的东西是如何处理的谁来监督)之后,扬长而去。有个卖荔枝的骑着三轮车逃跑,车子翻了,荔枝滚了一地,一对衣冠楚楚的男女顺便捡了两把溜掉,那女的说:“省得我们再去买了,谁叫他们犯法,回家喽!”
这一幕已经上演了多少年我不知道,但每次看见都要血冲脑门,之后心情郁闷。每一次扫荡打击对小贩们都意味着一次倾家荡产啊,谁支撑得住啊。但过几天,他们又来了,高举着美丽的鲜花、水果、蔬菜、冰糖葫芦、棉花糖……奏着流传了千年的叫卖之声,已经成为民间音乐……出现在街头,就像海浪的边缘,顽固地抵抗着,扑向那坚硬的大陆,粉身碎骨,然后再次涌来。
说小点,他们只是为了活着,谋点蝇头小利,钻钻城管的空子。说大点,他们是在为百姓服务,人们需要他们存在,他们须臾不可或缺。深刻点,他们是在为传统中国而抗争,为其乐融融的“清明上河”而抗争。草根不懂大道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货郎和卖花姑娘们也许根本不知道这些诗篇的存在,却在维系着古老的文明。一年又一年,直到文件被修改。
中国的脊梁也包括他们。
(舒晴摘自《南方都市报》2m7年9月6日)
包龙图打坐开封府
◎傅谨
历史土的包拯在中央政府担任过监察御史,对贪官污吏的行径多有揭露,与他后来的公众形象颇有联系。但终其一生,多数时间他只是担任地县州一级的地方官。他50岁左右终于被提拔进京,不过,在京城期间,也多是以任闲职为主,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学士”两个职务,就是典型的赐给文人的可有可无的虚职。看似地位很高,但是实际的权限却像牛皮筋一样忽大忽小,完全掌控于皇帝手中。
包公从元杂剧时代开始逐渐被偶像化,成为“清官”的符号。明清年间的包公戏为这位“清官”出的难题,显然更甚于元代。流传甚广、颇具代表性的是《铡美案》。包公审理这些案件时的困难不在于案情扑朔迷离或是非难断。陈世美得中状元,并且被招了驸马,贪图富贵背弃发妻。秦香莲携两个幼子千辛万苦地来到京城,他拒不相认不说,更恶劣的是他为绝后患居然派手下去追杀妻儿。侥幸逃过一劫的秦香莲怒而投告到开封府,对于包公而言,案情的真相一目了然。
男性地位改变后停妻再娶,这既是家务事又不止于此。包公审理这桩案子,重心不在于陈世美在婚姻上对秦香莲的背弃,而是陈世美贪图富贵且道德沦丧,不仅德性有亏,且悖于宗法。所以秦香莲明知陈世美成了驸马仍然来求“公道”。主持“公道”本是“青天大老爷”的职责所在,但是在这个案子里,有“包青天”犯怵的地方。
在《铡美案》里包龙图面对的是皇家的绝对权力,正是包公在陈世美与秦香莲的讼案中执法公正,才体现出明清年间比元杂剧时代更显伟大的包公形象。
君权天授,不受世间的法律约束。陈世美深信娶了公主,有皇权荫庇,就能超越伦理道德,甚至可以超越法律。因此他明知被告到了执法如山的开封府,依然轻蔑地对包公说:“纵然有人将我告,敢把我当朝的驸马怎开销!”
细读《铡美案》,我们会对传统社会中法律的限度有更深刻的理解。表面上看比《铡美案》更极端的悬《打龙袍》,在这里包公连不守法度的皇帝本人也敢于惩罚,但恰恰悬《打龙袍》为包公设计了一条退路,且不说剧中皇帝所犯的并非真的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国太对皇帝的控诉大半是用公理包裹着的私怨,就算皇帝真的不忠不孝不仁藏义,包龙图也只能用皇帝的龙袍代替皇帝挨板子以示惩戒。可见普通百姓对司法公正的期待是有限度的,他们追求的无非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它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微妙但却十分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民众始终承认皇权的至高无上。承认皇帝有置身于法律制裁之外的特权。
既然如此,老百姓对“第一家庭”也会有最大限度的宽容,所以观众很能接受包公委婉且耐心地对陈世美好言相劝。这一场景里有京剧《铡美案》最负盛名的唱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曾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我与你在朝房曾把话提,说起了招赘事你神色不定,我料你在原郡定有前妻。到如今她母子前来寻你,为什么不相认反把她欺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祸到了临头悔不及。”包公尽可能放低身段的金玉良言并没有说动仗着驸马身份无比骄横的陈世美,面对陈世美的狡辩,包龙图才不得不与这位驸马爷正面冲突,他那段脍炙人口的西皮快板就此喷发出来:“驸马不必巧言讲,现有凭据在公堂,人来看过了香莲状。(王朝递状)驸马!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将状纸押至在了爷的大堂上!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
但这还不是《铡美案》的高潮。最重要的角色还没有登场,在这个曲折故事里包公的真正对手是皇姑和国太。就在包龙图要对驸马爷用刑的当口,皇姑和园太驾到!这才出现了最尖锐的戏剧冲突:面对皇姑与国太对驸马爷的护佑,包公能否为秦香莲这样的小民做主。
只有《铡美案》这样的故事才足以让包公彪炳千古。国太与皇姑刻意彰显陈世美皇亲国戚的身份,将国法与私情难以分解地混为一体。身为皇家贵胄,却又可以像市井妇人般撒泼的皇姑和国太让包公万分为难。《铡美案》之所以最终能让观众十分满意,是由于包龙图小心翼翼但坚定不屈地拒绝‘厂以皇帝的名义滥施特权,打坐在开封府的包龙图,最终让百姓看到了“公道”之存在。
需要特别指出,包龙图能够给秦香莲的是“公道”而不是“幸福”。论及私情,“幸福”当然远比“公道”重要,但是论及国法,“公道”的意义就远非“幸福”能比。只有把“公道”看得更重要,把国法看得更重要,秦香莲才有活路——“铡美”并不能保证秦香莲似的怨妇过上幸福生活,但起码的公平是她们还能在世上忍受的前提。因此,假如能有公道,那么,法律与其说是统治者的工具,不如说是普通百姓的护身符。
将国法置于私情之上,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国法比私情更重要,公道比幸福更重要。对他人是如此,对包龙图自己也是如此。流传很广的《赤桑镇》,让国法和私情的冲突及于包公自己,进一步拷问这位“清官”的良心。对“清官”不徇私情地审案的要求,不仅是要求包龙图不能顾及“别人”的,包括皇帝的私情而妨碍公正,不,更关键之处在于,每个司法和执法者,都会有自己的“私情”。包龙图要成其为“清官”,铜铡就不能仅用于铡别人家的脑袋。
《赤桑镇》里欺凌百姓、贪赃枉法的罪犯是包龙图的侄儿包勉,而且包公和这位侄儿的关系很不一般。有时我甚至认为包公要对包勉施以极刑,比起对自己的亲生子女用刑需要更大的毅力与决断。
各种版本的包公斩包勉的故事,无不浓墨重彩地着力渲染嫂子对包公出恩情,在汲取了东北二人转传统段子鲜活语言的者剧《包公赔情》里,那包公“是嫂嫂你一滴滴一点点,点点滴滴心血奶浆养成的人”。突遇丧子之痛的嫂子得知是这位亲弟弟铡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不由得痛陈当年的苦楚和今朝的绝望‘:“你在我身旁十八载,嫂嫂我提心吊胆十八春。想当年身左奶我小包勉,身右奶你包大人,叔侄二人难抚育,我奶他三分你七分,饿瘦我儿娇养了你,今日断我后代根……省吃俭用供你把书念,谁料你ZZ》成名就忘了恩!”
只有在重亲情讲恩义的传统社会语境里,《赤桑镇》里的情感冲突才会显得比《铡美案》更尖锐。当包公铁心要铡陈世美时,他的担当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足够的道德支撑和力量。而且,即使是在他要对亲侄儿包勉行刑时,他仍然是坚毅而刚强的。然而当他要向他嫂子告知他的这一决定时,突然变得软弱而踌躇不前。他不复有《铡美案》和《打龙袍》时的气宇轩昂,他忽然意识到他那看起来似乎天经地义的清正廉明,却伤害了同样重要且不可逾越的人伦亲情与恩义。
亲情与恩义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根本,一点都不比国法和公正轻。因此,为国法不徇私情的包龙图要努力修补亲情与恩义遭受的损伤,对他嫂子唱出“劝嫂娘休流泪你免悲伤,养老送终弟承担,百年之后,弟就是你戴孝的几郎”时,我们当可更深切体会到他的歉疚之心。正由于国法和私情都拥有合理性与正面价值,冲突与抉择才意味着必须做出巨大牺牲。而因为亲情和恩义更贴近人的根本,更难以割舍,且更无处不在,因而与权势相比,会更容易更经常地成为公正的障碍。所以,考验包龙图不仅需要《铡美案》,还需要《赤桑镇》。
戏剧是千百万普通民众书写的历史,包公就是这部厚重历史中最具分量的一章。在这里,凝聚着普通民众对于司法公正的理解,它告诉我们要构建一个司法公正的社会,需要超越哪些障碍。包公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挑战,既是民众对于清官的期待,同时又表现出中国百姓在政治与司法领域足够清醒的意识。包公遭遇的困境就是追求与维护司法乃至于社会公正所需要解答的难题。千百年来从《陈州粜米》《铡美案》直到《赤桑镇》,中国民众加之于包公身上的重重考验,就是对司法乃至于社会走向公正之道的导引。从元杂剧到晚近的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一出又一出的包公戏里,’戏剧家和观众们对清官提出越来越苛刻的要求,恰恰体现了民众对于政治清廉的认识不断深化。清官难做,但非如此就无从彰显清官的道德价值。
(梅子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戏的前世今生》一书)
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是生命
●柴静
飞机上。
我跟老范聊要做的关于重庆公交的节目——体制的问题在哪儿,到底采访哪个部门,拿支笔在纸上画来画去聊得正热闹。
坐在我右边的先生说:“对不起,我能插句话吗”
我们有点吃惊地看着他。
“你是《新闻调查》节目组的吧,你们报道这样的事故,我们已经麻木了。”
我跟老范对视一眼,小心翼翼地问:“是因为太多了吗”
“不是,”他说,“是你们从来没有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死去的人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嗯”
“前些日子弗吉尼亚大学枪击案,美国的媒体采访了每一个受害者家庭,每个人都有故事和照片,包括凶手。还有前来纪念此事的人写给枪手的留言:‘我对你的同情胜过对你的憎恨。’只有让观众意识到灾难中的人其实就活在我们身边,大家才会关心。”
“嗯……是,这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