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之最-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整体构思,注重宾白与插科,认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
“不在快人,而在动人”。重视戏曲的本色,认为戏曲应以“模写物情,体
贴人理”为重,不可一味“卖弄学问,堆垛陈腐”。同时,批评了当时戏曲
领域的不良现象,指出了戏曲发展的必然性,肯定了前人的创作成就,评价
了今人的创作实践,对戏曲发展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主张既重视曲律,又注
重内容与词藻。总之,全书所论门类详备,见解精辟独到,和吕天成在万历
年间(1573 年—1620 年)所著品评南戏的《曲品》,被誉为“论曲双璧”,
对以后的曲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存有明天启四年(1624 年)的原刻本。
最早最全面而系统的戏曲论著
最早最全面而系统的戏曲论著,是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1611—
约1676)所著《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又合名为《李笠翁曲话》。
它是历代戏曲文学家和戏曲表演艺术家丰富经验的总汇。其体系之完整、论
述之广泛、见地之精辟、影响之深远,均是在它以前所没有的。词曲部以3
卷的篇幅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个方面论述戏曲文学;
演习部以两卷的篇幅从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个方面论述戏曲表
演。其论颇多独到的见解。他很重视作品的结构,提出“减头绪”、“密针
线”的主张,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严谨以突出“主脑”。他把作品主题思
想和结构联系起来论述。提出“脱窠臼”,反对蹈袭前人,主张选材要“奇”,
强调发掘戏曲题材。要求戏曲语言要浅显、“尖新”、“洁净”、有“机趣”、
准确并符合人物个性。反对“迂腐”、“艰深”、“隐晦”、“粗俗”、“填
塞”、典雅、华丽的词藻,以便“不读书人”一同观看。在音律等方面,亦
有可贵的见解。但在思想内容和创作倾向方面可取处不多。总之,李渔继承
明人的成就,提出了全面而系统的戏曲理论,从剧本创作到演出均有精湛而
深刻的见解,一反剧作家只重词藻、不重演出效果的积习,使剧本从案头曲
变为可以上演的作品,对中国戏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最早最完备的戏曲论著总集
最早最完备的戏曲论著总集,是当代中国戏曲研究院汇编并于1959 年出
版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共10 集,选录了48 种专门著作。其中有
古典戏曲的编剧、制曲、歌唱和表演等方面的理论,有戏曲源流的考察,有
作家、演员的传记和掌故、史料。它囊括了我国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比较重
要的戏曲理论方面的专著。
最早的戏曲史
最早的戏曲史,是近代学者、词人王国维(1877—1927)在1912 年写的
《宋元戏曲史》。原名《宋元戏曲考》。它是作者在戏曲研究方面最后总结
性的著述。全书16 章即16 个部分。它首次用较为科学的观点对我国戏曲发
展的脉络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它从上古写到了元代,又以宋元为重点,征
引历代有关资料,论述了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说明其源流及其演变。介绍
了古代巫者的装神和娱神,春秋战国时倡优的戏谑和讽谏,汉代角抵戏,唐
代歌舞、滑稽戏和参军戏等。认为宋代滑稽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与讲史的
故事结构,傀儡戏和影戏的人物造型,舞队的形体动作,乐曲的成套唱腔,
都促进了宋末杂剧的发展。元代充分继承前人的成果,并加以革新,诞生了
体制严格的元杂剧,这才是中国戏曲的真正开端。作者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
富的戏曲史料,而且提出了不少独创的见解。他首次把戏曲看作是一个时代
的文学,认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
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就把
元曲提高到同诗、词并列的地位,认为元曲“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
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他还用分析诗词的意境
学说来阐述元杂剧的艺术特点,认为元剧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
有意境而已矣。”他还认为,把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同时指出了南戏早于元杂剧及其与
温州的关系。该书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良好风气,它于1915 年出版后,受到
了社会广泛的重视。郭沫若高度赞誉它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
文艺史上研究的双璧”。
最早放映的电影
最早放映的电影,是在1896 年8 月11 日由西方商人在上海的“徐园”
内“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影戏是穿插在“戏法”、“烟火”、“文
虎”等游艺杂耍节目中放映的,片子大多是从法国输入的短片。
最早拍摄的电影
最早拍摄的电影,是戏曲片《定军山》。它是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秋由刘仲伦用开设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购买
的一台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及14 卷胶片,在露天广场拍摄的第一部无
声电影。影片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黄忠。该片共3 本,拍摄了3 天,
纪录了《定军山》一剧中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
第一部影片,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
最早的无声故事短片
最早的无声故事短片,是1913 年拍摄的《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
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导演,依什尔摄影,女角色由男演员扮演。
它在上海香港路亚细亚影戏公司露天摄影场拍摄,共4 本,1913 年9 月在上
海“新新舞台”首次公映。故事片以潮州买卖婚姻故事为题材,通过一对青
年男女在封建买卖婚姻制度下的不幸,抨击封建礼教和陈规陋俗。
最早在国外放映的影片
最早在国外放映的影片,是于1913 年在美国放映的《庄子试妻》。由香
港“人我镜剧社”主持人黎民伟编剧,罗永祥摄影,黎民伟、严珊珊主演,
共2 本。它由美国的布拉斯基和万维沙等人出资并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利
用“人我镜剧社”已有的文明戏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
并发行。拍摄完成后,被布拉斯基带回美国放映。这是中国影片走向世界的
开端。
最早的反帝电影剧本
最早的反帝电影剧本,是郑正秋负责编写的《黑籍冤魂》。它主要揭露
帝国主义向中国贩运鸦片、毒化中国人民的罪行。1913 年,郑正秋向在上海
开办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美国商人依什尔推荐该剧本,并将其列为亚细亚第一
部作品,但依什尔看到其中有反帝内容而拒绝,直到1916 年,张石川脱离亚
细亚影戏公司,独立办起了幼仙影片公司,邀请郑正秋负责剧本创作时,《黑
籍冤魂》才被推上了银幕。
最早的长故事片
最早的长故事片,是1920 年至1921 年间由中国影戏研究社组织几个买
办联合主演并摄制的《阎瑞生》。共10 本,1921 年7 月1 日在上海夏令配
克影戏园公映。该片是由中国买办、流氓、商人利用电影进行投机买卖的典
型,它开了中国电影界恶劣风气之先声。不仅影片思想性极差,而且艺术质
量也非常低下,演员表演尤为恶劣,公映后当即遭到正直舆论的反对,不久
便停映。
最早的有声电影
最早的有声电影,是1929 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胡蝶主演。在拍摄影片的同时,用
蜡片收音,即先将音波收入卷筒中,再翻入蜡片,然后用这种蜡片播放,配
合影片放映。这种“有声”虽然质量不高,但它毕竟是中国最早的有声电影。
它于1931 年3 月15 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放映后,不仅轰动了全国
各大城市,而且扬名东南亚地区。上海远东公司还代表菲律宾片商花了18000
元竟买了这个地区的上映权。
最早在影片上发声的电影
最早在影片上发声的电影,是1930 年的《歌场春色》。它由邵醉翁导演,
宣景琳主演,天一影片公司拍摄。该片尽管仍有不少缺欠,但它却在中国电
影史上开创了直接在片上发音的先例,为中国有声电影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早有部分彩色的影片
最早有部分彩色的影片,是1932 年的《啼笑姻缘》。它由严独鹤、张石
川根据张恨水同名章回小说改编,张石川导演,胡蝶、郑小秋主演,上海明
星影片公司摄制。主要叙述一个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树和天桥卖唱为生
的姑娘沈凤喜之间的恋爱悲剧,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北洋军阀统治社会的黑暗
腐败,以及劳动人民遭受欺凌的悲惨命运。该片集彩色、黑白、有声、无声
为一体,别开生面,空前绝后。共6 集,每集10 个小本,其中6 本是无声黑
白片、2 本是彩色片,2 本是有声片。观众看后,耳目一新,颇感新奇。拍摄
此片,目的是为了试拍彩色片。洪深为此专程赴美国购进了一批彩色胶卷、
有声摄影机、水银灯之类的摄影器材。拍摄该片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为中国
彩色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早的全彩色故事片
最早的全彩色故事片,是1957 年摄制的《祝福》。它由著名剧作家夏衍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由桑弧导演,著名演员白杨扮演祥林嫂,北京电影
制片厂拍摄。它以祥林嫂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角。祥林嫂希冀
用自己不断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权利,但她的遭遇却充满了辛酸和血
泪。当她带着第二个丈夫死去、儿子又被狼衔去的悲痛再次来到鲁家时,处
处是嘲笑和奚落,鲁四老爷视之为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笃信鬼神的柳妈吓
唬她去土地庙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赎其罪。但当她用一年
辛劳所得捐了门槛之后,命运依旧,从此便失魂落魄,惴惴然如“白天出穴
游行的小鼠”,生活一步步把她逼到了绝境,终至沦为乞丐。当人们正在除
夕之夜欢欣地“祝福”时,她却怀着对地狱的恐惧和疑惑,像“尘芥”一样
被扫出了人间。影片极大地控诉了旧社会套在妇女脖子上的四大封建绳索—
—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同时批判了那些同样受到封建势力的麻痹毒害
却共同进行着精神虐待,不自觉地促成了祥林嫂这个平凡而不幸的悲剧的人
们。
影片全用彩色,大大提高了电影的艺术质量和观赏价值。
最早在影片上发出音乐的电影
最早在影片上发出音乐的电影,是1933 年的《母性之光》。它由田汉编
剧,聂耳作曲,联华影片公司摄制。其插曲《开矿歌》,曲调刚健新锐,帮
助刻画了角色性格。同时,二部合唱形式也开始出现在电影歌曲之中,进一
步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最早获国际荣誉的影片
最早获国际荣誉的影片,是1935 年2 月在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
“荣誉奖”的《渔光曲》。它由著名电影艺术家蔡楚生自编自导,王人美、
韩兰根、汤天绣等参加演出,上海联华影片公司摄制。主要叙述一个贫苦渔
民家庭面临破产、流浪、死亡的命运,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和帝国主义疯狂
掠夺的本性。它拍摄了22 个月,在1934 年6 月14 日于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
反响强烈,连演84 天不衰。苏联于1935 年2 月25 日至3 月2 日在莫斯科举
行国际电影节,邀请了中国在内的31 个国家参加,中国的《姐妹花》、《渔
光曲》等参映,《渔光曲》被授予“荣誉奖”并获得金牌一枚。
获国际奖最多的影片
获国际奖最多的影片,是美术片《神笔马良》。它由洪汛涛创作。该片
在意大利举行的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儿童文艺片一等奖”,在叙利
亚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博览会电影节上获得“银质第一奖章”,在南斯拉夫举
行的第一届国际儿童影片展览会上获“优秀儿童电影奖”,在波兰举行的第
二届国际儿童电影比赛会上获“特别优秀奖”。
获国际最高奖的电影
获国际最高奖的电影,是《红高粱》。它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主
演,西安电影制片厂制作。1988 年2 月23 日,第38 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
荣获金熊大奖。西柏林电影节是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该片以强烈的民族风
情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最早获最佳电影摄影奥斯卡奖的人
最早获最佳电影摄影奥斯卡奖的人,是中国人黄宗霑。他1899 年生于广
东台山县,1904 年随父去美国,17 岁开始学习拍摄电影。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