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舞蹈史 >

第4部分

中国舞蹈史-第4部分

小说: 中国舞蹈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黄门鼓吹署”管理。“太乐署”掌管祭祀雅乐。雅乐人材选拔,只能
在贵族阶级弟子范围内。“乐府”相对于“太乐署”,只管俗乐舞。汉武帝
时,“乐府”被扩大,成员来自各地民间艺人,汇集各地优秀节目和人才。
并收集全国各地民间歌舞,加以编制和演出,为宫廷统治阶级所享受。“乐
府”对汉代舞蹈发展作出了贡献。西汉末年,“乐府”被取消。东汉俗乐机
构是“黄门鼓吹署”。曹魏时期,俗乐机构是“清商署”。

汉代乐舞思想理论,其正统的一面,大多是对儒家乐舞思想直接继承。
强调乐舞发自内心和礼乐的社会作用,没有创造性发展。相反,汉代俗乐舞
的评述中,却体现出舞蹈审美思想的火花。比如,汉代出现了用文学体裁描
写舞蹈的文学作品——舞赋。汉代傅毅的《舞赋》、张衡的《西京赋》《南
都赋》、杨雄的《蜀都赋》,其中真实描写了汉代舞蹈场面,从中体现了汉
代舞蹈审美思想。

在这一时期,汉代乐舞文化交流随着汉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强大而不断扩
大。汉代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加强边疆和中原的联系,为乐舞文
化交流提供了条件。乐舞文化交流,在中原和边疆及西域地区,双向之中开
展。汉初虽有外来乐舞,但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西地区乐
舞文化交流的大门。其代表事例是,张骞从西域带回乐曲“摩诃兜勒”,汉
代宫廷音乐家李延年根据此曲,创作出“新声廿八解”,用于军乐。另外还
有,汉灵帝喜爱西域文化“好胡服、胡帐、胡板、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
竞为之”。统治者对外来乐舞文化的偏爱,以至影响整个阶层的风气。与此
同时,中原乐舞文化也传入外国。汉武帝时,曾赐高句丽鼓吹歌舞伎人,汉
代乐舞传入东北地域。倭国(日本)、东夷■貊族(今辽宁凤城县东及朝鲜
江原道一带)、夫余国(今辽宁昌图、洮南县以北,吉林双城县以南)的乐
舞都被载入汉代史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乐舞与中原乐舞文化交流的事例,
则以《巴渝舞》为代表。南方南越族与中原乐舞文化交流的情况,反映在出
土的象岗南越王墓文物中,其中不少玉雕舞人的动作风貌与中原舞蹈相似。


北方的匈奴族与汉代乐舞文化交流,在王昭君远嫁匈奴时,已有体现,当时
有不少汉代乐器传入匈奴。汉光武帝时赏赐匈奴“乐器鼓车”等。全面的乐
舞文化交流,促进了汉代舞蹈的发展。

汉代舞蹈文物,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四川、河南、甘肃等地出土的,
表现百戏杂技乐舞内容的画像石(砖)和乐舞杂技舞俑方面,其中有不少生
动活泼的舞蹈形象。此外,江苏连云港有这一时期的摩崖造像杂技乐舞形象。
江苏出土的玉雕舞人,甘肃出土的漆画舞蹈图,山东出土的歌舞游戏图案的
帛画等,都反映了汉代乐舞百戏的发展情况。

汉代以前,先秦时代宫廷舞蹈,无非是《六代舞》的各种形式,没有超
出雅乐舞范围。汉代时期,国家取得空前统一繁荣,俗乐舞受到重视,全国
各地舞蹈被征调到京师集中表演。西汉时有专门演出各种乐舞百戏的地方—
—上林苑平乐馆,类似皇家俱乐部。舞蹈得到大集中。而且,舞蹈与百戏相
互交流,使舞蹈艺术大大提高,节目丰富多彩。汉代宫廷舞蹈转变先秦时期
配合礼制、宣扬文德武功的政治目的为娱乐目的。舞蹈具有开放气息。乐舞
内容涉及天上人间、自然宇宙,不囿于自己的小天地。当时的阴阳五行,神
仙方术思想对乐舞有一定影响,使汉代乐舞具有神秘感。乐舞中道具的运用
以及大量的拟兽舞蹈,使汉代舞蹈体现出巧拙、刚柔、美丑统一的风格。

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独具一格。由于受“百戏”影响,舞蹈注重技艺结
合,炫技往往是舞蹈的一部分。如《七盘舞》,舞人在盘上飞舞,具有高难
动作技巧。各种手执武器乐器和道具的舞蹈,也重在表现动作与技艺的结合。
舞蹈中大量使用长袖长巾等,丰富了舞蹈动作语汇。“女乐”舞蹈中运用眉
目传情和飘逸轻盈的神态及体态,使汉代舞蹈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审美特征。
汉代舞蹈总体风格是开朗明丽。

汉代“百戏”大型庞杂,各种舞蹈技艺精湛,“女乐”队伍扩大及专业
舞人技巧高超,日常生活自舞成风,乐舞文化交流全面展开,凡此种种,无
不体现汉代舞蹈蓬勃向上的泱泱大国气象,史家称之为中国舞蹈历史上俗乐
舞高峰阶段。

东汉末年,汉王朝开始衰落,农民起义结束了强盛繁荣的汉王朝。战乱
割据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后,西晋将战乱结束。然而,历史
没有很快地走向统一,而是陷入更长时期更大规模的分裂割据。舞蹈历史的
发展也随之陷于其中。。

二、分裂与割据,推进舞蹈交融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被西晋王朝短暂统一之后,接着又陷入东晋
与十六国、南朝与北朝的对峙局面。分裂割据、连年战乱300 多年。这一时
期,舞蹈的发展主要贯穿在《清商乐》发展脉络和“女乐”舞蹈活动线索之
中。这两方面的发展情况,无不体现着这一特定时期乐舞文化的交流融合。
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对舞蹈的奢侈追求和纵情享乐。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俗乐舞的总称。《清商乐》最早是曹魏时
期统治阶层喜爱的女乐歌舞,属于专业性质的表演性乐舞。当时设置女乐机
构“清商署”,专门管理编排这类乐舞。曹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都
曾写过清商曲辞。《清商乐》有乐曲、歌曲和舞曲。西晋灭吴,统一三国后,
仍保留了清商署女乐机构。西晋武帝酷爱《清商乐》,《清商乐》在宫廷中


一直发展着。西晋统一,只持续近10 年,又陷于混战局面。此时,《清商乐》
一部分散失在民间,一部分随东晋政权南迁,传入江南地区。江南长江流域
地区的民间歌舞“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与《清商乐》相互融合,使《清
商乐》和江南地方民间歌舞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江南民间歌舞丰富了《清
商乐》内容,《清商乐》既包括原来的中原旧曲及汉魏杂舞,又新添了“江
南新声”等。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后,南进到淮汉地区,得到中原旧曲和江
南“吴歌”“西曲”等,于是,北朝也有了《清商乐》。《清商乐》是统治
阶级贵族阶层专门享乐的女乐歌舞,被统治阶级所维持蓄养。伴随曹魏时期
经晋代,直至南北朝,在这一分裂割据和相对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清商乐》
代代流传。直至唐代,还仍然是保留节目。

《清商乐》包含了不少舞蹈,有《巾舞》《拂舞》《鞞舞》《铎舞》《巴
渝舞》《白鸠舞》《前溪舞》《明君舞》《翳乐》《公莫舞》《白鸠舞》《神
弦歌》等。既有前代留下来的舞蹈,又有新的作品。有不少舞蹈是当时的上
乘之作。

《白纻舞》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舞蹈。从晋到唐流传数百年。各代诗人
都留下不少赞美《白纻舞》的诗篇,对乐声舞态皆有生动细致描绘。这个舞
蹈常在宫廷夜宴中表演,布景和服饰方面都极尽奢华。舞人穿轻罗雾縠般的
洁白舞衣,长宽舞袖,身佩玉缨瑶珰,脚踏珠靴,腰系翠带,舞尽艳姿,容
似娥婉。舞袖技巧和轻盈步态以及眉目神情的运用,成为《白纻舞》的特征。
晋和南朝时期,此舞不仅娱人,也用于祭祀娱神。从晋代《白纻舞歌词》所
记载,可知《白纻舞》早期带有朴素清新的民间歌舞风貌。南朝梁以后,《白
纻舞》在宫廷贵族夜宴中,日趋绮靡妖艳。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还有:以“昭君出塞”故事为内容的《明君
舞》;江南民间风格舞蹈《前溪舞》;表现“鸿门宴”故事内容的舞蹈《公
莫舞》;以鸟羽为道具的舞蹈《翳乐》;执道具的舞蹈《拂舞》等。

自从阶级社会以来,统治阶级依仗权势,纵情享乐之风炽盛不衰。统治
阶级享乐之风的产物“女乐”歌舞,由此一直持续发展。在这一阶段,曹魏
时期的以歌舞娱尸的“铜雀伎”歌舞,就是典型例子。曹操生前喜爱歌舞,
筑铜雀台,集歌舞艺人于铜雀台上表演。曹操死前立遗嘱,要求在他死后,
每月十五在陵墓前为他表演“铜雀伎”歌舞。魏明帝曹睿时,宫中集歌舞伎
乐上千人。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国后,收纳吴国宫女数千人,后宫嫔妃宫女乐
伎近万人。晋武帝时,荆州刺史石崇,家中养女数千人。石崇令其家伎佩金
戴玉,互相挽着衣袖绕堂上楹柱而舞,昼夜不断,连绵相接,称为《恒舞》。
石崇家有舞伎绿珠,是当时著名舞人,擅长表演《明君舞》。十六国时期,
后赵石虎,家有数百个女伎,常昼夜荒淫歌舞。北魏时宣武帝曾严立制度,
节制放荡,但很难收效。当时高阳王元雍“出则鸣驺御道,文物成行,铙吹
响发,笳声哀转;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高阳王
元雍家有美姬,能歌善舞,一个擅长《渌水歌》,一个善舞《火凤凰》。偏
安江南的王室富豪中,东晋车荩虺洌矣芯谖璧傅呐俊M馄萏�
庾亮,家有大型舞伎队伍。南朝刘宋的前废帝(刘子业)“游华林园竹林堂,
使妇人倮身相逐”。南朝齐武帝时,“后宫万余人”。梁武帝官员羊侃,府
中“姬妾侍列,穷极奢靡。。”,蓄养的舞人张净琬,细腰轻盈,能作掌上
舞。舞人孙荆玉,能表演反身贴地衔玉簪的高难动作。上述事实,充分反映
了统治阶级对歌舞的声色追求,在不断分裂战乱的历史现实中,极趋颓废。


在这一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迁徙流动,各族人民大量涌入中原地
区,民族间的乐舞文化交流频繁。承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胡乐”“胡
舞”不断传入中原。曹魏时,“胡舞”“胡乐”已经渗透在汉族生活中,当
时曹植就会跳胡舞《五■锻》。西晋丧乱时,凉州(今甘肃地区)是当时北
方唯一安全的地方,关中人士逃往避难,散失的《清商乐》等汉魏乐舞也随
之带入。十六国时,前秦大将吕光平定西域,得到《龟兹乐》(今新疆库车
以南地区),后又战领凉州,这一期间,《龟兹乐》同传入凉州的汉魏乐舞
相结合,形成新的乐舞《西凉乐》,这是中外乐舞文化交流的成果。东晋张
重华占据凉州,得到《天竺乐》。北魏灭北燕(汉人冯跋所建立的政权)时,
得到《高丽乐》(今朝鲜)。北魏太武帝通西域时,得到《安国乐》(中亚
细亚古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和《疏勒乐》(今新疆喀什等地)。
北魏时,当时的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槃陁等国,与北魏之间,均有
互遣使臣的往来,乐舞文化随之交流。北朝西魏时,与高昌地区相通,《高
昌乐》(今新疆吐鲁番地区)传入中原。北周武帝娶突厥人阿史那为皇后,
《康国乐》(今新疆西北中亚撒马尔罕地区)随之传入中原地区,还带来了
后世风靡一时的“胡旋舞”。北周统治者出身于鲜卑族,喜欢用鲜卑音乐。
这一时期,各地区各民族的乐舞相互交融,为隋唐燕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中国古代舞蹈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南朝各代大多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乐舞交流除了汉地范围,“胡乐”“胡
舞”也流行起来。南朝(刘)宋时,有“西、伧、羌、胡诸杂舞”。南朝(萧)
齐时,“羌胡伎乐”盛行,在典礼仪式中多用羌胡乐舞。南朝陈后主对,特
遣宫女到北方学习箫鼓等乐器演奏,称之为“代北”。南朝宫廷宴乐中,除
了保留汉代散乐百戏等歌舞杂技外,“胡舞”“胡乐”也普遍使用。这说明,
各族乐舞交流,已涌入汉族政权的中心地带。在这一历史动荡分裂时期,乐
舞文化的交流,不仅是在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也在南朝与北朝政权地域之
间,还在宫廷贵族阶层与民间地方之间全面展开。

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深入人心。此时寺院、僧尼、信徒甚多,前所未
有。当时北魏京都洛阳,寺院林立,寺内有精美伎乐。大斋时,“常设女乐,
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宗教节日里,有大型佛
像游行队伍,“舞狮杂技”“奇伎异服”“辟邪狮子”“吞刀吐火”。乐舞
杂技成为宣传宗教、娱乐信众的工具。南朝各代帝王,也十分推崇佛教,广
建佛寺,不惜金玉珠宝,不顾民困财竭。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