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形式,迎新会、结业晚会、营火会、募捐演出等各种集会和游行都离不开
舞蹈。除过去已为群众所熟悉的舞蹈仍在群众中继续流传外,许多从事音乐、
戏剧、舞蹈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根据斗争需要,以现代歌曲和民间歌曲编出了
许多为群众喜爱的舞蹈和歌舞。这些歌舞民族风格浓郁,《拍拍手》、《豌
豆秧》、《圭山谣》、《山菱角》、《逗蹄壳》(即痘胶)、《金凤子开红
花》、《满山娘》、《螃蟹歌》、《山那边有好地方》、《青春舞曲》、西
藏舞、新疆舞以及歌舞小戏《助学花灯》、《他们不要瞎子去当兵》等一大
批舞蹈很快在群众中流传开来。另外,秧歌也传到昆明。1946 年,为纪念五
四运动27 周年,云南大学在该校组织了几百人参加的营火晚会。参加者除唱
革命歌曲外,还集体扭秧歌,并由该校哈哈合唱团表演了梁伦排演的秧歌剧
《兄妹开荒》,引起强烈反响。参加活动的闻一多对身边的青年说:“今天
晚上我们看到了同一时代两个不同的社会,对比太鲜明了。”40 年代,云南
的新舞蹈和秧歌在昆明的传播,其创作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泛、形式之多样、
参加人数之众、普及之迅速,在现代舞蹈发展史中是少有的。
在上海,虽然少数汉奸文人,以电影、广播电台、歌场、舞厅宣扬汉奸
和奴才文化,麻醉、毒害人民,但上海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勇敢地冲破禁区,
使进步舞蹈及秧歌在上海得以广泛传播。
1946 年,戏剧家欧阳山尊和李丽莲在上海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
受到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一些进步报纸报导了演出盛况,节目被灌制
成唱片。他们还给文艺界一些人士传授了秧歌舞,这是最早在上海出现的延
安的秧歌剧和学习秧歌舞的活动。1946 年8 月,戴爱莲演出的边疆舞像旋风
般风靡了上海,尤其使青年人为之深深着迷。从此,秧歌和边疆舞以空前的
力量,冲击着大上海的十里洋场,荡涤着那里污浊的空气。
上海的群众舞蹈活动始终与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争民主、争生存、
要和平的民主运动紧密相连。1949 年5 月25 日,当解放上海的战斗刚刚结
束,大街上突然间出现了众多的秧歌队,他们打着彩旗,举着标语牌,擂起
大鼓,唱歌,跳舞,扭秧歌,呼口号,加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使得整个上
海沸腾了,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人民由衷地庆贺上海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1943 年在北平,舞蹈家贾作光先后演出了由他创作主演的舞蹈《渔光
曲》、《魔》、《少年旗手》、《苏武牧羊》、《国魂》、《西线无战事》
等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舞蹈。
北京大学民舞社积极传播解放区的秧歌及进步舞蹈边疆舞等。在北大的
民主广场上,学生自治会主席王连成和华顺曾带头演出过《兄妹开荒》。民
舞社还演出了《朱大嫂送鸡蛋》、《青春舞曲》、《喀什克尔》、《巴安弦
子》、《春游》、《嘉戎酒会》等,同时自己编导演出了反映现实生活的《矿
工舞》、《凿冰工人舞》。清华大学民舞社的舞蹈活动,除扭秧歌、跳边疆
舞外,还编演了《凤阳花鼓》、《王大娘补缸》、《兄妹开荒》、《朱大嫂
送鸡蛋》。
1948 年,“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清华、北大、北师大、辅仁、燕京、
中法等高校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了北平民间歌舞社成立两周年纪念会,共约
500 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同学们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扭起了大秧歌,一群朝气
蓬勃的青年迈着健壮的舞步,变换着各种队形,充满自信和勇气。他们愈扭
步愈快,愈扭心愈热,一个紧跟着一个,像一道不可冲垮的长堤迎着暴风雨
前进,去迎接风和日丽的明天!
新中国诞生的前夜,已是一片黎明的曙色。进步的舞蹈活动伴随着进步
的事业,为全中国人民的心灵,带来健康向上的力量。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
鼓舞着人们勇敢地向旧势力宣战,指引着人们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新的胜
利,她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支撑着人们走向美好的明天。
思考题:
1。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们是如何走过他们的一生的?
2。舞蹈在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事业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参考书目:
1。王克芬、隆荫培、张世龄著:《二十世纪的中国舞蹈》,青岛出版社
出版
第六章新生国度青春舞蹈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物的中国新舞蹈艺术,伴随着中国人近半
个世纪艰苦卓绝的民族救亡和社会革命,历经了它的光荣与梦想;终于,在
共和国诞生的隆隆礼炮声中掀开了它全新的一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为主要标志,中国当代艺术舞蹈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壮阔时代。
刚刚走出纷飞的战火从苦难中站立起来的人民,对未来怀有最炽烈的向
往和最美好的憧憬。“胜利秧歌”、“革命腰鼓”这些来自陕北红区的民间
歌舞样式,当然地成了被解放了的人们对新生活挚诚而率性的最初表达。1949
年共和国建立的前夜,代表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大秧歌》和《腰鼓舞》第一
次走出国门,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这个事件
传达出一个信息:中国人将用属于自己民族的舞蹈形式来表达他们对新生活
的自信和骄傲。
五、六十年代,对舞蹈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传统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
面:一是40 年代的延安“秧歌运动”和在国统区由戴爱莲等人发起的“边疆
舞”采风热潮,事实上,50 年代再度兴起的民间舞蹈采风和向民族、民间艺
术学习,正是“秧歌运动”和“边疆舞”在新时期的延续与深入;另一股力
量,则主要来自“戏曲舞蹈”和其它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舞台
艺术舞蹈也由此形成两大基本类别,即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和中国古典舞作
品。另外,在挖掘、整理民族传统的舞蹈样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自己
的舞台艺术舞蹈体系的过程中,前苏联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能忽略的。
中国传统的和各民族的舞蹈形式,尤其是根植于民间的歌舞表演,以其
质朴和富有民族个性的精神内涵,清新而率真的性格,昂扬又热烈的情绪,
暗合了五、六十年代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时代脉搏。因此,以中国传统的
和民族民间歌舞形式为素材而创作的舞台艺术舞蹈,就组成了五、六十年代
初中国舞台上最明媚最璀璨的一组组舞蹈造像,它们中的不少已成为名垂艺
史的世纪经典。这些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是我们这个新生祖国的舞蹈的青
春礼赞。
一、红绸舞里丰收歌
彩绸飞舞,金鼓鸣唱,获得新生的人们在祖国的蓝天绿野间纵情歌舞,
欢乐和喜悦从他们的心间跑过。。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只要从那个年代走
过的人,在他们记忆的深处这幕情景依然鲜活如初,拂之不去。它成了那个
火红时代的一个典型象征。而最能体现这种热烈奔放,同时又十分单纯、质
朴的时代情绪的舞蹈作品,恐怕要数《红绸舞》了。
当旋律爬上了欢快的高峰,一群青春年少的姑娘和小伙手执火把状叠起
的长绸涌上舞台。合着青春的舞步、激昂的跳跃,红艳艳的绸带在他们的周
身,在他们高高抡起的臂膀间盘旋、缠绕。空中流动生成的绸花是快乐的音
符,是闪烁的火苗,更是满天的红霞。翻卷飞舞的长绸像雨后高高架起的彩
桥,把火热奔放的激情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1950 年,长春市文工团的王常俭、张云、刘玉勤、王雅彬、杨兆仲等人,
以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为素材,结合传统戏曲中的“舞绸”技法创作了《红
绸舞》。随后,著名编导金明又对之做了进一步的加工和改编。他在传统的
舞绸技法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作品的情绪基调,创造出了“大八字花”、
“小八字花”、“波浪花”、“左肩圈”、“右肩圈”、“前圈挑”、“大
圈”等绸花样式,从而加强了长绸舞动时的绸花变化。舞台调度和构图也更
为讲究,整个作品变得更加丰满和富有艺术感染力。1951 年,《红绸舞》在
柏林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赢得一等奖。从那以后,它又代表中
国先后在世界各地的四十多个国家演出,成为中国当代舞蹈史上的一个重要
保留节目。
《红绸舞》的成功并非偶然。中国素有“丝绸之国”的美誉;“绸舞”
在中国自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传统的“绸舞”形式多种多样。比
如,因绸带的长短和舞绸方式的不同,就有长绸、短绸与单绸、双绸之别。
“绸舞”,古时又称“巾舞”,至少在汉代已十分流行。四川扬子山出土的
汉代画像砖上有一组乐舞百戏图,其中一女子舞人,双手各执一长绸,绸端
缚短棍,一手上扬,一手平置于腹前,回首顾盼,手中的长绸似水波飘动,
栩栩如生。古代绸舞中最负胜名的是盛行于六朝、流传于隋唐的《白纻舞》。
在隋唐乐舞中它被列入《清商乐》。历代文人墨客对《白纻舞》的妙曼仪态
多有描写:“芳姿艳态妖且妍,回眸转袖暗催弦”(唐·杨衡《白纻辞》)。
据舞蹈史学家彭松的研究,《白纻舞》有群舞、对舞和独舞之不同形式。动
作注重手、袖的仪态,舞姿绰约轻盈,风格妙曼清丽,颇有吴地歌舞的韵致。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风靡了几个世纪的《白纻舞》最终还是在历史的长剧
中落下了帷幕。幸运的是,古代的“绸舞”形式在后世兴起的戏曲表演中被
继承了下来。著名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在他的歌舞剧《天女散花》中,对传
统的“绸舞”作了推陈出新的表现。梅先生创造性地运用长绸刻画出御风而
行的天女形象。无独有偶,在舞蹈中也有一部采用传统的“长绸舞”技法来
表现天女升飞和御风而行的作品,它就是女子双人舞《飞天》。
《飞天》是著名舞蹈艺术家戴爱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它同时也是新中
国第一部以敦煌壁画为题材而创作的古典舞作品。“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
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这是诗人李白在《古风》中对唐代飞天形
象的描绘。长长的彩色飘带上下转动飞扬飘舞,把丰肌丽质御风而行的唐代
飞天印衬得婀娜多姿、仪态万方。1954 年问世的双人舞《飞天》,其主要的
创作灵感就来自敦煌壁画中的唐代飞天形象。戴爱莲在《飞天》中继承和发
展了中国传统的“长绸舞”技法,并以凝炼的舞蹈语汇和抒情浪漫的艺术手
法,创造性地将“飞天”的形象再现于舞台。英国《泰晤士报》曾发表评论
道:“(飞天)体现了戴女士处理人体造型和舞台空间结构的非凡才能。”
著名舞蹈艺术家资华筠,以她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出神入化的表演,在《飞天》
中,不仅成功地塑造了高雅、端庄和富有中国古典美学风范的“飞天香音女
神”,而且将编创者对自由和光明的理想追求,以及新的时代气息融入到舞
蹈形象的塑造之中。《飞天》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而成为20 世纪的舞蹈经典之
一。除《飞天》外,戴爱莲的另一部传世名作,便是饮誉海内外的女子群舞
《荷花舞》(见图 11)。
图11 女子群舞《荷花舞》
蓝天高,绿水长,
莲花朝太阳,风吹万里香;
祖国啊,光芒万丈,
你像莲花正开放。。
绿水印照着蓝天,歌声在水天间回响;清风阵阵,送出莲花朵朵。于碧
波微光的细浪里,莲花一样的姑娘身着绿色长裙,行云流水般地飘来流走,
时聚时散。她们精灵般的身影似轻风回雪,杳无行迹。饰有莲花的长裙随着
舞蹈的进行左旋右转,幸福的涟漪从姑娘们的心底泛起。在《荷花舞》中,
创作者把自己、也把人民对和平、美好、幸福、宁静的生活理想,化作了圣
洁、高雅的莲花群像。
其实,《荷花舞》的原始素材来自陇东。陇东民间秧歌表演中有一种“小
场子”,名叫“走花灯”(也叫“莲花灯”)。民间的“走花灯”主要由儿
童扮演。表演时,儿童踩在荷叶状的盘子上,由一老者领队指挥,边舞边唱。
所唱的多是民间秧歌时调,内容以祈祝风调雨顺和吉祥纳福为主。戴爱莲凭
着长期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和研究,加上她独到的艺术眼光,在对民间“走花
灯”的动作风格、形式特点、情绪基调等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之后,
三易其稿,几度修改。最后定稿的《荷花舞》,无论是主题、人物还是结构、
动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