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之谜-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了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内丁·戈迪默。
像一匹脱僵的马,戈迪默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漫长的创作生涯,她
相继写出10 部长篇小说和200 多篇短篇小说。多产伴着上等的质量使她连连
获奖: 1961 年,她的《星期五的足迹》获英国史密斯奖; 1974 年,她意
外地又获得了英国的文学奖。
创作上的黄金季节,使戈迪默越发勤奋刻苦。她说:“我要用心血浸泡
笔端,讴歌黑人生活。满腔的热忱很快就得到报答。她的《对体面的追求》
一出版,就成为成名之作,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注意。
接着,她创作的《没落的资产阶级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宾》
等佳作,轻而易举地打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角逐圈。
然而,就在她春风得意,乘风扬帆之时,一个浪头伴一个旋涡使她又几
经挫折——瑞典文学院几次将她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每次都因
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以偿。面对打击,这位弱女性有所失望,她曾在自己的
著作扉页上,端重地写下:“内丁·戈迪默,诺贝尔文学奖”,然后在括号
内写上“失败”两字。然而,暂时失望并没影响她对事业的追求,她一刻也
没放松文学创作,终于,她从荆棘中闯出了一条成功的路。
□戈迪默获得了三个响亮的吻
戈迪默获奖的消息在南非黑人中引起了反响。人们透过她的笔端看到了
胜利的曙光。
一位黑人老太太倍感喜悦,她跑遍了大街小巷,求助左邻右舍才找齐了
戈迪默写的所有作品,在一张方桌上,她买来了七色鲜花,将每一册书中都
插上艳丽的花朵,以表达对作者的感激之情。
戈迪默的第二个丈夫,居住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他似乎对妻子的获奖早
有预料,他手舞足蹈地告诉记者:一份心血一份收获,这是她一生的夙愿。
戈迪默的儿子住在纽约,是一位制片商,他对母亲的成功有着独特的感受。
他说:这种殊荣对一个女性来讲,有着辉煌的价值。生活在法国的女儿,对
妈妈的获奖没有更多的赞语,但她却一直感叹:“不容易呀!”
其实,戈迪默接到的第一个祝贺电话并非是她的家人,而是曾获过诺贝
尔和平奖的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当时,图图的声音异常激动,他语无伦次,
兴奋得不知用何赞语表达心声。终于,他用三个响亮的吻结束了自己的远程
祝贺。
□特利尔城的幸运儿
马克思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拥有一幢漂亮的住宅,生活充裕、宁静。
在这种有教养重知识的家庭环境里,马克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养成了
渴望知识和追求真理的性格。童年的马克思想象力丰富,常常编一些离奇的
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博得了大家的钦佩。马克思的父母特别为儿子感到
自豪,把他视为自己的“幸运儿”。
马克思不仅是父母的“幸运儿”,也是爱神的幸运儿。燕妮是马克思童
年的小伙伴,她和马克思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彼此十分倾心。燕妮爱慕马
克思的才华和品格,马克思喜欢燕妮的美丽温柔。童年时代的友谊之花,日
后结出了爱情之果。
燕妮是名门闺秀,父亲是特利尔城的枢密顾问官,具有很高社会地位。
燕妮同父异母的哥哥是官场上走红人物,后来当上了普鲁士的内务大臣。燕
妮长得美丽动人,特利尔人称她是“舞会上的皇后”。在中学时代,她以高
贵的身份与惊人的美貌博得一大批爱慕者。但燕妮对那些大献殷勤、甜言蜜
语的贵族少年、青年军官、纨绔子弟不屑一顾,她常用海涅的诗句回答他们
的求爱:
高级的上装,精织的裤子,
雪白而雅致的袖子,
喁喁私语,拥抱接吻,
啊,但愿他们有颗心!
。。
再会吧,辉煌的大厅,
娉婷的淑女,显贵的绅士!
我要登上高山,
微笑着向你们俯视!
1836 年夏季,马克思从波恩大学返回故乡,见到日夜思念的恋人燕妮,
俩人心心相印,互吐真情,在燕妮家的花园,暗订了婚约。
婚约,在资本主义世界,意味着权势的联姻,金钱的交易,门第的配对。
燕妮的父亲敬重从小看着长大的马克思的高尚品德、横溢的才华,但出于门
第观念,一下很难接受这样的婚约。所以,这对恋人只得暗订婚约,严守秘
密。马克思在离开特利尔前向父亲透露了“秘密”。父亲又惊又喜,喜的是
儿子能够与燕妮这样好的姑娘结合,真是“幸运儿”;惊的是这门不当户不
对的亲事,将会遇到多么大的风险,父亲为此非常忧虑。
1836 年10 月,马克思郁郁不乐地离开特利尔城,来到柏林大学求学。
相聚时的欢乐,离别后的忧伤,使马克思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柏林大学,
马克思日夜思念着远方的未婚妻。他在忍受着煎熬,整整一年多,几乎用全
部课余时间写诗,抒发爱情的痛苦和欢畅。以马克思看来,一个青年,没有
爱情来温暖和丰富生活,是“过于冷酷”、“过于贫瘠”的。他对燕妮的爱,
近乎发展到狂热程度。为表达自己对燕妮的爱情,马克思一连写了3 本诗集,
陆续寄给了燕妮,以表达自己狂热的感情。马克思的情绪,引起了父亲的不
安。父亲来信告诫他:燕妮“以她的年华,她为你所作的牺牲,绝不是寻常
女子所能办到的”,“即使出现了一个人一下子也不能把她从你手中夺去”,
因此,不要用“幻想的诗句,而是用模范的品行,用英勇、坚定,辉煌成就,
才能使燕妮免除痛苦,也才有资格配得上这样一位美丽、贤慧的未婚妻。你
必须使人深信,尽管你年轻,但你已是一个值得世人尊敬并且很快就会使世
人折服的堂堂男子。”
马克思听从了父亲的教诲,决心用自己的成就来履行对燕妮的义务。他
把存留的小说和诗稿付之一炬,以极大的热情开始学习起来,表现出一种异
乎常人的巨大工作能力,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柏林大学。
有情人终成眷属。 1843年6月,经过8年的相恋马克思和燕妮在德国
的克罗茨纳举行了婚礼。婚后,这对新人在旅行中度过了愉快的蜜月。燕妮
美丽动人,马克思容光焕发,所到之处,人们都十分羡慕这对新婚夫妇。马
克思这位一文不名的穷博士,娶了特利尔城最美丽的姑娘做妻子,真是特利
尔城的“幸运儿”!
□“马克思借钱去还没回来”
1835 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后,到波恩大学,学习法学专业。翌年,马克思
又转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习法学。在大学里,马克思博览群书,涉猎法学、
哲学、历史、艺术、文学等领域的知识,他以非凡的才华和优异成绩,赢得
了教师和同学的敬重。1838 年,父亲病逝,马克思怀着悲痛的心情安葬这位
老人后,匆匆返回继续求学。他的求知欲随着年龄而增长,同学们说他像一
个贪婪的剥削者一样贪得无厌,在应该喘喘气的时候也不休息一下。马克思
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读起书来,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功夫不负有心人,
1841 年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柏林大学。
之后,马克思回到家乡特利尔城,不久又来到波恩,被《莱茵报》聘为
主要撰稿人,后又任主编。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菜茵报》的急进民主主义
立场,很快遭到反动政府封闭,马克思失去了职业和经济来源。 1843 年10
月,马克思应《德法年鉴》的创办人卢格的邀请,携新婚妻子离开了德国,
移居法国巴黎。从这时起,马克思开始了漫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从1843 年直到1883 年逝世,马克思倾注毕生的精力从事无产阶级的解
放运动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创作。他辛勤地工作,创作出卷帙浩繁的著作,为
人类奉献出宝贵和丰富的精神财富。然而,他的一生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当年,马克思大学毕业选择职业时他的母亲希望儿子找个体面的工作,日后
求取功名,获得高官厚禄。可是,马克思抱定了自己的信念,醉心于危险的
政治思想活动。在一般人的眼里,马克思是个“傻博士”,甚至在母亲眼里,
他是个可怜的人。母亲一直不理解儿子的宏伟事业,抱怨儿子糟塌了自己的
出色才能,把他看成一个可怜的失败者。她在晚年伤感地说,如果他让自己
弄到一笔资本,而不是写一部论资本的书,那么他的做法就聪明得多了。
马克思一生无固定的职业,也无固定的收入。他唯一比较固定的收入是
为报刊杂志撰稿换取稿酬。马克思一家常靠典当与借债过日子。在巴黎期间,
马克思一度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只得将夫人燕妮的陪嫁——一套刻有阿盖
尔爵徽的银器送进当铺,铺主认出爵徽,又见马克思衣着寒酸,竟以为他是
小偷,报告了警察局。后来,不仅燕妮的首饰、衣服典当殆尽,连马克思的
怀表、外套都送进了当铺。债主们不断上门逼债,马克思夫人燕妮在客厅挡
住他们,眼含泪水说:“马克思借钱去还没回来”。此时,二楼书房,马克
思正伏案疾书,创作《资本论》。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花了整整40 年时间。如果没有对宏伟目标的信
念,对实现目标的高度责任感与惊人毅力,不要说40 年,就是4 个月也很难
坚持下去。在逝世前夕,马克思说:“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
争,。。我对此一点也不感到懊悔。相反地,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
我仍然会这样做。”
□。。 图书馆里的两行脚印
位于伦敦的大英博物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吸引着各国
学者。马克思从1849 年定居伦敦,每天都到图书馆去,早晨9 点钟的钟声一
响,马克思准时坐到一个固定的座位上,直到晚上看门人关门止。他的桌上
堆满了书籍,涉及经济学、物理学、法学、数学、化学、文学,甚至外国语
的方法书等各个学科,对这些书籍,马克思都认真研究。他身边常摆着卡片
和草槁纸,随时作摘录与笔记。
一天,管理员好奇地问他:“博士先生同时可以研究50 种科学吗?我们
的教授通常只能攻读一种专业!”马克思风趣地回答说:“亲爱的朋友,所
以也有很多教授戴着遮眼罩吗。如果人们要认识世界和懂得世界,人们就不
要只在一块摹刻上去赏花啊!”从此,这位管理员对马克思攻读范围博大精
深就不再惊讶了。
一天早晨,一位读者借了一本书,正想去一个空座位上坐下阅读,管理
员马上走来告诉他:“先生,这是马克思博士的座位,请你不要占用,他马
上就会来的。”那位读者怀着敬意问道:“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那
位工人的领袖吗?”管理员回答:“我想大概是的,这里给马克思博士摆着
政府所编工厂工作年报,他现在正在这里研究这些年报。”“他每天来吗?
你确信,他今天会来吗?”“请您放心。几年来,马克思博士每天到此足足
工作10 小时。”好奇的读者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马克思的”座位,慢慢地离
开了。。
长年累月后,“马克思座位”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标志:水泥地上深
深的“足迹”。原来,马克思读书时,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竟把
坚硬的水泥地磨去一层!就这样,马克思在大英博物图书馆,阅读了1500
多种有关经济学、文化史、技术史等许多领域的科学著作,还作了大量札记。
一位学者写道:“他的读书摘录填满了50 本左右的笔记本——几乎有3 万多
页,都是密密麻麻地写的小字。他所消耗和收集的成吨材料,使恩格斯感到
惊奇。”
1878 年秋,马克思夫人燕妮诊断患了危险的肝病(其实是癌症),马克
思的心情沉痛极了,为了减轻难以抑制的痛苦,他不断演算高等数学。平时,
他把在数学符号王国里的漫游作为最好的休息与享受。就在这精神极其痛苦
的日子,他写出了关于微积分理论的数学专著——《数学手稿》,把一些被
数学家搞得玄而又玄的微积分理论,分析得简明、清晰、使精通自然科学的
恩格斯赞叹道:“你无需害怕这方面会有数学家走在你的前面。”
马克思的文学造诣极深,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到近代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他都了如指掌。坚实的文学素养,使他的
理论创作妙笔生辉。他的作品文笔流畅、语言优美,能与世界文学名著相媲
美。在他的笔下,晦涩、坚深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成为普通的工人
群众所喜爱的读物。
马克思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