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周易江湖 >

第42部分

周易江湖-第42部分

小说: 周易江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要注意的是,以前的“穷”字意思和现在不一样,是“尽”、“到头了”的意思,而并不表示一个人没钱,表示没钱的是“贫”。那时候“贫”和“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在的语言里还保留有“穷”的本意的有“穷尽”、“理屈词穷”、“穷途末路”等等,多体会一下就明白了。
  
  在六爻之上,坤卦还有个“用六”,和乾卦的“用九”意思一样。
  “用六,利永贞。”爻辞只有三个字,字面上看,就是“利于永远占卜”,捉摸一下,意思应该是:如果你这卦问的是一件长远性的事情,那占到“用六”就意味着大吉大利。
  好比说,你来找我算卦,问的是你们公司能不能在未来的五百年里每年的纯利都以不低于百分之五的速度增长,我一算,得出一个坤卦的“用六”,那就是说这五百年你是不用担心了。
  ——到底是不是这么讲呢?呵呵,也不一定。
  古人是把“贞”普遍解释为“正直”、“坚定”的,如果像前边怀疑的那样,“用六”的爻辞不是《易经》作者的原创而是被后人(也许就是《易传》的某位作者)添加进去的,那么这里的“贞”倒还真有可能不是“占”而是“正直”、“坚定”的意思,所以“利永贞”也就是“利在永贞”——如果你能够正直到永远,那你就大吉大利了。
  所以,在前人看来,“永贞”可是一个好词,含有正直、长远和吉利这三重意思,起名字就用它好了,马永贞大家都熟悉吧,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唐朝还有用“永贞”作年号的,晋朝也有个很有代表意义的事情,晋明帝即位的时候把老婆庾氏册封为皇后,诏书写道:“夫坤德尚柔,妇道承姑,崇粢盛之礼,敦螽斯之义,是以利在永贞……”这话就是从坤卦来的,也是把“利永贞”取“利在永贞”的解释。故宫里边,皇帝有乾清宫,皇后在坤宁宫,两口子搞搞新意思有个交泰殿,都是取《周易》里的这些说辞。康熙皇帝给某大臣写过“永贞”两个大字,说:“这是问候你母亲的。”——声明,人家这可不是脏话,确实是写给老太太的吉祥话。
  《象》对这句爻辞的解释是:“用六‘永贞’,以大终也。”什么叫“以大终也”,有点儿费解,捉摸一下,意思应该是:坤卦的“用六”是最后的一个爻辞,“最后”也就是“终”,而“永贞”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够正直到永远,那你就大吉大利了”,所以,“永贞”算得上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词,也就是“大”词,用这个大词来作全卦的结束语,这就是“以大终也”。
  当然,还有若干专家的若干解释,不过我觉得还是这个解释最靠谱,所以就不介绍其他了。下边就该讲坤卦的《文言》了。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文言》不愧叫做《文言》,的确文采斐然,名句迭出。“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一段是押韵的,应该摇头晃脑地来读。
  “坤至柔而动也刚”是说坤卦六爻全是阴爻,是所有六十四卦里最阴最柔的,所以叫“至柔”,可“至柔”发展下来却有点儿往“刚”的路线上走,初六爻的爻辞不是说“履霜,坚冰至”么,霜是柔和的东西,一踩就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坚硬的冰块就出现了。霜和冰块,它们的成分可基本都是水啊,最阴最柔的水。
  “至静而德方”,这句可能从坤卦象征着大地来说的,在古人的眼里,大地安安稳稳、方方正正,这些特点确实都是君子应该学习的。
  “后得主而有常”,坤卦是阴性的,是从属于乾卦的,如果乾是君,那么坤就是臣,如果乾是丈夫,那么坤就是妻子,所以坤得往后站,把露脸的位置让出来。这在古代官场上可是一句至理名言,你如果是个大臣,立了功劳,皇帝亲切接见了你,和你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会谈,夸了你一句:“你小子干得不错嘛!”这时候你该怎么回答呢?
  对这个问题,恐怕所有中国人都知道正确答案,你可以铿锵有力地说:“全赖领导英明,属下不敢居功!”也可以含蓄内敛地说:“小的只是严格按照领导的指示办事罢了。”如果皇上突然说:“这事办得虽然不错,可也有个小小的遗憾……”这时候你就得痛心疾首说:“都怪小人办事不力,请领导重重责罚!”——看,有了功一定要推给领导,哪怕领导屁事没干,也得归功于他的英明伟大;有了过一定要自我检讨,哪怕这过错跟你一点儿关系没有。这都是虚招子,领导不会因为你大功之下有个小过就真的罚你,所以你是安全的,既然知道安全,就要勇于揽责任,如果你非要较真,说这个过错都是谁谁谁的原因,这是一点儿不讨好的,损人不利己,还让领导觉得你太会推卸责任。
  不仅是上下级之间如此,看看历史,皇帝视察地方,找了个农民问问收成。农民说:“今年收成还不错,我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忙活,可算多打了一点儿粮食。”——你见过有这样的记载么?即便真有哪个不识趣的农民这么说,史官也不会记载。农民的标准回答是:“托陛下的洪福,今年收成不错,这都是因为陛下英明,政策好,我代表本朝所有农民给陛下磕头了!”——咱们先别管其他农民有没有委托过这位老兄代表自己给皇帝磕头,单看这种回答的风格和心态:如果粮食歉收,如果闹了饥荒,那全怪自己倒霉,如果收成好了,那全是皇帝照顾,也就是说,坏事全是自己招的,好事全是上边赏的。我倒觉得,这句“后得主而有常”里边的“常”字可以理解为“专制传统下的社会常态”。
  “含万物而化光”,这里的“光”其实是“广”,是说大地包容万物,生养无限。接下来“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这里的“行”字看来是“行动”的意思,一般注家也都是这么讲的,但从上下文的押韵来看,“行”应该读“航”。
  “行”字在最初只当“道路”讲,后来才衍生出了“行走”、“行动”的意思,读音我就不知道是怎么变化的了。反正,我们就把现在这个“行”当作“行动”,读作“航”好了。
  这句是说:坤的特性是“顺”,坤代表大地,大地顺谁呢?当然是顺天,天进入春天了,大地上就万物复苏,天进入夏天了,大地上就草木繁茂,反正天怎么动,地就怎么跟着反应,这就是“承天而时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称得上是名言中的名言,中国人恐怕没几个不知道的,可知道它是出自《文言》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这句话看上去是典型的明清时期民间劝善文的风格,没想到居然出处如此显赫,时间如此久远。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语言是大白话一样,意思也通俗易懂,却在中国社会上持续产生着有力的影响。要持家就得多念叨念叨这句话,你要想日子过得好,那就积德行善,善积累得多了,日子也就越来越好了,反之,坏事做多了,也会有数不清的难关在未来等着呢。
  清代汪辉祖写过一本《双节堂庸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家训,和《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都有一拼,而且大道理讲得不多,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这书里就说过给人看阴宅的风水先生最是可恨,说这些人给你看祖坟的位置,说起道理来一个人一种说法,而且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尽忽悠人家迁坟,要知道迁祖坟这在以前可是天大的事啊!汪辉祖说:“积善之家,自获吉壤。积不善之家,虽有吉壤,而福不足以承之,转为厉阶。”这是说积善之家自然会有好地,积不善之家就算有了好地也无福消受。他接着说:“我亲眼见过的因为要选好地段而折腾破产的就有不少人家,最后乐呵呵数钱的都是开发商。”(吾目中所见,因求地而破产者,比比也。)——这是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道理的非常贴近百姓的解说。
  清代著名的人生格言励志书《围炉夜话》也拿这句名言说过事:“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蠢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这是说给儿孙留遗产的时候别留太多钱财,因为,儿孙如果是好样的,钱太多只会损害他们的志向,本来他们可以好好读书的,结果钱一多,就敞开了打网游了;如果儿孙是蠢材,那更不能有钱,比如有恐怖分子来游说:“资助我们伟大的恐怖事业吧!”蠢材一听,不错,应该支持——如果没钱的话,再支持也只会捐个百八十块的,只够买几颗子弹的;可要是有了钱,一捐款就捐几个亿,原子弹都能买下来了!所以说,给儿孙留遗产千万不能多留钱财,那该留什么呢?很简单,“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嘛,多积一些善就好了。
  这话有点儿虚是吧?“善”应该怎么个“积”法呢?
  也很简单,比如你是个官,不必给儿孙留什么钱财,只要把关系网给铺好了,让关系网里的各位大爷都念着你的“善”,等你退了,他们也会多多关照你的儿孙,你的儿孙就可以靠着你积下来的“善”大发横财了。
  ——啊?有人说我这不叫积善,叫缺德?嗯,那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了。
  看到这里,有没有哪位产生这样一种怀疑呢: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怎么越捉摸越像是佛家讲的因果报应,倒不像是儒家态度啊!如果这句名言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有的,那还容易理解,可它明明就是《文言》里的,再晚也晚不过秦朝,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儒家(或者说在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古人)也讲因果报应吗?
  这也难怪,这句名言实在太像和尚说的话了,但事实上,善恶有报是世界各地哪里都讲的。古人说过:“世上一种颠倒之人,只信佛门因果报应,不知我儒门因果报应一毫不差,那书上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难道不是因果报应么?”
  这话出自明朝周楫编的《西湖二集》,这书是和“三言二拍”一样性质的,其中一则故事里说:
  
  话说儒、释、道三教一毫无二,从来道:“释为日,儒为月,道为星,并明于天地之间,不可分彼此轻重。就有不同,不过是门庭设法,虽然行径不同,道理却无两样。”所以王阳明先生道得好,譬如三间房子,中一间坐了如来,左一间坐了孔子,右一间坐了老子,房子虽有三间,坐位各一,总之三教圣人: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迦牟尼佛;顶个道冠儿,便是太上老君。世上一种颠倒之人,只信佛门因果报应,不知我儒门因果报应一毫不差,那书上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难道不是因果报应么?你只看我孔夫子作《春秋》,那称赞的自然流芳千载,那责罚的自然遗臭万年。就把佛门的因果报应来论,我孔子代天从事,那一枝笔就是玉帝的铁案一般,一称赞决然升于天堂,一责罚决然入于地狱,何消得阎罗天子殿前的判官小鬼、牛头夜叉。可恨世上不忠不孝、无礼无义之贼,造了逆天罪案,却都去躲在佛门,思量做个遮箭牌。这样说将起来,那佛菩萨便是个乱臣贼子的都头、奸盗诈伪的元帅了。既做了孔夫子的罪人,难道佛菩萨偏饶过了你不成?
  世上没有这样糊涂的佛菩萨。况且从古来决无不忠不孝、无礼无义之贼可以成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