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佛教入门 >

第50部分

佛教入门-第50部分

小说: 佛教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都念一卷阿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佛号念得愈多愈好。早晚课都一样,这就是‘专’。不可以念太多的经论,太多就杂了,就乱修了,就不是精进了。弥陀经文似浅而实深,最要信心清净,则得实益。我讲弥陀经疏钞,现在是第三遍,还没讲完。讲第一遍,没有留录音带。第二遍留了一套录音带。九十分钟的录音带,三百三十五卷。也就是三百三十五天才讲圆满,所以弥陀经很难懂,太深了。我现在介绍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好懂,没有弥陀经那么深,弥陀经不要看他文字很浅显,意思却无限深广。无量寿经的文字并不很深,意思你也能看得懂,教训都很明显、很清楚,我们学了就有用处。假如你工作很忙,无法每一天念一部,像我们台湾的道场、美国道场,我教他们早课,‘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为什么?这是净宗的核心,净宗的根源。修行必定要与阿弥陀佛发同样的愿。弥陀发什么愿,我也发什么愿;希望我的心同阿弥陀佛的心,我的愿同阿弥陀佛的愿。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就是同志(志同道合),将来当然在一起。晚课念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这里是佛陀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断恶、如何修善、如何存养。所讲的教训都是对人、对事、对物的原则,一定要牢记遵守,此六品经就是戒律,受持即是持戒,持戒念佛就与阿弥陀佛的行、解一样。如是心一样、愿一样、解一样、行一样,那你就是阿弥陀佛了!这样修净土那有不成就的呢!若是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阿弥陀经,信、愿、解、行都跟阿弥陀佛不一样,都违背了,则念得再多也不相应。古人所谓天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呢?有口无心,心愿跟阿弥陀佛全不相应。朝暮课诵本是古人订的,对当时修学有用;现代社会人事有很大的变化,有些经咒仪轨已经不适用了。再者,过去的人对课诵都能了解,它真能提醒,真能助人反省。现在我们念朝暮课本,不解其义,即不能提醒,也达不到反省的目标,只是唱诵而已。像两、三岁小孩唱歌,虽也字正腔圆,但不知其意,莫解所云。我们若将课诵本唱给佛菩萨听,佛菩萨并没听进去,我们也白唱了,这是朝暮二课得不到效果的原因。

 

明白了念诵的目的和方法,依照修学纲领去做,才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佛门经论非常多,自己喜欢的,选一种就行了。选定之后一门深入——至少要念五年。现代人缺乏耐心,我虽常讲,因为耐心有限,大家就不愿做了。不得已将五年时间打个八折,打个六折,六折就是三年。如果折扣再打一些,恐怕没有多大效果了。我在李炳南老师门下十年,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小乘经。第二部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一部大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依照顺序一样一样的学,每一部都是很长的时间,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至于华严经,我听李老师讲毕第一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晋经六十卷,贞元四十卷,我都能体会了。法华、阿含、禅宗集等,虽没学过也能明了。古人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那里会有障碍呢。这个好处利益,是得力于老师的指导。这种教学法,不是学一部经,只会一部经;而是学一部经,一切经都会了,那才算是真的会了。孔子教学,学生若不能举一反三,孔子也不教啊。所以说学习要能够触类贯通。李炳南老师教导学生,他说:‘听经,不要听语言,不要听句子,要听经中的道理、教理,‘理’是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不会听,就听教义。‘义’是什么?义是一宗的理论。一个支派的理论,你能通达,那也行。最高明的是能够入教理,其次是教义,这都能贯一切法,这才能真正受持。但是这都要靠智慧,智慧一定从‘戒、定、慧’三学做起。换句话说,老师教诫的方法,最好死心塌地的去遵行,把心定下来,不可见异思迁,要修忍辱波罗蜜,要有极大的耐心学习。若有人说:嘿!这法门不错,那经典殊胜;都要能忍著不为所动,暂时不听、不看,都把它放在一边,等自己智慧现前以后再来看。智慧不现前,我就不看。死心塌地一门深入,这样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大,这就是修学成功的秘诀。

 

以上说的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自己修学的。只有最后一句,佛教导我们要把佛法,广泛的介绍给大众。所以后面一句就是‘劝进行者’——要劝别人学佛、要帮助别人精进,这就是菩萨。所以凡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这样的条件。从孝养父母到劝进行者都做到了,这才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得善的标准是有一定的。诸位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你看看地藏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念地藏菩萨名号,供养地藏菩萨,将来就得到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不堕恶道的果报,你就明白了,原来这不是普通修行人。假如是世间法讲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具足第一福就够了。小乘教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是具足前二福。大乘佛法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须三福统统具足。所以我们读经里的善男子、善女人,想想我们有没有分呢?我们到底做到了多少?合不合标准!尤其是大乘佛法!

 

(二)六和敬

 

观经三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不要说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从这里学起。这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经文,讲得特别详细,希望我们多多的去读、多多的去体会,尽量能够做到,以奠定自己修学的根基。有了自修的基础,才能谈共修的基础。如果不知道这个基础,在一块共修,没有好处。若无共识、杂心闲话、彼此不和,还不如一个人修行好。共修有共修的戒条,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六和敬’。

 

‘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六和’是大众共修的戒条,依然是基本的修学方法。佛法所说的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为之制定六条戒律,大众皆遵守这六条戒,这就是佛法的僧团,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是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要知道遵守的。

 

第一、‘见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识。在一个团体里,我们对于修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见解,这是大众共修的基础。佛陀在世,确实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此,为许多不同见解的人,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佛教宗派法门之多,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建立的。大众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社会要能够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能够和谐相处。唯有‘和’才能够把我们的见解、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逐渐拉近,才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所谓的‘平等’。‘和’之后才有‘平’,‘平’之后大家心地就‘安定’了,‘安’之后才有‘乐’啊。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心要安、身要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个基础。佛法重视‘和敬’,世间法也重视‘和’。孔夫子教导我们,就把这一个字列为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你看!论语里说:‘礼之用,和为贵。’我在前几年,到北京参观清朝的故宫,故宫里有三座主要的建筑,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銮殿’。实际上,它的匾额不是写金銮殿,而是写著「太和殿’,太和殿后面叫‘中和殿’,中和殿后面叫‘保和殿’。诸位想想它的命名,三座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用什么来统治天下、统治国家呢?用‘和’啊。传至末代家族不和、朝野不和,不和就亡国了。如果他继续维持太和、中和、保和的精神,恐怕到今天还是大清帝国,中国人也不会受这么多的苦难了!。所以‘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块聚会,一定要注意这一个字。

 

世尊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无量的法门,并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修学的,是因为要适合各种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适合各种不同见解和需要的大众们,因此,后来演变成许多宗派,支派就更多。佛法传来中国,一共建立十个宗派,就是因为大家喜爱不相同。喜欢华严经的人建立一个道场,专修华严。喜欢法华经的,再建一个道场,专修法华。由此我们明了,古代的寺院、丛林,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专科大学。这是大家喜爱、见解、思想都一致的。绝不是一个道场里面,今天学这一样,明天学那一样,那是一样都不能成就的。所以佛法无论那个法门,成就与否都在‘专’。中国古时教学,教导童蒙念三字经,三字经上说:‘教之道(教学的道理),贵以专。’何况无上甚深的佛法,不专那里能成就呢?因此,集合志同道合的人,都修这一部经典,都修这个法门,所贵的就是‘专’,这个道场就是专宗修学的道场。这样彼此互相在一堂切磋琢磨,勉励精进,才会有成就。

 

我们修净土,净土宗所依的经典是最少的。古时候只有‘三经一论’,现在则是‘五经一论’。这五经是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华严经最后的一卷——普贤行愿品——列在三经之后,成为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列入四经之后,成为五经。我们以这个为例子,我们这些人喜欢无量寿经,那些人,喜欢阿弥陀经。你想想这两种人能不能合在一起呢?合在一起就不能和合。这个要念无量寿经,那个偏偏要念阿弥陀经,这就必要建两个道场。净土宗同一个宗,为什么要分那么多道场?哦!原来如此。再说同依一部经,譬如我们同依阿弥陀经,有人依照莲池大师的疏钞修学,有人依照蕅益大师的要解,这两种人所依据的解释又不一样。如此,同样依阿弥陀经修行的,还得要分两个道场,这才是真实的‘见和同解’的道场。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才能够成就。即使我们同样依一部经,同样依一家注解,而念诵的方法不一样;有人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慢。有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很快、很急,这两种人要在一起共修也有困难。这才晓得从前佛家道场之庄严,使人进入山门,肃然起敬。道场里同学道友,只有一个看法、一个想法,修行依照一个法门,一点都不乱。这才警觉现代人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现代的道场,今天请甲法师讲这个法门,明天请乙法师讲那个法门,就是一个道场里面,一起共修无量法门,他怎么会不磨擦呢?怎么会不冲突呢?此事太难,佛都办不到,何况凡夫!可见‘见和同解’是道场基础的基础,大众才能真得到共修之大利。

 

一个团体,大众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兴趣、目标相同,这就能和合了,就能组成一个僧团。如果有不相同的,宁可另外再成立一个僧团,不要在一起共修。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妨碍,彼此都不能成就。所以佛开无量无边的法门,用意就是要使各种见解、不同思想、不同兴趣的众生,人人都能够成就。这是佛法的伟大、周到,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法门平等’。佛绝不勉强人,叫他要修某一法门。你看观经,韦提希夫人感到这个世界太苦了,想生佛国。佛没有介绍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是把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统统展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选择(自己选择才适合自己的兴趣啊)。我们凡夫往往勉强人,我学这个法门好。嘿!你也来学吧!一定要拉他(他未必对这个法门有兴趣)。进来了之后,想法、看法、意见多多,都不一致,团体往往因此受到伤害,这是学佛人应当警觉的。最好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绍,你欢喜那个法门就学那个法门。我们这里是净土宗,喜欢念佛就到我们这里来,看看合不合适。喜欢参禅的,那位法师是修禅宗法门。喜欢学密的,某上师传密教法门。统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不一定统统拉到自己这里来。法门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悲屈应机宜而建立,应相互尊重礼赞,这才是‘见和同解’。

 

第二、‘戒和同修’。大家既是同住在一起修学,总要订一个规矩,如果没有规矩就乱了、没秩序了。当然同住规约里,必定包括佛所制定的根本戒。这就要看,是在家的僧团还是出家的僧团。在家的僧团是以五戒为基础,出家的僧团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作基础,再加上大众现前生活共住所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规矩。这在我们一般讲,就是寺院的‘常住公约’。由一两个人起草,然后在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