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温州评判 >

第8部分

温州评判-第8部分

小说: 温州评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土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后吴哥文化猝然消亡,成为历史之谜。“它的宫殿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数百年间竟无人知晓”,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成了“了解它的一把最可靠的钥匙”,为世界各国学者普遍重视。    
    另外,南宋年间还有王德用去了交趾(今越南),被国王厚礼挽留,成为早期的温籍华侨。    
    从南宋以来,外国商船经常出入温州,这样的事例在温州地方史书中留下了很多记载:比如,1132年,日本商船来温州;1387年,暹罗(今泰国)商船来温;1394年,日本智惠和尚将温州柑橘引种其国;1611年,安南(今越南)120名商人分乘三艘商船走私温州……对此,诗人徐照有诗云:“重见日东人”、“僧多外国人”。    
    温州在宋代就设有“市舶务”,专管海外贸易,还建有待贤驿、来远驿招待来温州的各国商人。元朝建立后,恢复设置“市舶司”,使温州成为元代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从某种角度来分析,温州的崛起和海洋文明的兴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室偏安江南后,商品贸易和对外交往大都依赖海上,所以就给地处沿海的温州有了发展的机会。然而明清时期,政府都实行海禁政策,温州沿海全线内迁。从此,温州鱼盐之利尽失,海上贸易处于停滞状态。    
    可以说,社会大环境的闭塞造成了海洋文明的衰落,温州也由此沉闷了数百年。    
    在人们记忆里,明朝从温州走出去的仕林名流有三位:一位是刘基,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二是黄淮,是明成祖朱棣的高级参谋,“侍御榻左,以备雇问”。三是张璁,他是嘉靖皇帝的宠臣,官至内阁首辅,温州人称之为“张阁老”。但他们个个陷于派系的争斗和权力的倾轧之中,最终都称病告老还乡。    
    清一代,瓯越文化更是默默无闻。直至晚清,朴学大师孙诒让为温州挣得了一些面子。他在经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章太炎称他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说他是“启后承前一巨儒”。


第二章 历史温州雁山云影有名家

    当中国人还自满于泱泱中华的物产丰富、陶醉在闭关锁国的乐土上之际,当外国列强用鸦片和枪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时,温州人却不乏变革图新、科技兴国的头脑。    
    早在明万历年间,温州人赵士桢看到军队装备落后,就开始研制火器。其发明的“鹰扬铳”能安装在战车上,可用“水溜”、即有用水冷却的装置;“翼虎铳”,好比今天的手枪;“迅雷铳”克连发;“九头鸟”, 为适应夜间难以瞄准就设计成多弹连发;“三长铳”,集轻便、快捷、平稳等特点为一体。赵士桢还发明了一种滑槽式的火箭发射装置,叫“火箭溜”,保证火箭能沿着目标方向飞行,大大提高了火箭的命中率。赵士桢的发明,把明代后期的武器研制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清雍正四年,温州民间就开始悄悄推行股份制了。2002年6月,考古专家在瓯海区泽雅纸山考古时,惊喜地发现一块清雍正四年楷书纪年题刻,上面记载着当时山民凑股份兴造碓坊造纸及如何分担费用等。此前,考古专家就曾在瓯海泽雅塘宅村一古老碓坊旁发掘了一块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1年)的石碑,上有当时的潘子玉等7人合股建造一座碓坊,为明确相互间的权责,特立碑为证的碑文。    
    清末民初、宋恕、陈虬、陈黻宸等人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宣扬变革思想。他们开办西学、发展民族工商业。其观点之进步性,在全国也属领先。    
    陈虬《救时要议》列出发展经济的富策十二条。他建议温州设立出口土产公司,“愿入股份者,先将货物按时酌值,计数给与股票”,待出口销售后,“所赢子钱若干,照数派还”。以此垄断市场,“如再有走私者到此,公司先行贬价以窘之,当无有再不入股者矣”。这种设想,已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了。    
    陈黻宸1884年所撰的《医院议》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建立中医院的计划。次年,温州瑞安杨衙里出现了全国第一家近代中医院——利济医院和附设中医学堂。    
    1897年7月,温州平阳人黄庆澄创办《算学报》,这是国人自办最早的数学普及刊物。1926年,全国第一家炼乳厂——百好乳品厂在温州由实业家吴百亨创建。    
    在温州,很早就出现了电话公司、邮政局。此后虽发展缓慢,但仍可看出温州人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态度。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随后,洋货滚滚而来。在外国资本的刺激下,温州的皮革业、草席业、纸伞业等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32年,市区就有制革厂、皮鞋店60家。1919年至1927年,先后有35家草厂开办。1935年,经营纸伞的厂家商店多达107家。这些产品都出口东南亚地区。    
    近现代,温州人中还出现了数位自然科学家。他们是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创始人。其中有数学家姜立夫、李锐夫;生物学家伍献文、张肇骞;医学家洪式闾;农学家许璇;地质学家南延宗、张更;电机工程学家王国松等等。    
    在文化领域,温州也充满生机。    
    郑振铎,著名作家,学者。他的祖籍虽为福建长乐,但出生成长的地方却是在温州。五四运动后,他在温州的活动非常活跃。    
    周予同,著名历史学家。191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国文部。    
    王季思,在曲学大师吴梅的指导下,从事戏曲学习和研究,终成为一代戏曲研究大师,所著《中国戏曲史》、《西厢五剧注》等,深受国内外学术界重视。    
    夏承焘,钻研词学,三十年代就卓有成就。当《唐宋词人年谱》问世,立即震动国内外学术界,词学专家唐圭璋称其为“实为词学研究者必读之要籍”。    
    夏鼐,高中毕业后,先入燕京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年至1941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曾参加梅登堡山城等遗址的发掘。后伦敦大学授予他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    
    和晋朝、南宋一样,民国时期北方连年的战乱,使江南成了“世外桃源”。一大批文人墨客留恋温州的风土。    
    现代作家郁达夫、箫乾等都为温州写下了绚丽的篇章。    
    弘一法师在温州掩关治律。1924年8月,现代佛学巨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在温州定稿。弘一法师一生当了24年和尚,足迹遍及江、浙、闽、赣、鲁等省200多个寺庙,但其中驻温州庆福寺,前后长达12年之久。    
    1923年2月,经同学周予同介绍,朱自清先生来到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任教。那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是在温州写就的。收录了《绿》、《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等四篇文章的散文集《温州的踪迹》,也都和这段在温州生活的日子有关。其中《绿》一直被作为范文选入语文教科书,家喻户晓。至今,温州中学的师生还在吟唱朱自清先生创作的校歌:“雁山云影,瓯海潮踪。……”    
    1946年2月,张爱玲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探望正在温州城避难的丈夫胡兰成。在她眼里,“这温州城就像含有宝珠在放光”。张爱玲在温州生活了二十多天,郁郁而归。    
    ……    
    这些都说明温州不仅是充满着浓浓的商味,还渗透强烈的人文气息。这里更洋溢着一种开拓的冲动。温州的文化也许是一种“走出去”的文化,不管是经商,还是学术。但这一切,都已被掩埋在今日温州的盛名之下。温州被误读为“经济的森林、文化的沙漠”。


第二章 历史温州方言似胜外国语

    有人说,全国有两种方言最难懂:一种是温州话,另一种是潮汕话。    
    温州话听起来像外国话,而且温州话里还分很多种地方方言,确实难懂、难听。几个温州人在一起聊天,在外地人听来就像是在说天书。    
    但要了解温州,如果不懂点温州话,就可能要吃点亏。    
    温州话里饱含着温州千年的孤独,饱含着温州闭塞地理的无奈。    
    温州话是最具温州特色的温州媒介,真正的独一无二。    
    今天的温州话和古瓯越语,显然已截然不同。但肯定有某种联系。从不多的史籍记载来看,古瓯越语在当时也是一种难懂的语言,同在南方的楚人也听不懂,需要翻译才能相通。东汉扬雄著《方言》时就把东瓯作为特定的语言区。    
    从现在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把温州话列为吴语的一个分支。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提出吴语的科学定义,从此瓯语被确认为吴语的一个分支。王力《中国语文概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等论著也是这么认为。    
    温州话是古老的语言。至今温州话的发音体系依然保留了八声,但现行的普通话只有四声了。    
    汉代的时候,东瓯国举国外迁,也把这种语言带到江淮一带。《徽州府志》说:“歙地杂瓯语。”《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提到,徽州方言和温州方言在语法上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添”(再的意思)修饰动词时是后置的。普通话“再打一点水”、“再坐一会儿”,用徽州话讲是“打点水添”、“坐一下添”,用温州话讲是“舀厘水添”、“坐下儿添”。二是量词可以兼作指示代词和表示所属的结构助词。普通话“你那支钢笔呢?”,用徽州话说是“你支钢笔勒?”,用温州话说是“你支蓝水笔呢?”。浙南地区称小瀑布为“”,在皖南地区有这么用,而浙江其他地区和皖北地区找不到这样的地名用字。温州话称“玩耍”为“嬉”、称“吃早饭”为“吃天光”、称“舒服”为“好过”,徽州方言同样也是这么说。    
    温州话是国际语言。这么说也许让人难以置信。但如果你到欧洲,你不会讲英语或者法语、荷兰语,都没有关系,只要会讲温州话就可以,起码不会没有饭吃。因为欧洲的中餐馆大都是温州人开的。温州人特别热情好客,有了他们的帮忙就可以找到吃、住、玩的地方。在海外,温州人有44万,分布87个国家。有温州人的地方,就会听到温州话。温州话就像一首国际歌。    
    温州话简练。一个字就说明问题。    
    温州话的特点有“两多”。一多倒装句:“热闹”讲“闹热”,“咸菜”讲“菜咸”,“拖鞋”讲“鞋拖”,“脚踏车”讲“蹋脚车” ……;二多重叠词:“很新鲜”讲“鲜兮鲜”,“很咸”讲“咸兮咸”,“很穷”讲“穷兮穷” ……。    
    温州话传递着温州人的精神和生存信念。    
    温州话难懂、一村一种话是因为过去的温州是一个闭塞的地方,今天的温州话,包含着很多外来语,温州人讲温州话夹杂着普通话、外国话,是因为温州的开放精神。    
    时下,很多人在学习温州话。温州现有100多万外来务工者。温州话是他们要学习的第二语言。早在19世纪末,来温州的传教士就已经为温州话拼音出书了。改革开放以来,一本《学说温州话》的小册子,销售不衰。最近,第一本温州话有声读物《学说温州话》由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的方言有数千种,在“洋话连篇”、普通话普及的今天,有此待遇恐怕不多。


第二章 历史温州“现代”之中有“传统”

    温州确实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地方。    
    现代和传统,在温州始终是一对相斥又相吸的磁铁。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温州至今还可以寻找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大发明。    
    瓯海泽雅完整保存着中国古代造纸术。    
    西汉时期,中国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将造纸术作了改进。2000多年过去了,泽雅一带,仍有十几个村落沿用古法造纸。这里生产的屏纸有70多道工序,其中一些流程比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的更原始。    
    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民用木活字印刷术印制族谱。    
    1990年出土的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它证明我国在宋朝已发明木活字印刷术。    
    关于活字印刷术,沈括的《梦溪笔谈》和王祯的《农书》曾有记载。    
    但这一工艺上世纪就销声匿迹了。然而,东源村现存的木活字印刷术同王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