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温州评判 >

第2部分

温州评判-第2部分

小说: 温州评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灿腥顺浦案窬帧薄@砺劢绾托挛沤缭群笤谖轮荻啻握倏缘奈轮菽J窖刑只幔兄居谥泄锰逯聘母锏拇笈耸肯群蟮轿轮菘疾觳喂郏鞲鍪∈幸布负醵甲橥诺轿轮葑鞴档乜疾欤晕轮莸姆⒄挂阅蟮闹С趾凸睦!   �
    尽管有过反复,有过曲折,但温州模式热,却热了整个80年代,热了整个90年代,并一直热到今天。与此同时,争论也一直伴随着“温州模式”,从20世纪争论到21世纪,争论到今天——斥其为“私有化”者有之;攻其为“搞资本主义”者有之;批其为“丢了政权”者有之……温州则因温州模式的争论,时“香”时“臭”,“香”时香飘全国,“臭”时臭气冲天。    
    面对风风雨雨,温州人有过担心,也有过彷徨,但好在不为所动,即使是面临泰山压顶般的责难,仍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他们记住了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他们不断地深化改革,不断地开拓创新,不断地发展提高,富裕自己,完善自己,把温州模式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李锐同志对此曾题诗鼓励道:    
    任人评说短与长,其实异常为正常;    
    自力自强凭大胆,我行我素握朝纲。    
    事关经济新模式,情系歌诗旧故乡;    
    浇灌文明花两朵,盛开并蒂吐芬芳。    
    温州模式在发展,对温州模式的争论也在持续。


第一章 是非温州说前途,是是非非(1)

    先说最新的一次争论。    
    时间:2003年10月。    
    地点:上海,确切地说,是上海的新民周刊。    
    焦点:温州模式是否没有前途了?    
    这场争论是由温州2003年上半年的几个经济增长数据引起的。    
    上海的《新民周刊》2003年第23期以“温州滞足待破茧”为题,刊登了一篇文章,对温州的前途发出了疑问——    
    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的令人担忧的情况。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主要经济指标的排名中(包括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一直名列前茅的温州,在2002年年末,排名掉到了全省第七。进入2003年,温州的排名更是每况愈下,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在全省倒数第二,随后的7、8月份,接连两个月排名倒数第一。温州怎么啦?    
    令人担忧之论当然不错,但一个“滞足”,一个“破茧”,短短的四个字,则很清楚地说明了文章的倾向。    
    不知是粗心还是什么,作者在这里说的是不明不准不实。温州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个亿,这在全省名列第三,怎么是第七呢?即使温州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点也没增长,也不可能排在全省倒数第二,更不可能掉到全省倒数第一。也许作者说的是经济的增长率,那就不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了。但作者在这里说的也有误——温州的经济增长率,在反私有经济最热闹的九十年代初,曾掉到了几乎是接近零的程度,远比如今低,远比如今令人担忧,而不是“从未出现过”,怎么就记不得呢?为温州经济的发展担一份心事,这是好的;问“温州怎么啦”,则显得有点指手划脚。    
    如果说这还只是问一个“怎么啦?”,还算颇为客气。那么2003年12月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上,据报道有位教授则干脆预言:现在的“温州模式”将在25年—30年后消失。    
    这个预言够惊人的!    
    预言的根据,据称是对“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的不同层面进行了细致观察,提炼出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么是哪“三个现象”,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能左右温州模式的生死存亡呢?    
    据浙江在线新闻报道,这“三个现象”是:    
    现象之一:近25年来,温州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近10多年来,温州的制造业结构演变极其缓慢,基本局限于低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皮革、服装、打火机等。    
    现象之二:作为沿海开放14个城市之一,温州的外资引进步伐极其缓慢,温州极少有温州以外的人来创办和经营企业,温州的“外企”基本上是持外国护照的温州人的企业。    
    现象之三:温州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国内到国外满世界闯荡,把温州人的生意撒向世界各地。    
    也许是我们不是理论家,站不高看不远,怎么也弄不懂从这三个现象,居然能够预言温州模式的消失,而且还能够预言温州模式具体消失的时间?    
    据报道,之所以能够那么预言,是因为这三大现象引发出三大问题:    
    其一:温州制造业结构是否存在“代际锁定”?    
    其二:温州为何没有“外企”?外地人为何不到温州办企业?    
    其三:温州人为何要通过大规模移民的方式来撒开生意网?    
    如此“三问”,那就更加令人不明白了。也许是我们不懂温州模式,也许是我们不懂经济理论,这三个问题,即使都是问题,也都是很简单的问题,而不是什么理论深奥的问题,更不是什么天大的问题,会导致温州模式的消失。    
    对此不能不辩一下。辩得是对是错,那只能让历史来做结论。    
    先说所谓“大规模移民”,且不在这里讨论“移民”这个词语用得是否准确,如果说是指温州人把生意撒向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这本来就是温州模式的题内之义——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改革开放需要流动,市场经济需要流动,经济全球化更需要流动。正因为有了这个大规模的流动,才有了温州模式;没有这个流动,就没有温州模式;这个流动越流得有效,温州模式也越有活力,怎么会反过来造成其消失呢?    
    再说“没有外企”的问题。温州有没有外资企业,温州的外资企业是多是少,这是一个问题。温州的外资企业少,这只能说明温州的对外开放存在问题。温州模式的发展趋势,这又是一个问题,同外资企业的多少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因为温州模式不是珠江模式,讲的是依靠民资而不是依靠外资发展经济。看温州模式的发展趋势如何,看的应是民营企业或者说是私营企业,而不是外资企业。如果看外资企业,那就没有温州模式,也不需要温州模式,因为已经有珠江模式了?因此,借外资企业谈温州模式,不知是文不对题,还是故弄玄虚呢?温州当然要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温州也需要多吸引一些外资,但这是外资上的多与少的问题,而不是温州模式是否消亡的问题。温州不是珠江三角洲,不需要走向珠江模式,也不可能走向珠江模式。如果把温州模式推向珠江模式,那才是温州模式的真正消亡。    
    至于温州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又有什么不好?生产皮革、服装等生活消费品,又有什么不好?什么“代际锁定”?似乎温州这一代人是不行了,只能生产生活消费品,不能搞其他的东西,只能等待下一代人了。这难道是对温州模式的科学评论吗?其实,越是劳动密集型,越是可以多安排一些劳动力。越是生活消费品类产品,越是有长久的生命力。无论社会怎么进步,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即使是100年1000年后,甚至10000年后,人总是还需要穿衣的,不至于连衣服也不需要吧。何况中国要有科技密集型的经济区,也要有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区。且不说如果遍布中国的都是科技密集型经济区,那么13亿人中的半数劳动力该怎么办,是送到月球上去,还是送到西方发达国家里去?不知那些只唱科技密集型不讲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学家,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温州当然要发展高科技产业,但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不是以哪个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更同温州模式的发展趋势没有关系。    
    其实,同预言者所说的三大现象引出三大问题相反,如果是科学地辨证地看问题,其所说的三大现象,所引出的不应是三大问题,而是温州模式的三大发展。


第一章 是非温州说前途,是是非非(2)

    这不是故作惊人之言,更不是什么胡言乱语。    
    作为现象之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正揭示了温州模式的巨大作用,而不是温州模式的突出问题。温州经济的优势就是轻工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温州市委市政府对温州发展的一个最新定位就是:国际性轻工城。对 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不仅不能停步,还要大踏步地发展。这种能容纳更多劳动力的产品,这有什么不好?温州如今吸纳的外地劳动力为160万人,全国有几个中小城市能做到这样?中国600多个城市,不要说每个城市都容纳100万人,只要每个城市多容纳10万人,全国就可新增就业岗位6000多万个。这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想必每个关心中国经济的人士都是清楚的。温州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果暂时看不到这个意义,那倒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否认这个意义,那就成为一个问题了。还应该看到的是,越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越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就越是有比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就越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在加入WTO后,随着国外市场对我国产品的更加开放,温州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正在赢得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2001年世界经济不景气,我国的出口额大幅度下降,而温州的出口额却大幅度上升。2002年和2003年,温州的出口也是同样大幅度上升。“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劳动密集还是科技密集,能够多出口就是好产品。当然,温州也需要科技密集型企业和科技密集型产品,要重视和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和科技密集型产品。但重视和发展这一个,决不是不要那一个,更不是否定那一个。温州对这两个产品都需要,中国对这两个产品也都需要。特别重要的是,要沿着温州经济的特色去提升,提升温州现有轻工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温州现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科技水平,而不是不要现有的特色企业和特色产品。    
    作为现象之二的“温州外资引进缓慢”,这正说明了温州模式的巨大威力,而不是温州模式的软弱无力。应该说,预言者说“温州外资引进缓慢”,这还是客气了。有的人,则干脆提出了个“温州零外资现象”。不管是“零外资”也好,“引进缓慢”也好,反正都是说一个少。温州的外资引进少,这是个事实,谁也不会否认。可温州的外资引进少,并不是今天才少,而是一直都比较少。我们承认这个事实,或者说我们反映这个事实,应该引出一个什么结论呢?如果告诫温州应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这就对了。如果断言温州模式有问题,那就错了。发展经济无非是靠三种“资”——“国资”、“外资”和“民资”。有外资当然好,有民资也非常好,有哪个“资”就用哪个“资”,不必非强求某一个“资”不可。温州就一直是依靠民资发展起来的,温州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民资模式。温州过去主要是依靠民资发展,现在主要是依靠民资发展,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也主要是依靠民资发展。温州越是主要地依靠民资发展,温州模式的意义也就更加巨大,温州模式的命运也就更加长远。温州若是变成了主要依靠外资发展,那就变成珠江模式了,温州模式真的要消亡了,还有什么温州模式可言!所以,温州暂时存在的“零外资现象”,更确切地说是“少外资现象”,不仅不能说明温州模式有任何的问题,反而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少外资”的事实,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或者说一个全新的视野,揭示了民资的作用不比外资小,甚至比外资更大,也就是温州模式对中国发展的作用比其他的模式更大,完全能够造就一个地方的全面小康经济。中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区,如果都能够像温州那样,主要依靠当地的民资发展自己的经济,那么整个中国就可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了,离发达国家的水平恐怕也不会太远了。    
    作为现象之三的“大规模移民”,更是温州模式的新发展,而不是什么温州模式的消亡。如今在全国各地闯荡的温州人,用“大规模”这个词太抽象了,应该说是“百万大移民”,更准确的说法是“160万人大流动”。谁都知道,专家们更应该知道,流向全国各地的160万温州人,不是160万个民工,而是160万个老板。他们不是去与人争夺饭碗,而是去给人创造饭碗;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