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养生术-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
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
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12.掉尾势
膝直膀伸,推手自地,
瞪目昂头,凝神壹志。
起而顿足,二十一次。
左右伸肱,以七为志。
更作坐功,盘膝垂眦。
口注于心,息调于鼻。
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
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侯,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止观”一词,又有“定慧”、“寂照”、“明静”等名,梵文音译为“奢摩他”或“毗婆舍那”。
拆开来解,“止”为停止、止息妄念,属于佛学中的空门、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观”为达观,殄灭烦恼,属于佛学中的有门、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为此,“止”和“观”两者,在次序上,应“止”在前而制伏烦恼,“观”在后而断却烦恼。
由于“止观”之法历来为佛门所重视,所以佛经对此作解的很多,如“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为止;朗然大净,呼之为观”,“观如灯,止如密室”等等。
《小止观》则对“止观”解说得更为详尽,书中起首就云:“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大乘义章》第十也说:“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徐有武绘《智大师坐禅图》
在佛门中,向有“三种止观”的说法。原来“止观”之法,当年由隋朝智大师从老师慧思处传受而来,此后发扬光大,成为天台宗僧人的必修要法。三种“止观”为:第一,“渐次止观”。由于这种修习之法先持戒,再修禅定,再修实相,一路初浅后深,由浅入深,好比上楼梯一样,所以名为“渐次”,其法见载于智大师所著《禅波罗蜜》十卷。第二,“不定止观”。此法前后互换不定,犹如把金刚石放在太阳底下,现像不定,所以传受此法,大多因人施教,依照众生根器不同,或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或浅深事理渐顿不定,著作有智大师《六妙门》一卷。第三,“圆顿止观”。由于其法“初后不二,如通者之腾虚空,自初缘实相而行解共顿”故名,为此智大师撰有《摩诃止观》十卷。
此外,佛门并有“止观四本”的说法。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释元照《小止观》序说:“一曰圆顿止观(即《摩诃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毛喜请大师出,有一卷,今《六妙门》是。四曰《小止观》(又名《童蒙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即今文《小止观》是。”
佛书认为,修持者若能依“止观”之法修性,成就“定”、“慧”(即“止”、“观”)两法,那就非但“自利利人,法皆具足”,“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并且“四百四病自然瘥除”,“必无众病”了。
其修习止观坐禅之法,基本有“十意”。
一、具缘第一
修习止观坐禅,先要发心起行,外具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五缘”。“五缘”的情况如下。
(一)持戒清净
佛门修禅养性,持戒清净为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其目的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从而有利于止恶修善。戒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一般在家居士修习止观,只要守“五戒”就可以了。“五戒”的内容为: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考虑到营养关系,关于吃素不杀之戒,有两个擦边球可打,一是吃花素,就是吃吃停停,或初一、月半吃素等;二是吃三种净肉,《十诵律》卷三十七说:“我听噉三种净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不见者,不自眼见为我故杀是畜生;不闻者,不从可信人闻为汝故杀是畜生;不疑者,是中有屠儿,是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
另外,东坡居士对待吃素不杀的办法也可借鉴。其法为:人家送他鱼虾,如系鲜蹦活跳,那就送进河里放生;如系已经死亡,放亦无益于生,那就索性放进锅里,饱我口福,增我营养了。
至于其他四戒,由于酒能乱神,偷盗、邪淫、妄语伤德,所以为止观坐禅者所绝对不取。
(二)衣食具足
智大师指出,衣法有三种:“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但畜(蓄)粪扫三衣,不畜馀长。三者若多寒国土(地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提出三种衣法的目的,主要在于养性者如果在衣着上过于贪求,那就“心乱妨道”,不利修行。为此,从今天的修习实际看,衣服只要做到干净整洁、朴素大方、足以抵御寒冷就可以了,否则一心放在穿着打扮上,又何能收心修习止观呢?
在食法上,智大师指出这样四种:
(1)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草果随时,得资身者。
(2)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青目女说。
(3)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
(4)四者于僧中洁净食。
自然,四种食法的目的,无非为了驱除一心钻在吃的享受里而引起“心不安稳,于道有妨”的魔障。结合今天的实际生活,修习止观,食不过饱,简朴而富于营养就可以了。
(三)闲居静处
修习止观,对于居处环境,也有一定讲究,否则纷纷扰扰,心静不下来,何以能练功入静?
关于闲居静处的要求,智大师认为,“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阿兰若(寺庙)之处……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寺庙)中,皆名闲居静处。”
对于在家人来说,为了有利修习,如果居处环境安静,当然最好,如果居处环境并不那么安静,那么清晨初醒,于四周一片寂静之时进行修习,也不失为一个因地制宜、见缝插针的好办法。总之,人是一个活体,要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才好。
(四)息诸缘务
世界上的诸缘杂务,纷纷扰扰,足以惑乱人心,妨碍修习入静。因此修习止观,最好断绝名利思想,省却一切不必要的交际应酬。人来人往,不仅在经济上破费较大,就是在精神上和体力上,也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至于智大师所说:“一息治生缘务,不做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做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我们大可不必照搬,只要领会其清心寡欲、不为各种缘务困扰的精神实质就可以了。
(五)近善知识
佛门称有益于我修持的居士为善知识。《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妙庄严王品》也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智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指出“善知识有三”:“一者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有道德学问的彬彬君子,也是修习止观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二、呵欲第二
所谓“呵欲”,就是呵除世间能够诳惑一切凡夫之心的色、声、香、味、触“五欲”。佛门认为,凡欲坐禅,修习止观,非得呵除“五欲”不可,否则就难成正果。
(一)一呵色欲
色欲有两种:一是对修目长眉、朱唇素齿的美人儿起邪淫之念的欲;二是对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等带有种种妙色的世俗宝物起贪恋之欲。
对于这种色欲,智大师认为,意志不强的人,就会对此“见则生爱,作诸恶业”。接着他举例道:“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罪过。”
(二)二呵声欲
声欲就是箜篌筝笛、丝竹金石以及男女歌唱等音乐之声。这种声欲,偶然听听,作为一种消遣,当然并非不可。可是一般百姓,如果沉湎在这种声欲里,哪还能修习止观坐禅之法呢?
为此,当年智大师举例提醒道:“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等种种因缘,知声罪过。”
(三)三呵香欲
所谓“香欲”,就是世间饮食馨香,男女身香,以及一切熏香等。
佛门戒律禁严,由于香欲能够使人“闻即爱着”,所以也在呵除之例。但如果对香欲采取自然态度,不起“爱着”之念而一心恋恋,却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
(四)四呵味欲
佛门认为,酸、苦、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美味,能使世人心生染着,起不善业,所以只要填饱肚子,此等美味,也一概都在呵除之例。
(五)五呵触欲
触欲就是“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之欲。如果世人沉没在男女的触欲里,也是一种业障。“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
三、弃盖第三
“弃盖”就是舍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能使人心生欲念、覆盖善心的“五盖”。
(一)一弃贪欲盖
端坐修禅,如果贪欲不除,就会心生烦恼,这样就离道远了。所以对于修习止观功法的人来说,贪欲盖是必须弃除的。
(二)二弃嗔恚盖
坐禅时如果为某人某事心生嗔恨,又由恨生怨生恼,便就嗔恚覆心,修习不成了。所以智大师说道:“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为此,佛偈有云:
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三)三弃睡眠盖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认为:“内心昏暗名为睡,五情暗蔽,放恣支节,委卧熟睡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所以,修习止观功法者,除了保证生理需要的8小时睡眠外,平时亦不要作过多的昏睡,因为睡多了对身体非但没有好处,反而神昏气伤,有损健康。
(四)四弃掉悔盖
关于“掉悔盖”的情况,《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指出:“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竟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平时修习止观,摄心止念还不能保证把此心定下,何况一味掉散?所以“掉”为修习者大忌。
原书又说:“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掉起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
(五)五弃疑盖
疑有三种:一是疑自己资质愚钝,怕修不好止观;二是疑师长能否真有至道,能够教我;三是疑止观功法,是否确有道理。由于“以疑覆心”,所以也要弃掉。
四、调和第四
调和也有五种,就是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修习止观,就好比琴师弹琴先要把弦调好方可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