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养生术-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味悖ち钊崛酰淮我允直槟χ蠲祝淮文κ至钆匝诹窖郏缓罂4砣壬孕娇伤嬉獬鋈搿H舨欢撸虻米⌒模黾榷俅伲蛳阜ǎ谄┪瓷ⅲ≡谏碇校钊送吠矗俟墙谇浚倘绶缋停诤笞蟹吃瓴话病!�
由此可知,其收功的着眼点,都落在了对身、息、心的恢复上,可见收功“三调”之妙。
达摩面壁禅(附《易筋经》)
河南登封县少室山北麓,少林寺西北初祖庵的五乳峰上,有个名闻古今的达摩面壁洞。洞前明代石坊大书石刻“默然处”三字,石刻背面则“东来肇迹”四字在焉。相传这处洞穴,就是禅宗初祖达摩当年面壁的处所。
达摩是菩提达摩的简称。达摩原为南天竺的僧人,南朝宋末时航海来到广州。据说后来跋涉北上,过金陵时与梁武帝面谈佛法,因为彼此话不投机,不相契合,于是又一苇渡江,北上洛阳,最后居住在少林寺里,面壁参禅,终日默然九年,“人莫测之,谓之壁观婆罗门”。此后,他把《楞伽经》九卷传给弟子慧可,其“壁观婆罗门”之法遂得以发扬光大,被后代僧人尊为禅宗初祖。《续高僧传·慧可》说:“达摩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正因为达摩传给慧可的是《楞伽经》,所以后人也有把达摩所参之禅称之为“楞伽禅”的。
说到禅法,笔者曾在延安西路佛教居士林向老师明旸大和尚提起,说坐禅入定就是气功。明旸回答:“禅定比气功的境界来得更高。”
事后细细回味,明旸的回答真是得道的高僧之言。原来我国高僧坐禅入定,其目的并不像气功那样,在于养气培元,锻炼身体;而在于明心见性,趋向真如。这样,一高一低,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实,关于禅定的妙处,自古以来佛经多有述及。无著菩萨《六门教授习定论》说:“由习定故能获世间诸福以及殊胜圆满之果。”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卷一也说:“若欲具足一切诸佛法藏,唯禅为最,如得珠玉,众宝皆获。”
徐有武绘《达摩面壁图》
然而,从气功修性角度说,佛家的坐禅,虽然旨在趋向真如、参透人生真理,但是在客观上,却确确实实起到了气功所能起到的养生作用。因此到了后来,佛教的坐禅,自然也就被养生家们视为气功养生中的一种具有异彩的重要功法了。
“禅”是梵文“禅那”(Dhyano)的音译,简称为“禅”。其中文含义为“静虑”或“思维修”。《圆觉经》说:“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由于禅定有明心见性、开发智慧的作用,所以为佛门,尤其为禅宗僧人所必修。
关于达摩面壁禅法的具体情况,《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说:
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
文中所说安心、发行、顺物、方便,都是面壁功法,也就是壁观功法的入道之门。这种功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两个要点,就是理入和行入。
一、理入
理入功法,就是壁观之法,而以“理”为观想的内容。为此,这种功法的内容自然就以意念为主了。
其法入手步骤为:
(一)调身(略)
(二)调息(略)
(三)调心
调心理入,为整个壁观安心中最为重要而又难以掌握的一环。方法为:
深念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为理入也。
这种理入的壁观功法,要求在壁观时无自无他,坚住不移,寂然无为,把整个思想意念都凝住在室壁之上,以期达到去除心头客尘遮障,开发心智,趋向真如的目的。
关于修习“壁观”的调心问题,定真法师有关静坐调心的一段话,可以引作参考。他说:“初学静坐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了’,这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我们的念头,忽生忽灭,本来很多,不过平时在动乱之中,不易察觉,一旦习静之后,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假使门窗透入阳光,方见尘埃纷纷飞舞,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我们只要一切摒弃不想,用坚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练习观照功夫,到相当时间,妄念便自然销落而达到心意寂然的境地。这种观照功夫,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刻刻用心,凛然觉照,做到虽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的心志静定,自将得更大的受用。”
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后,面壁坐禅火候渐渐纯熟,这时也和其他禅法一样,常会进入精神上美不可言的悟的境界。对于这种悟的境界,近代佛教名人蒋维乔居士曾在《佛学纲要》叙说道:
禅观的悟道境界,究竟是怎样?这难以笔墨形容得出。大概功夫到纯熟的时候,知情意的作用,均不复起,一切妄念,顿然消失;鼻端呼气吸气,也几乎断绝;这时惟有一片光明,内面看不见身心,外面看不见世界。悟道的光景,就是这样。
这是一种坐禅入定、情意不起、妄念顿失的光明境界。在这种光明境界里,仿佛自身和世界都已不复存在,使人感到的只是一种美妙无比的愉悦。
面壁坐禅的时间,一般多在1—2小时之间。可是高僧坐禅,经常一坐就是一个白天或一个通宵,那就又是另一码事了。
二、行入
为了配合修好壁观安心的禅法,练功者于平日生活之中的“行入”,也必须时时注意及之。行入的要领,据佛经所说,基本上有“四法”,也称“四行”,其内容如下。
(一)报怨行
初报怨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不怨怼。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
这就是说,修炼壁观功法,平时遇事要有退一步想的博大胸襟,来对付舍本逐末的“爱憎”之情,从而为遇苦不怨、奋起精进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随缘行
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失荣辱等苦乐之事,随时随处都可遇上。这就要求修持者抱有宠辱不惊的胸怀,摒弃患得患失的心理。如能若是,则到处随缘,感受缘起的心体寂静(心无增减)不动,从而有利于修持,增进身心健康。
(三)无所求行
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
(四)称法行
四名称法行,即法净之理也。
修持面壁功者为人处世,要善于过淡泊宁静的生活,不要执迷于无穷无尽的物质贪求,这就是佛经所说的“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了。试想,一个人时时处处地贪着在物欲及其他种种欲望的追求上,又怎能静下心来作如此的修持呢?当然,要使自己从“苦”中解脱出来,最好的办法还是要以“法净之理”作为指导,否则终日营营扰扰,就难入壁观安心的妙境了。
佛陀认为,禅是人生宇宙的本性,属于人类心灵的原态,它的参悟,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层层证悟的过程,当年达摩初祖面壁达九年之久,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关于悟禅后的情景和收益,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见《禅》创刊号)有着一段很精要的文字。他说:“当一个禅者经过努力的参究,一旦豁然醒悟,本来面目彻底呈现的那一段微妙的悟境,便从本质上完全改造了人生的一切,迷惑与不正见从此也就消失。此后,在禅悟者的内心深处,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来自性源的安详之德与智慧之光,推开了一扇扇关着的大门,冲出了重重的障碍,人生处处显得自在与幸福。因此,悟的契机,犹如使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迷途返归故乡那样亲切明彻,确证微妙难想,唯证乃知。”
不过从气功角度说,修习达摩面壁禅时,只要按着壁观安心的种种方法去做,其破除迷误、增智进德、愉悦身心的作用,还是能够得到较快体现的。
达摩、慧可之后,禅宗自唐弘忍门下,分为南、北二宗,其南宗以慧能为班首,提倡不拘形式的顿悟之法,此后又有“五家七宗”,流派繁衍,不久即淹没了北宗。然而,南宗发展到南宋初年,随着“文字禅”、“口头禅”的诞生及蔓延,一时弊端迭起、宗风衰颓。为了重振曹洞宗重视坐禅的传统,以与宗杲所创“看话禅”抗衡,于是自曹洞宗正觉禅师起,又大力倡导默照之禅。所谓“默照”,正觉《默照铭》说: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
鉴时廓尔,体处灵然。
灵然独照,照中还妙。
露月星河,雪松云峤。
晦而弥明,隐而愈显。
“默”为默默忘言,洗心绝虑,寂然清静;照为昭昭现前,湛然灵明,不堕昏沉。“默”、“照”两者既平分秋色,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交互为用,可谓:愈默愈照,愈照愈默;晦而弥明,隐而愈显,灵然独照,照中还妙。否则“默中失照,浑成剩法”,“照中失默,便见侵凌”。
此外,对于默照禅的要妙,正觉《坐禅箴》还这样指出道:
佛佛要机,祖祖机要。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无分别之思;其知无偶而奇,曾无毫忽之兆,其照无取而了。
所说“其照无取而了”,是指其“照”虽妙,但却空阔杳冥,不起任何分别之想,如此才能一心入于定境。可见,就默照禅实质而言,意即面壁的进一步发展,而以“默照”为法为归。
附:《易筋经》
自达摩初祖在嵩山少林寺创面壁禅的同时,据说又传有《达摩洗髓经》和《易筋经》,尤其是《易筋经》,至今为养生家所普遍传习。关于《易筋经》的本子,社会上流传较多,而以清王祖源在咸丰年间得之于少林寺的那本为最具权威。书中所载,计有十二图式。
1.韦驮献杵势①,歌曰: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2.韦驮献杵势②,歌曰:
足指(趾)挂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3.韦驮献杵势三,歌曰:
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4.摘星换斗势
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5.倒拽九牛尾势
两骽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
用力在于两膀,双拳须注双瞳。
6.出爪亮翅势
挺身兼努目,推手向当前,
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7.九鬼拔马刀势
侧首弯肱,抱顶及颈,
自头收回,弗嫌力猛。
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8.三盘落地势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
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拏,
两掌齐翻起,千觔重有加,
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9.青龙探爪势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
修士效之,掌平气实,
力周肩背,围收过膝,
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10.卧虎扑食势
两足分蹲身似倾,
屈伸左右骽相更,
昂头胸作探前势,
偃背腰还似砥平,
鼻息调元均出入,
指尖著地赖支撑,
降龙伏虎神仙事,
学得真形也卫生。
11.打躬势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
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
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
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12.掉尾势
膝直膀伸,推手自地,
瞪目昂头,凝神壹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