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荀子译注 >

第76部分

荀子译注-第76部分

小说: 荀子译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文]
  臣民恪守其本职,就能丰衣又足食,
  俸禄多少有等级,明确爵位与服饰。
  财利只能靠君赐,臣下不得自布施,谁能私下得财资?
  [原文]
  25.48 君法明,论有常,
  表仪既设民知方(1)。
  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2)?
  [注释]
  (1)表仪:古代立木以示人叫做仪,也叫表,引申指法度、标准。(2)本章韵脚:明、常、方、王,阳部。
  [译文]
  君主法度很严明,言论合法有定准,
  规章制度已设立,人民了解方向明。
  任免官吏有标准,贵贱不得任意定,谁会私下讨好君?
  [原文]
  52.49 君法仪,禁不为,
  莫不说教名不移(1)。
  修之者荣,离之者辱,孰它师(2)?
  [注释]
  (1)说:通“悦”。名:名号,此指君主的名位称号,它是政权的象征。(2)“师”古属脂部,脂歌两部虽可合韵(见 25.4),但此文“它师”两字当作“师它”,盖后人不明古音而误改。本章韵脚:仪、为、移、它,歌部。
  [译文]
  君主法度是标准,禁止之事不敢碰,
  无不喜欢君教令,名号政权不变更。
  遵循法度荣耀成,背离法度屈辱生,谁敢越轨去横行?
  [原文]
  25.50 刑称陈,守其银(1),
  下不得用轻私门。
  罪祸有律(2),莫得轻重,威不分(3)。
  [注释]
  (1)银:通:“垠”,界限。(2)罪:治罪,惩罚。祸:通“过”,罪过。(3)本章韵脚:陈、银、
  门、分,真文旁转。“陈”属真部,其余属文部。
  [译文]
  刑法得当陈列明,遵守规定界限清,
  臣下不得擅用刑,豪门权势自会轻。
  惩处罪过有法令,不得加重或减轻,君权也就不被分。
  [原文]
  25.51 请牧祺,明有基(1),
  主好论议必善谋。
  五听循领(2),莫不理续(3),主执持(4)。
  [注释]
  (1)这两句当作“请牧基,明有祺”(俞樾说)。祺:福。(2)五:指上五章所阐述的五条为君之道,参见 25.45 注(1)。循:《集解》作“修”,据宋浙本改。领:要领,指五条为君之道。(3)理:治理,指君主研究并实行这五条为君之道。续:继承并传授,指君主将此五条纲领代代相传。(4)本章韵脚:基、祺、谋、持,之部。
  [译文]
  请听治国的根本,要有福气在贤明,
  君主爱听臣议论,谋划一定会精深。
  五条原则都听信,遵循为君的纲领,无不研治相继承,君主掌权才牢稳。
  [原文]
  25.52 听之经,明其请(1),
  参伍明谨施赏刑(2)。
  显者必得,隐者复显,民反诚(3)。
  [注释]
  (1)请:通“情”。(2)参(s1 n 三)伍:同“叁伍”,即“三”与“五”,泛指多而错杂,引申指将多方面的情况放在一起加以比照检验。(3)反:通“返”,回归。本章韵脚:经、请、刑,诚,耕部。
  [译文]
  处理政事的常规,在于明了那实情,
  比较检验情况明,谨慎实施赏和刑。
  明显之事必查清,隐蔽之事也显形,民众就会归真诚。
  [原文]
  25.53 言有节(1),稽其实,
  信诞以分赏罚必(2)。
  下不欺上,皆以情言,明若日(3)。
  [注释]
  (1)有节:有节制,有分寸,指不虚妄欺诈。(2)以:通“已”。(3)本章韵脚:节、实、必、日,质部。
  [译文]
  要人说话有分寸,就得考核那实情,
  真话假话已分清,赏罚一定要实行。
  臣民不敢再欺君,说话都会吐真情,就像太阳一样明。
  [原文]
  25.54 上通利,隐远至,
  观法不法见不视(1)。
  耳目既显,吏敬法令,莫敢恣(2)。
  [注释]
  (1)观法不法见不视:意谓“观法于法不及之地,见视于视不到之乡”(郝懿行说)。(2)本章韵脚:利、至、视、恣,脂质对转。“利”、“至”属质部,其余属脂部。
  [译文]
  君主不被人蒙蔽,目光锐利又灵敏;
  隐微之事显原形,远处情况会来临;
  深入观察法外事,人所未见能看清。
  君主耳目已聪明,官吏就会重法令,没人再敢任意行。
  [原文]
  25.55 君教出,行有律,
  吏谨将之无铍滑(1)。
  下不私请,各以宜(2),舍巧拙(3)。
  [注释]
  (1)铍(p9 披):通“颇”,邪。滑(g(骨):通“汩”,扰乱。一说通“猾”,狡诈。(2)宜:适宜的办法,指合乎道义的行为。此句脱一字,“宜”字上或当有“所”字。(3)巧拙:巧妙与笨拙,指不合道义的各种方法。本章韵脚:出、律、滑、拙,物部。
  [译文]
  君主发布那教令,臣民行为有标准,
  官吏谨慎来奉行,不敢邪僻乱法令。
  臣不私下去求情,各人以道侍奉君,舍弃投机取巧心。
  [原文]
  25.56 臣谨修(1),君制变,
  公察善思论不乱(2),
  以治天下,后世法之,成律贯(3)。
  [注释]
  (1)修:当为“循”字之误。(2)论:通“伦”,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即所谓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等。(3)律:法则。贯:古时穿钱的绳索,引申指贯通古今的常规惯例。本章韵脚:循(今误作“修”)、变、乱、贯,文元旁转。“循”属文部,其余属元部。
  [译文]
  臣下谨慎守法严,君主控制变法权,
  公正考察善思索,伦理关系不混乱,
  用它来把天下治,后世效法作典范,成为常规代代传。 
赋第二十六
  [题解]
  赋:铺叙朗诵,引申而为一种着意铺陈事物、“不歌而诵”(不配乐歌唱而朗诵)的文体名称。它像诗一样全篇押韵,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古诗的一个流别;但它的句式又不很像诗而像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它实是一种用韵的散文,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把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即肇始于荀子这《赋篇》,所以本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然,赋作为一种文体,有其发展过程。荀子的《赋篇》,与后来的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本篇中的五篇赋,每首描写一件事物。其前半是一种句式较为整练而接近于诗的谜语,后半是一种句式较为散文化而接近于《楚辞·卜居》的猜测之辞,末尾则点出谜底。至于篇未的一首诗与一首歌,则与前五篇赋略为不同,它不取猜谜的形式,而以较为显豁的词语来铺叙揭露社会上的反常现象,更具有政治诗的味道。值得指出的是,前五篇赋具有假物寓意的特色。文中对“礼”、“知”的铺叙固然在宣扬荀子的政治主张而毋庸赘述。即使对“云”、“蚕”、“针”的描画,也别具深意,如云“德厚而不捐”、“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蚕“养老长幼”、“功立而身废”,针“下覆百姓,上饰帝王”等等,无不寄寓着作者的主张。这种托物讽谕的特点对后代“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
  [原文]
  26.1 爰有大物(1),
  非丝非帛,文理成章(2)。
  非日非月,为天下明。
  生者以寿,死者以葬;
  城郭以固,三军以强。
  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3)。
  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
  此夫文而不采者与?
  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
  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
  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4)?
  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
  致明而约,甚顺而体,
  请归之礼(5)。
  ——礼
  [注释]
  (1)爰(yu2n 援):于是,在这里。(2)文理:这里语带双关,字面上承丝帛而言,指丝织品的花纹(谜面);实指礼节仪式(谜底)。参见 7.3 注(2)。章:也语带双关,表面指有花纹的纺织品,实指规章制度。(3)无一焉:于此无一,在“粹”与“驳”之中不能做到其中任何一种,指完全不能遵循礼制。(4)似:语助词,犹“如”、“若”。(5)本章韵脚:章、明、葬、强、亡、王,阳部。采、理、不、似、海,之部。体、礼,脂部。
  [译文]
  这里有个重要东西,
  既不是丝也不是帛,但其文理斐然成章。既非太阳也非月亮,但给天下带来明亮。
  活人靠它享尽天年,死者靠它得以殡葬;
  内城外城靠它巩固,全军实力靠它加强。
  完全依它就能称王,错杂用它就能称霸,完全不用就会灭亡。
  我很愚昧不知其详,大胆把它请教大王。
  大王说:
  这东西是有文饰而不彩色的吗?
  是简单易懂而极有条理的吗?
  是被君子所敬重而被小人所轻视的吗?
  是本性没得到它薰陶就会像禽兽、本性得到它薰陶就很端正吗?
  是一般人尊崇它就能成为圣人、诸侯尊崇它就能使天下统一的吗?
  极其明白而又简约,非常顺理而又得体,
  请求把它归结为礼。
  ——礼
  [原文]
  26.2 皇天隆物(1),以施下民(2);
  或厚或薄,常不齐均(3)。
  桀、纣以乱,汤、武以贤(4)。
  涽涽淑淑(5),皇皇穆穆(6)。
  周流四海,曾不崇日(7)。
  君子以修,跖以穿室(8)。
  大参乎天,精微而无形。
  行义以正,事业以成。
  可以禁暴足穷(9),百姓待之而后宁泰(10)。
  臣愚不识,愿问其名。
  曰:
  此夫安宽平而危险隘者邪(11)?
  修洁之为亲而杂污之为狄者邪(12)?
  甚深藏而外胜敌者邪?
  法禹、舜而能弇迹者邪(13)?
  行为动静待之而后适者邪?
  血气之精也,
  志意之荣也。
  百姓待之而后宁也,
  天下待之而后平也。
  明达纯粹而无疵也,
  夫是之谓君子之知(14)。
  ——知
  [注释]
  (1)隆:通“降”。(2)施:《集解》作“示”,据《艺文类聚》卷二十一引文改。(3)常:《集解》作“帝”,据《艺文类聚》卷二十一引文改。(4)桀、纣:见 1.14 注(3)。汤、武:见 4.12 注(12)。(5)涽涽(h&n 昏):水混浊的样子,喻指神智不清。淑淑:水清澈的样子,喻指头脑清醒。涽涽淑淑:与“流四海”相应,字面上说水,实际上喻指智。(6)皇皇:盛大的样子,形容智慧的浩瀚。穆穆:静穆的样子,形容智慧的无声无息。(7)崇:通“终”。周流四海,曾不崇日:指智力将天下考虑一遍,还不到一整天。(8)跖:见 1.14 注(3)。穿室:打洞入室,指偷窃行为。(9)足穷:使穷者富足。(10)“泰”与上下文不谐韵,“宁泰”当作“泰宁”。(11)安、危:用作意动词。险:不平坦,与“平”相对。(12)狄(t@惕):通“逖”,远。(13)禹:见 2.2 注(4)。舜:见 3.1 注(10)。弇(y3n 演):覆盖,承袭。(14)知:通“智”。本章韵脚:民、均、贤,真部。淑、穆,觉部。日、室,质部。形、成、宁、名,耕部。隘、狄、敌、迹、适,锡部。精、荣、宁、平,耕部,疵、知,支部。
  [译文]
  上天降下一种东西,用来施给天下人民;
  有人丰厚有人微薄,常常不会整齐平均。
  夏桀、商纣因此昏乱,成汤、武王因此贤能。
  有的混沌有的清明,浩瀚无涯静穆无闻。
  四海之内全部流遍,竟然不到整整一天。
  君子靠它修身养心,盗跖靠它打洞进门。
  它的高大和天相并,它的细微不显其形。
  德行道义靠它端正,事情功业靠它办成。
  可以用来禁止暴行,可以用来致富脱贫;
  百姓群众依靠了它,然后才能太平安定。
  我很愚昧不知其情,希望打听它的名称。
  回答说:
  这东西是把宽广和平坦看作为安全而把崎岖不平和狭窄看作为危险的吗?
  是亲近美好廉洁之德而疏远杂乱肮脏之行的吗?
  是很深地藏在心中而对外能战胜敌人的吗?
  是效法禹、舜而能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吗?
  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