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俗等人类文化活动的一切方面入手,找出人类社会进步(或不进步)的根本
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在“文化史”本身发展的过程中,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
兴时期的文化》(1860 年出版)和休伊曾加的《中世纪的衰落》(1919 年)
是两部公认的经典作品,分别以文化史所持有的恢宏气势展示了历史上一个
特定时代的文化全貌。尤其是休伊曾加,他还对文化史研究的理论做出了经
典性的解释。1929 年,他写了《文化史的任务》一文,提出:“文化史的研
究对象是文化这一特别难以定义的概念。。文化史明显不同于政治史和经济
史之处在于,只有集中于深层次的、总体性的课题上时,它才名实相符。国
家和商业既是以虚名存在的,同时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文化只有虚名,其
具体细节属于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民间传说、古董珍玩等范畴,且极易堕
落为好古之癖”。对于文化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他指出:关键之处在于“社
会现象的形式、结构与功能问题。。历史学家不仅要勾勒出他所设计的形式
的轮廓,还要凭直觉对之浓妆淡抹,用栩栩如生的比喻使之活现出来。。伟
大的历史学家从来都是形态学家,即生活、思想、风俗、知识及艺术形态的
探索者”,“只有当学者们开始确定生活、艺术、思想等总体的形态时,才
有真正的文化史可言。这些形态的性质是不确定的。所谓的形态出自我们之
手,即文化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者、思想家们自由精神的产物。正因为如此,
在归纳问题时就尤其需要谨慎从事”。
中国对文化概念及文化史的探究相对较晚,国际上对文化问题的讨论直
到公元19 世纪末公元20 世纪初才陆续传入中国。与欧美学者一样,中国学
者对文化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五花八门,如梁启超认为文化是“人类心能
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什么是文化》),《学灯》1922 年12
月7 日),即包括他心目中人类一切历史的内容;梁漱溟认为“文化是生活
的样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文化主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
切无所不包”(《中国文化要义》);胡适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
的生活的方式”(《胡适文存》第3 集1 卷);而陈独秀则认为文化的内容
“是文学、美术、音乐、哲学、科学这一类的事”(《独秀文存》第2 卷);
陈序经则主张“一个比较完备而透彻的文化的意义,是要对于物质的文化与
精神的文化两方面,能够加以兼顾”(《文化学概论》)。
1949 年以后,中国学术界对文化及文化史的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直
到进入80 年代以后,这种情形才有所改变,形成了一个文化研究的热潮,出
现了一些关于“文化”的“新”定义和文化史编篡的一些基本看法,但定义
方面基本上未超出历史上曾有过的探讨,文化史编篡方面的看法和原则大多
是对中外文化史理论研究中已有成果的重新发现。
在本书中,我们倾向于从人类学的眼光来看待文化问题,即将人类经过
自身的努力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均看作是文化。这样,无论是人类在征服自然
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还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制度文化和
精神文化,都可视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
等内容已经专门立卷论述,因此,本书所探讨的文化便主要是一种“大众文
化”,包括语言文字、新闻出版、体育卫生等。
(3)教育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一词的拉丁语是educare(意为养育、抚育)或educ…ere(意
为引导)。公元15 世纪前后,英语中出现了educate 一词,意为提供正规的
学校教育或行业技术教育或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使智力、道德、审美情趣等
多方面得到发展。
中国语言中与此相关的词出现更早,主要有“教”、“教化”、“教育”。
三词中以“教”产生最早,意义也最丰富,既可表达政教、教化之意,如“汝
作司徒,敬敷五教”(《书·舜典》),又可指教育、训诲·如“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还有传授之意,如“教
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稍后产生的“教育”
一词基本上指传授、教学,如孟子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
子·尽心》上)。“教化”一词则主要不是指教学过程,而是指教学、传授
活动对社会风气所产生的影响,即政教风化,如“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
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经·周南·关睢序》)。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教育”一词一开始就是与各自
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积累的知识的传播联系在一起的。从这种意义
上说,“教育”与社会学家所说的“社会化”即中国古代的“教化”意思是
完全相同的。根据这些观念,人,不管属于哪个种族,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哪个时代,出生时都是没有文化的。教育就是设计来用以指导人们学习文化,
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并塑造自己的性格,最终引导他们到社会上去担任各自的
角色。在最原始的文化阶段,正规的学问极少,谈不上什么教师和学校,一
般情况下,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参与的活动就是学校,所有成年人都是他们的
老师。随着社会结构发展日趋复杂,积累起来并需传授给后代的知识量越来
越大,大到任何个人都无法全部掌握时,文化的传播就要求必须有更有效的
方式。于是,正规教育——学校和教师也就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复杂化,学校教育体制也日益完善,教育经验也逐
渐与现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分离开来,转向直接从书本上学习实践活动中抽
象出来的知识。这种在正式氛围下集中学习的做法使人们能够比过去单纯靠
直接观察和模仿获得更多的文化。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开始总结教育
的总体目标、内容、机构、战略。于是,出现了专门以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
学问,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及相应的教育史等。而这些学问的诞生、发展
和完善使教育效果不断提高,文化也因此而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传播
着。
本书中教育的概念,我们沿用了传统的看法。但在中世纪,由于东西方
社会文化发展的经历不同,作为文化传播手段的教育也有很大差异。
在西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征服无情的破坏了古典文化及其赖以传播的
主要手段——教育,使学校遭到致命打击,教会成了仅存的保留有教育功能
的机构,负责对教会中少数人士实施教育,而民间基本上倒退到了原始文化
阶段中那种环境即学校、成年人即老师的落后状态。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
元12 世纪左右。此时,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和游牧民族入侵后逐步转向定居
化,对文化的需求重新高涨起来,于是,重新产生了学校和教师,负责向求
学的学生传授知识。学校教育的复兴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加速了西方
文化复兴的到来。
在拜占庭帝国范围内,由于帝国统治者从建国开始起就注意保护教育,
其教育机构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为数众多的学校和教师在拜占庭帝国政府资
助下,努力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并将其大部分精华保存了下来。由于教育
未受破坏,拜占庭文化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中世纪前期最有影响的文化之一。
在中国,隋唐宋元四朝基本上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教育事
业也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和士大夫阶层的积极参与下,比前代有了更大的发
展,形成了完整的科举制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
传播和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与中国相邻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或
多或少地吸收了中国教育的经验,加速了本国教育的兴起和文化的发展。
在印度,戒日帝国以后形成的内部分裂、诸王争霸、外患频仍的局面使
教育事业大受打击,虽然各分裂王国的王室想办法加以扶持,但心有余而力
不足,教育事业始终只能在困境中艰难前进。这种局面使印度文化的发展受
到牵制,尽管仍有缓慢发展,但与印度古典文化相比,已是相形见绌。
而在新兴的阿拉伯帝国,穆斯林们遵照伊斯兰教圣经——《古兰经》的
指引,不辞艰辛,长途跋涉,虚心求学,从印度、中国、拜占庭等国家广泛
吸收新学问,同时又在国内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使得阿拉伯文化
在较短时期内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中世纪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本书名为《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顾名思义,即是以中世纪世界范
围内占主导地位的人类文化教育活动及其成果为研究对象,进行跨文化的对
比研究,力争演绎出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几种有代表性的文化发展的规律及
经验教训。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要像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那种以进
化论的眼光将人类文化视作一个单线进化、不断淘汰的过程,即将文化分为
野蛮的、落后的和开化的、先进的文化的做法,而是在承认各种文化均具有
自身特点的情况下,通过对比研究,总结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以促进
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进步。
依据前述的有关定义,本书的基本内容包括:中世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
区文化发展概述;中世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语言文字的产生、发展或演变;
中世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出版与图书事业;中世纪世界不同国家和
地区的体育事业和卫生事业;中世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事业。现分
述如下:
概述:每章的第一节均为概述,用以叙述各该文化的基本情况,兼及与
文化发展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使读者能够对所讨论的文化形成一个大概
的轮廓。
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一切文化的发展都
离不开语言文字。事实上,无论是物质文化的创造,还是制度文化的运转,
或是精神文化的进步,都只能借助于语言文字才能完成。语言文字的这种神
奇作用在中世纪表现得淋漓尽致。本部分内容就是试图通过描述中世纪世界
各地新兴起的主要语言文字,包括德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
俄语、印地语、日语、朝鲜语等,揭示语言文字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语
言文字本身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和意义,重点放在对语言文字本身发展方面,
对语言文字学方面的专门研究一般不作为重点展开。
新闻出版与图书事业: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方式、速度和
质量如何,反映着这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水平。中世纪由于技术发展水平等方
面的制约,除中国等个别国家外,还谈不上什么新闻出版。中国的造纸术已
传遍欧亚大陆,但印刷术的传播却晚得多。世界范围内图书“出版”的主要
方式是手抄,因此,图书“出版”十分缓慢,图书积累和收藏也很困难。这
一部分主要围绕着新闻出版和图书事业展开论述,从中揭示出新闻出版和图
书事业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体育卫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如何,其健康保障程度如何,
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该国家、该民族文化的走向。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叙述体育
卫生对各国文化的影响和意义。其中,体育部分重在活动内容,卫生部分重
在医疗卫生体制的演化,同时兼及医疗和医学理论研究。
教育:作为文化延续、传播和创造是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教育对文化
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论述中世纪各国教育体制、教
学内容、教育思想等,从中揭示教育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关系。
本书最后专设一章,对文化交流的途径及东西方文化发展的基本差异进
行了对比,试图帮助读者对文化进步的外部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
建立起一个比较清晰的图像。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能否达到此点,还请
读者检验。
二、西欧中世纪文化
1。古希腊、罗马文化及其衰败
中世纪及中世纪以后的西方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因
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中世纪西方文化,有必要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做一简要
概述。
公元前2600 年前后,克里特岛的克里特人创造了一种与海洋息息相关的
文化。后来,希腊半岛的迈锡尼人入侵克里特,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