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走进哈佛的美少女:韩国小姐金娜娜 >

第16部分

走进哈佛的美少女:韩国小姐金娜娜-第16部分

小说: 走进哈佛的美少女:韩国小姐金娜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钟鹤摆弄着手指,认真地解题。他的样子可爱极了。下面该给他打分了。十道练习题一个也没错,全部做对了。
  “金钟鹤同学得100分。老师给你盖个无穷花印章。”
  我用力他印了一个无穷花图章,弟弟高兴得咧着嘴嘿嘿直笑。
只有道士才能冥想吗?(2) 
  无穷花图章是我们学校最高权威的象征。我很喜欢无穷花图章,就缠着妈妈给我刻了个图案一模一样的图章。当我终于拥有图章时,我感觉心满意足,仿佛真的做了老师。
  自从有了无穷花图章,我和钟鹤之间老师教学生的游戏变得更有趣了。钟鹤说,“姐姐教得很好,容易理解”,我耸了耸肩膀。有时候,钟鹤把朋友带回家,我就一起教他们。如果我的朋友们也在,就分成两组,一起玩老师教学生的游戏。如果钟鹤的分数更高,我就因 
为他是我的弟弟而高兴;如果我教的学生分数更高,我就因为自己是老师而高兴。
  初中三年级的班主任,同时也是数学老师的张贞姬老师,把数学试卷发给大家留做作业,每天早晨利用自习时间让两名学生上讲台讲解。我很喜欢这个时候。有的同学写完答案就算结束了,每次我站到讲台前,就像真正的老师一样手拿粉笔,一边讲解一边让大家做笔记,还和其他问题作比较,向其他同学提问,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当我走下讲台时,老师表扬我说,“娜娜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料,讲得太好了!”
  也许老师说得对。我是老师和老师结婚生下的孩子,从一出生,我的身体里就流淌着老师的血液。
  现在,钟鹤已经是高中生了,他对物理很感兴趣。他喜欢上物理,多亏了老师的功劳。而这位老师不是别人,就是我。我考上大学那年,终于恢复了多年以前的轻松心情,于是我就集中指导钟鹤学习物理。其实我自己在学物理时也有很多难点,后来才慢慢弄明白。我把物理原理的应用方法教给钟鹤,从那以后,钟鹤好像喜欢上物理了。
  以后我去哈佛念大学,就再也没有机会教钟鹤学习了,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反对因材施教吗?(1) 
   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这样做?
  可不可以换成这种方式?我冥思苦想。
  近来,教育界针对优劣班分离授课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我在网上看到了某位学生的意见。
  之所以要分优劣班,是出于把学习不好的学生当成劣质品看待的思考方式。我就是因为初中时分优劣班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动不动就说你是优等生,你是差生,真的很伤自尊心。分优劣班授课,实在是一项讨厌的制度。
  这名学生看来是因为被分到差生班而伤透了心。他说得非常坦率,如果我是他的姐姐,我想这样对他说:“分到差生班,并不代表你就是差生。虽然你现在被分到差生班,但这并不代表你一生只能在差生班。老师会按你实际的水平教你学习,这对你来说反而是个好机会。”
  每次教弟弟和其他孩子时,我都认识到对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式讲解。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只要指出核心所在,他就能自己求得答案。对那些没有基础的孩子,就要为他讲解宽泛的概念,以言简意赅的语言作有趣的解释。同时,还要唤起他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他学会自学。
  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基准教学生,这是令所有老师为难的问题。在当前教育平齐化政策之下,一个班级既有秀才,也有差生,如果老师按照优等生的标准讲课,大多数学生都听不懂;如果按照差等生的标准讲课,其他学生会看不起老师;那么,如果按照中等生的标准讲课呢,优等生感觉枯燥无味,差等生会跟不上。结果哪种方式都行不通,从而形成“学力低下”状态,平齐化变成了“平钝化”。
  大部分学生通过请家教或者参加辅导班来解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家教和辅导班的优势在哪里?不就是因材施教吗?大家都认识到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相当好。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反对分班教学。为什么公共教育不可以因材施教,而私人教育就可以呢?
  我们是不是太执著于平等的概念了?平齐化政策的实施就开始于“教育平等”。为了让国民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公平地赋予所有的学生以提高素质的机会。然而现在的结果不是机会的平等,而是实力的平等,甚至逐渐演化为“实力的规格化”。不培养太出色的人,也不培养太无能的人,而是把所有的人都统一到相近的标准。
  这种方式真的正确吗?从出生开始,人们的才华就注定是不同的。有的人擅长数学,有的人擅长英语,还有的人在音乐或美术方面有过人的才华。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就是尽量把每个学生的才华发展到极限吗?难道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被平等观念所束缚,从而错过无数英才、秀才和天才吗?
  即使是对平等和人权反应敏感的发达国家,也经常可以见到优劣分班的学校。他们将这种现象当作调节不和谐,认为这是学习能力的阶层化,而不是去加以歪曲和诋毁。其实这只是“因材施教”罢了。数学超级班的学生可能同时属于以加强写作能力为目的的差生班,音乐优等生可能是科学方面的差生。科学差等生为了从差等生行列中摆脱出来,当然要进入差生班,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从基础知识逐步学习。
  对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属于哪个班级,而是应该怎样学习。属于哪个班级无所谓,根据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的不同,有的人会成为秀才,有的人则成为蠢材。
  因材施教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培养未来所需的精英人才。所谓人才教育和精英教育,就在于不断开发和提供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才华的教育内容。
  然而我们韩国学校真能挑起这副重担吗?就连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都不能开展,有实力的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刺激,怎样才能拓展他们的才华?
  看到韩国现在的专业高中,我心里有种危机感。从前不久颁布的学校教育正常化方案来看,对专业高中的平均成绩点数进行绝对评价,取消加分制,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经历也不予考虑。该方案仿佛有意降低专业高中的名牌大学升学率。因为专业高中过度竞争,从而大大增加了私人教育的开销,所以才颁布这样的方案,然而这样的方案无异于将专业高中推向了灭亡。最严重的是专业高中被排除在高考之外,教育出现死角,连各领域的秀才都培养不出来。
  我认为教育部的专业高中政策太过生硬。此次颁布正常化方案,平均成绩点数大大提高,取消加分制,这样一来,外语高中的学生根本不可能考取医学专业或法律专业。外语高中的学生只在报考与外语有关的专业时才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对此,我难以理解。擅长外语的学生难道不可以做医生,或者当律师吗?外语只是一种技能,不能把外语本身当做目的。外国话说得很好,同时又梦想做医生的学生如果上了外语高中,是否就意味着梦想粉碎?如果某个学生做了医生,能够发挥流畅的英语水平发表国际性论文,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精英教育吗?
  以前我看过一部外国电影,电影的情节深深刻进了我心里。某位乡村高中的音乐教师,发现了一名在钢琴方面有着过人才华的学生。这个学生家境贫寒,吃饭远比钢琴重要,这位老师尽心尽力地教他。不久以后,老师意识到以自己的实力不可能将学生的才能挖掘到极限,就拜托城里有名的大学教授给这个孩子授课。教授很痛快地接受了这名学生,并对他倾囊相授,然后又将一位更优秀的指导者介绍给他。
反对因材施教吗?(2) 
   真正的学校教育不就应该起到这位音乐教师的作用吗?发现学生的才华,并尽一切努力让学生的才华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孩子有能力消化米汤以后,给他喝粥,然后吃米饭,再到后来就应该让他吃五谷杂粮。然而韩国当前的教育只是不停地做粥做饭,不管那些只能喝米汤的孩子是否会消化不良,对那些有能力吃五谷杂粮的孩子们旺盛的消化力视而不见。
  现在,我们再也不能执著于徒劳无功的感情之争了,而是应该思考怎样做对孩子最好。为了抑制私人教育开销的增长,需要在学生和家长中间建立起对学校的信任,让他们相信学校能够提供学生所需的一切教育内容。学校应该为此做出改变。不仅需要因材施教的学习制度,更应该开发出拓展学生才华的教育内容。
  没有必要把这些想得太难。首先换掉“优劣班”的名称就可以了。“劣等”这个字眼本身就包含着等级色彩,令人难以接受。韩国语中有“初级,中级,高级”的说法,也有“基础,中级,上级”的说法。这些词语只表示水平,根本没有贬低和歧视的意思。我想,因材施教应该从合适的名称开始。
  其次我有个主意,就是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举个例子,擅长数学的高三学生可以把五名基础班的高一学生聚集在一起,对他们进行指导,做为爱心奉献活动。这样不仅对接受指导的学生有帮助,对于那位指导别人的学生,他不但能获得爱心奉献的分数,还能在指导别人的过程中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从而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这样远比那些消磨时间的社会活动更有意义,并且实施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困难。需要课外指导的学生和想做课外指导的学生,每月定期向学生部或教育处提出申请,学校为双方搭建桥梁,必要时提供上课场所。
  老师分基础、中级、高级进行授课,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弥补各自的不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就没有理由依赖辅导班和家庭教师了。
  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只能让我们更加混乱。希望学校能从细微处着手,逐步补充、健全,切实发挥学校的作用。稍微换个方向思考,还会有更多好方案。
  高考制度,不可改变吗?
  三年之间,我经历了韩国的高考和美国的高考,这是一次特别的体验。
  高中时,为了顺应这种制度,我没有时间表达心中的不满。平均成绩点数比率升高,我也只能为了提高我的平均成绩点数而努力。每次模拟考试都心焦如焚,期待能在高考中得高分,哪怕多一分也好。听说特长生可以优先录取,我不但参加各种竞赛,还积极准备论述。
  然而我的一切努力最终化为泡影。我被专业高中的平均成绩点数束缚住了脚步,参加竞赛的经历对我几乎没有帮助。从前承诺过的论述、表现性评价、社会活动、深层面试等的所占比率形同虚设,我真不明白国家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制度,混淆学生的思维。
  总之,一切都取决于平均成绩点数和高考成绩。我被提前录取,没有经历普通的录取。那些参加高考的学生必然产生更深刻的背叛感。
  拼死拼活准备三年,一天之间就匆匆考完了,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流。原以为很容易的考试,题目比前一年还难,考生们普遍感到深深的背叛。第二天,所有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考题不难,考生水平下降”;“学习能力降低”,考生再次感到背叛。
  参加美国高考的过程中,我对当时的不满逐渐有了具体的认识。
  第一,无论如何寻找借口,韩国高考仍以分数为主。平均成绩点数的一个等级,高考分数的一分,就能决定是否被录取,这种现象从30年前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什么竞赛成绩,什么表现性评价,什么社会福利活动等等,都是形同虚设,大学根本不想在这些方面浪费心思。
  努力学习取得高分,就能考上好大学,假设这种方法可行,可是这样未免失之卤莽。只有一天的时间,语文、数学、外语和选择科目,四门科目都要考完。考试那天可能会因头痛导致状态不好,也可能因为家里有事分心而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或者因为突然腹泻而在考试中途上卫生间,最终导致该科目没有考好。韩国的高考制度根本没有顾及这些。最后的成绩都将归结为综合分数,一门不好,满盘皆输。至于结果呢,要么去自己不喜欢的大学,要么付出一年的漫长时间复读。
  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SAT,从每年10月份到第二年2月份,总共举行六次。学生自己选择考试时间,选择自己想考的科目。可以六次全考,也可以只考一次。分数满意的科目可以不再重考,如果有些科目还想继续提高分数,只要复习这一门,重新参加考试就行了。
  考试科目也很简单。SAT I只有语文(英语)和数学两门课程。SAT II需要考三门以上的课程,主要是写作,其余科目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