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24-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担,现在国库还欠着地方藩王的俸禄无法支付。
但也有一些精明的官员嗅到了其中阴谋的味道,他们都不相信朱求桂有这么大方,尤其是在朱求桂见过朱由校的第二天就上一份这样的奏章,这分明就是受到了朱由校的指使。
朱求桂对于这一切议论也都沉默不语,他见过朱由校之后,就闭门不出,对外称病不再见任何人。不过朱求桂真的是病了,朱由校这刮肉的刀让他痛得撕心裂肺,整个人都苍老了许多。
……
田尔耕办事的速度非常快,仅仅两天的时间,就提供给了朱由校许多口供和证据。按照田尔耕的习惯,他一定是会用刑的,而且是大刑,锦衣卫的大刑他都已经准备好了,现在整个大牢里都哀嚎一片,恍如人间地狱,进去的人就没几个能完整出来的。但朱由校已经顾忌不了这么许多了,他必须尽快了结此事。
随着审讯的深入,牵涉的官员越来越多,山西一省近七成的官员都牵涉到了其中,其中大部分都与贪污受贿有关,而且还牵涉到了其他省份的官员以及京师的大臣,甚至连内阁的阁臣都有人牵涉到了其中。
赵南星再次上奏希望朱由校能停止追查此案。
“朕决定听取赵爱卿的意见,停止追查此案,赵爱卿巡按山西有功,加封太保,赏白金百两,彩帛四件,表里大红坐蟒一件,月米四石。”朱由校微笑着说道。
(本章完)
第145章 只知东林,不知朝廷()
“陛下……这……”朱由校此举分明是要将赵南星放在火上烤,查案之前是少保,案件结束就是太保了,这让其他人如何想,但赵南星又不知道该如何拒绝。
赵南星犹豫了一会,才说道:“臣谢陛下隆恩!”
“东林党一脉结党营私,在朝廷势力太大,不利于朕治国,在现在这个时间,朕不会允许有任何人能挑战朕的权威,东林党的东林书院也必须解散。你是东林的领袖之一,自然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朱由校坦白地说道。
“臣明白,臣请告退。”赵南星哀声说道。
……
朱由校终于要对东林党动手,这是赵南星的第一个想法。赵南星明白现在的朱由校一边要用东林人,一边又不想东林坐大。这就让朱由校产生了解散东林书院的想法。东林书院是东林人的精神象征,一旦解散势必对东林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次山西的锅,朱由校故意让赵南星来背,就是有意造成东林人与天下官绅阶层对立的局面。现在杨涟出任左都御史,依照杨涟的“眼睛里揉不进一粒沙子”性格,在朱由校的支持下,势必会掀起更大的官场地震。
赵南星在离开大同之前,他决定一定要去见见杨涟。
“大洪,你现在出任左都御史,掌管督察院,可谓是位高权重,其职之重要性不在六部尚书之下,你是如何看待的?”赵南星问道。
“不知大人此话何意?”杨涟疑惑地问道。
“督察院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可当今天下之势,正如陛下所言,官员贪污成风,非一朝一夕才能扭转,需要循序渐进,急切不得,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向前走两步。”赵南星劝说道。
“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今陛下贤明,励精图治,诛奸邪,清吏治,据外虏,眼看我大明中兴有望,我等身为臣子,岂可畏首畏尾,涟只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今涟得陛下重用,涟自当为陛下先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涟慷慨说道。
“大洪,可知陛下要解散东林书院?”赵南星轻声问道。
“为何?”杨涟惊讶地问道。
“东林势大,陛下以为东林人会威胁到皇权。”赵南星说道。
“下官即刻去求见陛下,请求陛下收回成命。”杨涟说道。
“你们去吧,我已经不在庙堂之上了,此事我就不参与了。”赵南星苦笑道。
……
听到朱由校要解散东林书院的消息,杨涟、左光斗和黄尊素三人不敢有丝毫迟疑,他们立刻就去找朱由校求情,希望朱由校能收回成命。
看着跪在地上给东林书院求情的三人,朱由校冷声说道:“世人都说‘东林势盛,众正盈朝’,朕一直不以为然,现在朕只是想解散东林书院,你等就立刻前来阻止,难道是朕错看了你们吗?”
“东林人一直以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为己任,不敢有任何私心,还望陛下明鉴。”杨涟直言道。
“那好朕问你,士农工商中,每年谁给国库缴得赋税最多?”朱由校问道。
“农乃国之根本,自然缴税最多。”杨涟说道。
“士农工商中,谁最有钱?”朱由校问道。
“这……自然是商人。”杨涟犹豫了一下说道。
“这天下最穷的人承担了最重的赋税,最有钱的人却是少缴税,甚至不缴税,这是为什么?这是哪里来的道理?”朱由校问道。
“这……”杨涟一下被朱由校问住了。
“赵南星曾经说过‘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这句话朕是认可的,李应升希望朕‘爱商恤民,上不妨工而下利于途’,朕也认可,但绝不是给商人免税,天下财富十之五六皆在商人之手,三十税一,如此低的税收,依然还有这么多人却是想尽办法不缴税,为这些人争辩的大多就是东林人,你以为朕不知道,许多东林人只知东林,而不知朝廷吗?”朱由校冷声说道。
“陛下,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黄尊素刚说了一句就被朱由校打断了。
“现在国库空虚,为什么国库空虚?你们总是在说不可与民争利,要朕节源,但节源也要开流,你们告诉朕怎么开流?”朱由校问道。
朱由校见三人都不说话,他又说道:“朕养新军十万,每年所费就高达上百万两,养新军是贵,但是却有用,大同之战我们所有人也看到新军的厉害之处,朕如果有一百万这样的新军,别说建虏了,就算任何敌人朕都不怕,朕定可横扫六合,享万世之太平。可是养新军的钱应该从哪里来?你们告诉朕,难道一直要靠内努来支持吗?”
“朕告诉你们,钱从哪里来?京师对商户征税以后,京师去年赋税就翻了一倍,今年朕预计最少可以翻三倍,如果全国的商人都缴税的话,那就意味着国库收入一年可以翻三倍。现在士人不缴税,商人少缴税,却只有最穷的农民在缴税,你们这是在逼着他们造反,如果明亡,百年之后定会有人说明亡在于对士人过宽,与庶民过严。你们以为朕说得有道理吗?”朱由校问道。
“陛下,东林人中的确有部分人贪赃枉法,违背了东林当初的宗旨,但这一切绝对跟东林书院无关。”左光斗说道。
“东林书院朕可以答应你们暂时不解散,但你们东林人必须得改,从今日起,左光斗出任陕西巡抚,黄尊素出任河北巡抚,杨涟协助你们两人,你们两人与徐光启治理的山西做一次比试,朕明年年初就要看到结果,如果你们都赢了,东林书院朕就不解散,如果你们两都输了,可见朕说的就是对的,东林书院就必须解散。”朱由校说道。
(本章完)
第146章 十五税一()
“陛下,这一切似乎太过儿戏。”黄尊素说道。
“儿戏?不,绝不是儿戏,你们东林人不是讲究求真务实、实学实用吗?朕以为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朕会在山西实行摊丁入亩,朕将在山西废除丁税,将其并入土地税,以后只丈地计赋,丁随田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而无论是皇室田地,还是官员的田地从今以后丈地计赋,无人可以免除。”
“第二,山西全境都将实行火耗归公,各州府县都将设立帝国银行;第三,山西和北直全境的所有商贾都将按律纳税,从今天起,将实行十五税一的新政。这三项将是朕准备在山西实行的新政。”朱由校说道。朱由校直接就将商税翻了一倍,但是十五税一的商税相比后世算是低得可怜了。
对于朱由校即将在山西实行一系列的新政,杨涟三人听得有点目瞪口呆。除了火耗归公已经早在京师执行之外,其余的两项举措放在当下都有点惊世骇俗。三人一时之间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绝对和东林党有莫大的关系,不少的东林人本身就是中小地主兼营工商的,明末工商皆本的观点也是东林党提出的,第一个公认的“中国启蒙思想之父”黄宗羲也出自于东林。只是这些东林人只是注重私利而忽视了国家大义,为了自己的利益,反对国家对商人征税,万历的“矿税”就是终结在东林人手里。
这也是朱由校要利用东林人,又要控制东林人的原因。现在朱由校突然要提高商税,的确让他们有点不知所措。朱由校没等三人开口,继续说道:“明日朕会将大同通敌卖国案做一个了结,到时候朕会解除大同的封锁,你等都可自行回驻地,记得朕要的是结果,过程朕并不在乎。”
“臣等告退。”三人一起说道。
……
杨涟等三人虽然让朱由校暂时放弃了解散东林书院的决定,但是朱由校即将在山西实行的新政,让三人觉得获胜的希望几乎为零。
此次山西的旧官僚阶层本朱由校的一把火烧得精光,而且以晋王为首的皇室阶层也已经向朱由校妥协,接下来朱由校要在山西推行的新政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阻力。
摊丁入亩,对官商阶层同时征税,这无疑极大地扩大了征税的对象,赋税肯定就会增加。再加上商税,可以预见,如果只是单论赋税的话,山西已经是稳赢的局面。当然这场比赛肯定不能只论赋税。
“我以为要想赢得此次胜利,就必须学习陛下在陕西和河北两地实行摊丁入亩,对商人实行征税。”杨涟建议道。
“摊丁入亩是一定要执行的,自一条鞭法以来,部分丁银已然摊入田亩征收,实行摊丁入亩,必然不会引起太大波动,只是对士子、官员和皇室征税还得从长计议。还有对商人也必须征税,山西执行十五税一,而我们两省只需按《大明律》执行即可,山西税重,难保山西一地商人不会流往河北和陕西两地。”左光斗说道。
“浮丘兄所言极是,只是火耗归公此事应该如何处理?”黄尊素说道。
“我也以为火耗归公必须执行,此策自实行以来,养奸育邪,不可不除。”杨涟立刻说道。
“实行火耗归公,恐会得罪当地的官员,不利于我等便宜行政,我以为此事需从长计议。”黄尊素反对道。
“我等本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岂可因为怕得罪贪官而畏手畏脚。”杨涟反驳道。
“两位,现在不是谈论此事的时候。陛下虽未明说我等要比些什么内容,但无非是吏治、民生、赋税等许多方面,就算赋税上略输山西,但只要在其他方面胜过山西即可。”左光斗见状说道。
“大同通敌案之后,陛下必定会将大同官场的清扫一空,而其他两省的吏治,又该如何跟山西相比?”杨涟说道。
“这就要仰仗大洪兄你了,到时大洪兄可一定要辛苦一点。”黄尊素微笑着说道。
“这是自然,虽然我忝为左都御史,但我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恩赐。”杨涟信誓旦旦地说道。
……
送走杨涟三人,朱由校立刻召见了徐光启,朱由校也不想输了这场比试,只有赢得这场比试,朱由校才能让更多的官员来支持他的新政。
“明日通敌案就会完结,预计山西一地被处置的官吏不在少数。”朱由校说道。
“还望陛下能网开一面,从轻处置。”徐光启恳求道。
“此事明日大堂之上再议,今天朕找你来是有几件事情找你商议的。”朱由校说道。
“不知陛下有何事要与微臣商议?”徐光启恭敬说道。
朱由校首先将他跟杨涟三人说的三策跟徐光启再说了一遍。徐光启的反应显然没有杨涟三人大,徐光启不同于东林人,他绝对比这个时代的这个国家的任何人都能接受新鲜事务,只要是他认为对大明有益的东西,他都愿意去尝试。
“陛下,臣赞成先只在山西一地实行新政,就算有任何错漏影响也不会太大。”徐光启说道。
“山西将是执行新政的特别区域,如果有不当的地方,也只会影响山西一地,并不会影响整个帝国。你以为如何?”朱由校说道。
“陛下圣明,臣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徐光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