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4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容成请文明用语二十六卷,尧舜请文明用语二十三卷,汤盘庚请文明用语二十卷,黄帝三王养阴方二十卷。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和平寿考。及迷者不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天师道创始人张陵将房中术列为道教徒修炼方法之一。《老子想尔注》中说:“积精成神,神成仙寿。”《河上公老子注》也以“固守其精”为养生之要。《抱朴子内篇·微旨》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还阴丹以朱肠,采五液于金池,引三五于华梁,令人老有美色,终其所禀之天年。这段话提出人不应当绝欲,也不应当纵欲,正当的态度是节欲,符合医学观点。其次指出掌握了房中术可以健康长寿。
养气之道二)养气之道
天师道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修炼。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
天师道的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均来自祖国医学中的精气学说。一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称为“清气”。二指先天父母媾精时的元气,称为“先天之精气”。三指通过饮食物质所生的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水谷之精气”,或称“后天之精气”。天师道认为人的活力之源在于体内之气,故强调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希图通过养气之道而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三)养神之道
天师道始终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天师道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自然”。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
养神之道包括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魏晋之前即已盛行,都是依据形神相依,形须神立的教义而来,认为人身五脏六腑器官都有神,神皆有姓字服色。这些神存在于人身,则形体安康,也就是说存神则可以安形、固形。但由于外界有色、香、味、欲的引诱,人身之神往往有被诱引而外逸。神离开了形,即生机离开了形体,神不守舍(形),形体就会败坏,生命就要死亡。因此,欲求长生,则必须存神于形体之内。
四)养形之道
天师道的养形之道相当广泛,主要包括导引、按摩、漱咽、拳术、体育和行跷等,尤以导引为最重要。按摩,即《内经》之所谓“按跷”者也,是运用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借鉴医学中的按摩推拿,用按压、扣击、揉摩、捏推、提滚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尤其是经络循行部位,“引血气之通流也”,作为养生之按摩,分为自我按摩和他人按摩两种。
导引——为保持内气不衰之法,其特点是在意念的指导下,将肢体运动,呼吸运动,自我按摩密切结合起来,使四肢百骸做各种俯仰屈伸转体运动,使肢体“导气令和、引体为柔”(李颐语),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养筋健骨,除劳却烦,从而能“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
五)养食之道
天师道的养食之道,包括服饵、辟谷、外丹、鼓漱等功。天师道认为,人的精神受肉体支配,而肉体则由食物作保证。为保持精神纯洁,须少食人间烟火,须“止绝臭秽,休粮清肠”(《抱朴子》)。《庄子》中所谓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乃辟谷的典范和先驱,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可能是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古佚书。
辟谷——是一种修炼方法,即不食五谷杂粮、蔬菜肉蛋等日常食物。辟谷也称断谷、绝谷、绝粒、休粮等。这种方术认为:“草食者善走而愚,肉食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这是说,食用日常食物,虽能维持日常生命活动,但不能长生不死。又说:“欲得生,肠中当清,欲行不死,肠中无滓。”即日常食物会在肠胃中留下有害渣滓,会使人身上火,减少寿命。
【上清派】
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以专门传播习炼《上清经》而得名。上清经是由《黄庭经》而衍生出的道经系列,也称《大洞真经》。上清派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
尊奉上清经系的道派。上清派创始人是东晋天师道士杨羲、许谧、许逊。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经》31卷,命杨羲用隶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及其子许逊,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清经法得道。东晋末,王灵期至许黄民(许逊之子)处求上清经后,又增删润色,造作上清经法至五十余篇。江东道士慕上清经法丰博,争相传抄,故在江东地区形成传授修习上清经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晋代女道士魏华存(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宗师,杨羲为第二代宗师。杨羲以下依经法传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师是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齐梁时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
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为最高神灵。上清派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影响甚大。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上清经186卷,有127卷流播于世,其代表性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和《黄庭经》。上清派宗师出身江东士族,其造作和传播的上清经,使道教理论更趋成熟。上清派是东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有影响的道派。
上清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课经。《黄庭经》是前代修炼养生经验的总结,又为后世的内修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黄庭经》的经文都是七言韵文,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方式而达到长寿的目的,修炼关键是男藏精,女藏胎,认为人以精为本,以气为根,使人〃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它的修炼方法就是调息和存神,其调息法,就是〃太和阴阳气〃能通过运行,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经和医经的五脏有神的说法,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陶氏。永明10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南史·陶弘景传》),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归隐以后,陶弘景仍〃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他编写的《真诰》一书记录茅山道教的传授历史,人数在百人以上。
由于他的学识和造就,陶弘景得到朝野尊崇礼问。他开创了融合道佛的先例,采取佛道双修的态度。由他编写的《真诰》以轮回转生和地狱的说法,代替了〃承负〃和东岳主人魂魄的传统说法。陶弘景晚年〃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戒。归茅山后,即建佛道两坛,隔日朝礼。临终时,遗言死后〃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他还编订了道教的神仙谱系。陶弘景编订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无上太道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他对于养生学、医药学和炼丹术也有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养性延命录》中,此书总结了北魏张湛对《养生集》、《摄生论》、《养生术》等著作编集整理的养生理论,保存从先秦到两晋的已佚著作达32种。其基本理论就是养神和炼形,〃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养神就是要〃游收虚静,息虑无为〃,清心寡欲。炼形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
在唐代,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和李含光等等。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宗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远知是茅山宗第10代宗师,为茅山宗进入唐代以后的兴盛,打下了重要基础。王远知出身于官宦之家,极得唐高祖和太宗的器重。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死后,在高宗调露二年9公元680年)被追赠为大中大夫,谥号升贞先生。四年后又获赠紫金光禄大夫称号。吴筠颇有才气,文章诗赋在当时都有佳评,得到唐玄宗的欣赏。玄宗曾问他关于道法的事,他回答说:〃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非纸札耳。〃吴筠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对道教炼养义理学说有很大贡献。第13代宗师李含光,世家大族子弟,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中宗神龙元年(705)入道,开元年间从司马承祯学道于王屋山,在嵩阳生活了20多年。玄宗对他极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坛宇敕》中称他〃道高紫府,学总黄庭〃。天宝年间,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赐的玄静先生称号。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阳观。
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23代宗师朱自英曾为真宗祈神赐子,后来生了仁宗,被封为〃国师〃。第35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44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
进入元代以后,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师出现。后可能融入正一道中。
【灵宝派】
道教教派之一。始创于中国东晋末年。晋安帝隆安年间,江东道士葛巢甫(葛洪族孙)造作《灵宝经》30余卷,并附会引申,编造了上起元始天尊,下至葛玄(东吴道士,葛洪从祖)及其后嗣的传经系谱。南朝宋时,道士陆修静搜集整理灵宝诸经,“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灵宝派以《灵宝经》为主要传习经典,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假托葛玄为开派祖师。其修行法术重视诵经存神,与上清派近似,但更为重视斋直功德,劝善度人,有较为完备的宗教活动仪式,因此较之侧重个人修炼的上清派有更多的信徒。该派道士多活动于民间,隋唐时很少有受朝廷征召赐封者,其影响地位不及正一、上清二派。宋元时期,该派以江西清江县阁皂山为本山,号称阁皂宗。元朝曾赐封其46代宗师杨伯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元代以后此派逐渐与龙虎山正一派融合。
北宋末年,从灵宝派中分化出一个支派“东华派”。东华派重视斋醮祭炼,灵宝派之斋醮科仪及符箓法术至此而更为完备成熟。
灵宝派的开创人是三国时琅琊人'今山东省'葛玄;时葛玄在天台山修行学道;感通太上;太上遣三真人下降传授葛玄《灵宝经》法等三十三卷;葛玄又传郑隐及其兄葛孝爱;葛孝爱又传子葛悌;葛悌又传葛洪;葛洪又向郑隐求道;再传从孙葛巣甫;至晋安帝隆安末'401年'又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直至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总括三洞;立成仪轨;更使灵宝派大行于世。灵宝派传播的主要经典是《灵宝五符经》、《灵宝度人经》;主要内容是阐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尊崇元始天尊为最高之神;又敷衍十方有度人不死之神;还有三界、五帝、三十二天帝、地府酆都等鬼神信仰;这些神仙时刻监察人间善恶;观察人的行为。人行善;将得到福报;人行恶;将受到惩罚;人学道修真齐心修斋;诵经礼忏;六时行香;修持不断;可登仙界。灵宝派开创人是葛玄;发扬光大的却是葛洪及从孙葛巣甫等。葛洪'283—363或343';字稚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