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1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女娲出生地古城纪(静宁)的考证】
对于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起源地的考证研究,必须从两个方面即文献记载和民间传播着手,才能使我们对这种文化现象去伪存真,探源究本,发掘这种文化现象及起源地历史学、民俗学的双重意义,以及它与现代文化的可链接性,可传承性,并且让民间传说与文献记载互相印正,互相考据,也才能让这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升华,才能挖掘出它真正的价值与魅力,让它更具有说服力。
目前全国关于女娲的出生地争议很多,众说纷纭,这种传说和神话最集中最繁盛的地方当数天水古城纪和陕西平利县,现笔者就女娲出生地古成纪的考证奉献给读者,以求教于专家。
1、有关女娲出生地是古城纪(静宁)的文献记载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女娲出生于成纪,亦姓风,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羲立,号曰女胥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远。”
《水经注》第63页就明确标出了女娲风台的确切地址是古城纪治附近的李店乡。
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天水提写了“羲皇故里”四个字,从而奠定了天水羲皇故里的地位。
据《春秋世谱》、《独异记》记载:“华胥氏生男伏羲、生女女娲。”“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谴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
《秦州直隶州新志》载:“路史曰:女皇氏娲,云姓。一曰女希,太昊氏之女弟,出于承匡……承匡不知何地,注发任城县承筐山当之,然既为伏羲女弟,不应兄妹异产。”
秦安县旧志称娲皇为三阳川人也,或云:“生于秦安陇城之地。”清道光年编《秦安县志》还有陇城镇有“娲皇故里”牌坊的记载。《甘肃敕封修通志》载:“相传女娲氏风姓,生于风台,长于风谷,葬于风茔。”
近年来著名区域地理学家,兰州大学教授冯绳武撰写的《甘肃旅游资源分区》中,称秦安为“两皇故里”,两皇即伏羲、女娲。
2、有关女娲出生地是古城纪(静宁)的神话传说
在天水民间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在神人指点下乘葫芦避洪水的“葫芦夫妻”的故事。洪水过后,二人明知是兄妹,但要承担重建家园的重任,便从北葫芦河边的一座山顶上(今天水市秦安县显亲峡山巅)约定滚磨成婚,让上天来做媒证,如两扇石磨在沟底合而为一,便成婚,如不合,便不成。滚磨成婚的故事与《独异记》的记载有异曲同工之处。经过大地湾古人遗址,贯穿秦安县南北,在麦积区三阳川汇入渭河的渭河一级支流被先民们叫葫芦河,并跟葫芦救人造人的故事一同流传至今。“此河流经秦安县山川时形成中间小两头大;呈葫芦状,河床上古时曾出土一块巨大的青石,石上天然形成“白蛇、青蛇交尾图”,(遗迹尚存)影印着伏羲女娲二位原始部落的首领形象,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上古人类留给世界的一块宝藏。印证着传说之据。葫芦河沿秦安庙咀村出境,至北道区川阳川与卦台山下向东流来的渭河交汇,形成清浊分明的“八卦太极图形(阴阳鱼),又印证着伏羲、女娲无极生有极之妙。”引自天水文史专家王耀先生的《陇上巾帼春秋·伏羲女娲姻缘传奇》。在大地湾一期文物中的大量陶壶,其形状极象葫芦,说明在当时存在葫芦图腾或葫芦崇拜,跟伏羲女娲创造人类的神话传说有着内在联系,葫芦图腾有存在的客观人文条件,葫芦崇拜和蛇图腾一样同伏羲氏族和陇上其他部落有割不断的文化渊源。
天水民间还传说女娲生于风峪、长于风台、葬于风茔。秦安县陇城镇确有此三址,在风峪西崖有一天然洞穴,据说是女娲居住过的,当地人称“女娲洞”。陇城镇曾有“娲皇故里”的传说。相传自汉以来,在陇城镇的风台山上建有过女娲庙,后因山体滑坡而毁,到宋时重建于龙泉寺内,明代迁建于东山寺,后搬至城隍庙内,毁于“文革”时期,现在的女娲庙是原基础上“文革”后重建的。在天水市城区西北的凤凰山麓,渭水之南山,亦有女娲庙。近些年在天水城西十里的老君庙后面的山坡上,由天水乡民捐资重修了一座女娲庙。这些都表明,天水是女娲的故乡,故乡人民历来对女娲十分崇敬,无比怀念和非常爱戴。
摒除史料上记载和神话传说的不实之处,可归纳出女娲一生的生活区域和活动范围。女娲氏生母华胥氏,燧人氏之后,生活于雷泽周区,生子伏羲,生女女娲于古城纪雷泽一带,三阳川卦台山为伏羲创画八卦的地方,后女娲与伏羲成婚后,随伏羲徙治陈仓(今宝鸡),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明代周游《开辟演义》则云:“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娲氏即位,号为女皇,建都于中皇之册”。这表明,上古时期,当第一个统一中华民族各部落的帝王伏羲去世之后,女娲被诸侯推为帝王,继承伏羲帝位,并建都于当时的中皇山,号娲皇。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战争之神-九黎部落-蚩尤】
更新时间2010…1…26 12:55:05 字数:18802
【蚩尤】
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传说中蚩尤性情豪爽、刚直不阿、打仗勇往直前,充满武将帝王阳刚之美,不为一代盖世豪杰。后来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把他论为妖魔、邪神形象。
蚩尤的形象:《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龙鱼河图》)或七十二人(《述异记》)者,则神之蚩尤又类人间一巨人部族。而《皇览。冢墓记》复云:“蚩尤冢,在东平寿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又传言:黄帝杀之实一蚩尤部将(山东人),在蚩尤重伤陷绝境处(柳树庄附近立马关)舍身换穿蚩尤衣,为主撞山崖自杀。追兵至,辨衣着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矾山镇”;《封禅书》记齐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遂终以战神形象,载入史册。
蚩尤是农耕部落的名称
蚩尤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
历代史家为作之作注。裴骃撰《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转达引《汉书音义》臣瓒引《孔子三朝记》云:“蚩尤,庶人之贪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战神之后,司马贞撰《史记索隐》,对“天子”与“庶人”两说提出质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析其意,蚩尤非为天子,又引《管子·地数篇》所言“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说明蚩尤并非庶人。进而提出“蚩尤盖诸侯号也”之说。
然则,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引《龙鱼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引述这一夹杂神话的民俗传说,显然对“诸侯”“天子”“庶人”诸说都有否定之义。因为,仅是一幅遗像便足以使“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其威风远非一般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黄帝而非助蚩尤之说,可见蚩尤亦与“天子”无缘。
诸学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显是局限于周秦封建社会结构模式的认识框架,因而不能正确诠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蚩尤身份及这一概念的社会历史的内涵。
蚩尤所处的时代,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正值“神农氏世衰”之时。
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明农耕生产工具耒、耜的一个氏族。《易·系辞》记:“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从此,在中华大地上,许多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族硌先后转向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如《白虎通义》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之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这是对狩猎肉食的族群转向农耕生产历史的追忆。又如《淮南子·修务训》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草木之实,食螺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又是对采储果实及螺蚌之肉为主食的族群转向农耕生产历史的记忆。
耒耜的发明是中国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大飞跃,它奠定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基础,导致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神农氏之世”的出现。神农氏功绩伟烈,被尊为“农皇”,又称“地皇”。《尚书大传·卷第四》说:“神农为农皇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指其功德之实质在发挥地力,亦称“地皇”。
在中华远古传说中,“皇”的意思有两层:一是有重大发明功大德美泽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如燧人氏发明个钻木燧取火而被尊为“燧皇”;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用于捕兽捞鱼,并制定婚姻嫁娶之礼,使人类本身的繁衍进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因而被尊为“羲皇”。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权力的早期原始社会,“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烦一夫扰一妇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妇故为皇”。其情景如《庄子·盗跖》所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到了神农氏晚期,由于农耕业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游荡觅食的原始群也渐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会,并发展为部落组织,出现拥有超出本部落影响力的部落联盟首领,这就是“帝”。《说文解字》释:“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谛”是指“审谛”,即举措详谨周密,合乎客观规律。《白虎通义》说,“德合天者称帝”。“王天下之号”是指超越部落范围的号召力。“帝”的称号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从早期游群和氏族社会阶段向晚期部落社会阶段的转变。此时,神农氏也开始被称为“炎帝”。
“炎帝”之“炎”,其义有二:一是火光,焚烧。《说文解字》释:“炎,火光上也”。《玉篇》释:“炎,热也,焚也”。这与原始农业离不开“火耕”有关。所谓“火耕”,是指先砍倒烧光荒地上的杂草灌木,然后耕种点播的一种垦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汉书·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这是从黄河流域的地理视角而言,发祥于湖北厉山,崩葬于湖南茶陵的神农氏当属南方无疑。
从被尊为“农皇”的“神农氏之世”,到被称为“炎帝”的“神农氏世衰”之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时代。
蚩尤活跃于历史舞台之时,即“神农氏世衰”的“炎帝”之时。当时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武力互相争斗,不再服从由于发明耒耜的功绩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神农氏的约束。“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