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

第141部分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141部分

小说: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事,可以使我们对此产生深刻的印象。
  近代一些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所以把目光注视着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改善,正是基于对此实质的深切认识。以此视角观察,所谓女权主义,仍未超出物缘时代的局限。正如女人不会永远保守女神的地位一样,女人也不会永远甘心女奴或神女的地位。
  随着信缘时代(有人称之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女性真正开始成为女人。在这个全新的信缘时代,男性、女性已经无须白白耗费精力再去争执人口生产的牛耳。
  男女两性在物资生产过程中由于自然造物而形成的体能差异,也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无足轻重。
  当今时代,信息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在此领域之中,就其自然本性而言的男性、女性,都不再具有天生的优势。在超越两性差别之信息生产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开始分有真正平等竞争的机会。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真正平等竞争的机会,尚未完全由男女两性均分。不仅如此,超越两性差别之资讯的优势,正在成为拥有生活资料和生产工具、控制物资生产和商品分配的重要条件。
  在这个以信缘关系即信息的依赖关系为人类社会群体主要人际关系、人类社会结构主要功能要素的全新的信缘时代,女性和男性的畸形发展,诸如神女和面首、吃青春饭之类正在逐渐失去实际的意义;从而,女性和男性的本真状态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展示和显现。
  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男女两性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和谐的互补关系。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信息生产这三种社会生产,不断地变换着主导与被控的地位;随着三种社会生产之主导与被控地位的变换,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变换。女性因此,由血缘时代之女神,到物缘时代之女奴,再到信缘时代之真正的女人,逐渐完成了自己的历史生成。女神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女奴的时代,正在一去不再复返;女人的时代,业已揭开历史帷幕。这将是真正女人诞生的时代。
  【史籍记载】
  古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载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
  【相关景点】
  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女娲补天台
  山东省日照市南的尧王城遗址一带有女娲补天台。
  女娲补天的故事据说是发生在处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带。在距离日照不远的天台山极顶(现在是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补天台高耸在上,神鳌低卧台下,神迹茫茫,山岩苍苍。对于故事的出处,清朝琅琊人王陨的文章里面有记载(见附件)。连女娲炼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记·正义》引《太康地记》记载:“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赐之茅土,以为社”。日照商时属姑幕,汉代归城阳。后来羲和氏族用此女娲补天台作观象台,又称观星台,现在遗迹尚存。
  附:《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清琅琊王陨
  《山海经》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然吾观古往今来,能通其道之圣人者可谓廖矣。盖天路漫漫,星月渺渺,凡人不可通也。《左氏传》云:“陨石,星也”。陨石之与世上芸芸众生,无异于中原黄土之贱也。然其之与圣人,乃天外之来客,通天界之桥梁,达上帝之使者也。余倾毕生之财力物力,餐风露宿,跋山涉水,欲收集天下陨石于一屋。然世界之大,宇宙之广,岁月之无穷,天下陨石非人力所能穷也。收藏虽少,却每每把玩,如获至宝,如数家珍。呜呼!快哉,乐哉!岁月无情,廉颇毕竟老矣。乃将毕生之所闻、所见、所集记于此,以传后人: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淮南子·览冥篇》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寿光陨:青州府寿光县西50里。《二十四史·宋书》云:“魏明帝青龙三年正月乙亥,陨石于寿光”。乃地有落星村,村边有陨石状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为寿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诗云:“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选胜此留停。谁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灵。”
  太行山与女娲
  千百年来,有关女娲“炼石补天”和“兄妹成婚”等神话传说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对于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人们只是局限于欣赏、陶醉或玩味、品评,并没有什么人去认真地追究和严肃地思考这些传说故事的产生原因和来龙去脉。“神话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女娲、伏牺“兄妹成婚”故事所说的“昆仑山”,实际上就是指西北地区“昆仑山”余脉延伸所致的山西太行山地区。
  然而,至今鲜为人知的是:太行山除了又名“太形山”、“五行山”之外,古代还有过“女娲山”和“皇母山”的别名。与几千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男性“天子”相比,女娲所享受的这一殊荣,真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绝无仅有。据南宋罗泌《路史》载:“‘女娲’又曰‘皇母’。注‘太行’一日‘皇母山’,亦曰‘女娲山’。”又崔伯易《感山赋序》曰:太行一名“皇母”,一名“女娲”。又据《泽州府志》卷六“山川”:“阳城县·莽山:县东南四十里。谓汉光武追王莽至此。俗称‘王莽山’……田氏曰:《水经注》沁水以西为王屋山,则此山即王屋。崔伯易《感山赋》云:一日‘皇母’。云女娲于此炼石补天。按:今河南济源有‘女娲山’,一日‘女山’,古老言为‘皇母山’,地界相接。”
  据以上记载可见:以“女娲山”命名太行山的唯一重要原因,是在距今八九千年的远古时期,人类儿女在遭受了严重的洪水和强烈的地震灾害以后,在太行山地区进行了长时间、大面积的抗灾救灾活动,拯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宝贵生命。古代山西“土瘠民淳,俭而好礼。不经之祀,绝而弗尚”。(元朝宋翼《新修成汤东庙记》,泽州府志卷45)根据古代《礼记》“法施于民则祀之,能抗大甾则祀之,能御大患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的礼制原则,太行山地区人民不仅在当年女娲所经行和活动过的地方修建庙堂、行宫以供祭祀,而且把她居住、活动过的“太形山”改易命名为“女娲山”、“皇母山”,可见女娲在这里所享受的尊重之隆和规格之高。据《列子·汤问》记载:“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这则记载所说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情况,在山西晋东南太行山地区很多地方都可以亲眼看到。不少山脉断层纹理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降低状态。这种地质结构,只能是远古时期地球大陆板块互相冲撞,造成边缘断裂、抬升所形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渗杂、混和着中华民族祖先对远古人类灾难历史的久远记忆。
  位于壶关县、陵川县之间太行大峡谷以南的娲皇岭,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女娲活动遗迹,这座山岭高耸人云,气势磅礴,由西向东,匍匐延伸,长达数十公里。汽车在沿着山脊延伸的林虑公路上驰骋行驶,仿佛飞驰于九霄云天,心旌摇荡,恍若天神。山岭中段有娲皇庙一所,在原来正殿的西墙镌有石碑一块,记载着这座庙宇的古老历史。遗憾的是,由于曾经用石灰水粉刷过碑面,导致碑文字迹漫漶,未能拓制成拓片以供研究。以笔者之见,这座娲皇岭和娲皇庙,都是当年女娲巡行太行山时的经行之处;娲皇岭的名字与太行山别名“女娲山”、“皇母山”存在着直接关系。
  另据方志记载,在属于太行山边缘地区的河北省涉县索堡村唐王山、涉城镇北岗村、城关镇河南店、张家庄云头山、河南省林县以及淇县灵山等地,都有女娲遗迹分布。其中涉县娲皇宫依唐王山山势而建,雕梁画栋,楼阁雄伟,云雾缭绕,形势巍峨,是国内现存女娲遗迹中最为美丽、辉煌的纪念性建筑。据记载,其创建时间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以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河南省淇县灵山娲皇庙,乃是与《封神演义》所写“商纣王淫诗戏女娲”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古老、重修建筑,其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其意义和价值也十分重要。从以上遗迹的分布和命名情况看,涉县娲皇宫和淇县娲皇庙都属于当年女娲巡行太行山地区时的经行(行宫)、停留(祠庙)之处。
  为什么女娲生存、活动的重要舞台是在北方山西,而不是在古代中国境内的其他任何地方?这首先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山西的地理、自然、气候、环境等条件有关:由于山西有“山河环护”,具备保证古代人类居住、生存必需的安全性、封闭性、隐秘性、防御性和生存资源性,所以古代山西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华民族祖先生存居住的天然温床和摇篮;据考古发现:山西芮城风陵渡有旧石器时期距今100多万年的西侯渡遗址和距今六七十万年的合河遗址,山西襄汾县有距今二三十万年至5万年的丁村遗址,山西省沁水县有中石器时期距今1万多年前的下川遗址,山西吉县有距今1万年左右的柿子滩遗址……以上根系久远、接连不断的考古发现链条,为女娲文化产生、出现于山西境内,提供了生动有力的文化背景和确凿无疑的历史证据。
  黄土高原山西境内存在大量女娲遗迹的重要事实,也为黄河中游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科学判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现代人类相比,远古人类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了解、应变、防御能力十分低下,除了令他们防不胜防、谈虎色变的洪水、猛兽以外,人类生存必需的食物来源和生产工具、防御工具的寻求、选择,以及年复一年、循环交替的酷暑、严寒,都令他们应对不暇、苦心焦虑,黄土高原山西地区与一望无际、旷野千里、藏身无所、求食无源和盛夏暑热难耐、严冬季节无处藏身的华北东南平原地区相比,兼有高山、丘陵、盆地、平原,河流、湖泊和气候温和、林木茂盛,可渔可猎、食物多源、栖身方便、防御多策等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华民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