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06-叶选医衡 >

第8部分

406-叶选医衡-第8部分

小说: 406-叶选医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病,故但言湿热而不去寒湿,岂非医家之误乎?至于以赤白分寒热者,是古法本不为谬, 
而河间乃谓白者属肺,赤者属心,盖谓白主乎气,赤主乎血,亦近理也。若以愚见言之,则 
赤中未必无白,白中岂必无赤,赤白兼者,岂其寒热同病乎?但其清浊微甚,是有阴阳可辨 
耳。虽赤痢亦有寒证,然终是热多。白痢亦有热证,然终是寒多,其有白而热者,则证脉必 
热。赤而寒者,则证脉必寒,亦易辨也。若谓白必属肺,恐白痢非血化,赤必属心,恐血痢 
不离乎气,此寒热之不可不辨也。再以虚实言之,如头痛身热,筋骨酸痛者,表邪之实也。 
胀满恶食,急痛拒按者,里邪之实也。举按滑数,往来有力者,脉息之实也。烦渴引饮,喜 
冷畏热者,阳邪之实也。舍此之外,无可言实矣。今有以口渴为热者,不知凡系泻痢,必亡 
津液,液亡于下,则津涸于上,焉得不渴。故当以喜热喜冷分虚实也。有以腹痛为实者,不 
知痢出于脏,则肠胃必有损伤,脓血切肤,焉得不痛?故当以痛之缓急,按之可否,脏之阴 
阳,腹之胀与不胀,分虚实也。有以小水之黄赤短为实热者,不知水从痢去,溲必不长,液 
以亡阴,溺因色变,故当以便之热与不热,液之涸与不涸,分虚实也。有以里急后重为实热 
,但知湿热壅于大肠,因而重坠,不知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摄,故当以病之新久 
质之强弱,分虚实也。若邪正不明,祸如反掌,此虚实之不可不辨也。以治法言也。则当求 
其所入之邪,所受之脏,以明致病之本,其他所变,皆为标也。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 
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者,调其气;因于血者,和其血。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 
用;久病而虚者,当以塞因塞用,是皆常法,无待言矣。第见今人之病痢者,虚常六七,而 
治利者,补无一二。气本陷矣,而复行其气,后重不将甚乎?中本虚矣,而再攻其积,元气 
不将竭乎?湿热伤血,自宜调血。若过用推陈,血愈伤矣。津亡作渴,自宜止渴。若专于渗 
利,津愈亡矣。使必待血和痛止而后补,则事已无及矣。此无他,本末未明,但举现下有形 
之疾病,不知可虑者,在无形之元气也。苟未省夫寒热新久,而一概混治,其能免于虚虚实 
实之误哉。 

卷上
泄泻九法论
属性:《内经》之言泄泻,或言风,或言湿,或言热,或言寒,此明四气皆能泄也。又云清气 
在下 
,则生飧泄,此明脾虚下陷之泄也。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泻,故曰湿 
多成五泄。若土虚不能胜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其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使湿从 
小 
便而出。如农人治潦,导其下流,虽处卑湿,不忧巨浸。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一曰升提,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迫注,辄尔下陷,升 
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又如地下淖泽,风之即干,故风药多燥,且湿为 
土病,风为木药,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一曰清凉,热淫所致,暴注下 
迫,苦寒之剂,用涤烦蒸,犹溽暑伊芳郁之时,而商 飒然倏动,则炎 如失矣。所谓热者清 
之是也。一曰疏利,痰凝气滞,食积所停,皆令人泄。随证祛逐,勿使逗留。经云∶热者泄 
之。又云∶通因通用也。一曰甘温、泄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夫甘能缓 
急,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甘为土味,所谓甘以缓之是也。一曰酸收,泻下有日,则气散 
不收,无能统摄,则注下何时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摄之权,经云∶散者收之是也。一曰 
燥脾,土德无 ,水邪不溢,故泻者,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 
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经云∶虚者补之是也。一曰温肾,肾主二便,封藏之本,位虽属水, 
真阳之火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营运三焦,熟腐水谷乎?故积虚者必 
挟寒,脾虚者必补母。经云∶寒者温之是也。一曰固涩,注泻日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 
未克奏功,须以涩剂,久则变化不愆,揆度合节,所谓滑者涩之是也。夫是九者,治泄之大 
法。业无遗蕴,至于先后缓急之权,岂能预拟,临证之顷,圆机灵变,可以胥天下并登于寿 
域矣。 

卷上
脚气论
属性:按香港脚之病,自古无有称之。自晋苏敬始,其头痛寒热类伤寒,而病起足膝肿病,则与 
伤寒异 
。其逆气上行,类风厥而痛甚,乃至闷倒,则与风厥异。其两足软弱,类痿痹而时发时止, 
痛惟在足,则与痿之一废不复,痹之无定所者异。致此之由,多因美饮醇醪,上承湿热之下 
注,蹈寒涉水,下吸清湿之上升,两者交成,故名壅疾。自东垣有南方香港脚,外感清湿作 
寒治;北方香港脚,内伤酒乳作湿热治之论。致使后人泥之,遂成南北两派。互相拘执,不知 
北方纵无地之卑湿,其冒雨露,履汗 ,与夫脱卸靴履,汗出而风吹之,致血凝于足,岂不 
与南 
方卑湿同类,尽属外中者乎?南方纵无潼乳之湿,其酒食过多,与脏腑所传,津液水谷停积 
于中而下注者,岂不与北方潼乳之湿同类,尽属内伤者乎?学人苟能圆通活变,斯万举万当 
矣。 

卷下
燥论
属性:至直大要论列病机一十九条,而遗漏燥证,为其兼乎风热之化,故但言风热而燥在其中 
矣。 
河间特补此义于《原病式》中,然义有未悉,敢再陈之。夫燥兼风化者,经云∶风能胜湿, 
湿去则燥自生,始因风甚而燥及于肺,则木气有余,侮所不胜,而金更微邪。复因燥甚而病 
及乎肝,则木气亢害,承者制之,而金行报复,故筋脉劲强,口噤风痫,皮肤燥屑,收敛急 
切之病生矣。燥兼热化者,热即火也。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始由真阴耗竭,致有克 
金之火,而燥乃成。金受邪,不能生制火之水,而燥益甚,故消谷善饥,噎膈胃枯。二便闭 
塞,燥烈枯涸等证生矣。由热生风,由风生燥,燥又生热,循环胜复。至于髓液咸枯,燥非 
浅患明矣。臻燥之因,或遇阳胆司天,燥化大行;或久劳于风日之中,频迩于火燥之畔,外 
因也。七情不节,神伤血耗,及大病吐汗下克伐太过,亡其津液,内因也。食味辛热过多, 
虚劳误投温补,与夫服食家金石之剂发燥,不内外因也。凡此诸论,皆令热极生风,风火相 
煽,阴中伏火,煎熬津液,而燥证深矣。是以燥在外,皮肤皱揭,疥痒爪枯;燥在中,脾胃 
干涸,消谷善饥;燥在上,则鼻燥咽干;燥在下,则便难癃闭;兼热,则手足痿;兼风,则 
痉痫作。虚而燥热,必致劳咳;实而燥热,必见癫狂;挟痰食者,终为噎膈等证。治燥之法 
,当观沸釜之理,以血喻汤,而气喻火也。若火猛汤沸,当沃薪灭火,不使绝竭,犹用芩连 
、栀、膏、朴硝、大黄,大苦至寒治标等剂,清降火邪,则血不为衰,而燥不为甚也。若沸 
久将干,又将添益新水,使能胜火,犹用地黄、门冬、参、 、归、芍,甘寒甘温,治本之 
剂,气血双补,则燥得所润,而火有所制也。昔贤云∶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 
然 
则独无寒燥者乎?尝考《医垒元戎》,有五方治燥诸法元∶北方其脉迟,寒燥也,宜温热药 
治之,如桂、附、硫黄、良姜、巴豆之属,是知燥亦兼寒。张景岳论消渴亦云∶阳胜固能消 
阴,阴胜独不能消阳乎?经云∶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之证,曾以八味丸、归 
脾汤,治一缙绅得愈。又如大便燥结,有系脏寒则血枯,脏冷则气涩,食少脉微为阴结者, 
宜半硫丸、香附汤治之。夫消渴闭结,燥证之大者,乃有属于阴寒,海藏非凿说矣。知常识 
变,圆妙无穷,始得不愧为司命。 

卷下
火论
属性: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势生彰,其死甚暴。何者?盖能燔灼焚焰,飞走狂越,销铄万 
物, 
莫能过之,游行于三焦虚实之两途。故凡动皆属火化,火不妄动,随触而发。夫人在气交之 
中 
,多动少静,欲无触发可得乎?火一妄行,元气更伤,动之极也,遂与元气不两立。经云∶ 
一水不能胜二火之火,出于天造。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龙火、雷火也。经所谓一水 
不胜五火之火,出于人为。盖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 
中则火起于肺,心为君主,自焚而死,此五志厥阳之火也。又考《内经》病机一十九条,而 
属火者五,可见火热致病者甚多。然五志之火,详于河间;君相二火,辨自丹溪,可谓无漏 
义矣!其见之于证也,上为喘呕吐酸,吐血衄血,气逆 胀,瞀 冒昧,喉痹耳鸣 等证;下 
为暴注下迫,下血溺血,小便淋沥,大便闭结,霍乱转筋等证;或为疮肿痈疽,寒热战栗, 
扰躁狂越,证见于外;或为悲哭谵妄,惊悸怔忡,骨蒸咳嗽,证发于内。凡诸火邪,不一而 
足,其形之于脉也。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大为实火,见于两寸为上焦之火,心肺是也; 
见于两关为中焦之火,脾胃肝胆是也;见于两尺为下焦之火,肾与膀胱是也。滑数而举按皆 
有力,真火也;浮而重按全无,假火也。其药之所主也,君火可以经伏,可以水灭,可以直 
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不可以水折,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然黄连 
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形之 
火耳。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之火,宜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阳亢阴微,煎熬血液之火,宜以 
甘寒之剂降之。如门冬、地黄之属。若左肾真阴失守而火炽。则地黄、元参之类,可以壮水 
制阳。若右肾命门虚弱火衰,则桂、附之类,可以消阴益火。若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 
脾土之中,则升麻、葛根、可以升散郁火。不明此类而求治火病,未免实实虚虚之误矣。 

卷下
痰论
属性:痰之为病,仲景论四领六证,无择叙内外三因,俱为切当。盖四领则叙因痰而显诸证者 
,三 
因则论因有所伤而成痰者也。惟王隐君论人之诸疾悉出于痰,此发前人所未论,可谓深识痰 
之情状而得其奥者矣。制滚痰丸一方,总治斯盛,固为简便。较之仲景无择,有表里内外而 
分汗下温利之法,则疏阔矣,况又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哉。夫痰之为病,有因热而生痰者,热 
则熏蒸津液而成痰;亦有因痰而生热者,痰则阻碍气道而生热;有因风寒火热而得者,有因 
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饮酒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有 
肾虚水泛为痰者。风痰多成中风瘫痪奇证,寒痰多成冷痹骨痛, 
火痰多成烦热喘嗽,湿痰多成倦怠嗜卧,惊痰 
多成心痛癫痫,气痰多成胸 
腹膨胀,酒痰多成呕吐泄泻。痰饮多成胁满胸臂痛,食积痰多成癖块痞满。脾虚之痰,因 
劳倦伤脾,痰清食少,肾虚之痰,因房劳伤肾,痿冷昏晕。然亦有痰冷而属热者,其为病状 
,种种难名,王隐君论中颇为详尽。学人当察其病形脉证,则知所挟之邪,随其表里上下虚 
实治之可也。大凡病久淹留,卒不致死者,多因食积痰饮所致。此何以故? 盖胃气亦 
赖痰积所养,饮食虽少,胃虚猝不便虚故也。亦有治痰用峻利药过多,则脾气愈虚,津液不 
运,痰反生而愈甚,法当补胃清中气,则痰自然运下,此法之本也。 

卷下
咳嗽要论
属性:咳嗽必由于肺。而《内经》则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是不独在肺矣。盖痰有内伤外 
感之 
分,故自肺而传及五脏者有之,自五脏而传及于肺者亦有之。如风寒暑湿伤于外,则必先中 
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而受刑不解,此则自肺而复传于诸脏也。劳欲情志伤于内,则脏气 
更 
伤,先由阴分而病及上焦,此则自脏而传于肺也。但自表而入者,其病在阳,故必自表而出 
之。治法宜辛宜温,求其属而散去外邪。则肺气清而咳自愈矣。自内而生者,伤于阴也,阴 
虚于下,则阳浮于上,水涸金枯,则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治此者,宜甘以 
养阴,润以养肺,使水壮气复,而肺自宁也。大法治表邪者,药不宜静,静则留滞不静,久 
则必变生他病,故最忌寒凉收敛之剂。如五脏生成篇所云∶肺欲辛者此也。治里证者,药不 
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真阴不复。燥痒愈增,病必日甚,故最忌辛香助阳等剂。如宣明五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