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的人口政策也在世界产生了示范效应。由于我们坚定的人口政策,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实行计划生育前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中国的人口政策和成就,促进了原来不重视计划生育的一些国家政府,使其认识有所改变。中国的人口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
人口钟为谁而鸣?不但为中国而鸣,也为世界而鸣。控制中国人口的使命,来自中国内部,更来自世界。过去,世界因担忧中国的人口钟过快而心跳加速;今天,中国成为改变世界人口格局的重要棋子。
未来任重道远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创造了大较长时间的人口抚养费用较低、劳动年龄人口充裕、储蓄率较高的有利时期,节约的社会和家庭抚养费用,实现了社会财富与家庭财富的积累。现在中国经济增长,每4块钱里就有1块钱是因为人口控制实现的,保证了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如今,中国每对夫妻生孩子的数量已经从将近6个,下降到1。8个。从高生育阶段走到低生育阶段,发达国家用了将近130年的时间,而中国只用了30年。
然而,这一切只能代表过去。尽管三十年来中国在人口政策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国仍然面临着重重压力。
上一拨人口高峰出生的人,现在差不多都到生孩子的年纪了,而且都是符合二胎政策的独生子女,新的人口高峰已经提前到来了。同时,〃无子不成家,有儿万事足〃的传统生育观念,依然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富人超生、名人超生、农民工的超生问题,都一一摆在人类学家和政府的案头和会议桌上。这一切都暗示,中国好不容易才维系住的人口总量与社会资源的平衡,依然脆弱,而且随时都有可能被打破。
但是,即便我们保持现在的生育水平,人口规模的压力依然存在,因为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国的人口总量每年还会以1200万到1700万的速度惯性增加。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才能达到15亿的峰值。一旦放松警惕,我们就很可能会突破之前讲到的16亿、17亿的人口承载极限。因而,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还应当承担控制人口的社会责任,我们的使命并没有完结。
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三十年,中华大地上还将新增2亿人口,还将有3亿农民要从乡村走向城市。这意味着,至少有5亿中国人需要在有限的国土空间上重新布局。
那些人口低密度国家,可能永远无法想象中国人为了让每一块土地都产生效益付出了多少成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重新安排家园对中国人来说是怎样一种心灵体验。
中国的人口现在约为13亿5千万。我们刨掉4亿未成年儿童和青少年,刨掉1亿5千万的老人,剩下的大约7亿5千万,应该是支撑我们国家发展的人力资本。但是这7亿5千万我们还得往下减。因为其中1亿是文盲,减掉。
十七大报告对小康社会目标的内涵已经进行了拓展,从2020年GDP比2000年总量翻两番,转变为人均GDP翻两番。这是重大变化,因为单纯以经济总量来衡量,只能表明中国国力的增强,但是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和资源压力下,我们必须确保人口总量这个〃分母〃保持稳定,未来五到十年,我们依然要使生育率稳定在1。8的水平上,这是中国人口发展战略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人口不是商品,生产多了可以销毁。人口惯性增长是不可逆的,中国在人口问题上不能再有失误了。
如果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峰值能被控制在15亿左右,到那时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就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人也将因此而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口控制。但是,由于千年积淀下来的庞大基数,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人口国情还有哪些短板
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这样的话以一种难得的清醒被写入了中学教科书,但将近30年来,究竟有多少人记得这样的话?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还处在世界产业分工链的低端,这也是由中国的人口状况决定的。我们要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但我们也要在国情面前怀着一种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心情选择我们要走的道路。
除了巨大的人口基数及很容易越过警戒线的人口增长速度,中国其他方面的人口国情仍然严峻且不容乐观:
从还在娘胎里的胎儿到成年人,都遭遇着疾病的侵扰。
由于环境污染、经济相对落后造成的营养不足、地理偏远造成当地都是亲戚等因素,中国还有很多缺陷儿。尽管通过多年努力,全中国的婴儿出生平均体重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但现实依然残酷目前在中国,每30秒就有一个缺陷儿童出生。
当出生缺陷问题在中国拉响一级警报,癌症也开始成为成年人最大的杀手。发展中国家高发的肺癌、肝癌在中国一直居高不下,而发达国家高发的乳腺癌、大肠癌这几年也开始迅速攻占中国人的健康领地。日益复杂的中国癌症图谱,正越来越清晰地暴露出中国各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失衡。
性别比例失调也是当前人口国情一块明显的伤疤。中国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出生性别比还是正常的,但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达到117。而在海南、广东和湖北,男女比例失衡已经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时候。未来中国可能出现三千万光棍儿。中国的人口生态遭到极大挑战。
在中国,计划生育也造就了某个特殊词语独生子女。今天,有超过一亿人的中国独生子女大军。独生,意味着众星捧月,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资源用于孩子的培养。虽然中国民间早就深知〃独柴难烧,独子难教〃,但是在中国的城市里,人们依然眼睁睁地看着众星捧月般养大的独生子女,在道德上出现滑坡,在经济上开始〃啃老〃。计划生育,也在一点点吞噬独生子女的道德价值资源。
同时,4…2…1,8…4…2…1,这种倒金字塔式的新型家庭结构考验着我们的社会。当几个家庭的赡养义务全都压到两个人的头上时,瘦弱的肩膀该如何承受?与此同时,另一个白发苍苍的群体,也正步履急促地走进人们的视野。
整个21世纪,中国注定将和〃老龄化〃三个字相伴。
新中国只用了短短不到六十年,就将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5岁延长到了72岁,离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只差三岁。2007年,青岛每10万人里百岁老人超过了9个,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健康长寿城市〃;上海人也创造了新的〃生命奇迹〃,当地人口期望寿命超过了80岁,离世界长寿地区标准只有一步之遥;
不过,当这银发潮逐渐蔓延开来,中国人也不得不开始接受另一个现实中国,正在加速变老!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如果超过10%,就算老龄化社会。中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步入老龄化。截至2008年,中国老年人数量已经高达1。5亿,全世界每5个老人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全亚洲每两个老人就有一个是中国人。中国将在2030年全面进入老龄化加速的阶段,所以留给我们的战略准备期只有20年了。
老龄化原本并不可怕,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代表着社会进步,人们更健康、更长寿,截至目前全球发达国家基本都已经进入老龄化。但是中国的老龄化很特殊,三十年严格的人口控制加速了我们经济发展的脚步,也加速了老龄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现在中国的问题是,既要面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总量控制问题,又要面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问题,这是双重困境。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都是在人均GDP5000到1万美元的时候,可我们现在人均GDP才3000多美元。
中国进入未富先老或未富速老时代。老龄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因为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会相对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放慢,另外,劳动力比例下降,社会创新能力的下降,都会影响国家发展。被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津津乐道的中国劳动力金字塔,用不了20年就将不再是金字塔,将变成一朵蘑菇云压在中国人的头顶。
而且,〃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2050年中国的老人总数加起来将比英、法、德、意、日五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到那一天,我们该拿出怎样的一个〃天下〃去面对他们?
优先投资人的发展
〃'人口减少一半,人们两倍富有'是一种非常糟糕的自甘堕落。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似乎中国人是封闭围栏中的动物,对周围那些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除了咀嚼,别无办法。〃这是亚洲问题专家艾伯斯塔德对中国的讽刺。
如果我们只靠这一小部分人,去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车,可以想象,这会有多么吃力。
元代大学者马端临说〃才智之人多,则其国强。〃翻开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你会发现,中国的先贤们,从未停止过思考国家兴衰与人的关系。
人口专家翟振武深深担忧中国的人口素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要想创造出美国这样的GDP总量,中国不需要13亿人,就应该能创造出来。民族能不能发展,国家能不能强盛,民族能不能繁荣,人口多少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而人口的素质是决定因素。〃
当中国制造努力摆脱原来小作坊式的生产,试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时,中国的企业家却蓦然发现,自己企业里最基本的员工素质,离想象中还有相当的距离。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俞尧昌非常苦恼,〃因为质量都是工人制作出来的,产品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而制造的过程,你可以去看我们现在的这个装备,全是世界一流的,那一流的装备就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工人去操作它。如果素质不到位,很好的装备也不一定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
十年前就定位于世界名牌制造中心的格兰仕,这些年来,人的问题一直是它的切肤之痛。格兰仕缺的不仅是高素质的技工,还有高素质的工程师。格兰仕一度以为,只要从国外引进了一流的技术和生产线,就能生产出国际一流的产品,事实却令他们失望。同样的流水线,同样的材料和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依然在工艺上存在差距。
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其国民素质,包括健康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养,可我们在很多方面越来越受制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这样一个国情,出生缺陷,文盲、电脑盲、科技盲,几亿之众!所以我们只能是一个经济大国,而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大大地摊薄了我们的经济收益率,而且不断地加大我们的经济成本。人力资本跟物力资本、金融资本一个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它即使不生产,它依然在消费。不是先进生产力,就是落后生产力,甚至是破坏力。
而且,〃人口红利〃这曾被世界艳羡的字眼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曾经有人会自豪地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丰富的大国,我们永远消耗不了我们的劳动力,但是现实正在不动声色地结束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刘易斯转折点,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会经历二元经济蜕变的发展过程,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化必须的廉价劳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工资增长缓慢,雇佣关系不利于劳动者,城乡差距扩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最终会从无限供给的状态向短缺状态转变,并实现质的飞跃,这就是刘易斯转折点。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劳动力由廉价向昂贵迈进,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语境也将改变。
从2004年开始,民工这个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开始出现断流,持续5年的民工荒,打破了乐观者的预言中国不会很快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
亚洲开发银行在《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警示,中国的劳动力面临三大挑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红利〃消失,熟练和半熟练工人短缺制约了企业制造水平,以及结构调整等问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近年来,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现象逐渐由沿海向内地蔓延,甚至到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可能转变成〃人口负债〃。
在中国农村,还有一半的劳动力没有念过中学,全中国的文盲已经超过1个亿。人的生